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上涌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18
颗粒名称: 第九节 上涌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
页码: 1169-1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上涌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艰苦创业,积极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成绩显著,前景美好。
关键词: 德化县 乡镇 上涌镇

内容

上涌镇位于德化县略偏西北的中部,东与桂阳乡相连,北与葛坑镇、汤头乡交界,西连大铭乡,南和赤水镇毗邻,东南靠雷峰镇,土地总面积148.09平方千米,有上涌、黄井、辉阳、后坂、后宅、刘坑、下涌、曾坂、云路、西溪、桂阳、传豪、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17个建制村,124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全镇5990户,21696人,大部分为汉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6300多人。
  上涌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以中、低山地型为主,其中上涌、下涌等小盆地地势较平坦。主要溪流为涌溪,为德化第二大溪流,发源于戴云山北麓,经葛坑、桂阳、水口汇入大樟溪。主要山峰有与赤水、大铭、桂阳等乡镇交界的戴云山主峰、九仙山、大仙岐,海拔分别为1856米、1658米、1313米,其中戴云山主峰是福建省第二座高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最低气温零下3℃~5℃;年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
  上涌古时称“上壅”。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境内石门头“筑垣遮壅城门”,故称。宋时,建“上壅驿”,后因其地处涌溪上游,逐改“上壅”为上涌,别称“涌邦”。唐五代前,上涌属尤溪县。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划归德化县。宋至明代,上涌属常平乡;清代分别属东西里和梅上里。民国30年(1941年)设上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1950年在上涌设第四区,1956年改称上涌区,1958年成立上涌人民公社。1961年,葛坑、杨梅、桂阳、汤头从上涌公社析出分别独自建社。1984年6月,上涌公社改为上涌乡人民政府,2001年4月,上涌撤乡建镇。
  上涌镇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桂林北山的锰铁矿、储量约30万吨,下村的钾长石、石英石,曾坂、下涌、上涌、刘坑的石灰矿,曾坂的煤矿,辉阳的铅锌矿、银矿,后坂的瓷土、五彩石等。水能储藏量约2万千瓦。旅游资源有九仙山风景区、杏仁古街及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上涌镇是德化县重要的粮食产区。全镇有耕地面积0.13万公顷多,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小旱无忧、大旱半收”之说,其中下涌村是德化“五大粮仓”之一。20世纪80—90年代,实行家庭土地承包、土地转让、土地出租等多种经营模式;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农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改旱地为水田,扩大旱涝保收面积,提高粮食产量。2001年,全镇粮食年总产量10381吨。
  上涌镇是德化县粮食作物品种科学实验示范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县率先引进水稻矮秆品种试种;1977年后,先后引进“汕优”“威优”等杂优系列品种,在云路村建立示范片,然后向全县推广。1978年,上涌、云路、黄井、刘坑、下涌、桂林等村开始“制种”,总面积53.33公顷多;1983年增至66.67公顷多,1987年亩产良种210千克,总产量达14900多千克,成为德化县最大的杂优良种培育基地。2002年后,上涌镇引进“特优”“两优”等系列品种;2004年,引进“宜香2292”优质品种,每50千克市场价格比一般稻谷高10元。除水稻良种外,还引进甘薯、马铃薯等多个新品种,其中脱毒马铃薯栽培示范400多公顷,平均亩产2100多千克,比普通品种增加550多千克。
  上涌镇林业资源丰富。全镇林地面积1.15万公顷,其中国有林地0.1万公顷,生态公益林0.64万公顷。1985年建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后,划入保护区范围面积0.48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全镇先后建立9个林场,总面积0.24万公顷;家庭联户承包经营面积0.16万公顷,林业产权明晰,经营管理规范。至2007年,全镇还有茶叶400公顷、年产量17吨,果园0.12万公顷、产量6020多吨,其中,早熟德化梨、柑橘、板栗等水果品种面积较大、产量高,产品销往省内外。
  上涌镇境内有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仙山旅游风景区。九仙山顶峰“尺五天”“只有天”、日出佛光、云海、摩云洞、气象站、电视转播台、移动通信塔、灵鹫岩、弥勒洞、莲花池、仙峰(广钦)寺、九十九洞、观音洞、九仙瀑布、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西溪阔叶林等旅游景点,吸引无数中外游客。
  上涌镇企业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1958年8月,上涌公社在曾坂村创办水泥厂,同年10月由县接管,改称德化县水泥厂。1986年,产量3.5万吨;1996年,县将上涌、葛坑两公社煤矿收归县有,创办德化县煤矿,年生产能力3万吨,1996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上涌有县、镇、村和民营股份制各类水电站12座,总装机容量9995千瓦。此外,还有紫砂厂、瓷厂、机砖厂、竹器厂、针织厂、服装厂、茶叶加工厂等小型民营企业100多家。2005年,全镇企业总产值2.17亿元。
  明清至民国时期,上涌是德化西部,以及尤溪县部分乡村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有杏仁街等交易场所,商品交易十分频繁。
  1999年,德化县委、县政府把上涌镇定位为“县域次中心”“德化西部中心集镇”;2001年,上涌镇党委、政府编制《上涌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2003年,调整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先后进行上涌旧街改造,新建东街、云路街、上涌新街等,教育、卫生、政法、工商、税务、金融、交通、粮食、供销、农业、林业等部门均新建办公服务和营业大楼,及其他大量商住楼房,街道拓宽硬化,供水排污和绿化工程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2006年,上涌镇人民政府公务大厦、电力、通信等标志性建筑先后竣工,一个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心集镇基本形成。
  上涌镇有省道、县道从境内通过,各建制村公路全部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德化第二中学历史悠久、设施设备较完善,是省“三级达标学校”。1999年,全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并被泉州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上涌中心卫生院设备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9%以上,文化、体育活动频繁,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上涌镇历史上有进士10人、举人22人;民国期间,有县处级官员6人、科级官员1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团)及以上领导干部32人、正科级干部58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2人,有博士21人、硕士24人。
  上涌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艰苦创业,积极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成绩显著,前景美好。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上涌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