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7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体育
分类号: G812.4
页数: 6
页码: 977-9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群众体育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民间传统体育等。
关键词: 体育 德化县 群众体育

内容

第一节 职工体育
  1988年,县召开体育工作会议,鼓励组建体育专业协会,开展群众性职工体育活动。县总工会和德化酒厂联合举办“金龙杯”全国女排甲级队邀请赛及省乒乓球擂台赛,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女排、福建省男女少年乒乓球队到德化展示高超的球技,激发职工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是年,县乒乓球协会成立,举办首届乒乓球赛,通过层层举行选拔赛,带动化工厂、第二瓷厂、商业局、工商银行等系统职工乒乓球比赛活动,许多单位、厂家及个人购置乒乓球桌,创建乒乓球室,形成群众性乒乓球活动热潮。同时,促进台球、羽毛球、篮球、排球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至1992年,先后成立钓鱼、信鸽、围棋、象棋等体育协会,职工体育活动逐步向多元化发展。
  1989年,县体委组织国庆40周年百日体育活动,开展群众性登山、象棋、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自行车、棋牌等比赛及家庭户外郊游活动,县林业化工厂获省“百日体育”活动职工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是年,举办全县各类型运动会13场次,参赛运动员共1980人次。其中,首届城关职工运动会竞赛项目设田径、球类、棋类、拔河等八大类,县直政法、林业、财委、党群、经委、建委、农委、宣传、计委、科委10支代表队参赛。元旦、春节、妇女节、青年节期间,分别举办县直机关运动会、环城火炬接力赛、独生子女家庭运动会和田径破纪录赛等。
  1990年,开展迎亚运系列体育活动,宣传奥运精神,县委、县政府等四套班子成员参加迎亚运火炬交接仪式。实施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战略,聘请泉州市老年迪斯科教练林宝训传授迪斯科舞蹈,聘请县医院医师陈卫红传授太极剑,近百人接受培训。全年举办县级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公路接力等比赛17场次。
  1991年暑期,县体委邀请北京体校返乡学生吴雷红传授第七套广播体操。妇女节举行“家庭运动会”,21个家庭组队参赛,每组由子(女)和父、母三人组成,比赛项目设接力跑、跳高(远)、投铅(垒)球三项,比赛过程频频出现夫、妻、子女协调、互补、合作,生动有趣的场面。同年,还先后举行城关职工篮球赛、教职工篮球赛、“税务杯”职工排球赛、“拼搏杯”拔河赛等。
  1992年,德化县贯彻国家体委《关于结合贯彻〈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通知》,提倡周末体育、家庭体育,鼓励晨练、晚练健身活动。是年,城关举办第二届职工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球类、棋类、田径和射击四大类、32个项目。县直7个系统、7个单位和4个乡(镇)共18支代表队参赛,破县纪录3人次。同年,还先后开展夏季纳凉家庭运动会、冬季趣味运动会,以及“五四”火炬接力赛、“新春杯”足球赛等体育竞赛30场(项)次,参赛人数2000多人。
  1993年,德化县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天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工程,德化三中、德化宾馆、南埕镇、浔中老体协被确定为普及群众体育试点单位。棋牌、滑冰、游泳、保龄球及健身房锻炼逐渐成为许多干部职工业余运动项目。
