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医药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49
颗粒名称: 卷三十 医药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30
页码: 947-976
摘要: 本卷概括了德化县医药卫生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卫生防疫、卫生保健、医疗保健、药材药品等。
关键词: 医药 卫生 德化县

内容

1988年,德化县医疗卫生事业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并举方针,抓好医疗卫生保健工作。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加强卫生医疗机构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购置先进设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建设疾病防控体系;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实施“123健康工程”(一个目标——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二个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医院床位建设;三个重点——发展农村卫生,搞好预防保健,振兴中医药),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卫生服务体系。至2007年,18个乡镇初保工作全部达标,77个村建成甲级卫生所,医疗保障覆盖全县总人口89.84%,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把医疗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目标。德化县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德化县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院评审。德化县先后获“福建省卫生县城”“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第一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大扫除除四害
  1988年,继续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国卫生工作方针,开展大扫除、除“四害”运动。翌年4月,开展第一个爱国“卫生月”活动,政府拨出粮食20吨,杀鼠酮7.3千克,磷化锌26千克,由爱卫办、防疫站指导配制毒鼠饵,全县灭鼠28万只。至年底,城乡组织11次卫生大扫除,15万人次参与,清扫卫生死角30个,清理水沟2100米,垃圾293吨。此后,每年4月,全面开展城乡大扫除、除“四害”活动。
  1990年,加强城关卫生整治工作,增加环卫工人7人,实行主干道每日洒水2次、凤池和兴南两大街定时收集垃圾制度。
  1992年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每年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端午节开展节日性、季节性爱国卫生活动,促进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1993年,县成立“创建卫生县城指挥部”,召开动员大会,进行“爱瓷城环境、创卫生县城”“瓷城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等卫生宣传活动,出动车辆652车次,1500多人次参加城关卫生大整治。实行卫生区划包干和“门前三包”负责制,提高市民卫生意识,打扫卫生活动逐步常态化。成立“灭鼠指挥部”,召开灭鼠动员大会,培养灭鼠骨干420人,筹集资金9万元,开展2次大规模灭鼠活动。年底,经泉州市考核,省爱国卫生委员会验收,德化县城关获评“一级达标”城区。
  1994年,县财政加大环境卫生资金投入,添置垃圾箱55个,果皮箱182只,垃圾车3部,洒水车1部,增加环卫工人10人。
  1995年,持续开展灭鼠活动,鼠密度下降至3.76%。并对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城区排水沟进行周期性清淤和喷洒药物,降低“三害”(蝇、蚊、蟑螂)密度。年底,经市验收达到“灭鼠先进城区”标准。
  1996年,通过省爱卫办考核验收,获“福建省卫生县城”称号,浔中镇、龙浔镇获省级卫生乡镇称号。
  1997年起,实施“家园清洁行动”和城市“绿肺计划”。至2007年,先后在浔北路开展“创建文明示范路”活动,在全县开展以“清洁、卫生、文明,构建和谐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九个爱国卫生日活动。城区种植高大树木1200多棵,完成城区20多条中小街道和溪两岸人行道路面硬化改造,铺设排污管1935米,完善雨污管网、路灯、红绿灯和道路绿化等市政配套设施;开展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卫生重点整治;农村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垃圾处理模式和自我管理村庄保洁机制。在全省创文明县城决赛中获“优胜县城”称号。二、改水改厕
  1989年,实施卫生饮水工程,城关推广饮用自来水,农村推广饮用山泉水。县投入75万元,建引泉自来水工程36个、机井式自来水工程2个,受益人口2.3万人。
  1991年,县委、县政府将“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大铭乡琼英村为试点,在全县推广建造小户小三格无害化厕所、沼气池厕所。至1996年,全县投入665.17万元,建引泉自来水工程82个,简易自来水工程77个,受益人口12.23万人,占农村人口41.11%。城关新建、改建符合卫生标准的冲水式公厕5座,套房安装符合卫生标准化冲水式厕所,农村厕改1111户。
  1997年,水改、厕改纳入小康村建设项目。
  至2007年,投入资金578.08万元,建设城关自来水水源工程和应急水源工程各1个,建设镇区供水工程16个、村级供水工程152个、自然村供水工程52个,全县大部分乡村饮用自来水。建成无害化厕所13445座,其中“三化池式”5040座,“沼气式”351座,其他8054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6.03%。
  第二节 疾病防控
  一、儿童计划免疫
  1988年,县卫生局根据卫生部《实现计划免疫第一个85%目标紧急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1988年实现全县计划免疫实施方案》,建立新生儿预防接种常规制度,加强“四苗”(麻疹疫苗、小麻糖丸、卡介苗、百白破)接种。城关设接种门诊部,实行日常性接种,乡(镇)卫生院实行双月接种制度。同时,实施建卡登记、月报告、重点抽查及奖金挂钩分配制度。同年,县政府转发卫生局《关于推广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实施意见》,投保对象为1周岁以内城乡儿童,保偿时间5~7年,投保金额每人年5~9元。投保对象可享受保偿制品与卡介苗、小麻苗、麻疹苗和百白破三联苗接种及传染病患者医药费保偿。10月,经泉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考核,德化县“四苗”接种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1989年,县成立儿童计划免疫保偿(以下简称“计免保偿”)领导小组,鼓励群众参与“计免保偿”。翌年,全县7个乡镇、14个村居、1110个儿童参加“计免保偿”,投保率3.14%。
  1990年,开展计划免疫突击月活动,年底,全县“四苗”接种率达95.5%。1991年,全县新生儿建接种卡7229张,建卡率97.41%,合格建卡率95.79%。1992年,推行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免疫从“四苗”控“六病”扩展为“五苗”控“七病”。
  1994年,建立覆盖全县的“计划免疫管理系统”,持IC卡的儿童可到全县各卫生医疗单位预防接种门诊部免费接种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脑、流脑和乙肝疫苗7种疫苗。
  1995年始,每年均开展计划免疫突击月活动,先后进行甲肝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的接种。1997年8月,执行卫生部通知,停止卡介苗复种。至2002年,开展乙脑疫苗、流脑疫苗接种,“脊髓灰质炎”强化疫苗、麻疹强化免疫复种和小麻糖丸查漏补种活动。
  2003年,县卫生局筹集资金数十万元,添置IBM服务器2台,为全县各接种单位配备电脑1台,初步建立以县卫生防疫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县卫生防疫站防疫科协同江苏省蓝德软件公司开发“德化县计划免疫操作系统”“德化县计划免疫管理系统”供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使用,实现计划免疫工作全面信息化、无纸化、网络化管理模式。是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费规划接种,全县接种率90%以上。儿童“计免保偿”不断发展。2007年,全县投保儿童4046人,是1990年的4倍。
  二、传染病防治
  1988年,县卫生局制定《卫生防疫工作考评细则》,把防疫工作列入乡(镇)卫生院考评内容,提高传染病监测力度。是年,全县发现肺结核病26例,系统管理21人,管理率80.77%;涂阳病例16例,涂阳病人治疗转阴10例,治愈率62.5%。
