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自然环境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69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环境 人口
分类号: X21;C924.255.7
页数: 38
页码: 5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自然环境和人口。
关键词: 石狮市 自然环境 人口

内容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北纬24°39′52″~24°48′48″,东经118°33′46”~118°46′51″,处于厦漳泉经济开放区中段。市域属闽粤沿海花岗岩丘陵亚区的一部分,地貌形态不一。地貌类型以台地和滨海平原为主,地形为中间高,四周低,地势广阔平坦,海岸线长而曲折,可开发为万吨码头的有石湖、祥芝、梅林等港口。
  市境处于华南褶皱系闽东火山断拗带,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中段,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晚三叠世至侏罗纪时期,由于砂岩、砂砾岩等粗碎屑岩沉积及中酸性火山岩喷发,地壳呈下降状态,在早期构造运动中,长乐—南澳、晋江—永安断裂形成,并发展产生动力变质,形成变粒岩、浅粒岩、片岩。白垩纪以后,受构造的作用,地壳呈上升状态,第四纪以来的地壳运动奠定了今地貌轮廓。
  市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1℃,年平均降雨量为911~1233毫米。境内河流,多为单独人海的间歇性溪流,溪小流短,径流量少。地下水资源较贫乏,水质较好。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80%靠晋江金鸡南渠水。
  隋唐时,市境已有居民落户,历代逐步繁衍,由于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加之港口对外贸易发展,蚶江与台湾鹿港、八里岔对渡,战乱和“迁界”诸多因素影响,居民不断移居外国,石狮遂成了著名的侨乡。
  石狮建市后,加强控制人口增长,199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8年20.65%下降为2.1%,为石狮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当年,石狮市常住人口共71326户,290731人。其中汉族288134人,占总人口99.11%;16个少数民族共2560人,占总人口0.88%。人口平均密度为1818人/平方公里。
  第一章地质地貌
  第一节地质
  一、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和上三叠—侏罗系,后者已成变质岩层。
  (一)第四系地层
  分布占境域面积65%,分为更新统龙海组冲洪积层、更新统龙海组风积层、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全新统长乐组洪积层、全新统长乐组风积层和未分时代残坡积层。全新统主要岩性为石英砂,是玻璃砂型砂矿的赋存层位。
  残坡积层分布广泛,面积较大,由变质岩风化原地残积、坡积形成,厚度变化较大,为棕红、砖红、褐红色,含砂砾粘土,组成数米至数十米台地。
  冲洪积层呈阶地形式,仅在塘园、厝上溪西侧小面积分布,陆上溪流入海,上层为粘土砂、砾,含孢粉。
  海积层分布于宝盖镇至蚶江镇之海滨平原,厚度数米,为灰黑色淤泥、砂、砂粘土、粘土,含有孢粉,并含硅藻、有机虫化石。
  风积层分布于蚶江镇至祥芝镇迎风海岸带,为棕红、黄褐色半固结泥质细砂、粉砂,呈不连续垄岗状砂堤。
  (二)变质岩
  受长乐—南澳大断裂影响,原岩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上三叠—侏罗系碎屑沉积岩、中酸性火山岩,由于长期遭受混合岩化、构造应力和执力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市域属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中段的埕边—宝盖山动力变质混合花岗岩带、金井海滨动力变质混合岩带部分,变质程度在带内相对较高。
  市域变质岩主要以二长花岗岩为原岩的混合二长花岗岩、变斑状混合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混合花岗岩为主,混合岩中常夹有大小不等的原岩残留体。少数以粗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为原岩的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二长浅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分布于灵秀山和祥芝镇厝上至永宁镇以东。
  二、构造
  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市域内通过的主要大断裂为北东向长乐—南澳断裂中段、北西向晋江—永安断裂南东端。
  长乐—南澳大断裂在市域内表现由该断裂作用产生的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组成,带内片理化、糜棱岩化、挤压破碎,以及航磁异常。断裂性质为压扭性,走向40~45度。断裂自燕山早期形成以来至喜山期均有活动。市域内灵秀山断裂、蚶江—杆头断裂、东埔断裂、厝上—永宁断裂,均属于该断裂带。
  晋江—永安断裂,断裂带内片理化、糜棱岩化、挤压破碎。断裂性质为张扭性,走向310~320度,形成于燕山期,至今仍有活动。市域内浦内—宝盖山断裂仍属于这条断裂。
  三、矿藏
  石狮境内矿藏以非金属矿为主,有高岭土、型砂、玻璃砂、钛铁矿砂、锆英石砂、独居石砂、海贝壳、黑粘土、钾长石、泥煤、花岗石、水晶等矿点,以及矿泉水。
  (一)高岭土
  分布于灵秀镇容卿和永宁镇下宅,为风化残积高岭土,具有一定规模。
  (二)型砂
  北起蚶江石湖、南至永宁西岑沿海岸带均有分布,其中以石湖至古浮、梅林至西岑最多。
  (三)玻璃砂
  分布于石湖至古浮一带。大厦和莲坂玻璃砂,质量好。
  (四)海贝壳
  分布于深沪湾西岑至港边海滩,为壳灰的生产原料。
  (五)黑粘土
  黑粘土有湖滨林边耐火粘土、莲塘郭厝砖瓦粘土和杆头坑粘土等,均产于第四系冲洪积层,质量好,有一定规模。
  (六)钾长石
  钾长石分布于西偏和山兜两处。西偏钾长石矿产于混合二长花岗岩中。钾长石质量好,矿石储量31301吨。山兜钾长石矿产于片麻状混合二长花岗岩中,钾长石质量好,矿石储量50697吨。钾长石可用作陶瓷配料和釉料。
  (七)泥煤
  分布于祥芝奈厝前,有一定规模。可作为燃料提取腐植酸。
  (八)花岗石
  花岗石分布范围较广,一般圆缓低丘陵均有分布,主要在宝盖山、双髻山、五虎山、方劳山、灵秀山等地,储量大,色调单一,属白色系列。
  (九)水晶
  分布于宝盖坑东,产于混合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矿体3个,走向北西,长26米,宽4米,最大厚5.5米,亮白色,透明度不高,结构致密,具条带状构造。
  (十)矿泉水
  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水质较好,经有关部门鉴定为矿泉水的有永宁外高“霁宝”偏硅酸(富硒)矿泉水、宝盖后坡“比力”氯化物—重硅酸—钠型偏硅酸锌复合型矿泉水。
  (十一)钛铁矿砂、锆英石砂、独居石砂
  分布于永宁外高和梅林,其中梅林矿点,每立方米锆石1239.4克、钛铁矿29230克、独居石1227克,有一定规模。
  第二节地貌
  石狮市地势南高北低,最高丘陵地位于宝盖、永宁间的宝盖山,海拔209.6米,由低丘陵—台地—平原呈阶梯状逐级递变,以台地为主,约占总面积70%。石狮境内高丘陵有宝盖山、双髻山;低丘陵有灵秀山、五虎山、方劳山、香山;台地有洪厝山、将军山、黄牛山、鸟龟山、烟墩山、东山、争牛山、狮子山、莲山、烽炉山、烟墩头、虎顶、长任山、关公头、赤头山、白山石、观音山。海岸曲折,全长67.6公里,港湾众多,岛礁多而紧靠大陆,滩涂面积大,浅海水域广阔。
  一、侵蚀剥蚀地貌
  圆缓丘陵,顶部浑圆或平顶状,山坡平缓,坡度多为10~25度,海拔高程200~400米。高丘陵分布在宝盖山、双髻山,海拔高程小于210米;低丘陵分布在灵秀山、五虎山、方劳山、香山。丘陵主要由混合二长花岗构成,沟谷发育,植被较少。
