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7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发展
分类号: F129.957
页数: 7
页码: 9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经济发展、隋至清时期经济、民国时期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建市经济等情况。
关键词: 经济 发展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隋至清时期经济
  隋代,石狮境域东面临海,永宁等地已成渔港,岑兜一带是泉南的大盐场,贩鱼与运盐者往返于永宁与泉州间,在必经之地石狮馆顶前修建一条大道,馆顶路建起一座御风雨避寒暑的石亭。隋大业三年(607年)在石亭北建起观音庙,庙前摆着一头石头狮子。人群日多,出现设点摆摊,经营香烛与糕饼之类,商旅或洽谈生意、或从事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活动。
  唐代,泉州港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已经是“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泉州港的繁荣辐射位于泉州湾的沿石狮东面的海岸线排列的永宁、祥芝、蚶江的经济发展,以岑兜为中心的浔尾盐场生产的原盐,成为州、县主要财税收入,永宁、蚶江渔业发达。海路交通便利,陆路从泉州城直通浔尾和水湾的交通便捷,促进永宁、祥芝、蚶江一带经济贸易。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市舶司于泉州。到了南宋,泉州的交易额压倒广州,一跃而为中国的第一贸易大港,泉州湾在石狮的北面,深沪湾在石狮南面,石狮境内的永宁、祥芝、蚶江是泉州湾的一个交通枢纽。石狮境内经济的发展先从位于泉州湾的永宁、祥芝、蚶江等沿海村镇发展起来的。南宋绍兴年间,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在宝盖山修建关锁塔,这塔是商舶往来的重要航标,方便往来石狮沿海港口贸易的商船。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在石狮亭西面修筑1座1公里长的厦渎桥,浦内开凿渠道,连接石狮亭与泉州湾,适应石狮日益繁忙的货运局面。同时,在石狮东北面和西面开凿龟湖塘、洑田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石狮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寇大肆骚扰福建沿海,永宁、蚶江、祥芝等沿海地区深受其害,大批居民逃往石狮亭定居,石狮人口突增,村落向东南扩大将近一倍,原来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逐渐转向石狮市区,石狮经济得到一次较大的发展。清初,清政府为断绝沿海居民对郑成功的接济,颁布“迁界”令,永宁、蚶江、祥芝等沿海30里内的经济全部受到严酷摧残,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又一次涌入石狮亭。石狮承受住这两次人口剧增,具备进一步繁荣商品经济的条件。清末,石狮镇的商品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最初的格局为九街、五围、十一巷、五埕、六墟、七社、八券。不但商品交易的品种繁多,而且部分商品有专门的交易场地。农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龟湖和蚶江,时人称“小节上龟湖,大节走蚶江”,封建社会末期的石狮境域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
  第二节民国时期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石狮境内旅外华侨增多,收入也较雄厚,大仑、容卿、钞坑、坑东、西岑等村已成著名侨乡。侨汇增多,促进石狮商品市场的繁荣,华侨集资为石狮构筑畅通的交通框架。民国12年(1923年)晋江县安海旅日华侨陈清等集资兴办泉(州)安(海)汽车公司,增开青(阳)石(狮)线。民国15~16年又开辟泉围线(从泉州经石狮至金井、围头)。民国19年兴建石(狮)永(宁)蚶(江)线。民国2122年又开辟石狮到东石、石狮至浦内线路。石狮有了以机械为动力的交通运输网,贯穿到四周的每一个侨乡。石狮成为晋南沿海农、渔、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又是晋南侨乡的消费中心,大大促进石狮镇的繁荣和发展。工商业进一步繁荣,工业除扩展原有的酱料业、烟丝业及皂烛加工等之外,还增加酿酒、印刷和粮食加工等行业,品种由10多种增加到30多种。手工业除扩展已有的锌器、镜器及钟表修理等行业之外,金银首饰业从1家,到民国19年发展为12家,首饰加工材料也趋向重金轻银。商品拓展最多的是粮食行业,至民国23年发展到40余家,制售香楮的迷信品行业有30余家,规模较大的有棉布业的瑞兰号和联泰号,百货业有日新百货商场、华生兄弟公司、巴黎杂货商场等,至民国19年,承接侨汇收发的民信局已发展至6家,石狮镇的商业由民国初年的一揽子经营,逐步转向专营某种行业。
  抗日战争初期,石狮的市场虽已受影响,但不严重。当时支撑石狮市场的南洋侨汇尚未受阻,石狮与各地的贸易交往还能畅通。民国30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南进,占领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侨汇中断,加上国民党苛捐杂税,使石狮的商品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生活穷困迫使许多原来依靠侨汇为生的侨眷开始拍卖家具与衣服。抗日战争前,石狮镇只有一家估衣店,至民国27年也只有吴明、施竹、林克慈等数家。可到民国30年后,整条建兴街除经营桐油、锌桶、家具、香楮等六七家小店铺外,其余都是估衣店或估衣摊,成了名符其实的估衣街。断汇一二年后,不少侨眷卖尽家具与衣服后,继之典厝卖田,或鬻儿卖女,个别的甚至被迫卖身,有的饿死或自杀。石狮市场由此冷落萧条。金银首饰业从7家收盘为4家。工商业中,除一部分经营本地土特产品的行业尚可勉强维持外,棉布和百货等行业纷纷倒闭或转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复通,侨乡经济恢复,石狮镇也随着复苏和繁荣。民国38年8月,石狮镇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发展到800多家,比民国31年的600多家增加30%。棉布业发展到32户,从业人员达149人。百货业发展到33户,其中资金达1万元以上的有8家。京果业增加到23家。大小粮商激增至80多家,碾米加工厂增加4家。酱油业由5家增至8家,产量增加3.6倍。金银首饰业增至27家。华侨开始回石狮投资经营工商业,共投资12万多元,其中投资工业3.3万元。