  1989年,经检测全县17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111.03/10万,低于全国、全省水平。翌年,按全国统一调查方案,对盖德乡下寮村、国宝乡佛岭村、南埕镇南埕村、水口镇湖坂村4个调查点2166人(实查2072人)进行人体肠道寄生虫随机抽样调查,检出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结肠内阿米巴等12种。肠道寄生虫检出率76.11%,其中蛔虫感染率54.34%,钩虫感染率33.74%,结肠内阿米巴感染率8.98%。检查后组织系统治疗,并教育群众讲卫生、不喝生水、不随地大便,感染率显著下降。同年,在雷峰镇雷峰村、坂仔村1099人中开展全国第三次结核病流行病抽样调查,结核菌自然感染率2.7%,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900/10万,未发现涂阳肺结核病人;县防疫站到国宝乡格头村进行肺吸虫病疫源调查,从山涧小溪沟提取石蟹12只,经逐个解剖镜检,均未检出肺吸囊蚴;泉州市组织麻风病考核验收,确认德化县基本消灭麻风病。同年,雷峰镇朱紫村发现首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县卫生局发出《关于加强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的通知》,防疫站组织疫源地处理,采血77份,鼠肺46份,开展群众性灭鼠活动,疫情得到控制,未再发现新病例。
  1990年,县卫生部门开始实行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分类报告。浔中、赤水、美湖及城关先后出现麻疹病例,防疫站派人到疫点进行个案调查,组织应急接种,对周边地区实施屏障接种,及时控制疫情。
  1991年,美湖乡洋田村发现脊灰炎1例,全县开展强化免疫36108人次,占应免疫对象97.26%。后,4岁以下儿童每年1月和12月,开展2次脊灰炎强化服苗,未再出现脊灰炎病例。
  1993年,全县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展性病、艾滋病、鼠疫监测,以及DD(碘缺乏病)和以霍乱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防治监测。建立覆盖全县“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各种法定传染病实现网络直报,做到及时、正确、不漏报和错报。是年开始,实行幼儿入学乙肝检查、从业人员定期体检、输血者筛选、乙肝病人隔离管理及一次性注射器使用等制度,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1994年,全县发现霍乱疑似病例1例,县医院对病人进行抢救,防疫站组织环境及水源疫点消毒处理,做到发病不流行不死人。
  1996年,县卫生部门执行卫生部关于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意见,加强结核病防治管理,活动性患者管理率94.74%,涂阳转阴率90.91%,分别比1988年提高14个和28个百分点。是年,水口镇淳湖村发生流脑散在流行,桂阳乡洪田村发现疑似急性驰援性麻痹(AFP)病例1例,县防疫站及时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疫区处理,开展免疫注射,推广“三开”(开门、窗、蚊帐)、“三晒”(晒卧具、衣、身体)、“三要”(要防寒保暖、劳逸结合、常刷牙漱口)、“三不”(不去病房、不去疫区、不去公共场所),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和传播。
  1997年,全县进行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患病率0.599%;结核菌自然感染率3.8%,活动性肺结核病患病率599.0/10万,涂阳肺结核病患病率139.0/10万,肺结核病死亡率16.96/10万。先后组织3次丝虫病媒抽样监测,经解剖镜检微丝蚴,均阴性。年底,泉州市消灭丝虫病审查组确认德化县达到卫生部制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同年10月,德化县列入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县,结核病病人归卫生防疫站管理,实行免费治疗。相继实施中央财政结核病控制项目和中国全球基金(第四轮)结核病项目和“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对可疑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同年12月,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创等级评审团确认德化县卫生防疫站达到国家颁布一等站标准,成为全市首家国家一等县级卫生防疫站。
  1999年,县防疫部门加强乙脑免疫接种,并倡导夏热煎服牛顿草、板蓝根,消暑解热,有效控制疫情。2001年后,没有疫情发生。
  2003年,县贯彻执行省、市抗击“非典”有关会议精神,成立德化县防治“非典”协调小组,制定《德化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方案》,建立防“非典”留守观察站和“非典”隔离病区;组建防治“非典”志愿队,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系统,启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对法定传染病病例个案信息实行实时、在线报告和监测;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举办培训班30多期,对全县600多名医务人员和3000多名乡村干部进行培训,为651名返乡及外来人员进行隔离留守观察或流行病学调查。对县直200多个单位和18个乡(镇)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全县无“非典”病例发生。
  是年后,县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和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卫生部门制定《非典型肺炎防治技术处置指导方案》《德化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等,成立以防疫站站长(主任)为组长,各专业科室骨干为成员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做好个人防护用品、漂白粉、含氯消毒剂、喷雾器等卫生应急物质储备。
  2007年,龙浔中心小学、丁溪村小叮幼儿园分别发生疑似水痘42例和高麻疹4例,波及近2000人。县疾控中心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治疗,对100多名在园幼儿进行应急接种,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有效控制疫情。
  三、地方病防治
  1989年,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工作检查组到浔中镇丁墘村、三班镇三班村、南埕镇南埕村抽样检查7~14周岁中小学生384人,认定德化县为碘缺乏病(地甲病)重病区。是年开始,全县供应含五万分之一碘化钾食盐。
  1990年,县组织专门人员在霞碧乡对771人进行疫情测试,甲状腺肿大率58.18%;人群抽查1382人,肿大率41.17%,患病率11.29%。
  1991年,县在赤水镇建立地甲病监测点,随机抽样2014人,甲肿579人,肿大率28.75%,发现病人236个,患病率11.72%
  1994年,全县组织3935名新婚妇女、孕妇和2260名婴幼儿口服碘油丸。1995年,实施“以食用碘盐为主,重点人群口服碘油胶丸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实行“碘盐配给制”,给全县居民保障供应每千克含40毫克碘酸钾的合格碘盐。至1997年,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儿童服碘油丸11.83万人次。年底,经省、市联合考核组考核,认定德化县防治碘缺乏病达到国家基本控制指标;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专家监测评价,甲状腺肿大率为4.76%(B超法)。
  1998年10月,全县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目标。
  第三节 卫生监督监测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
  1988年,县贯彻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城区环境卫生由县环卫处承担,街道实行终日保洁,推行“门前三包”(卫生、绿化、秩序)。县防疫站负责对宾馆、酒店、理发美容店、体育场、游泳池、图书馆、候车室等58个公共卫生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负责对经营单位卫生设施检查和从业人员培训。县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各配备1名公共卫生助理员,负责辖区内公共卫生监督。
  1989年始,县卫生、工商等部门每年为服务业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体检。1990年,加强公共卫生场所监督,在经常性卫生监督基础上,每年组织2次以上全面检查,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改正,对问题严重者进行处罚。1991年,执法检查3次,经常性检查453家次,查出违法经营单位57家次,对其中35家限期整改,其余给予罚款处理;卫生监测101家、513项次,办证98家。组织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466人次、办理健康证379份,检出“五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26人,全部调离岗位。1992年,实行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执法检查和从业人员体检常态化,检出“五病”人员全部调离岗位,对违法经营者依法处罚。至2005年,全县公共场所无重大卫生案例发生。