  台地,海拔高程20~100米,广泛分布于境内丘陵与滨海平原之间,绵亘成片,波状起伏,台面较为完整,坡度较小,5~10度,台坎坡度较陡,冲沟、浅坳谷发育,分布在洪厝山、将军山、黄牛山等台地,主要由混合二长花岗岩、变粒岩风化残坡积物组成,风化、淋滤作用显著,形成棕红色、砖红色风化壳,厚度达5~15米,称为“红土台地”。
  二、堆积地貌
  河流冲洪积阶地,海拔低于20米,分布于灵秀镇塘园、祥芝镇厝上溪流入海上游两岸,由粘土砂、砾组成,厚度数米。
  海积平原,海拔低于10米,沿海岸边呈小面积分布于陈厝、莲埭、东埔、郭坑、港边、西岑,地势平坦宽广,土层深厚,高出现代高潮带2~5米,为淤泥、砂、砂粘土、粘土,由于地壳上升,海滩逐渐脱离海水的侵没而成陆地。由于自然作用、人为因素的影响,平原不断向海扩展。
  风积沙堤,海拔低于20米,分布于大厦、祥芝、东埔、厝上、永宁、沙堤,为棕红色中细粒砂组成,称“老红砂”。
  三、海岸地貌
  石狮市北、东、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且曲折,全长67.6公里,海岸受两大断裂的控制,走向相应地为北东和北西向,以北东为主,发育有基岩岬角海岸、沙质沙丘沙堤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红土台地海岸、岩岸,沙岸潮间带狭小,泥岸滩涂面积广大,红土台地海岸易侵蚀、滑坡、崩塌,是海岸侵蚀严重地段。
  沿海港湾众多,有泉州湾、深沪湾、蚶江、石湖、古浮、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西岑诸小港。
  岛礁共54个,高潮水位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有金屿、白屿、山尾屿、红礁、小坠岛、大山屿、长岭头、风流、老虎咀、永宁咀10个;面积较小的礁44个,礁有南岛礁、沪田屿、鸽屿、七星礁、观音礁、眠床担、草屿、库门、加礼龙、港牛、顶屿、下屿、冻郭、毒石、春龟、低担、西担、户屿、亦屿、龟屿、打石澳头、岛屿、三屿、沙屿、盐水塔仔尾、拖尾、宫尾、脚桶石、火二礁、土屿、钟屿、长任尾、狗头、垞司、吹司、青虎落、三迭石、唐屿头、大麦、石目、宫屿、沪尾。
  第二章气候水文
  第一节气候
  一、气候特征
  石狮域临北回归线,三面环海,受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综合影响,具有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盛行风向季节更替,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刮大陆南下强劲的偏北风,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两者的强弱、进退、更替,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及天气现象变化。
  热量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气温差异小,气候暖热。夏长无酷暑,冬短不严寒,秋温高于春温。
  降水较多,但时空分布不均,春夏多雨,秋冬少雨,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率大。
  台风、暴雨、洪涝、低温、干旱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
  二、气候要素
  (一)气温
  年平均气温在20~21℃,由于地形平坦,三面临海,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差异小,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略升。气温的区域分布有内地较沿海高的特点,但差值在1℃以内。
  境内各地常年最热的月份为7月(部分年份为8月),月平均气温在27~29℃;最冷的月份常年为1月(部分年份为2月),月平均气温在11~13℃。秋温高于春温。
  各地气温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一般是1月(或2月)至7月(或8月)逐渐上升,7月(或8月)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下降,1月(或2月)达到最低值。年较差在16~17℃,最大年较差可达20℃,最小年较差在15℃。
  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很小,各地年变值在±0.2~±0.5℃,最大偏差±0.5℃,最小
  偏差±0.2℃。
  常年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夏季在14时,冬季在15时;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夏季在6时,冬季在7时;年平均最高气温24.5℃,8月平均最高气温32.2℃,极端最高气温达38.7℃(1966年8月16日);年平均最低气温17.4℃,1月平均最低气温为8.7℃,极端最低气温为0.1℃(1963年1月27日)。
  气温的年平均日较差,各地通常一年中以春冬季大,霉雨季小。各地气温日较差平均在7.0℃,最大日较差达18.1℃(1963年3月1日),一年之中以3月最大,5~6月最小;气温日际变率年平均在1.3℃,2~4月日际变率最大为1.8℃,7~9月最小为0.7~0.8℃。
  历年日平均气温最高值为32.3℃(1966年8月16日),日最高气温≥30℃的高温天气日数年平均为96天,在4~11月均可出现,平均初、终日间隔159天。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数年均3天,一般出现在7~8月,1966年最多,达9天。历年日平均气温最低值为3.3℃(1977年1月31日),日最低气温≤3℃的寒冷天气日数历年平均为2天,在12月至翌年3月均可出现,平均初、终日间隔18天。
  年总积温7000~7800℃,各地日平均气温均大于0℃,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持续天数达320天,平均活动积温在6800~7000℃。按候(5天为1候,全年分73候)平均温度划分四季(候温低于10℃为冬季,候温高于22℃为夏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季),则春季长3个月,夏季长5.7个月,秋季长3.3个月,全年基本无冬季。为反映石狮气候变化状况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采用3日滑动平均气温划分四季(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二者之间为春、秋季),则春季长3.1个月,夏季长4.8个月,秋季长2.8个月,冬季长1.3个月。
  地温,地面温度年均值为23.9℃,7月最高,历年平均35℃,极端最高达70.5℃(1964年8月3日);1月最低,历年平均13.8℃,极端最低为﹣1.5℃(1963年1月15日)。
  地中各层(5、10、15、20厘米),历年平均值为22.9~23.0℃,差别极小。各层深度的温度以7月最高,1~2月最低。日、月、年的变幅均小于地面温度。
  (二)降水
  石狮地处台湾山地的“雨影区”,年降水量累年平均在900~1200毫米,距海远近和地势的差异,各地的降水量差异显著,总的趋势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内地多于沿海,降水量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石狮、蚶江和祥芝北部年均降水量为1000~1100毫米,而永宁和祥芝南部在1000毫米以下。
  各地日降水量≥0.1毫米的降水日数,年均85~105天,一年之中,以5~6月雨日最多,10~12月最少。降水量在一年之中,各月的变化是:1~6月递增,7月剧减,8月又有增多,9月以后再度剧减,11~12月最少。月雨量以6月最多,11月最少。
  2~9月总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89.4%。各雨季分布:2~4月(春雨季)23.5%、5~6月(梅雨季)33.5%、7~9月(台风雷雨季)32.4%,而10月至翌年1月(秋冬少雨季)仅占10.6%。