  民国时期,石狮经济因侨汇多寡而呈兴衰。石狮市场通货膨胀,管理混乱。社会风气奢侈糜烂,妓院20家、鸦片馆27家、吗啡馆9家、赌馆10多家,一次迎神会耗资数万元。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建市经济
  一、1950~1956年经济
  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运动,实行新的财政经济政策,建立国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结束国民党统治几十年无法制止的通货膨胀。石狮经济稳步上升。1950年起,物价开始保持平稳,工商业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当时石狮工商企业490多家,商业方面,有棉布、粮食、京果、百货、五金,号称五大行业,其他还有文具、瓷器、水产、屠宰、饭店、木器、理发、糖品、香楮、烟丝、国药、成衣、洗染等行业。工业方面,有电力、皂烛、酿酒、印刷、碾米等行业。解放初还有金银首饰加工,1952年转业。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石狮境内共有私营工商业人员1800多人,资金80万元。其中,纯商业人员1366人,资金35.31万元;服务业人员149人,资金1.9万元;饮食业人员173人,资金1.26万元;工业人员112人,资金41.54万元,还有手工业人员750人。石狮还有小商贩摊位400个。1953年开始,在石狮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春,对私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原有的私营工业全部改为公私合营,原有的私营商业改为公私合营的占96.26%,各类小商贩也实现合作化。1956年,石狮还发展国营的百货公司、粮站、人民银行、邮电局、新华书店和集体所有的供销合作社等21个单位。
  二、1957~1965年经济
  这一时期,石狮境内经济发展遇到挫折,发展缓慢。1957年石狮的商品市场繁荣。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忽视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对石狮商品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但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石狮经济陷入困难时期。经济调整期间,石狮经济大有好转。1965年,石狮镇工交、财贸、手工业和镇办企业四大系统,从业人数3789人,个体手工业197人,小商贩810人,有证经营318家。全镇从事商品经济生产和流通的有4796人,占当年石狮镇总人口15373人的31.20%,这些人在承受各种困难中从事石狮的商品经济生产和进行商品市场的流通。
  三、1966~1978年经济
  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石狮境内经济陷入无政府状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系统供应的商品不足。一些闲散居民自筹资金,从外地采购农副产品和紧俏的国产日用工业品,开店摆摊应市,形成以小商贩为主体的商品市场。无证商贩达600多家。此外,一些闲散劳力办起小工厂或小作坊。这些发展商品经济的自发行动,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复辟”,受到严厉地打击。1971年,工作队进驻石狮,清查所谓“地下黑工厂”,查封12家工厂,生产经营人员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处理,新兴起的商品市场受到压抑。1974年,石狮销售侨物和紧俏商品的市场再度兴起,出现918个商业销售点。这个市场的兴起,又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泛滥”。1975年还拍摄所谓“资本主义复辟罪行”的纪录片《铁证如山),在全国放映。1977年4月,省、地、县派遣工作队再次进驻石狮,把石狮定为全地区、全晋江县开展“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运动的重点。1978年,经过反复批斗,个体摊点基本上被取消,商品市场再次受到严重摧残,石狮经济处于萧条冷落的趋势。
  四、1979~1987年经济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狮境内发展商品经济有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石狮市场再度兴起与繁荣。
  1979年,海关放宽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国探亲携带物品的规定,带进大量侨物,从自用、赠送,直至贩运出售,除华侨随身自带的以外,从中国旅行社托运和邮局邮寄进来的包裹、行李,1979~1983年间每年约100万公斤。物品种类包括服装、布料、日用品和家用电器等。由于华侨物资太多,于是小商贩又大量重新出现,各种华侨物资源源流入自由市场,石狮成了闻名全国的“洋货”市场。但是,1981年下半年,东南沿海出现严重的海上走私,石狮周围有5个沿海公社的渔业大队大多不同程度地卷入走私活动。由于石狮早已成为周围地区侨乡的商品市场,而且闻名全国,吸引着众多外地顾客前来争购“洋货”,成了沿海社队走私物资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甚至广东沿海的走私货也运到石狮销售。大量走私货严重冲击石狮的华侨物资市场,使华侨物资失去竞争力,逐步被走私货所取代。在石狮市场上,原来买卖侨物的商摊不同程度地成为走私贩私物品的集散、销售场所。1982年党和政府决定严厉打击走私贩私的非法活动,以保证正当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划清非法的走私活动和正当的商品交换的界限,“估衣摊”全部被取缔。石狮的公开市场又再次衰退,然而表面的消退后面却隐藏着地下交易,出现抢买抢卖,以假代真,以次充好等现象。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后,石狮首先开辟4个小商品市场和3个农贸市场,随后又在15条主要街巷上布满商店和摊点。这次石狮商品市场的兴起,既有群众的自发要求,又有领导有意识的计划引导,石狮的商业从此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并以它为龙头带动乡镇企业、交通运输和其他行业的迅速发展。至1987年,石狮已形成各种类型市场12个,各类商业和服务业网点达2801个,其中国营点26个,县办集体网点32个,乡镇办网点223个,个体网点2520个。从业人员11366人,年营业额26263.7万元,其中国营为7415万元,县办集体为232万元,乡镇办为639万元,个体为17977.7万元。年产值为万元以上企业20家,年工业收入超百万元村(街)24个。