  2006—2007年,组织检查人员1026人次,对365个单位进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对226个公共场所和1家自来水厂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开展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测12家,场所监督1600多户次。对违反《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25家单位发出警告、限期改进通知,开具226份监督意见书。查处违法案件22起,行政处罚1.23万元。其间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起、23人,无死亡病例。
  二、学校卫生监督监测
  1991年始,县卫生、教育部门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学校卫生监督。重点监测教室采光、学生食堂,动态监测学生健康、发育情况、常见病、传染病,对学校周边摊点、商店、饮食店进行不定期卫生监督。1993年,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开展学校食堂专项整治,改善饮食卫生。1998年,开展中小学生健康监测,当年抽查6所学校、7973人次,集体驱虫5.2万人次。此后,学校卫生监督常态化。2004年,对41家学校食堂、学校周边65家食品经营单位及17家私立幼儿园食堂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单位发出整改意见书。2006年,对3家学校食堂实施量化管理。2007年,对44家学校、幼儿园食堂开展拉网式检查整治。
  三、放射性卫生监督监测
  1989年,县医疗单位执行《放射线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对从事放射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此后,每年进行一次X线机性能监测和从业人员健康体检。1990年后,医疗单位逐步淘汰100毫安以下X线机,购置防护性能较好的遥控透视设备和X线机。至2005年,X线工作人员未见严重不适应症者。2006年,对全县9个放射性诊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14台放射性诊断X线设备进行监测,25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开具监督意见书5份。2007年,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医用诊断X线机周边近邻环境的放射防护基本达到《放射防护规定》标准。
  四、工业和职业卫生监督监测
  1988年起,县劳动、卫生部门每年对生产性粉尘危害企业进行2次以上检查,组织接触粉尘人员2次体检。
  1989—1995年,重点监测粉尘浓度、测试生产性噪音和组织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开展对德化车队等蓄电池作业点和德化水泥厂等粉尘浓度监测点进行监测,对城关4个作业点进行生产性噪音测试,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监测并建立卫生档案。分别就铅烟超标、毒物(CO浓度)、粉尘超标、噪音超标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开展全县尘肺普查,组织对粉尘作业工人进行X线胸片体检,共诊断13人患尘肺,均办理“尘肺证”。
  1996年,新增“三苯”监测。至2005年,监测工业企业692家次,作业点894个。2006年,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机动车辆3部,监督抽查105个用人单位,其中存在粉尘危害因素的89家,存在“三苯”及环已酮等有毒有害因素的16家。对47个粉尘危害和8个易受“三苯”危害的用人单位、219个作业点进行危害因素检测,空气粉尘浓度合格率91.32%,空气“三苯”浓度合格率80%。对存在问题的91个单位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
  2007年,开展“3.15”劳动生产安全周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发放职业病防治宣传材料1500多份,接受咨询100多人次。完成276家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摸底工作,开具监督意见书265份,要求存在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开展以小砖窑、小煤矿、小矿山、小作坊污染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涉及75户、235人,涉及职业病危害92人,其中女工15人,对存在问题的62个单位提出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五、化妆品和消毒产品卫生监督监测
  1997年,根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实施细则的规定,卫生监督所开展化妆品卫生监督检查2次,销毁不合格产品22件。1998年起,每年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措施,对化妆品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当场向存在问题的单位发出整改意见书。
  2004年,开展保健品、化妆品生产经营及监管专项调研。2006年,对12家化妆品和消毒产品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开具卫生监督意见书12份,抽查产品13种,未发现问题。2007年,出动162人次,检查化妆品经营单位28家,消毒产品经营单位26家,对25件消毒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合格率92%;处理不合格产品2件。
  第二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一)妇科病普查普治
  1988年,县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和尿瘘)普查,发现子宫脱垂患者42人,分别给予上托治疗,并百分百随访。1992—1998年,对全县2471名已婚女职工和部分乡村已婚妇女开展妇女病普查,发现妇科病1370人。此后,每2年普查1次,至2007年,普查6次、共查5468人次,检出疾病2737人次。普查所发现的病人均及时给予治疗。
  (二)婚前健康检查
  1994年,县卫生局下发《关于确定县妇幼所负责全县婚前健康检查和婚育卫生保健的通知》,确定县妇幼所为全县唯一指定的婚检机构,龙浔镇为首批实行婚检乡(镇)。当年婚检958人,检出有关疾病32人,其中遗传性疾病3人,生殖系统疾病28人。
  1995年,婚检乡(镇)扩大到浔中、三班、霞碧、雷峰、盖德、国宝等6个乡(镇)。2000年6月1日起,全县18个乡(镇)全面开展婚检。至2003年,累计婚检16122人次,婚检率从70.91%提高到91.75%,查出传染病249人,精神病2人,生殖系统病978人,内科系统病391人。
  2003年10月,施行国务院《婚姻登记条例》,全县实行自愿婚检,婚检率骤降,至2006年,累计婚检57人,检出疾病8人。
  2007年,县推行免费婚检,全县共检3962人,婚检率62.83%,检出传染病53人,生殖系统病299人,内科系统病206人。所有获查患者均分别给予治疗。
  (三)孕产妇保健
  1988年,在水口镇湖坂等13个村进行孕产妇系统管理试点,推进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全县产前检查7771人次,产前检查率86.04%;产后访视4553人次,访视率69.34%;住院分娩率28.61%。
  1989年,县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开展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的通知》,对孕产妇从怀孕至产后42天进行保健指导。1991年,加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全县62个村(居)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1993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护法》,加强母婴保健技术队伍建设和管理,提高母婴保健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
  1995年,全县推行孕产妇住院分娩。1999年,对高危孕妇和临产高危孕妇进行筛查,并实行专案管理。2000年,全县产妇数2962人,产前检查2877人,查检3次以上2766人,产前检查率97.13%;产后访视2875人,访视3次以上2788人,产后访视率97.05%。孕产妇系统管理2766人,管理合格数2487人,系统管理率93.38%;住院分娩2908人,住院分娩率98.17%,非住院分娩新法接生54人,新法接生率100%;孕产妇高危筛查448人,临产高危产妇213人,百分百住院分娩,无孕产妇死亡病例。
  2001—2007年,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均保持高水平。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人口活动性大,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有所下降。
  二、儿童保健
  1988年,执行《福建省妇幼卫生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分类指导的意见》,推行新法接生,240名接生员接受技术培训,全县新法接生率达95.94%;开展集体儿童健康调查,全县入园儿童3209人,体检3037人,发现疾病47人,缺点1309人,全部给予治疗或矫治。幼儿血检85人,HAA阳性11人,全部注射乙肝疫苗。同年,在各幼儿园设卫生室,配备保健护士。