  1995年起,射击、搓球、罐球、飞镖、投圈、太极剑、太极舞、健身操、广场舞、花样旱冰和自行车慢行技巧等活动项目逐渐从比赛项目发展成群众性体育运动。是年“五一”劳动节,举行党群机关运动会,36支代表队、540名运动员参赛。至1998年,举行20多场(次)环城跑、友谊赛、邀请赛、等级赛等系列活动;分别邀请安溪、永春两县篮球代表队到德化举行篮球友谊赛。体育活动从党政机关、国家企事业单位逐步向非公企业的职工、回乡人员发展。“生命在于运动”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职工体育朝着健、新、美、乐的方向发展,活跃群众生活,提高人民身体素质。
  1999年,县文体局聘请闽侯县南通龙舟教练到德化举办划龙舟训练班,9个单位200多人参加训练。端午节,在丁溪和浐溪交汇处至醒龙桥河段,举行德化县首届赛龙舟比赛,9支代表队,200多运动员参赛。国庆节,再次举行庆祝建国50周年龙舟赛,经激烈追逐,大卿宫、电力公司、第五中学代表队获得前三名。
  2000年,德化县实行体育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团体办体育,推进体育社会化。许志明创办绿剑武术学校,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信用合作联社、万顺捷陶瓷有限公司、福盛陶瓷有限公司、美斯特服装专卖店、有加陶瓷有限公司等单位先后举办“移动通信杯”职工拔河赛、“信合杯”职工围棋赛、“万顺捷杯”羽毛球赛,“财保杯”“国土杯”“平安杯”“黄金杯”“福盛杯”“惠泉消防杯”篮球赛,“新华杯”“健康杯”“电信杯”“建设杯”“乒协杯”“有力杯”乒乓球赛。是年,县组织体育代表队参加泉州市第五届工人运动会。
  2002年6月7日晚,在灯光球场举行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启动仪式,县政协副主席吴嗣璜主持,市、县有关领导讲话,接着举行会操、中老年功夫扇、“警魂”等大型体操表演。健身节历经1个月,举行150多场竞赛,县直7个系统、18个乡(镇)共25支代表队参赛,计经系统获第一名,党群系统等3个代表队获最佳组织奖,林业等3支代表队获道德风尚奖。至2007年,每年“全民健身节”均举办“百场万人体育活动”,国税局、地税局、劳动局、财政局、教育局、国土局、电信局、建设局、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电局、永大昌陶瓷集团公司、德化宾馆、阳山铁矿等单位相继举办“福阳杯”“龙湖杯”“人大杯”篮球赛,“若欣杯”围棋定段定级赛,“环保杯”保龄球赛和登山比赛,“矿业杯”拔河比赛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自行车巡游、登山、冬泳、地掷球及趣味体育等各种体育竞赛1000多场次。职工体育朝着社会化、专业化和趣味性、娱乐性发展。
  2004年,福建省浔兴篮球队与俄罗斯宇航队国际男子篮球邀请赛在德化一中体育馆举行,俄罗斯宇航队胜出。
  2006年,县文体局协助承办在德化城关举行的福建省首届越野精英汽车大奖赛。
  2007年,在德化一中体育馆举办“环保杯”游泳比赛,设男、女50米、100米、200米自由泳、蛙泳、仰泳和4x50米自由泳接力等项目,县直7个代表队参赛;在园丁新村体育馆举行“三对三”篮球争霸赛,31队、124人参赛。同年,举办德化、南安两县市“移动通讯杯”冬泳比赛,58名冬泳爱好者参加。全县职工运动逐步走向室外,走向大自然,出现多层次,群众性体育运动新局面。泉州市第一届“公仆杯”篮球赛,德化县代表队获冠军。德化县连续2年获泉州市第五届、第六届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称号。
  第二节 农民体育
  1988年,各乡(镇)文化站贯彻县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利用农闲或节日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浔中、雷峰、水口、三班、上涌5个乡(镇)举办农民运动会,参加人数918人。