  各地降水强度以6~8月最大,11月至翌年1月最小,日均降水强度为11毫米/日。雨日:地年平均以小雨(日雨量0.1~9.9毫米)居多,占年总雨日60~70%,大雨(日雨量25.0~49.9毫米)以上降水日数,年均11~15天,占11%~17%,其中暴雨(日雨量≥50毫米)以上4天左右,占年总雨日3~5%。
  各地累年一日最大降水量值为198.0毫米,发生于1973年7月3日在祥芝。连续两日最大降水量为265.0毫米,发生于1972年6月4~5日在祥芝。
  各地降水量的年际间变化较大,永宁1959年降水量最多达1389.1毫米,最少为1977年,仅629.2毫米,这种年际间变化内地大于沿海。
  (三)风
  石狮地形平坦,受季风影响显著,全年除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外,其他季节以东北风为主,一般6~8月以偏南风为主,9月至次年5月以东北风为主。一年中主要的风向依次为:东北占22%,北东北及东东北各占10%,南西南占11%。
  受海陆风影响,一日中风向也随季节而改变,一般表现为:春季上午多东北风(偶有偏南风),下午多偏南风(偶有东北风),夏季全日以偏南风为主,秋季上午为偏北风,午后转东北风为主;冬季全日以偏北风为主。
  石狮地处泉州湾南岸突出部,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明显,风力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7.0米/秒,越靠近海边,风力越强劲。一年之中,10月至翌年3月平均风速大于4~9月,其中10~11月平均风速最大(75~80米/秒),而8月较小(65米/秒)。一日之中,风速白天大于夜间,一般下午2时风速最大,下半夜风速最小。历年定时最大风速一般在9级,而瞬间最大风速达12级以上(35米/秒),瞬间最大风速多出现在夏季台风袭击时。
  (四)日照
  石狮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小时,日照率50%,表现为夏季多照秋冬少,一年之中的日照时数以7~8月最多,月均250小时,日照率60%;2~5月较少,月均150小时,日照率低于40%。
  石狮天气状况按云量来划分:晴天(日均云量≤2成)累年平均天数58天,占全年总日数16%;阴天(日均云量≥8成)日数累年平均达156天,占全年总日数43%。一年之中,晴天日数以10月至次年1月为最多,阴天日数以5~6月为最多。雾日年均16天,出现在境内的雾多为平流雾(或称海雾),雾日以3~5月最多,7~11月最少。
  (五)湿度和蒸发量
  境内年平均绝对湿度为20毫巴,年际间变化不大。石狮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际间变化70%~80%。受气温、风力、降水诸因素影响,石狮累年各月相对湿度,1月份的月均值73%,2月为76%,3月为78%,4月为81%,5月为83%,6月为86%,7月为81%,8月为81%,9月为77%,10月为72%,11月为71%,12月为71%。相对湿度一年之中以5~6月最大,为83%以上;10月至翌年1月最小,为71%~73%。1963年1月26日相对湿度最小,仅7%。
  境内各地常年年蒸发量超过年降水量。全年各月蒸发量,除5~6月少于降水量外,其余各月均大于降水量。一年之中,以7~11月蒸发量最大,2月最小。
  第二节水文
  一、地表水
  石狮境内有梧垵溪、厝上溪、塘园溪、龟湖流域、下宅溪、大厦溪、洋厝溪、莲塘溪、西岑溪和莲坑坂溪10条溪。流域面积119.38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6777万立方米。溪河多为单独入海的间歇性溪流,溪小流短,蒸发渗透量大,径流量少。
  溪流长10公里的有从晋江境内流经石狮境内的梧垵溪,溪流长5~6公里的有下宅溪和上溪。溪流长4~5公里的西岑溪和塘园溪。溪流长3~4公里的龟湖流域、莲塘溪、莲坑坂和洋厝溪。溪流长2~3公里的有大厦溪。
  二、地下水
  石狮市地下水资源贫乏,水质较好。大部分属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中性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4种类型潜水区。
  (一)富孔隙潜水区
  分布于冲积海积,风积海积和河谷平原。含孔隙潜水,海积层常为双层、多层结构,浅部含淡水,深部含咸水。孔隙涌水量40~100吨/日,供水性较好,为地下水丰水区。
  (二)中等孔隙潜水区
  分布于部分河谷平原和一级台地区。供水性较差,地下水微缺,含中等孔隙潜水,孔隙涌水量20~40吨/日。
  (三)弱孔隙裂隙潜水区
  分布于一、二级台地。含孔隙裂隙潜水,上部为红色粘土,透水性差,富水性弱,下部为风化带、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好。孔隙涌水量上部小于5吨/日,下部为5~25吨/日,系地下水缺水区。
  (四)弱裂隙潜水区
  分布于丘陵、三级台地。浅部风化裂隙较发育,含裂隙潜水,深部含水极弱或不含水。孔隙涌0~10吨/日,系地下水严重缺水区。
  石狮市地下水在蚶江至永宁沿海滨海平原地带,水位埋深为0.3~2.2米,属中等丰水区;台地、丘陵地带地下水位埋深2~4米,最深达6~5米,属缺水区。
  三、水资源
  石狮境内属贫水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仅1021毫米,境内地表水资源量年平均为8800万立方米,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318立方米,为全省平均数的8.44%,泉州市平均数的20.18%。按全国农业水利化区划分级。人口平均水量与亩均水量的指标,均属D级。
  地表水受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及蓄水工程分布和容量少的影响,其利用率约占地表水资源量15%;地下水已利用量约占可开采量40%。地下水中浅层地下水资源贫乏,在浅层中开挖深井,水量不多。石狮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的80%主要靠晋江金鸡南渠水供给。
  第三章土壤植被动物
  第一节土壤
  1980年晋江县土壤普查,今石狮境内91810亩耕地主要分为5个土类,由于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特点,造成境内各类土壤的不同分布。
  砖红壤性红壤又称赤红壤,面积44041亩,占总耕地面积47.97%,多集中在海拔50米以下的台地。养分含量:有机质0.56%~1.45%,全氮0.036%~0.075%,全磷0.011%~0.045%,全钾0.33%~3.35%,速效磷10~25PPM,速效钾51~84PPM,PH值6.2~7.3,阳离子代换量1.99~5.24ML/100g,物理性粘粒<0.01毫米,11%~34%。主要分布于灵秀镇彭田、钞坑、前廊、灵峰、灵山、灵狮、仕林、塔前、港塘;永宁镇郭坑、浯沙、永宁、港边、梅林、沙美头、后杆柄、郭宅、院东、西岑、岑兜、杨厝、前埔、塔石、西偏、山边、沙堤;祥芝镇港东、奈厝前、古浮、东埔、大堡、洪厝、祥农、西港、莲坂、邱下、郭厝;蚶江镇莲西、莲东、莲中、厝仔,莲塘、洪窟、水头、锦亭、石壁、古山;宝盖镇塘边、龟湖、山雅、后垵、松茂、塘后、仑后、前坑、前园、坑东、龙穴、杆头;湖滨街道长福、曾坑等地。
  水稻土面积22096亩,占耕地面积24.06%,养分含量:有机质0.95%~3.31%,全氮0.057%~0.182%,全磷0.02%~0.064%,全钾1.18%~4.66%,速效磷5~40PPM,速效钾38~190PPM,PH值5.8~8,阳离子代换量111ML/100g,物理性粘粒<0.01毫米,11%~67.5%,总含盐量0.088%~0.594%(盐渍水和土)。主要分布于宝盖镇龟湖、玉浦、上浦、雪上、塘头、塘边、塘后、山雅;蚶江镇水头、莲西、金沧农场、石壁、金淀场、洪窟、锦亭、锦江、蚶江等地。
  风沙土面积18635亩,占耕地面积20.30%,多集中在海拔0~10米低平的沿海地带和一二级滨海台地。主要养分含量:有机质0.36%~0.93%,全氮0.017%~0.053%,全磷0.002%~0.043%,全钾0.75%~2.83%,速效磷7~45PPM,速效钾29~71PPM,PH值5.9~8,阳离子代换量0.4~4.59ML/100g+,物质性粘粒<0.01毫米,1%~14.4%。主要分布于祥芝镇西墩、伍堡、莲坑坂、后湖、赤湖、厝上、深埕;蚶江镇大厦、锦里、蚶江、莲东;永宁镇沙堤、下宅等地。