  1991年,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召开防治青少年近视眼工作会议。防疫站对实验小学、城关小学、金锁小学2475名学生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县直小学和学区中心小学各配设保健教师1名,开设卫生课,系统讲授卫生防病知识。
  1992年,启动7岁以下儿童健康系统管理,把儿童体检纳入管理系统。
  1993年始,开展母乳喂养和母婴同室的爱婴医院创建工作,举办妇幼人员和农村接生员培训班,广泛宣传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率不断上升。至1996年,县医院、中医院通过省卫生厅评估,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卫生部颁发的“爱婴医院”牌匾。德化县通过泉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考评,达“爱婴县”标准。赤水、上涌、南埕、水口卫生院获市“爱婴卫生院”荣誉称号。先后开展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普查和营养元素缺乏调查(联合福建医学院),200多所学校1.2万名学生获查,发现锌、硒、碘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疾病占53.57%,分别给予服用多元素营养盐防治;发现寄生虫病者给予服药驱虫。
  1996年后,3岁以下儿童实行健康系统管理。全县实现建卡、检查、随访、体弱儿个案管理一条龙程序化管理。至2007年,发现儿童患病数25984人次,治疗10243人次,占患病数39.42%体弱儿6620人,体弱儿管理数6612人,管理率99.88%。
  三、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
  2003年,福建省在德化县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与干预”试点。至2005年,在城乡开展“控制出生缺陷·关爱人类健康”“妈妈安全,宝宝健康”大型宣传活动18场次。在“科普画廊”、《德化科普》报,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宣传预防出生缺陷和优生优育知识。启动入户调查和孕前、孕期、孕后保健指导工程。全县监测发现306例出生缺陷儿,全部及时追访并进行医学指导及康复治疗,改善病残儿童的不良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2004年5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筛查出生缺陷率26.09‰,比2003—2004年同期下降3.57千分点。试点项目通过省验收。
  第二节 初级卫生保健
  1988年,加强对全县235个卫生所(室)乡村医生的监督管理,50名卫生员接受培训,48名获得卫生员合格证书,实现村村有医有药,能防能治,提高卫生保健水平。1989年,鼓励离退休医技人员到农村服务,充实卫生保健队伍。
  1991年,县财政局落实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配套资金15万元,实施乡镇卫生院“一无、两有、三配套”(无危房,有业务用房、生活用房,人员、设备、管理相配套)工程,为全县16所卫生院添置节育手术器械及无影灯、心电图机、X光机、B超等。
  1992年,县成立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制定《德化县农村实施“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初级卫生保健(以下简称“初保”)规划,把初保纳入乡(镇)工作目标。同年,县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健康教育网络,防疫站配置专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3名,全县配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217人。教育局、卫生局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的紧急通知》,县广播电台开设“卫生与健康”栏目,有线电视台播放“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系列录像片,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1993年,县卫生部门组织卫生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村初保工作,为100个卫生所(室)配备100台冷链装备,加强冷链规范管理。
  1995年,组织医疗卫生单位有关领导20多人,到鲤城区江南镇亭店村参观学习“初保”经验,推动全县初保工作发展。1996年,经省卫生厅评审,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达到农村初级保健基本合格县标准。
  1997年,实施“123健康工程”,创建等级医院(站),发展卫生保健事业,经省卫生厅评审,县中医院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县卫生防疫站成为全省首家星级计量达标站和一级卫生防疫站。同年4月,德化县获省卫生厅“福建省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加速发展阶段规划目标合格县”奖牌。1998年,经省卫生厅评审,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1999年,实行县直卫生单位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子”帮扶政策,县直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乡(镇)卫生院服务。
  至2000年,累计投入“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设备添置、人才培训、房屋建设)资金1323.5万元,其中省下拨资金182万元,市174.5万元,县804.5万元,乡(镇)配套13万元,单位自筹149.5万元。用于房屋建设985万元,设备添置245.5万元,人才培训93万元。水口、上涌、赤水卫生院医疗设备达三类卫生院标准。以乡(镇)为单位,全县15个乡(镇)全部达初保标准、77个村卫生所达甲级卫生所标准。2001年,初保工作通过省级验收,达合格县标准。全县18个乡(镇)的农村初保通过市级审核验收。2002年,18个乡(镇)初保工作全部达标,实现初保合格县目标。
  2003年,实施第二轮农村初保,对全县乡村医生和卫生员重新登记和资格认定,实行乡村医生每4年轮训1次制度。
  2005年,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在三班镇、美湖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2006年,纳入省新农合试点县。至2007年,全县176个村卫生所、18个厂矿学校卫生室(所)和21个个体诊所经整顿、考核,发给合格证书。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组织8支、54人的支农医疗队下乡服务,办培训班4期、34人次,治疗617人次,指导开展技术项目9个;赠送设备物品价值4.6万元。省选派20名医师到德化县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举办学术讲座28场次,培训335人次,门诊服务2685人次,实施手术20台次,义诊21次。全面执行新农合制度,全县198527人参加,参合率77.28%;全年筹集资金1191万元。住院结算9601例,发补偿金946.79万元,补偿比例79.5%,单次最高补偿额2.82万元。至年底,全县职工医保、新农合、居民医保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参保人数28.0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9.84%。全县设定点医疗机构19个,定点社区服务站1个,定点零售药店店7家,参保人员可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就医购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患病致贫等问题。
  第三章 医疗设施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
  1988年,德化县有病床421张,比上年增加47张。其中县医院200张,中医院60张,精神病医院15张,其他部门办的门诊部25张,16所乡(镇)卫生院共121张。
  1989年,加强乡(镇)卫生院病床建设,全县病床增加115张,其中,德化县医院增加20张,中医院增加10张,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共增加32张,13所乡(镇)卫生院共增加53张;全县合计病床536张,每万人平均拥有病床18.4张。
  至1994年,县中医院门诊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30平方米;水口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548平方米;赤水卫生院、葛坑卫生院、大铭卫生院门诊病房综合楼,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1995—1999年,县医院投资450万元(其中颜禧强、颜宝玲伉俪捐资150万元),建成门诊大楼(福尧楼),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并完成CT室、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和改造;县妇幼所投入150万元建成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桂阳、美湖、盖德、赤水和龙门滩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建成投入使用。全县新增病床40张,其中县医院20张,县中医院10张,妇幼所10张。