  第四节建市十年经济
  一、建市初期阶段经济
  1987~1990年,石狮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关于石狮扩大对外开放16条措施,结合石狮实际,治理整顿,深入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市人民政府集中财力,多渠道筹集1亿多元的资金,先后建成22万伏输变电站和日供水3万吨的自来水厂,开通一万门程控电话,改造入市区的五大路口和动工兴建北环路,改造通往各乡镇的主干道,建成祥芝千吨级码头,抓紧梅林500吨级码头、海关等建设,改造市区的部分排水排污设施和新建一批厕所等环卫设施,抓紧三资企业小区的开发和建设,发展海陆运输,改善石狮市的投资环境。
  建市三年,石狮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向前发展,实现十个翻一番:(1)社会总产值从1987年的5.1亿元发展到1990年的10.5亿元,年平均增长30.12%;(2)国民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2.7亿元,发展到1990年的5.35亿元,年平均增长25.15%;(3)国民收入从1987年的2.4亿元,发展到1990年的5.1亿元,年平均增长37.5%,人均国民收入从1987年的995元发展到1990年的1889元;(4)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2.5亿元发展到1990年的5.78亿元,年平均增长43.73%;(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87年的2亿元,发展到1990年的6.2亿元,年平均增长48%;(6)财政收入从1987年的1916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6942万元,年平均增长87.44%;税收从1987年的2108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5299万元,年平均增长50.46%;(7)信贷规模从1987年的存款余额1.7亿元、贷款余额1.0亿元发展到1990年的存款余额5.14亿元、贷款余额4.1亿元,年平均增长分别为67.45%和103.33%。(8)三资企业由1987年的17家,投资3300万元,产值2000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170家、投资5.02亿元、产值3.19亿元,增长10倍以上;(9)出口商品交货总值从1987年的0.5亿元发展到1990年的1.8亿元;(10)三年共投入全民所有制企业资金达3600万元,是原有固定资产的两倍,使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从1987年的1800万元发展到1990年的5400万元。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迅速增长:1990年,石狮市工业总产值为5.6亿元,比1987年的2.5亿元增长了124%;农业总产值为0.98亿元,比1987年的0.82亿元增长了19.47%。
  二、建市后快速增长阶段经济
  1991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石狮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对内联合,积极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又取得了持续、稳定、协调的全面发展。石狮市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农业及农村工作,进一步搞活国营企业。壮大公有制经济,大抓“品种、质量、效益年”活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加快市场建设,为实施“八五”计划开了好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7.8亿元,比上年增长36.36%;国民收入7.01亿元,增长36.59%;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增长42.54%;农业生产灾年获丰收,实现农业总产值2.73亿元,增长13.16%;乡镇企业总产值8.39亿元,增长4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亿元,增长28%;三资企业总产值4.8亿元,出口创汇3539万美元;分别增长51.87%和40.9%;财政收入8925万元,增长28.6%,经济发展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速度,取得明显效益。1992年,石狮市调整“八五”规划,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使经济发展势头持续高涨。同时,制订鼓励公有制经济到石狮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引进高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内外的大开放。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8亿元、国民收入14.4亿元、社会总产值30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04.5%、83.3%和103%;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增长95.9%;完成财政收入1.47亿元,比增66%;投产三资企业产值12.3亿元、出口销售收入7382万美元,比增153%、156%;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8亿元,比增56.2%;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19亿元,比增126%。全市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实现“一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与增幅是前三年的总和。