  潮土面积6779亩,占耕地面积7.38%,多集中在溪流两岸及河沟发达的水网平原地带。养分含量:有机质0.6%~1.39%,全氮0.035%~0.081%,全磷0.011%~0.025%,全钾1.67%~3.22%,速效磷4~36PPM,速效钾36~64PPM,PH值5.9~7.5,阳离子代换量2.50~5.46ML/100g,物理性粘粒<0.01毫米,6%~22.3%。主要分布于塘园溪、下宅溪、莲塘溪、前埔溪、奈厝前溪等溪河沿岸。
  盐土在石狮市仅见咸土壤,面积264亩,占耕地面积0.29%,集中在永宁镇的滨海平原局部高潮位以上脱离海潮影响的低平地带,经旱耕熟化形成的耕作土壤。但发育尚未完善,仍处于脱盐阶段。养分含量:有机质0.75%~1.31%,全氮0.039%~0.091%,全磷0.026%~0.045%,全钾2.84%~3.20%,速效磷40~75PPM,速效钾135~224PPM,PH值8~8.2,阳离子代换量4.01~17.58ML/100g,物理性粘粒<0.01毫米,14.9%~74.3%,总含盐量0.168%~0.273%。主要分布于永宁镇岑兜、港边。
  第二节植被
  一、植被特征
  石狮境内原始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雨林,为次生常绿阔叶林取代。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现有森林为人工植被,沿海地区以木麻黄纯林分布最广,混交林面积极少。植被种类较多,群落多种多样。境内植物有67科220种,出现非地带性的植物群区。森林覆盖率低,林分蓄积量少,属防护林。森林覆盖率为14%,林分质量差,防护林以木麻黄为主,第二代、第三代人工更新造林林木呈老化状态,防护效益下降,马尾松林木生长低矮,郁闭度低,不能成材。
  二、植被类型
  人工林植被由主要树种马尾松、湿地松、相思树、毛荆相思、木麻黄、柠檬桉、大叶桉、银合欢、金合欢、天竹桂、女贞、苦楝、红树林和以杨蹄角、天竹桂、榕树、南洋杉等为主的公路林风景树,以及以龙眼、荔枝、柑桔、蜜抽、柰、枇杷、李、余甘、石榴、香蕉、芒果、菠萝、桃、柿、杨梅、葡萄为主的经济林品种组成人工植被,在石狮境内分布疏散。马尾松主要分布于宝盖山、双髻山、灵秀山;毛荆相思树主要分布于灵秀山、宝盖山;湿地松主要分布于永宁、祥芝等地;公路林风景树主要分布于永宁境内石永路段、“黄金大道”等公路两侧;红树林主要分布于蚶江镇浅海滩涂。
  野生草本植被包括内陆丘陵台地植被和沙滩植被,主要由野枯草、细毛鸭嘴草、芒箕骨、节节草、月儿草、五节芒、卤地葡、老鼠刺、鸡眼草、旱莲、沙草、海蔓荆等组成野生草本植被,主要分布于灵秀山、宝盖山、双髻山、将军山、黄牛山、争牛山、长任山、白石山等丘陵台地。
  第三节动物
  石狮境域地处南亚热带,区域面积少,人为活动频繁,森林覆盖率低,属沿海防护林体系,不能形成野生动物适生环境。浅海、滩涂、淡水水域利于水生动物繁衍栖息。境内野生动物有野猪、山狗、山猫、穿山甲、锦蛇、青竹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石龙子、壁虎、青蛙、乌龟、甲鱼等。根据1997年石狮市野生动物(冬季鸟类)调查,共10目26科46种,主要是鹧鸪,环颈雉,环鸡雉鹰、喜雀、乌鸦、田鸡、八哥、家燕、布谷鸟、白头翁和猫头鹰等。水生动物品种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78科240种,其中海水鱼类215种,淡水鱼类25种。
  海水鱼类主要有:带鱼、鳀、鳁鱼、大黄花鱼、兰圆鲹、鯺眼排、二长刺鲷、鲅鱼、鲐鱼、鲣鱼、大甲■、鲨鱼、鳗鱼、乌贼、鳓鱼、鳕鱼、海鲶、鱿鱼、梅童、小公鱼、鳐鱼、白鲳、乌鲳、石斑鱼、黑鲷鱼、黄鲷鱼、鲷鱼、马面鲀、小黄花鱼、马鲛、金色小沙丁鱼、鲻鱼、梭鱼、棱鲻、跳鱼、斑鰶、比目鱼、鲬鱼、白只、海马、油智、赤魟和鳗鲡等。
  贝类有:褶牡蛎、缢蛏、花蛤、泥蚶、褐蚶,近江牡蛎、文蛤、江珧贝、西施舌、扇贝、翡翠贻贝、日本镜蛤、鸭嘴蛤、短嘴蛤、沙螺、红肉、泥螺、笋锥螺、巴非蛤、马蹄螺、竹蛏和鲍鱼等。
  虾蟹类有:毛虾、龙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周氏新对虾、中华管鞭虾、梭子蟹、锯缘青蟹、日本大眼蟹、粗腿厚纹蟹、弧边抬潮和乳斑虎头蟹等。
  淡水鱼类中常见的有青鱼、草鱼、白鲢、鳙鱼、鲤鱼、鲫鱼、非洲鲫鱼、鲂鱼、河鳗、鲈鱼、胡子鲶、黄鳝、泥鳅、鲻鱼等。
  此外,还有腹足类的田螺、螺狮,双壳类的无齿蚌、河蚬、三角帆蚌,甲壳类的青虾、河蟹、螃蟹,两栖类的青蛙、泽蛙和爬行类的鳖、龟等。石狮市水生动物资源有江珧、文蛤、翡翠贻贝、近海牡蛎、泥蚶、鸭嘴蛤、短嘴蛤、巴非蛤、西施舌、栉江鳐、锯缘青蟹、石斑鱼等,是野生海珍品。珍稀的龙湖鳖和江珧等已濒临绝灭。
  第四章自然灾害
  第一节旱灾
  石狮境域三面临海,但境内只有10条径流量少且是间歇性的溪流,水资源缺乏,出现旱灾频繁。晋太康八年(287年)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记载的自然灾害中,旱灾有55次,占总灾害数四分之一。
  石狮境内以夏旱为主,秋旱次之,春旱较少。
  石狮境内1956~1977年,有6次旱情严重的灾害。1956年,春、夏旱后,又发生84天冬旱。1957年6月起,遭受自1949年以来时间持续最长,受害面积最广的百余天大旱,池塘干涸,小流断流。1959年9月后延续至翌年3月10日,旱情长达160余天,是继清同治八年(1869年)120天大旱之后91年所未曾有的大灾。1962年6月15日起,月余未雨,9月大旱,池塘干涸,水井枯竭,尤以沿海最为严重。1962年10月4日延续至翌年6月10日共计247天无雨,池塘干涸,山泉枯竭、溪水断流。1977年立春后,旱情严重,在历史上仅次于大旱的1963年,池塘干涸。
  1960~1997年,市域发生大旱、特旱,共有16个年份22次,其中夏旱10次,秋冬旱、春旱各为6次。一年中发生2次大旱、特旱灾有7个年份,发生特旱灾有7个年份8次(1971年2次)。
  春旱,俗称“春头旱”,多出现在2~3月。1960~1997年,有6年发生,其中1971年1月31日开始的春旱长达99天。
  夏旱,梅雨结束后,进入夏令,无风无雨,时常发生旱情。1960~1997年,发生夏旱27次,其中1960年、1963年、1965年、1971年、1987年、1991年均发生大旱、特大旱。1965年发生的特大旱长达66天,1971年6至10月特大旱长达116天。
  秋冬旱,多发生在10月至翌年2月初,1960~1997年,有25个年份出现旱灾,大旱6次,1962年秋冬旱长达87天。秋冬季节,正值晚稻后期生长发育阶段,冬种作物播种生长时期,秋冬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和绝收的后果。
  第二节水灾
  石狮境域年平均暴雨日数为2~4天,永宁为2.4天,祥芝为3.5天。暴雨日除12月份外,1~11月均有出现,主要集中在台风、雷阵雨及梅雨季,尤其在6~8月。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年份有的地方长达9天,有的年份则无出现。暴雨持续日数,以1天最多,持续2天以上很少,持续3天以上仅永宁1968年6月9~12日的暴雨,过程雨量达270.9毫米。暴雨级数以50.0~99.9毫米出现的频率最高,约80%,100.0毫米以上的暴雨日频率较低,仅约20%。
  1960~1990年境内发生5次重大水灾。1960年5月13日,大暴雨,又逢大潮,洪水泛滥,石狮、祥芝公社受淹面积25248亩。6月9~10日,风雨交加,溪洪猛涨,顺济桥水位超过警戒线2.87米,农作物受淹82243亩,水库、水坝被冲毁,桥梁、电线杆被冲倒,房屋、仓库、厂房倒塌,损失船只64艘。1979年6月10日夜至11日凌晨,突降暴雨,祥芝顷刻成灾。1980年5月24日,台风暴雨,26日下午又下暴雨,祥芝、蚶江、永宁灾情严重。7月24日暴雨,部分地区降特大暴雨,早稻淹1万多亩,水坝冲毁248处,房舍倒塌1022间。
  第三节风灾
  石狮境域面临台湾海峡,易受台风袭击,加上台湾海峡的地形狭管效应作用,致使境内风力加大。一年之中以10~12月大风日数最多,5~6月最少,大风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沿海大风日数大于内陆。
  晋太康八年(287年)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石狮境域遭受29次风灾。1960~1997年,登陆影响境域台风共86次。影响石狮的台风主要在510月,7~9月占年台风数90%。一年之中于5月份最先影响境域的台风是1961年5月20日的6103号台风;最迟于10月份影响境域的是1964年10月19日的6423号台风。登陆和影响境域台风的次数,以1961年10次为最多,1980年6次次之。