  2000年起,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现代化。至2004年,德化县医院投入1900万元,建成住院部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0898平方米,配备医用电梯、物流传输、中心负压、中心给氧、中央传呼、地热供水等设施。设层流手术室5间(一级手术室1间,二级手术室1间,三级手术室3间),每间设置嵌入式器械柜、药品柜、麻醉柜、书写台、观片灯、计时器。设病床250张,ICU监护床7张,每间病房设有空调、电视机、电话、宽带网、卫生间、阳台等生活设施。上涌中心卫生院和三班、雷峰卫生院综合楼先后建成投入使用。
  2007年,全县有病床590张,比1988年增加169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9.02张。德化县医院占地面积18693平方米,建筑面积26322平方米,病床250张。中医院病床110张,固定资产总值1890万元,其中医疗设备1391万元,平均每张病床设备值12.2万元;上涌、水口2所中心卫生院病床37张,资产总值344.7万元,其中专用设备33万元;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合计占地面积5265平方米,建筑面积13665平方米;病床173张,资产总值673万元,其中专用设备55.6万元。全县医疗机构实现“一无两有三配套”。
  第二节 诊疗设备
  一、检验设备
  1988年,德化县医疗检验设备比较简陋。县直医院配备有x光机,B超机及心电图、脑电图、M型超声心电图等设备。县防疫站、妇幼所和乡镇中心卫生院设有化验室,配有显微镜、分析天平等。
  1989年,全县卫生系统器械设备总值56万元。后,县财政加大先进医疗设备投入,各医疗卫生单位多方筹措资金,增添大批先进医疗设备。1992年,引进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至2000年,县医疗卫生机构先后购置半自动酶标洗板机、半自动思达高血凝分析仪、磁酶免半自动免疫分析仪、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001—2005年,县医疗单位添置全自动AU-50尿沉渣分析仪、多普勒胎心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药敏细菌鉴定系统、活动平板、AC-920半自动血球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电脑验光仪、非接触性眼压计、裂隙灯检查仪、新生儿听力筛选仪、纯音听阈测听仪等。
  2006—2007年,县级医院又充实3D-60血液培养仪、ATB半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药敏分析仪、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临床检验设备。
  二、影像设备
  1988年,县医院引进第一台纤维胃镜。至2000年,县医院、中医院先后购进C臂X线透视机、动态心电图机、CT诊断机。
  2001—2007年,县医院、中医院先后添置电子肠镜、意大利C型臂X光机、阿洛卡B超、手术腔镜系统、柯达CT激光照相机、磁共振(MR)和直接数字化摄影(DR)、腹腔镜、动态心电图机、踝关节镜及西门子0.35T核磁共振等医疗影像设备。
  三、治疗与监护设备
  1988年,基础外科配有常用刀、剪、钳、镊夹、针、钩等器械。至1994年,县医院、中医院先后引进心电监护仪、血氧饱和监护仪、体外反搏器、心脏除颤器、激光治疗仪、多功能监护仪及综合麻醉设备。
  1995—2000年,县医院、中医院添置显微外科、神经外科、五官科等常用刀、凿、剪、钳、镊、夹、针、钩等器械。引进高频电刀、体外碎石机及24小时心电监护仪。县医院120急救中心配置120电话录音系统及4部配有除颤器、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机、氧气瓶、吸痰器等急救设备的救护车。
  2001—2007年,县医疗单位购置超声刀、鼻窦电动手术刀、排痰机、腔内弹道碎石机、“无创、有创、高频喷射呼吸机”及柜式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柜、手控预真空脉动灭菌器和超声波清洗机等消毒设备。创建手术室监护系统、等离子电切系统和中央母婴监护系统。县医院危重病人监护室(ICU)7张病床配备监护仪、呼吸机、注射泵、中心吸氧、中心吸引、中央监护系统。
  2007年,全县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计301台,其中县医院190台,中医院46台,疾控中心35台,妇幼所15台,卫生监督所5台,乡镇卫生院10台;10万元以上设备41台,其中县医院36台,中医院5台;百万元以上设备7台,其中县医院6台,中医院1台,提升县级医院检验诊断和医疗水平。16所乡镇卫生院设备总值81万元,其中B超诊断仪6台,尿仪1台,生化仪3台,X光机9台,心电图机10台,告别了依靠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老三件”诊断疾病的历史。
  第三节 信息管理设施
  2000年,县医院购置计算机办公设备,门诊收费实行电脑操作。
  2001年,县医院投入90多万元,建设“APPLE(Ⅱ)型微机在地方医院的综合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实行挂号、开处方、药品划价、收费、取药、检验全流程“一卡通”服务。获泉州市科技成果奖。省卫生厅在德化县医院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同时,德化县中医院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行“一卡通”服务。
  2004年,县政府投资40万元,为各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购置电脑、打印机、读卡器和直拨电话等设备,建立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第四章 诊疗护理
  第一节 西医
  一、内科
  1988年起,乡镇卫生院收治村卫生所解决不了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例;德化县中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相继运用X线透视、拍片、心电图、B超等先进诊疗技术;县医院内科创建心功能室、脑电图室、体外反搏治疗室和胃镜室;开设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及肿瘤内科等专科门诊,开展专业化、规范化诊断治疗。至1994年,施行B超、颈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心电监护、电击除颤、纤维胃镜内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开展床边心电图、心电图阿托品试验、心得安试验、潘生丁试验、二级梯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检查及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
  1995—2000年,中心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逐渐推广X线、B超、心电图诊疗技术;县医院施行脑电地形图诊断、中心静脉压监测、临时起搏器植入、呼吸机治疗、亚低温治疗、电复律治疗、静脉溶栓、光量子血疗、留置针静脉置管术等新技术。
  2001年始,全县医疗单位不断添置先进医疗设备,应用先进医疗设备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县医院在全省县级医院率先建立卒中单元,治疗中风患者。
  至2007年,采用乙型肝炎被动免疫、肝病活检、肝癌经皮无水乙醇瘤内注射术、纤维支气管镜下气道异物摘取术、肠镜检查及息肉切除术、胃镜及肠镜支架置入术、胃肠镜镜下注射止血、人工气道护理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抢救危重病人等先进医疗技术;开展幽门螺杆菌14C呼气试验和卒中单元、颈动脉给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相应护理研究。
  二、外科麻醉科
  1988.年前,县医院、中医院外科以普外手术为主。
  1988年后,村卫生所普遍能进行皮肤外伤缝合手术;乡镇中心卫生院能开展下腹部盲肠切除、结扎等小型手术;中医院逐步开展上腹部手术;县医院施行首例空肠代食道手术。至1995年,成功开展采用结肠代食道手术、全膀胱切除术+回盲肠原位代膀胱和食道癌三野清扫切除术;开展中心静脉穿刺及测压研究。
  1996—2000年,医疗系统引进先进医疗仪器,尤其是CT的引进使用,为胸腔、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手术创造条件。县医院成功实施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体外震波碎石术、椎间盘摘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及气管插管和术后硬膜外镇痛术。顺利开展胆总管囊肿切除、肝叶部分或左肝叶切除、胰腺假性囊肿切除、甲状腺及食道肿瘤切除及乳癌、肾癌、膀胱癌根除术。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也不断提高。
  2001—2007年,县级医院施行双腔支气管插管、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术后静脉镇痛、泌尿系统腔内碎石、床边动脉血气电解质监测、动脉穿刺测压、无痛胃镜检查治疗。县医院顺利开展食道胃贲门狭窄扩张术、胃内异物取出术、膀胱ALCINI’S新膀胱术、阴茎断裂吻合术、肺癌之左全肺切除术、哑铃形脊髓肿瘤切除术、腹部肿瘤腹腔灌注化疗术、高血压性小脑血肿清除术、脑瘤摘除术、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断肢再植术、息肉切除术和喉罩复合全麻等先进外科治疗手术。
  三、妇产科
