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分类号: R199.2
页数: 2
页码: 947-94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的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包括了大扫除除四害、改水改厕等。
关键词: 爱国卫生运动 德化县

内容

一、大扫除除四害
  1988年,继续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开展大扫除、除“四害”运动。翌年4月,开展第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政府拨出粮食20吨,杀鼠酮7.3千克,磷化锌26千克,由爱卫办、防疫站指导配制毒鼠饵,全县灭鼠28万只。至年底,城乡组织11次卫生大扫除,15万人次参与,清扫卫生死角30个,清理水沟2100米,垃圾293吨。此后,每年4月,全面开展城乡大扫除、除“四害”活动。
  1990年,加强城关卫生整治工作,增加环卫工人7人,实行主干道每日洒水2次、凤池和兴南两大街定时收集垃圾制度。
  1992年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每年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端午节开展节日性、季节性爱国卫生活动,促进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1993年,县成立“创建卫生县城指挥部”,召开动员大会,进行“爱瓷城环境、创卫生县城”“瓷城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等卫生宣传活动,出动车辆652车次,1500多人次参加城关卫生大整治。实行卫生区划包干和“门前三包”负责制,提高市民卫生意识,打扫卫生活动逐步常态化。成立“灭鼠指挥部”,召开灭鼠动员大会,培养灭鼠骨干420人,筹集资金9万元,开展2次大规模灭鼠活动。年底,经泉州市考核,省爱国卫生委员会验收,德化县城关获评“一级达标”城区。
  1994年,县财政加大环境卫生资金投入,添置垃圾箱55个,果皮箱182只,垃圾车3部,洒水车1部,增加环卫工人10人。
  1995年,持续开展灭鼠活动,鼠密度下降至3.76%。并对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城区排水沟进行周期性清淤和喷洒药物,降低“三害”(蝇、蚊、蟑螂)密度。年底,经市验收达到“灭鼠先进城区”标准。
  1996年,通过省爱卫办考核验收,获“福建省卫生县城”称号,浔中镇、龙浔镇获省级卫生乡镇称号。
  1997年起,实施“家园清洁行动”和城市“绿肺计划”。至2007年,先后在浔北路开展“创建文明示范路”活动,在全县开展以“清洁、卫生、文明,构建和谐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日活动。城区种植高大树木1200多棵,完成城区20多条中小街道和溪两岸人行道路面硬化改造,铺设排污管1935米,完善雨污管网、路灯、红绿灯和道路绿化等市政配套设施;开展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卫生重点整治;农村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垃圾处理模式和自我管理村庄保洁机制。在全省创文明县城决赛中获“优胜县城”称号。
  二、改水改厕
  1989年,实施卫生饮水工程,城关推广饮用自来水,农村推广饮用山泉水。县投入75万元,建引泉自来水工程36个、机井式自来水工程2个,受益人口2.3万人。
  1991年,县委、县政府将“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大铭乡琼英村为试点,在全县推广建造小户小三格无害化厕所、沼气池厕所。至1996年,全县投入665.17万元,建引泉自来水工程82个,简易自来水工程77个,受益人口12.23万人,占农村人口41.11%。城关新建、改建符合卫生标准的冲水式公厕5座,套房安装符合卫生标准化冲水式厕所,农村厕改1111户。
  1997年,水改、厕改纳入小康村建设项目。
  至2007年,投入资金578.08万元,建设城关自来水水源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各1个,建设镇区供水工程16个、村级供水工程152个、自然村供水工程52个,全县大部分乡村饮用自来水。建成无害化厕所13445座,其中“三化池式”5040座,“沼气式”351座,其他8054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6.03%。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