  1953年,全年大风20余次,风力都在6~9级。1955年3月,刮6~9级大风,历时16天之久,4月刮7级以上大风达19天,影响沿海渔民的渔业生产。
  1956年9月17~20日和30日,先后遭受8~12级台风袭击,为20年来未曾有的风灾。
  1959年9月27日台风,风力达12级,中心附近最大风速85米/秒,风大雨急,潮水来势凶猛。1959年全年共遭受4次台风袭击,是64年来所未有的强台风侵袭。
  1971年7月26日台风,沿海风力911级,最大12级,林木折断,仓库、厂房、民房倒塌,海堤、溪岸塌方、崩溃。
  1990年6月24日,第5号台风袭击石狮市,石狮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雨量高达310毫米,直接经济损失达7500万元。29日,石狮再次遭受6号台风袭击,暴雨量达154毫米。5号、6号台风使石狮遭受重大损失,共死亡1人,伤21人;房屋倒塌347间,简易搭盖倒塌100余间;50多家工厂、200多间商店受淹;公路、桥梁冲坏247处,毁坏公路长3172米;农业排灌溪流堤岸缺口247处,长3725米;水库堤坝冲塌4处,电灌站受损5个;农作物受淹成灾42328亩,折合粮食损失180119担;损坏、损毁渔船24艘;5号、6号台风灾害共造成经济损失8540万元。
  第五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规模
  一、源流数量
  (一)源流
  隋唐时,石狮先有数户魏姓人家居住于狮山,后有薛姓人家迁入。魏姓人家聚居久后,逐渐形成一小村落。五代,又有郭姓人家迁居于此,分住几个小村落,石狮人口缓慢发展。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氏从泉州迁入永宁。唐代,以永宁岑兜为中心的浔美盐场一带,散布村落,主要有埭头、前港、后宅、埔头、岑兜、沙美、西岑、竿柄、林蒲、金埭、港边等,人烟众多,多数从事盐业。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蔡氏已迁居永宁塔石。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又有刘氏迁居祥芝大堡。南宋时还有龚氏、董氏迁居永定沙堤。宋代,蚶江、石湖都建有码头,中外商船靠此停泊,人口迅速增加;蚶江成为人烟稠密的集镇。宋末战乱,人口迅速减少。元代,恢复正常的对外贸易,人口有所增加。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佘氏迁居港边。元统年间,有陈氏迁居永宁霞源。元代,永宁至深沪之间的佛堂澳一带又形成零星村落,居民散居。完颜·粘博温察尔为避世乱,从华北南渡,经扬州,其后裔一部分流寓永宁沙美村。
  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永宁卫,永宁指挥使司下隶5个守御千户所,按编制每所籍民1120名,配备10只备倭船,每船有旗军100名,卫所下设14个巡检司,57座墩台,兵力配备6900多名,永宁人口大增。洪武末年,阚义首任永宁卫指挥使,其后,又有干、张、刘、钟、王、洪、邱、李、吴、佘、沈、翟、赵、潘、施、崔、马、段、傅、金、林、徐、朱、臧、宋、孙等二十余姓的卫所将士定居永宁,繁衍后代。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阻止沿海居民对反清复明的郑成功部队的接济,实行残暴的迁界措施,强迫沿海居民迁离海边30里,界外房屋全部烧毁,限期内未能迁出者均被清兵杀死,许多百姓死于刀下、死于饥饿,沿海30里成了一片无人区。蚶江曾是郑成功抗清驻地,有薛祖武、林昌裔等不少人投入郑成功部队,有一部分渡往台湾定居。永宁沿海居民为了生存,大批从沿海迁入石狮,石狮人口大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台复界,清政府注重发展农业,沿海生齿渐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政府实行“滋生男女丁口,永不加赋”的政策,鼓励生育,石狮境内人口增加。
  (二)数量
  民国25年(1936年)8月福建省政府在晋江县举办人口普查,石狮境域属晋江县第三区,第三区住户户口39823户,共225313人,其中男118898人,女106415人,加上公共场所人口(包括政府、机关、社团、学校、庙宇、工场等的居住人口)82户,男142人,女62人,共204人;总计39905户,人数225517人,男119040人,女106477人。
  1949年9月2日,石狮境域解放。政通人和,政局稳定,人口逐年增加。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石狮境内总户数18571户,总人口85185人,各区人数为十三区(石狮)3481户,16421人;十四区(蚶江)7490户,35805人;十五区(永宁)7600户,32959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四公社一镇总户数29032户,人口145940人。石狮镇总户数3658户,人口18736人;石狮公社总户数7647户,人口37060人;蚶江公社总户数4549户,人口23877人;祥芝公社总户数7448户,人口39185人;永宁公社总户数5730户,人口27082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四公社一镇总户数43323户,人口218812人。石狮镇总户数5227户,人口24845人;石狮公社总户数11259户,人口55199人;蚶江公社总户数7426户,人口37739人;祥芝公社总户数11480户,人口63288人;永宁公社总户数7931人,人口3774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总户数53113户,人口273024人。石狮镇总户数21403户,人口109349人;蚶江镇总户数8094户,人口43954人;永宁镇总户数8981户,人口43956人;祥芝乡总户数14635户,人口75765人。1990年人口同1982年人口相比,8年间共增加54212人,增长24.78%,平均每年增加6776.5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76%。
  1997年底,石狮市总户数71326户,总人口290731人。其中凤里街道9558户,32363人;湖滨街道7164户,24863人;灵秀镇5983户,26523人;宝盖镇7695户,32618人;蚶江镇10933户,48508人;祥芝镇18577户,80354人;永宁镇11416户,45502人。
  二、分布密度
  (一)分布
  隋唐时期,境内的狮山头已形成居民村落。唐宋时期今石狮境内得沿海区域繁荣之利,蚶江、祥芝、永宁人口密集。
  唐初永宁就有人居住,沿海港边、梅林、沙堤一带逐渐形成人口密集地区,并逐步向内陆发展。北宋蚶江居民先集聚在凤仪山下,以后逐渐扩展,西部由许厝、凤山宫至纪厝;东部由凤仪山下、后宫,南至东头山、后堡、前宫,西面至山仔祖厝王氏宗祠。由于冲积、海积现象,西南下沙至王厝、欧厝一带逐渐形成新的居民聚落。
  元代,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沿海居民增多,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迁界”的影响,沿海居民深受其害,大批居民从沿海迁往内陆,石狮人口迅速增加。至1997年,城区凤里街道人口最多,每平方公里居民近1万人,新开辟城区湖滨街道每平方公里4500多人,蚶蚶江、祥芝、永宁等沿海区域居民人口每平方公里1000~2000人,形成以石狮城区为中心并向东、南、北沿海逐渐由密至疏的扇形分布。
  (二)密度
  民国时期,晋江县平均人口密度,居福建省各县第一位,民国25年,晋江县辖4个区,各区人口密度为第一区850人/平方公里,第二区为513人/平方公里,第三区为606人/平方公里,第四区142人/平方公里,石狮境域属第三区,石狮人口平均密度在全县平均人口密度516人/平方公里之上,居福建省前列。民国30年,境内人口密度为512人/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人口密度逐年提高,1953年为533人/平方公里,1964年为913人/平方公里,1989年为1368.26人/平方公里。