  1989年11月,德化县首届农民运动会举办,设中国象棋、拔河、负重接力、韵律操、篮球、自行车等项目。浔中、盖德、三班、雷峰、水口、国宝、赤水、春美、上涌、葛坑10支代表队144名运动员参赛,推动农民体育发展。是年始,桂阳乡洪田村村民李聪明先后2次骑自行车全国游,途经21个省市,行程33800千米。
  1991年,德化县农民体育协会(以下简称“农体协”)成立,组织纪念建党70周年百日体育活动。至1999年,先后举办迎亚运农村篮球联赛、闹元宵民间民俗文化体育踩街、“五四”火炬接力赛、春节环城跑、“迎澳门回归”体育竞赛、“八一”体育竞赛、国庆体育竞赛等赛事;组织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体育项目参加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文化体育踩街活动。各乡(镇)、村(居)相继成立农体协,作为农村体育运动的组织机构,在农村普遍开展门球、拳功操、漫步走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2000年,德化县第七届运动会举办,参加运动会的农民运动员200多名,在田径、篮球、乒乓球等15个项目的比赛中,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农民体育活动逐步融入职工体育、全民体育中。
  2001年春节,举办新世纪新春文化体育活动,农体协组织农民体育运动员参加在体育场、图书馆、化工厂等地开展的舞狮表演、象棋擂台赛、足球表演赛和环城跑等体育活动。
  2002年,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农村体育代表队参加德化县全民健身节开幕式暨全县篮球比赛,浔中、上涌、龙门滩代表队分别获奖。是年元宵节,丁墘村舞狮队参加泉州市“海丝”文化节舞狮比赛,获二等奖。同年,各乡镇均开展各具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全县农村体育健身普及率26%
  2003年,农体协组织腰鼓队、舞狮队、鼓伴公婆、旱船、斗笠舞等队伍参加县全民健身节踩街活动;组织运动员参加篮球、乒乓球、象棋、武术、门球比赛。同时,选拔20名优秀运动员参加泉州市“申办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10万人登山活动。是年,县举办首期秧歌培训班,组队参加市秧歌赛,至2007年,举办秧歌培训班3期,18个乡(镇)均派员参加培训。举办首届海峡健身秧歌比赛,全县16个乡(镇)、4个社区和1个村代表队,共250人参赛;组队参加泉州市第二届秧歌比赛,获团体第三名。
  2004年9月27日,县在体育场举行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举行号鼓队、呼啦圈、太极功夫扇、秧歌舞、武术、舞狮、龙虎旗、彩旗舞等文艺表演。运动会除传统比赛项目外,新增5分钟60米抗旱提水保苗赛跑、60米3人抗洪搬沙包赛跑、60米插秧赛、100米推轮胎赛跑、原地抛掷秧苗、16×400米集体奔小康接力赛、50米挑坯等比赛项目。全县18个代表队、565名运动员参赛。浔中、龙浔、龙门滩代表队分别获得前三名,三班、大铭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上涌龙虎旗队、实验小学号鼓队分别获文艺节目优秀组织奖。
  2005—2007年,县、乡(镇)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游泳等赛场都有农民体育代表队参加。农民体育方兴未艾,长盛不衰。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
  1988年,德化县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羽毛球、门球、气排球、柔力球、太极拳(剑)、乒乓球、象棋、钓鱼等。8月,德化县老年体育协会举办第三届老年人运动会。同月,德化县信鸽协会与福鼎县老年协会联合开展德化一福鼎空距300千米幼鸽赛,归巢5羽。9月,参加福建省第四届信鸽500千米德化县一浙江三门县决赛,归巢5羽。
  1989年,县老体协引进气功、回春医疗保健操等项目,先后在儿童乐园、驾云亭、凤池街、湖前等地设立辅导站,数百老年人接受培训,运动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健身运动。