  1988—1992年,乡镇卫生院能开展接生、节育等手术;县级医院妇产科施行子宫与输卵管造影术、臀位牵引、胎头吸引及产钳助产术、中晚期妊娠引产术、穿颅及断头毁胎术,胎儿内(外)倒转术,葡萄胎清宫术。成功开展子宫脱垂矫治术、全子宫切除术、附件良性肿物手术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1993—2000年,县医院实行小剂量缩宫素静脉滴注催产引产、药物流产术、新式剖宫产术和胎心监护、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围产儿死亡监测。顺利施行子宫肌瘤剥除术、腹部切口皮内缝合术、妇科微波治疗及使用新生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复苏抢救技术。
  2001—2007年,县级医院推广使用多普勒胎心仪、宫腔镜、阴道镜及中央母婴监护系统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进行妇科病检查、诊断、治疗;推行抽心包埋法结扎、无痛人流、阴式子宫切除术、宫外孕保守治疗、会阴切开神经阻滞麻醉、许华萍新法剖宫产技术;县医院开展笑气吸入镇痛人流、子宫环扎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HPV全套监测、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序贯引产和使用注射器矫正乳头凹陷新技术研究。
  四、儿科
  1988—1997年,县级医院和妇幼所推行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中度颅内出血、轻中度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肺炎、溶血病、低钙血症、低血糖等治疗新技术。
  1998—2007年,医疗系统引进静脉氧监测、心电监测、新生儿经皮测黄疸、常规肢端血糖检查、痰培养进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检测技术;推广雾化治疗、新生儿蓝光治疗及新生儿辐射抢救技术。县医院施行治疗风湿热、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G-6-PD缺乏症(蚕豆病)、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肠套叠、重症肺炎并心衰、肾病、化脓性脑膜炎,急性病毒性脑炎、癫痫、手足口病等新技术。
  五、骨科
  1988年,水口等中心卫生院设有中医门诊,能采用传统手法进行断骨再接治疗;县医院成功开展首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
  至1994年,县级医院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肩关节离断治疗、骨肿瘤、气管插管、床边全麻下手法关节脱位复位、肢体(骨骼)延长、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骨折和椎弓根钉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等新技术。1995—2001年,县医院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和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
  2002年,县医院首次成功试行C臂X光机定位行微创内固定手术。至2007年,县医院和中医院先后开展带血管骨肌瓣转移治疗股骨颈骨不连、骨盆截骨内移治疗硬化型髋关节骨性关节病、颈椎椎间盘突出症行颈前路减压+AO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动力髋内固定(加压滑动鹅头针固定术)、骨盆粉碎性骨折AO重建钢板前后柱内固定、胸腰椎侧前路病灶(TB)清除加椎间植骨融合、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颈前路髓核摘除减压、胸腰椎前路减压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重建钛板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等新疗法。
  六、五官科
  1988年,县医院、中医院及水口等中心卫生院分别设有牙科,进行龋齿治疗和镶牙。1995—2000年,县医院施行腭裂整复术、裂侧唇红三角瓣应用唇裂整复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应用鼻内窥镜进行鼻腔和鼻窦手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2001—2007年,县医院先后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或结膜瓣移植手术、上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复杂性上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纤维喉镜临床检查及手术治疗、静脉替代鼻泪管吻合、弱视治疗、视网膜剥离术、支撑喉镜下喉肿瘤摘除术、睑板腺癌眼睑成形术、眼眶内恶性肿瘤摘除术及眼眶成形术、球结膜恶性黑色瘤(含瘤体)切除、自体角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白内障手术及人工晶体复明等新技术。
  七、检验科
  1988年起,乡镇中心卫生院施行常规血液检验;县医院检验科先后引进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等先进仪器,开展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规检查,提高检验技术水平。1998年,县级医院实施血液、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等临床生化检验,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生化心功能检验和半自动免疫检验。开展特殊染色技术研究。
  1999年,县医院微生物检验推进由纯手工操作转向自动化。
  至2007年,县医院施行全自动大型仪器生化检验,掌握衣原体支原体检测、尿沉渣检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凝检验,促甲状腺素、游离T3、游离T4、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肿瘤抗原、性腺激素等检验,雌二醇、雌三醇、睾酮、黄体酮、促黄体素、促卵泡激素、泌乳素等性激素自动化免疫检验,RH血型鉴定、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检测及灭菌炉生物监测及凝血酶时问、D-二聚体定量测定等技术。开展糖化血红蛋白、梅毒TPPA确证试验,凝集胺交叉配血法和动脉穿刺及测压技术研究。
  八、病理科
  1989年,县医院建立病理科,采用人工手动组织细胞脱水术,通过标本的肉眼观察与病理切片的显微镜检查。
  1994年,县医院采用普通外科手术标本、细胞学涂片及脱落细胞的病理检查与诊断技术。
  1995年,县医院采用浅表组织细针穿刺标本、胃肠道活检标本的病理检查,对疾病的类别(炎症或肿瘤)和性质(良性或恶性),作出病理诊断等技术。
  2006年,县医院采用自动脱水处理系统检查患者标本进行信息分析,对疾病类别和性质作出比较准确的病理诊断。
  九、影像放射科
  1988年起,乡镇中心卫生院逐步开展X线、B超、心电图等诊断技术;县医院放射科施行颈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低张泌尿系造影技术。
  1997年,县医院进行CT诊断技术研究和以普通黑白B超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治左房黏液瘤、心包积液诊断技术研究。
  1998年,县医院先后施行电子胃镜、纤维支气管镜、电子结肠镜、纤维喉镜检查诊断技术。
  2005年,县医院开设内镜检查中心,增加关节镜、核磁共振(MR)和直接数字化摄影(DR)诊疗项目。
  2007年,县医院先后采用纤维结肠镜检查、泌尿系统腔内碎石、无痛胃镜检查治疗、CT定位下肺部穿刺活检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踝(膝)关节镜踝膝关节疾病诊疗,以及利用手术腔镜和超声刀,开展腹腔、关节微创手术等。
  第二节 中医
  1988年,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分别设中医内科、针灸理疗科、骨科等中医科室,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中风、慢性肝炎、肾炎及风湿病,均取得明显疗效。
  1990年,16个乡(镇)卫生院设中药房,配中医21人,中药人员18人;51个村医疗站设中药柜,有中西医人员62人。
  1991年,县中医院增设中医肛肠科和中医门诊部,基层卫生院设中医门诊,配备中医药人员。1992年,县医院开展中药喷雾治疗。1993年后,德化县医院针灸科开展芒针加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关穴的临床配伍应用和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脾虚疳积研究;县中医院开展“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遗症,脑病,抗炎汤、妇康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甜钩子茶治疗2型糖尿病,中药治疗胃粘膜肠腺化生与增生,腹针疗法治疗腰痛总疾病,揉太按摩手法治疗面神经炎,小针刀治疗多种软组织及骨性病变,补中益气汤加减对子宫切除术后恢复治疗等研究,均获阶段性成果。全县推广中药、针灸、理疗、刮痧、拔罐、放血、推拿等中医疗法。
  2001年,德化县被省政府列为第二批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县成立中医创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德化县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实施方案》《德化县中医药工作发展规划》。实施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原则,推广中医药治疗。