  1987年批准建市时,人口密度为1485人/平方公里,其中石狮镇1898人/平方公里,永宁镇1476人/平方公里,蚶江镇1073人/平方公里,祥芝乡1610人/平方公里。石狮建市后,人口每年的增长幅度较为平稳,人口密度逐年上升。1988~1989年每平均公里1500人以上。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为1707.25人/平方公里,比1982年1368.26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338.99人。1990~1992年,每平方公里居住1600人以上;1993~1995年,每平方公里居住1700人以上;1996~1997年,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高达1800人以上。
  1997年,石狮市人口密度1818人/平方公里,各镇、街道每平方公里人数为永宁镇1591人,蚶江镇1250人,祥芝镇1832人,宝盖镇1379人,灵秀镇1628人,凤里街道9927人,湖滨街道4562人。
  第二节人口变动
  一、自然变动
  唐宋元时代,蚶江、石湖等港口繁荣,永宁、祥芝等为沿海集镇,人口增长较快。明清时代,战乱及“迁界”,沿海人口大量死亡与逃亡。民国时期,因抓丁、瘟疫等原因,人口自然变动幅度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稳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一直呈稳步增长趋势。1987年,境内人口237494人,出生人数4907人,出生率20.66‰;死亡1141人,死亡率4.80‰%,自然增长人口3766人,自然增长率15.86‰%。1997年人口出生率由1987年20.66%降为6.9%,自然增长率由1987年15.80‰降为2.1‰。
  二、机械变动
  隋唐时,已有魏、薛、郭诸姓人进入石狮境内居住。伴随着交通地位的变化和沿海集镇的发展,沿海的蚶江、永宁、祥芝及其附近村落人口发展很快。元代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外商云集,外地人口多落籍于沿海集镇。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永宁卫驻有将兵6900多名,部分将士留在永宁繁衍后代。
  明天启元年(1621年),郑芝龙在福建沿海招募人员,一批居于沿海的石狮人随之迁徙台湾拓荒垦植。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实行“迁界”政策,蚶江、永宁、祥芝的大批居民外迁,部分死于清兵刀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五十七年,清政府先后开放蚶江港口与台湾鹿港、八里岔对渡,石狮境域林、纪、王、欧阳、李、高、龚、董、吴等姓氏居民大量迁台,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石狮人迁台千余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天灾人祸和“契约华工”等影响,石狮人出国定居的有近万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石狮境域居民有3万余人前往今菲律宾、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等地谋生。民国1~28年先后移居菲律宾等国的石狮人有四五万人。民国34~38年,石狮境内居民进入菲律宾有30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域内人口变动较大,移居菲律宾等国和迁徙香港、澳门等地区人口较多。1953~1960年,石狮境域有3000余人移居菲律宾等国。1972~1983年,又有3000多石狮人迁居菲律宾。1978~1983年,石狮有1120人定居香港。1987年由外省迁入石狮205人,省内迁入2332人,共进入2537人;石狮迁往外省的有886人,迁在省内的1552人,共迁出2438人。1984~1996年,石狮境域又有2万余人移居国外,其中90%以上定居菲律宾。1989~1997年,石狮迁往香港、澳门定居的有5788人。由于石狮成为福建省综合改革实验区,人口机械变动量加大,各种人才的进出流动人数增多,1988~1997年,迁入石狮市有88104人,迁出石狮市的人共有85754人。
  三、流动人口
  1979年,海关总署放宽华侨、港澳同胞携带物品进口的规定实行后,大量洋货进入石狮市场,由于品种齐全、式样繁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旅,有慕名到石狮参观游览的,有单纯到石狮采购洋货的,有专门到石狮经商的,各式各样的人纷纷涌进石狮市场,促使外来人口逐年增多。1979~1987年,每天进入石狮的商旅约3~4万人,为镇区居民数11.6%~350.6%。1981年11月至1982年1月对住宿旅馆旅客的调查,全国除西藏、台湾外,有28个省、市、自治区27812人住宿过石狮镇,福建省最多达13116人,省外最多的是江西省5518人,其次是新疆2375人,浙江省1913人,接着依次为河南省571人,江苏省444人,贵州省419人,最少的是青海省19人。当时石狮镇常住人口24360人。
  1983年,石狮境内的乡镇企业兴起,乡镇企业主与外商合作经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样装配,需要大批劳工。石狮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服务行业与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外来劳工需求量越来越大。外地人群从全国各地涌到石狮,主要来自江西、四川、贵州及东北。从事第二产业的主要有工厂的工人、建筑业工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主要是饮食服务行业、娱乐行业;部分经商。
  1989年,石狮市开展“扫黄打丑”专项斗争,外来人口有所减少。1990年外来人口量又有所回升,1991~1994年达到高峰时,外来常住人口每年均在10~15万人次。最高峰时为1991年,常住石狮市的外来人口高达18万人次之多。1995~1996年,石狮经济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外来人口数量有所下降,1996年外来常住人口达13万人次。1997年,近市区的湖东、湖南、花园城、金林、长福、华南、华仑、彭田、塔前、前廊10个行政村(居委会)的外来人口超过常住人口,外来人口高达35108人,为常住人口16745人的209.97%。
  第三节人口构成
  一、民族构成
  石狮境内各民族,以汉族为主。最早迁入石狮境内的少数民族是满族,因避世乱于元代迁入。其次是回族、畲族,于明代迁入。少数民族中以回族人数最多,1987年蚶江镇石湖村有回族600户2193人,永宁镇郭坑村有161户638人,散居于永宁的回族还有8户40人,共有769户2871人。
  1990年,石狮市各民族总人口261769人,汉族人口为258157人,占总人数98.627%;回族人口为其次,有3370人,占总人数1.287%,其他少数民族按人数多寡依次为畲族、壮族、满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彝族、瑶族、高山族、维吾尔族、水族、锡伯族、达干尔族、黎族、京族共225人,占总人数0.086%。
  1995年,全市各民族总人口286112人,汉族人口为283592人,占总人数99.12%;回族人口为其次,有2367人,占总人数0.83%,少数民族有所变化,减少维吾尔族、瑶族、水族、达干尔族、京族,增加傣族。除回族外还有其他少数民族123人,占总人数0.04%。
  1997年,全市各民族总人口290731人,其中汉族人口288134人,占总人数99.11%;回族人口2403人,占总人数0.83%;其他少数民族畲族、满族、壮族、土家族、苗族、黎族、布依族、侗族、蒙古族、高山族、彝族、藏族、锡伯族、傣族、仡佬族共157人,占总人数0.05%。
  二、姓氏构成
  最早迁居石狮境域居住的,隋唐有魏、薛姓,五代有郭姓、伍姓。以后,各姓氏陆续迁居。宋代,蚶江就有洪氏、林氏、凌氏成为勋阀望族。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永宁卫,最早居住卫所者为章、袁、吴、郭、郑5大姓,此为五族,皆为功臣之裔。兵增驻,民迁居,姓氏渐多。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倭寇二陷永宁城,城东澳仔村许姓,村被废后,村民尽逃厦门。永宁村郑氏流落永春、南安等地。还有何、高、尤等姓迁徙石狮。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统治者实行残酷的“迁界”政策,拆永宁城墙,大批居民流离他乡,由永宁迁往石狮的有高、田、林、邓、曾、商、陈、王、朱、卞、黄、李、郑等14姓;有从港边迁往石狮的姜、商、林、何、田5姓。至清末,永宁一带就有50余姓,主要有雷、赵、赖、椹、倪、袁、吴、郭、郑、章、吕、刘、宋、魏、朱、陈、高、董、李、佘、林、邱、蔡、黄、许、王、洪、纪、杨、卢、白、徐、尤、柳、叶、萧、庄、邓、姜、周、甘、江、詹、张、苏、姚、施、何、商、傅、曾、邵等姓。
