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隋至清时期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7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隋至清时期经济
分类号: F062.4
页数: 1
页码: 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隋至清时期、唐代、泉州的经济等情况。
关键词: 隋至 石狮市 经济

内容

隋代,石狮境域东面临海,永宁等地已成渔港,岑兜一带是泉南的大盐场,贩鱼与运盐者往返于永宁与泉州间,在必经之地石狮馆顶前修建一条大道,馆顶路建起一座御风雨避寒暑的石亭。隋大业三年(607年)在石亭北建起观音庙,庙前摆着一头石头狮子。人群日多,出现设点摆摊,经营香烛与糕饼之类,商旅或洽谈生意、或从事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活动。
  唐代,泉州港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已经是“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泉州港的繁荣辐射位于泉州湾的沿石狮东面的海岸线排列的永宁、祥芝、蚶江的经济发展,以岑兜为中心的浔尾盐场生产的原盐,成为州、县主要财税收入,永宁、蚶江渔业发达。海路交通便利,陆路从泉州城直通浔尾和水湾的交通便捷,促进永宁、祥芝、蚶江一带经济贸易。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市舶司于泉州。到了南宋,泉州的交易额压倒广州,一跃而为中国的第一贸易大港,泉州湾在石狮的北面,深沪湾在石狮南面,石狮境内的永宁、祥芝、蚶江是泉州湾的一个交通枢纽。石狮境内经济的发展先从位于泉州湾的永宁、祥芝、蚶江等沿海村镇发展起来的。南宋绍兴年间,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在宝盖山修建关锁塔,这塔是商舶往来的重要航标,方便往来石狮沿海港口贸易的商船。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在石狮亭西面修筑1座1公里长的厦渎桥,浦内开凿渠道,连接石狮亭与泉州湾,适应石狮日益繁忙的货运局面。同时,在石狮东北面和西面开凿龟湖塘、洑田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石狮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寇大肆骚扰福建沿海,永宁、蚶江、祥芝等沿海地区深受其害,大批居民逃往石狮亭定居,石狮人口突增,村落向东南扩大将近一倍,原来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逐渐转向石狮市区,石狮经济得到一次较大的发展。清初,清政府为断绝沿海居民对郑成功的接济,颁布“迁界”令,永宁、蚶江、祥芝等沿海30里内的经济全部受到严酷摧残,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又一次涌入石狮亭。石狮承受住这两次人口剧增,具备进一步繁荣商品经济的条件。清末,石狮镇的商品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最初的格局为九街、五围、十一巷、五埕、六墟、七社、八券。不但商品交易的品种繁多,而且部分商品有专门的交易场地。农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龟湖和蚶江,时人称“小节上龟湖,大节走蚶江”,封建社会末期的石狮境域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