  至2005年,先后创建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小儿疳积等14个中医专科专治科室。各乡(镇)成立中医创先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累计投入创先经费193万元,全县年人均创先经费0.76元,中医事业经费增长率5.18%。引进新技术、新成果44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43项。应用牵引结合针灸、理疗、推拿等疗法治疗腰椎腿疼,应用“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温针法配合中药治疗风湿病,应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骨增生,应用腹针疗法治颈椎痛及内科杂症,针灸治青春期痤疮,中药熏蒸治软组织损伤及骨折后遗症等均取得显著疗效。举办中医培训班15期、1000人次,出版宣传栏2500期,每季度编印《德化中医》报;编发《德化县中医药防治常见病》5000册,《德化民间中草药单验方选编》500册,《中医老年保健》2000册。先后发表中医药论文140篇,其中国家级20篇,省级98篇。
  2006年,县中医院中医门诊1.5万人次,其中针灸理疗科门诊8000人次,治疗率95%,门诊次费用58元;颈椎病门诊4000人次,治疗率99%,门诊次费用40元。
  2007年,全县2所县直医疗机构,11所乡(镇)卫生院,2所社区服务中心均设立中医科、中药房(柜),配备中医药人员,能开展2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219人能应用中医诊治疾病,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26.3%,中医药治疗率由2001年31.3%提升为36.5%。2007年年底,德化县获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988年起,县医院骨科对骨折、关节脱位治疗从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法,逐渐向采用中西结合的克氏针、小钢板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术转变。
  至2000年,县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肿瘤、胸腰椎骨折脱位等技术研究,综合技术水平位居全省山区县前列,永春、南安、安溪、仙游、莆田、永泰、尤溪、大田、永安、漳平、龙岩等10多个县(市)的骨科、创伤科患者络绎不绝到德化县医院就医,外县患者人数占该科病人总数65%以上;五官科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上颌窦炎,取得初步成果。
  2001年,中医院中医骨科使用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获得成功。
  2007年,县医院骨科结合西医疗法开展前路颈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管后路减压术、人工膝髓关节置换术、颈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内镜下支架置入术、食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拇指前端缺损、前端颈椎骨减压、胫后动脉皮支皮瓣转移修复术、YHZ-IIIA型腰椎电动牵引等医疗新技术。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四节 护理
  1988年,县医疗单位护理工作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开始运用心电监护、危重、心律失常患者等手术中监护技术。
  至1998年,县医院先后引进多功能监护仪等先进设备,建立ICU监护室;施行中心静脉穿刺及测压、深静脉置管术后维护护理、新生儿洗浴、抚触、常规洗胃、蓝光治疗;鼻导管吸氧、吸痰、导尿、危重病人翻身、鼻饲,胃肠减压,灌肠;新生儿桡动脉穿刺、腋静脉穿刺、动脉穿刺及测压、营养液配制及输注、配方奶的喂养、非营养性吸吮及“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整体护理”及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危重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床旁手术中监护等先进护理技术。
  1999年,县开展“医疗质量年”活动,全县医疗系统护理从处理医嘱为中心的功能性护理向以注重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整体护理转变。在诊疗护理时,注重病人心理护理,体现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有机结合的整体护理理念。
  2001年始,全县实施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护士长每日五查询(新入、转入、手术前、手术后、危重和生活不能自理、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制度,加强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菌技术、医务人员手卫生、环境卫生消毒监测管理和考核。
  2005年,县医院先后在住院病区实行“咨询服务责任制”,由护士长、病床责任护士向住院患者提供床边咨询服务;向每一位病人发放“出院病人联系随访卡”,向患者推行“医后服务”;定期向部分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建立随访档案;开展灭菌炉生物监测护理。
  2006年,县医院和中医院实行导诊服务。县医院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和临终关怀服务,加强护理人员临床输血、无菌操作、病历书写、密闭式静脉输液、女病人导尿术、穿脱隔离衣、铺麻醉床法、鼻导管给氧、徒手心肺复苏等技术训练。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卒中单元”全新模式,以临床治疗、心理辅导、语言训练和健康教育相结合方式进行全方位治疗护理。
  2007年,县直医院开展低温灭菌监测护理。出院病人回访调查问卷,满意率95.3%。
  第五节 急救
  一、急诊
  1993年,县医院成立急诊科,配备救护车3部。1994年,县医院成立“120”急救中心,开通“120”急救电话,加入110联动系统。1997年,设立急救专线,实行无节假日24小时值班制。同年,中医院添置“120”救护车,开展急救服务。
  1998年,县医院、中医院充实医务人员队伍,增添急救设施,添置救护车2辆,与“110”实行社会服务联动。1999年,县直医院接到呼救电话405次,出车387次,出诊医护人员637人次,接诊病人340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73人次,抢救成功170人次;抢救重大伤亡事故5次,伤员50人次。
  2001年,县直医院实行“120”急救车辆城关地区免费接诊服务,保证急诊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2002年,县医院成立“老干部医疗急救小组”,保证离休老干部在受到健康威胁时能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年底,县医院被评为县、市联动先进单位。
  2004年,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举办急救培训班2期,参加培训300人次。
  2007年,县医院有救护车5部,中医院有救护车3部;县医院设有专门的急诊室、抢救室、洗胃室、注射室、输液室、清创室、手术室以及留观室。配有电击除颤仪、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吸引器、呼吸机等设备。开放“绿色通道”,对无主、急危重病人做到“先抢救,后收费”,并与院前急救队伍紧密配合,对批量病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无缝对接处理。
  二、危重病人监护
  1996年,县医院成立危重病人监护室(ICU),承担危重病人的抢救护理任务。设3张配备呼吸机、除颤器、洗胃机、冰帽、心电图机等设备的病床。施行辅助呼吸治疗、亚低温治疗、心电监护、胸外电除颤、中心静脉压监测等监护措施。
  2001年,危重病人监护室添置血气分析仪,实现血气指标解读、呼吸功能监测自动化。
  2004年,县医院危重病人监护室病床增加到7张,每床增配监护仪、注射泵、排痰机、中心吸氧、中心吸引中央监护系统等设备,护理人员具备物理排痰、呼吸心跳骤停、急性冠脉综合征、颅脑外伤、各类型休克和中毒患者等抢救处理能力。
  三、无偿献血
  见卷十二第十章第二节。
  第六节 科研成果
  1987年,县医院院长孙耀源和医师李尔春利用APPLE(Ⅱ)微机开发医疗质量控制系统软件并投入应用,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
  1988年,县医院院长孙耀源和医师李尔春等主持的“APPLE(Ⅱ)微机在地方医院综合应用”项目,获泉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1989年,县医院院长孙耀源参加编写的《老药新用110种》出版。是年,孙耀源受省卫生厅委派,任中国第八批援助塞内加尔医疗队队长,率队赴塞,主持塞国肃静医院日常医务工作2年,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共接受门诊46773例,住院病人14975例,施行手术10456例,抢救危重病人310例,抢救成功率88.6%。1991年,塞内加尔总统迪乌夫授予中国医疗队队长孙耀源“国家级狮子勋章军官勋位”,授予全体医疗队队员“国家狮子勋章骑士勋位”。1993年,县医院针灸科周江宁的“芒针加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项目,获泉州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福建省发明创新成果银奖。