  1990年,县老体协组织开展“百日百公里慢步走”活动,城关120名老年人参加,行程共27660千米。
  1991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参加第六届老年人运动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开幕式上举行二十四式太极拳、气功十八式、中老年人健身操等表演。比赛项目设门球、1500米慢跑、铅球、定点跳远、定点投篮、乒乓球、象棋等6大类、22项,参赛运动员118人。是年始,县涉老部门每年均组织参加泉州市及“四县”(德化、永春、安溪、南安)门球、柔力球、乒乓球、气排球、保龄球、地掷球、棋牌等协作赛,至2007年,共2924人次参赛。县老年学校文艺班获泉州市“泰迪健身球”保健操比赛优秀奖;县老年大学获“刺桐杯”全国老年竞技麻将邀请赛团体第七名,林碧园、曾广坅分别获个人二等、三等奖。
  1992年,县老体协开展迎接中共十四大和庆祝国际老年节“双迎双庆”百日老年体育系列活动,邀请泉州市太极拳协会会长郑百年到德化传授太极拳、气功十八式,80多人接受培训;开展十队百人、200场次门球赛、百日百人慢步走、20人百场象棋赛、200人登山活动及拳功操表演等。承办第一届第三轮安溪、永春、德化门球友谊赛。
  1994年,县组织24队、442人次参加“全省千队万人拳功操大会演德化专场”活动,推行“一人一锻炼”运动。此后,扑克、太极拳、桥牌、气排球、台球、定点投篮、飞镖和谜语竞猜等活动逐渐成为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城关两镇及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日常化、制度化的体育项目,并逐步深入基层,推向社会。退休干部郑振耀在驾云亭主动担任太极拳义务教练,每天有几十人接受太极拳、剑、扇培训,至2007年,参加者累计数百人。
  1999年,全县18个乡(镇)、156个村(社区)均建立“老体协”,会员13198人,占老年人口总数45%。县老体协先后成立钓鱼俱乐部、木兰拳俱乐部、太极柔力球俱乐部等。同年,县老体协组织门球、气排球、乒乓球、泰迪球、太极拳(剑)、钓鱼和中国象棋等项目运动员74人,组成德化县老年体育代表团参加泉州市第五届老年运动会。
  2000年,德化城关晨练点逐渐增加,体育场、驾云亭、唐寨山以及许多社区室外广场成为太极拳、太极剑,歌舞操的日常活动场所。全县有34队百人门球、14队千人气排球,以及人多面广的钓鱼群体。同时,增加泰迪球、气功、健身操(舞)、地掷球、投圈等适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至2003年,承办泉州市第八届老年人钓鱼比赛、泉州市第十届“晖德杯”柔力球赛、泉州市“第八届老年健身节”。
  2004年,县第十五届老年人运动会召开,参赛人数1200余人,年龄最高92岁。
  2005年10月,县老体协组队110人参加泉州市第七届老年人运动会的门球、乒乓球、气排球、柔力球、棋牌、太极拳、激灵圈、秧歌等项目比赛。罗美瑜获女子中国象棋个人第一名,赖清晨获男子乒乓球第一名,林永章获男子中国象棋第一名。
  2006年起,连续2年开展“庆元宵”老年人健步走活动,18个村(社区)、5480人组队参加活动。
  2007年1月,泉州市老体协在德化召开九县(市)“村级老体协工作座谈会”,推动老年体育的发展。至年底,举办“迎奥运、庆元宵”健步走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2007德化县首届‘中脉英雄杯’老年门球赛”,16个村(社区)、3100人参加健步走;10支代表队、70多人参加门球赛,经三天角逐,凤池代表队获第一名,兴南社区第二名,浔中村第三名。
  第四节 民间传统体育
  一、舞龙
  舞龙始于明朝,延续至今。龙的长度不一,最长70多节,50多米。表演形式有“巨龙滚”“乘风破浪”“跳龙门”“哪吒闹海”等,龙头会喷射出五彩缤纷的焰火。1993年,德化县酒厂女子舞龙队、宝美村舞龙队在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的踩街活动中表演,吸引众多观众。此后,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宝美村舞龙队在城关的大街小巷、工厂、居民区表演节目。至2007年,水口镇淳湖村、杨梅乡等的“板凳龙”“灯火龙”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传承,经常在城乡举行表演活动。