  清末,居住于石狮镇的姓氏已相对集中,时石狮镇居民住区有八券,陈、王、李、何、吴、刘、洪7姓各居一券,其他杂姓居一券。
  1987年12月,石狮境内主要有单姓54姓,复姓1姓,各姓氏为丁、万、卞、王、尤、叶、田、卢、江、池、许、伍、孙、刘、纪、何、辛、佘、李、苏、吴、邱、郑、林、杨、陈、张、周、柯、施、洪、柳、胡、侯、郭、姜、徐、高、龚、商、粘、黄、萧、倪、程、曾、温、谢、董、傅、蔡、颜、薛、戴、欧阳。
  由于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人才,姓氏亦大量增多,姓氏也有很大变化,至1997年共有单姓309姓,复姓仍只有欧阳1姓。单姓为乙、丁、卜、万、干、马、于、上、小、土、么、王、尤、邓、韦、毛、车、尹、文、仇、乌、切、孔、双、计、牛、长、讣、方、卢、田、叶、史、甘、占、冯、艾、白、石、包、古、出、布、乐、印、冉、左、皮、丘、厉、玉、宁、申、许、刘、纪、庄、朱、吕、江、孙、池、阮、任、传、安、权、伊、乔、成、华、关、向、齐、吉、农、阳、曲、尧、亚、邬、贞、早、宇、牟、匡、全、毕、邢、邱、吴、陈、李、张、苏、何、佘、杜、余、汪、辛、宋、沈、连、邵、陆、邹、汤、严、巫、祁、谷、花、时、芽、芳、应、麦、阿、,远、岑、秀、佟、杞、纲、邳、良、冷、疗、沙、杏、林、杨、郑、周、金、范、罗、卓、官、尚、质、易、昊、房、庞、练、季、孟、苗、茅、单、放、岳、杭、泮、和、国、舍、炉、洪、施、侯、胡、柯、姜、姚、柳、赵、骆、钟、俞、饶、夏、贺、祝、段、封、贲、宫、要、费、查、娄、■、星、姬、冠、建、哈、泰、修、郭、高、倪、徐、翁、留、梁、袁、柴、涂、陶、秦、钱、莫、桂、顾、奚、凌、聂、席、殷、谈、烘、耿、载、恭、益、莎、继、宾、起、班、黄、龚、康、商、粘、章、盛、曹、游、萧、旋、梅、屠、崔、勒、矫、淑、敏、逢、隋、寇、尉、常、盘、谢、董、傅、曾、程、彭、蒋、温、富、覃、童、葛、鄞、辜、韩、紫、揭、勤、舒、焦、强、鲁、瑜、番、博、赖、雷、詹、鲍、虞、褚、蓝、简、解、鄢、裘、蒙、楼、靳、蔡、廖、谭、熊、管、翟、缪、蔺、翠、颜、黎、穆、湮、燕、霄、察、薛、薄、霍、戴、魏、藩。复姓为欧阳。
  1997年底,最早迁入石狮境域居住的魏氏有226人,薛氏158人,郭氏6818人。境内姓氏人数最多的前10姓为蔡氏59193人,王氏31263人,邱氏24397人,林氏21953人,吴氏16385人,陈氏15208人,黄氏13861人,李氏13665人,许氏9836人,洪氏8738人。万人以上的姓氏有蔡、王、邱、林、吴、陈、黄、李共8个姓。
  三、年龄构成
  石狮自1987年12月建市以后,人口预期寿命呈上升趋势。年龄结构保持在由年轻型转入成年型阶段。1988年人口预期寿命为69.2岁,其中男68.3岁,女70.2岁。1992年为70.4岁,其中男69.2岁,女71.6%。
  1995年,石狮市人口中,不满周岁婴儿323人,占0.12%;1~3岁7018人,占2.39%;4~6岁17376人,占6.22%;7岁,占2.65%;812岁33996人,占12.17%;13~15岁17428人,占6.24%;16~18岁14847人,占5.31%;15~25岁44066人,占15.77%;18~22岁27305人,占9.77%。
  1997年,0~20岁人口103040人,占总人口36.22%;21~60岁人口154584人,占总人口54.35%;61岁以上人口26830人,占总人口9.43%;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进入成年型、老年型人口逐渐增多。当年人口预期寿命为70.8岁,其中男69.6岁,女72.0岁。
  四、性别构成
  民国25年石狮属晋江县第三区,性别比为111.73(女性人口为100),男性多于女性。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石狮境内男40968人,女44217人,性别比92.7,女性多于男性,各区分别为十三区(石狮)男8386人,女8035人,性别比104.4;十四区(蚶江)男17541人,女18264人,性别比96.0;十五区(永宁)男15041人,女17918人,性别比83.9。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石狮境内男72852人,女73088人,性别比99.7,女性多于男性,其中石狮镇人口男9662人,女9074人,性别比106.5;石狮公社人口男18199人,女18861人,性别比96.5人;蚶江公社男12075人,女11802人,性别比102.3;永宁公社男13035人,女14047人,性别比92.8;祥芝公社19881人,女19304人,性别比103.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石狮境内男111418人,女104459人,性别比106.7,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石狮镇男12843人,女12002人,性别比为107.0;石狮公社男27410人,女27798人,性别比98.6;江公社男19396人,女18337人,性别比105.8;永宁公社男18794人,女18947人,性别比99.2;祥芝公社男32984人,女30303人,性别比108.8。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石狮市男141079人,女131945人,性别比为106.92,男性多于女性。
  1988~1997年,石狮市人口整体上为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变化趋于稳定。在性别比例中,低年龄组男多于女,高年龄组女多于男。
  五、文化构成
  民国25年,石狮境内总人口为225517人,其中私塾文化占1.97%,小学文化占4.55%,中学文化占0.24%,大学文化占0.03%,其他识字者占12.89%,文盲、半文盲者占总人口80.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人口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文化程度逐年提高。1982年,人口文化程度比民国时期有很大提高,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也有明显提高。当年各种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数,小学为55.30%,初中为14.92%,高中为4.48%,大学肄业、在校生为0.03%,大学毕业生为0.24%。有文化程度者占总人口74.97%。
  1990年,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起了变化: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为39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为432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为1500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为45274人。当年文盲半文盲人口为43841人,同1982年比较,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86%下降到16.06%。
  1997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有262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430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315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40703人。文盲半文盲人口35703人,占总人口12.28%。
  第四节人口控制
  一、机构队伍