1993年,石狮市对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短远期规划、宏观到微观认真研究,作出部署,重在抓落实,贯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政策,促进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等经济迅速发展,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制订外引内联的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引进国内企业资金,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工农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11亿元,1992年的23亿元上升到1993年的4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从8.8亿元、18亿元到31亿元,财政收入从8915万元、1.47亿元到2.52亿元,三年连上三个台阶。
  1994年,石狮市以调整产品产业结构为重点,调整服装业内部结构,调整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数量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明显提高。全年共实现社会总产值74亿元、国民生产总值41亿元、国民收入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1%、30.2%和29.6%;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0亿元,比增33%;完成财政收入3.02亿元,比增19.3%,1995年,石狮市采取有效的启动措施,促使整体经济摆脱低迷状况向持续、健康、协调方向发展。在年初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45%、工农业总产值跌至15%的低增点,不少企业出现新情况和新困难情况下,注重实效,把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逐项落实。农业出现良好局面,全年累计完成农业产值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工业生产由低增幅进入稳步增长期,全年累计完成工业产值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市场流通在相对滞缓的状态中呈现旺销态势,全年商品销售总额达7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财政收入由负增长转向与经济同步增长,全市共完成总收入3.225亿元;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52.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6%和28.1%。
  1991~1995年,石狮市胜利完成“八五”计划的各项任务。
  三、第二次创业阶段经济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石狮市开展第二次创业的起步年。石狮人民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实现“九五”计划目标,为完成“九五”各项基本任务并实现新的腾飞奠定基础。开展第二次创业旨在实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五年翻一番,营造新优势,使石狮市经济整体素质实现质的飞跃。石狮市于1996年以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素质,确定40家重点企业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主导产业纺织服装业向企业规模化、产品优质化、行业配套化发展。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开发新产品,优化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涌现“豪德胜”、“富贵鸟”、“金色年华”等一批著名品牌,“斯特兰”等获“金桥奖”品牌。拓展市场,扩大营销网络,外引内联,培植新增长点。组织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试点工作,14个试点村实现宽裕型指标要求。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现稳中有升的好势头。全年国民生产值61.2亿元,比增16.6%;工农业总产值93.7亿元,比增20.7%,其中农业总产值6.7亿元,比增11.4%;财政总收入3.6756亿元,比增13.97%。
  1997年,石狮市以“促进转轨、培育特色、提高素质、增加总量”总揽经济工作,支柱产业不断发展,规模经济进一步形成,市场拓宽力度加大,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国民经济呈健康、平稳、上升的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果。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5亿元,比增15.9%;工农业总产值113亿元,比增19.6%,其中工业总产值105.4亿元,比增20%;乡镇企业产值(按现行价,并含第三产业)110.3亿元,增长23.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2亿元,增长20.8%;财政总收入4.182亿元,比增13.8%;零售物价指数100.9%,是升幅较低的一年,达到控价目标。是年,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开展第二次创业,全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顺利完成年度计划,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年度目标,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福建省经济发展实力十强县(市)荣誉称号。全面展开宽裕型小康建设,二个镇和40%的村实现宽裕型小康验收达标。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