  二、舞狮
  历史上,浔中、龙浔、盖德、三班、雷峰、赤水、南埕、水口、葛坑等乡村,在传统节日、喜庆活动中都有舞狮活动。舞狮表演形式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套路有出洞、伸腰、刷洗、喂食、单狮跳跃、双狮抢球等;武狮套路有闹阵、武术表演、轮番打斗等。1988年后,在传承基础上又有所发展。1990年,颜瑞麟从.南引进以技巧活动为主的北狮,组织一些青少年在业余时间学习,深受群众喜爱。1995年始,先后组建城关寨头舞狮队和盖德凤山舞狮队,在城关和乡村一些喜庆和民俗节日活动中,南、北狮同台表演。2003年春节期间,浔中镇狮队表演过桥“走栏杆”“观桥洞”等惊险技艺。至2007年,舞狮活动长盛不衰。
  三、踩高跷
  踩高跷早期出现在旧戏班子里。1945年,凤林慈儿院学生组织高跷队,挑着灯参加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游行。后,丁境村组织高跷队参加踩街。20世纪90年代始至2007年,高跷舞队伍经常参加城关大型文艺活动。
  四、爬杆(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或乡村在操场或房前屋后立杆,或在树枝或吊架悬杆(绳),练习者凭双手臂力(也有手脚并用)使身体沿杆而上,锻炼臂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比赛,或比升降速度,或比升降次数。至2007年,仍然有部分学校坚持该项目训练。
  五、比力气
  德化县历史上常见的比力气项目有扳手臂、顶手尾、顶脐、摔跤、提义勇石等。1988—2007年,在民间仍然可见扳手臂、顶手尾等活动。
  六、捉迷藏
  1988—2007年,德化县少年儿童继续传承少儿游戏——捉迷藏。或一人用布把双眼蒙起来,其他人藏在他身边,不让抓到,被抓住者替换角色,游戏继续;或圈定游戏活动范围,参加游戏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藏,一部分找。躲藏者全部被抓,抓方获胜,然后双方转换角色,游戏继续。
  七、掷球着人
  德化县很早就有少儿游戏——掷球着人,1988—2007年,少数社区或学校仍然保留这个传统活动项目。参加游戏的人分成两个阵营,用小皮球作武器,执球者用球攻击对方,被击中者视为战死,被淘汰。每个人都要争取拾到落地后的小皮球,并主动攻击对方,直至对方全被击中为胜。
  八、捉鱼尾
  1988—2007年,德化城镇或乡村都流传有捉鱼尾或老鹰捉小鸡的少儿游戏。参加游戏的人,一人扮演捉鱼者(老鹰),其余排成一路纵队,后者拉着前者的衣服成为一条“长鱼”(鸡群),排前者为“鱼头”(母鸡),末尾者为“鱼尾”(小鸡),“鱼头”(母鸡)千方百计阻挡捉鱼者(老鹰)抓鱼尾(小鸡),捉鱼者(老鹰)以捉到“鱼尾”(小鸡)为胜。
  九、跳橡皮筋
  20世纪60年代传入跳橡皮筋,用1条弹性橡皮筋,两头由2人牵拉,跳法有单人跳或多人跳,动作分跳、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花样,为女少年儿童所喜爱。80年代后,逐渐衰退。至2007年,在部分学校或公共场所仍然有少数少年儿童在活动。
  十、剪子棋
  德化很早以前就从外传入剪子棋体育活动项目,至2007年仍然可以发现有人在活动。棋盘由正方形的三边及2条对角线构成(如右图)。2人对弈,红黑双方各2子,布于两侧(如右图,上为红,下为黑),轮流走子,一次一步,首步不能下困步,围困对方为胜。
  除以上项目外,还有独脚撞、投掷石头、漂击水花、打螺转弹珠、翻花绳、滚铁环、弹弓等。20世纪80年代后,下直、兽棋、母子棋、拾铎等体育游戏逐渐衰退。而电子竞技开始兴起,玩坦克、超级玛丽、魂斗罗、俄罗斯方块等,吸引不少年轻人废寝忘食。至2007年,电子竞技此起彼伏,传统游戏偶尔“春风吹又生”。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