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8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
页码: 103-1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等情况。
关键词: 经济 改革 石狮市

内容

石狮市是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确定的综合改革试验区。石狮市根据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人民政府为石狮制定的“十六条优惠措施”,充分发挥石狮所具有的商品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发育较早、私营经济比重大、华侨众多的特点,充分运用国际市场转换机制,率先进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轨道。
  建市后,石狮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1989年,石狮市制定经济体制方案,重点是建立生产资料市场,某些计划分配物资(三材、粮食等)逐步放开经营,将双轨制改为单轨制,取消某些公司的行政管理职能。在石狮市范围内,只要是国家允许发展的行业,不论是零售或是批发,所有经济成分均可依法经营。建立劳务、人才、科技市场。制定发行企业股票的办法。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共同竞争、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对私营经济成分的发展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对现有11家国营、集体二轻工业企业,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股份制、引进外资、承包经营、租赁、拍卖等办法进行改造。石狮的土地使用权实行定期有偿出证转让的制度,市区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土地征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商业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工业用地实行协议出让,欢迎国内外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
  1991年,石狮市从实际出发,深化粮油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放开粮油价格,把粮油价格由国家定价改为市场调节,从8月1日实施后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粮价稳中有降。10月1日起实施生产资料价格并轨制,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国营企业中全面实行“税利分流”改革。1992年,深化国营工业、商业及供销社体制的改革,进一步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完成印刷厂、纸塑厂等企业的承包、租赁和改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发行企业债券、推行贷款证、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等有实质性进展,共有73家企业发行各种债券1.9亿元,总额居全省首位。1993年,石狮市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采取参股、控股、合股等形式,创办股份合作的乡镇企业,鼓励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大力吸引侨资、外资,创办三资企业,大抓内联,引进全国各地的企业到石狮投资。开展同业资金拆借和外汇调剂,实行乡镇企业按代征率计税等办法,对小型亏损企业实行承包、租赁或拍卖,建立国有资产的投资及管理体系,转换国有企业机制。1991~1993年,石狮市运用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根据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坚持“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你倒闭,我同情”和“先放开、后理顺;先发展、后规范;先给予、后收益”及“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原则,明确和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促进石狮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1994年,石狮市推行财税、金融、企业制度等项改革,完成税务机构的分设和人员调配,各项税收管征按新税制运转,完成全年财税任务;进一步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加快金融部门机制转换,积极发行债券和向外融资,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实现存贷同步增长;在企业制度改革方面,先后组建协盛、自来水两家股份制公司,公开招聘自来水股份公司经理,受到各界好评。国有二轻企业按照“承包、人股、拍卖、合伙、改建”的原则,转机建制,税利大幅增长,居全省先进行列。
  1996年是“九五”计划第一个年头,为完成“九五”计划的任务,石狮市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以改革为动力增创新优势。财税金融改革迈出可喜的一步,国税、地税部门均建立新的征管方法,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新发股份公司股票获准在深圳上市,一批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1997年,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帮助自来水、电力、中旅、鸿益等企业策划资金重组。引导公有制企业向股份制转轨,通过资产重组积极争取上市。一批国有系统的企业以规范化股份制方式进行重组。扶持新发股份公司增资扩股,发挥辐射作用,引导企业的重组和优化,使一部分企业向规范管理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转化。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全年各项存款余额、贷款金额分别达54.25亿元和37.8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27.6%和53.6%。致力财税改革,努力创造宽松税收环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