  1990年成立石狮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石狮街道办事处、蚶江镇、永宁镇、祥芝乡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1990年3月,成立石狮市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配置人员10人。5月成立石狮市计划生育协会,镇(街道)、村(居)相继成立计划生育协会。
  1991年7月,祥芝乡计划生育服务所成立,祥芝乡28个行政村都相继成立计划生育服务室。10月,成立石狮市计划生育委员会,配备主任、副主任各1人,人员6人。1992年4月,石狮街道和蚶江镇、永宁镇亦建立计划生育服务所。
  1993年2月成立石狮市直属机关、企事业计划生育办公室。9月成立石狮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站。9月,撤销石狮街道后,分别成立凤里街道、湖滨街道、宝盖镇、灵秀镇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0月,凤里、湖滨2个街道和宝盖、灵秀、蚶江、永宁、祥芝5个镇全部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1995年,石狮市115个村(居)全部建立计划生育服务室。
  1997年,石狮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祥芝、永宁、蚶江、宝盖、灵秀镇和凤里、湖滨街道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全市115个村(居)全部建立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村(居)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当年,石狮市有凤里、湖滨街道和宝盖、灵秀、蚶江、永宁、祥芝镇7个计划生育协会,村(居)计划生育协会115个,计生协会会员占全市总人口9.79%,形成一支庞大的宣传、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群众组织队伍,协助政府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1990~1997年,石狮市通过考核招收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0人,合同人员14人,大中专毕业分配34人,其他部门调进30人,其中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27人,充实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和计划生育服务部门,115个行政村(居委会)配备计划生育管理员334人,计划生育宣传员1240人,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上而下组织、管理和服务网络。
  二、宣传教育
  石狮建市初期,加强计划生育政策宣传。1989年,大张旗鼓宣传《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市、镇、村三级更新计划生育宣传内容标语2500张,编写计划生育宣传栏2期。1990年,石狮市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将福建省、泉州市和石狮市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编印成册,分发到基层。
  1991年4月,石狮鹏山师范和石狮各中、小学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纳入教学计划,每年对师生进行1次以上的教育。6月,在全市开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宣传周活动。
  1992年5月,石狮市计划生育宣传指导站与解放军32833部队利用计划生育图片讲解、宣传单发放等形式开展咨询宣传活动。同时建立镇级人口学校、婚育学校8所,村级人口学校99所,对育龄群众分期分批进行培训。
  1993年,《石狮消息报》、石狮广播电视台开辟《人口与计生》专栏。1994年10月,石狮计划生育双基教育面占育龄群众83.22%,并代表泉州市接受省级检查验收,验收合格。
  1995年2月,开展中国人口已达12亿宣传月活动。8月,石狮市人民政府印发5万张《致全市未婚青年一封公开信》。翌年,与未婚青年签定计划生育合同书39625份。
  三、计生措施
  石狮建市后根据《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结合石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生育基本规定提倡晚婚,推行晚育,干部、职工、城镇居民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1990年,石狮市开展“达标”活动,市领导与镇(街道)领导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实行层层把关落实,定期组织检查。市五套班子领导分别到镇(街道)、村(居)包点指导,市直各部、办、委、局分别挂钩一个镇(街道)或一个村,建立计划生育共管制度。7月,石狮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建立育龄妇女卡的通知》,并拨出专款1.7万元作为建卡辅助费。
  1991年,计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多年来生育总量过高、难以控制的难关得到有效控制,生育水平有较大幅度下降,出生率比上年下降5.37个千分点,是石狮市在第三个人口出生高峰期间首先完成年初制定的人口计划。1992年1月,石狮市人民政府颁布《石狮市贯彻执行〈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实施办法》,对晚婚晚育作了明确的规定,禁止未达法定婚龄结婚或生育,禁止计划外生育,禁止非法收养、送养子女,对违反者严肃处理。至1993年,计划生育工作抓基层、打基础、创达标,出现4个转变,即从单纯突击转入经常性与突击相结合;从市镇配合转入镇村为主;从孕后管理转入孕前管理;计生工作全面转入依法管理,计生各项指标较好完成。
  1994年,一孩率上升至75%,计划生育率为59.98%,人口出生率为14.09‰,基本达到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各项主要指标。计划生育工作从位居泉州市末位上升到中等水平。
  1995年,围绕计生工作“双创”目标,计生工作不断升温,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取得较大突破,当年完成计划生育率72.67%,比上年提高12.69个百分点;出生率10.04‰,比上年下降4.05个千分点。
  1996年,开展“创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和创“合格村”活动,当年出现计生“合格村”25个,基本合格村19个。计划生育率达88.92%,比上年提高4.72个百分点,合格村、基本合格村率达38.2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2‰。
  1997年,推行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计划生育与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活动。采用“以点带面、分类指导逐步铺开”的办法,第一季度抓出33个试点村(居),上半年全市试点村(居)达到60个,下半年在全市全面铺开。市、镇(街道)、村(居)三级干部重点帮助扶持计划生育户2550户。计生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全市计生率达95.06%,合格村率54.78%,基本合格村率35.30%,同年,加大基层建设力度,把工作着力点落实到基层,按照省里提出的“县(市)领导、乡(镇)负责、村(居)自治、组为基础、户抓落实”的总体目标,全面组织计生“中心户”和计生互助组,覆盖率达80%。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