  2004年,县医院苏接续主持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取得成功,县医院获卫生部“全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除术协作医院”称号。
  第七节 技能培训
  1990年,乡(镇)卫生院实行每月1次例会,对乡村医生和接生员进行业务培训。
  1991年,执行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进修教育工作条例》,鼓励医务技术人员参加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至1996年,参加省、市进修培训307人次,其中一年期89人,半年期123人,短期95人;组织128名45岁以下乡村医生进行为期3年的函授教育,115人获得毕业证书;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8期,308人次参加培训,其中1994年和1997年,在县医院举办2期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心电图学习班,由县医院院长黄耀生主讲,60多名医护人员接受培训。
  1997年,县卫生局加大医务技术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参加通信继续教育,至2007年,参加通信继续教育人数580人;选送130名技术人员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及省二级以上医疗单位进修深造;选送72名中医药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57个乡村医生参加为期2个月的补偿教育;组织ICU医护人员分期分批到省内大医院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举办妇幼保健员和乡村医生业务培训班7期、270人;邀请省、市专家讲学11场次,受训人数1248人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139期、7943人次。
  第五章 药材药品
  第一节 地方药材
  1988年,德化县医药部门收购熟地、天麻、蜂王浆、川穹、白术、白前、毛淮节、淮山、天文冬、郁金、防风、粉天花、黄精、桃仁、香羊、瓜蒌片、乌梅、陈皮、枳实、枳壳、淡竹叶、泽兰、佩兰、益母草、鲜吊兰、旱莲草、葛根片、枇杷叶、厚朴、杜仲、黄柏丝、双钩藤、石楠藤、白毛藤、鸡血藤、白茯苓、白苓碎、赤茯苓、赤茯皮、莪术、南呈、射干、仙鹤草、车前草、马鞭草、灵芝菇、油松节、龟板、干姜、百部、百合、七叶一枝花、白蒂根、亥白、水椿根、金英根、胡毛将军、建砂仁、枝子、使君子、鱼腥草、白花蛇舌草、青蒿、半枝莲、金不换、入骨丹、田基黄、石松、银花、葛花、鸡聆花、鳖甲、海螵蛸、鸡内金、蝉蜕、穿山甲、蛇花、软蜂房、夜明砂、苍耳子、鸡冠花、紫苏醛等中药材79种,19840.8千克。除了厚朴、杜仲为人工种植,其余均为野生采集。
  至1992年,全县收购品种增加:葛根、白茅根、穿山龙、银杏、瓜蒌仁、瓜蒌片、乌梅、橘皮、扁豆、一见喜、侧柏叶、艾叶、竹茹、蝉花、白芍片、粉天花、骨碎补、薏仁、谷芽、樟脑粉等。1993年后,收购品种和数量大幅减少。1996年,仅收购淮山、白茯苓、鱼腥草、白术、割根片、杜仲、干姜、乌梅、银花、陈皮等10个品种、3683千克。1997年始,县政府鼓励民众种植中药材,人工种植药材面积逐步发展。1999年,全县种植杜仲、茯苓、黄花远志、黄栀子、厚朴等中药材品种。石鼓村建药材苗圃,引进天麻、半夏、茴香试种,并应用营养袋培育银杏3000多株;浔中、杨梅、葛坑、水口等乡镇种植银杏26.68公顷。
  2007年,引进南药生物种植有限公司,在大铭乡种植青蒿33.35公顷,60万多株。全县还种植其他中草药75.1公顷,产量90吨。其中春美69.37公顷,58吨。
  第二节 制药制剂
  一、中药加工生产
  1967年,德化县医院创建制剂室。至1979年,先后生产“枯痔钉”“肾炎九味饮”“紫珠草注射液”等中草药制剂。梁文权主持研制的“紫珠草注射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1988年,转型为以配制大输液和临床常用普通制剂。
  1969年,县医药公司创办中药饮品加工厂,从县内收购和县外采购中药材进行加工生产。1988年,运用中药球磨机、保温式电热烘干房、蒸气灶、电动炒药机、碾槽、粉碎机、立式切药机、卧式切药机、筛药机等设备进行切、碾、磨、炒、泡、煅、炙等加工药材157种,49.97吨。1989年后,中药加工量下滑。2001年加工中药32种,5.96吨。同年,根据福建省卫生厅和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局联合会议精神,停止制药。
  加工生产的中药制剂有:
  (1)酒炒:丹参、川芎、黄芩、白芍、独活、大黄、六汗、升麻、常山;
  (2)土炒:白术、苡仁、淮山;
  (3)泡制:远志、百部、杏仁、桃仁、吴茱萸、扁豆、麻黄、僵蚕、全蝎、地龙、水仙、夜明砂;
  (4)麦麸炒:苍术、枳壳、枳实、柯子、玉蔻、椿皮;
  (5)煨:肉蔻、巴豆;
  (6)清炒:山药、牛蒡子、葶苈子、苏子、沙苑、故子、车前子、二丑、莱菔子、苍耳、千金子、楮实子、扁豆、内金、荞麦、麦芽、谷芽、桔核、草蔻、草果、益智、枣仁、白芥子;
  (7)盐炒:泽舍、知母、川楝、小茴、荔核、黄柏、杜仲、沙苑;
  (8)炭炒:黄芩、山楂、生地、蒲黄、炮姜、地榆、藕节、槐花、枝子、扁柏、杜仲;
  (9)醋炒:元胡、柴胡、台乌、莪术、三棱、甘遂、青皮、水蛭、无名异、石燕、青皮、艾叶、内金、五灵脂、赤石脂、紫石英、陆商、狼毒;
  (10)火煅:炉甘石、阳起石、白英石、石决明、代赭石、磁石、自然铜、牡蛎;
  (11)姜炙:砂仁、大腹皮、柿蒂、厚朴、竹茹;
  (12)蜜炙:旋覆花、黄芪、甘草、马兜铃、百合、桔梗、冬花、紫苑、桑白、麻黄、前胡;
  (13)其他方法加工:香附、半夏、附子、川乌、白附、草乌、南星、陈皮、淫羊藿、海螵蛸、人中白、淡豆豉、猴骨、鳖甲、龟板等。
  二、普通制剂配制
  1988年,县医院制剂室采购原料,自行配制生产临床常用口服制剂、外用制剂、五官科用药等44个普通制剂品种,12个大输液及注射液品种,满足德化县医院及全县各医疗单位临床大输液用药需求。
  1990年始,德化县医院制剂室开展甲硝唑注射液和甘露醇注射液制剂研制和冷凝水回收利用研究,并获得成功,拓展生产品种,节约能源,提高生产能力。主持人苏清地获“1995年全省贯彻药品管理法先进工作者”称号。
  生产的主要制剂: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20%甘露醇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复方乳酸钠注射液、0.5%甲硝唑注射液、1%普鲁卡因注射液、1%苯甲醇注射液、注射用利凡诺、1%盐酸丁卡因注射液;10%水合氯醛溶液、10%乌洛托品溶液、复方碘溶液、50%硫酸镁溶液、10%氯化钾溶液、三溴合剂、胃蛋白酶合剂、复方甘草合剂、氯化铵合剂、稀盐酸合剂、颠茄合剂等口服溶液剂;汞溴红溶液、甲紫溶液、过氧乙酸溶液、呋喃西林溶液、利凡诺溶液、优琐溶液、硫代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外用盐水、新洁而灭溶液、洗必泰溶液、炉甘石洗剂等外用溶液剂;复方土槿皮酊、碘酊等酊剂;骨蜡、硫黄软膏;酚甘油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硼酸醇滴耳液、呋麻滴鼻液、盐酸麻黄碱滴鼻液、水杨酸毒扁豆碱滴眼液、利福平滴眼液、氢溴酸后马托品滴眼液、盐酸乙基吗啡滴眼液、盐酸丁卡因滴眼液、硝酸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磺胺醋酰钠滴眼液及复方硼砂溶液、碘甘油、硼砂甘油等口腔科药剂。
  2001年,根据卫生厅和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局联合会议精神,县医院制剂室停止制药。
  三、化工药物生产
  1996年,香港晋明实业有限公司、县水利电力总公司在浔中镇乐陶村联合创办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生产药用氯酸钠、氯酸钾、过氧化氢。1999年,生产氯酸钾2211吨、过氧化氢3565吨、氯酸钠1630吨。
  2004年,淘汰氯酸钠,仅生产氯酸钾和过氧化氢。2005年产量猛增,生产氯酸钾12046吨、过氧化氢21380吨。后,产量回落。2007年,生产氯酸钾11932吨、过氧化氢3565吨。
  第六章 机构队伍与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一)县卫生局
  1988年,县卫生局设人秘股、医政股、卫生监督股、公费医疗办、药政股、计财股。
  1997年,县卫生局设人秘科、计财科、医药医政科(兼挂医疗机构监督办公室牌子)、卫生监督科和爱卫办。
  2001年,县卫生局取消药政科(单独成立药品监督局)和卫生监督科。2002年,药政、药检职能移交药监局;撤销公费办,将公费医疗职能移交劳动社会保障局;划入劳动局“职业卫生监督”职能。2004年,县卫生局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小组。
  2007年,县卫生局设办公室、医政、卫生监督3个股室。
  (二)县药监局
  1988年,县卫生局设药政科,药检所。2001年,药政科析出,成立县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泉州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直属机构,规格为正科级,内设综合股、药品监管股、稽查股。对德化县辖区内药品、医疗器械研制、生产、经营、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
  2006年9月,药品监督管理局更名为德化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增设食品安全监督股。
  (三)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88年,县调整充实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员,副县长任主任,下设办公室(爱卫办),负责日常爱国卫生和创建卫生县城工作。1989年,编制增加。2004年,机构改革,调整为事业单位。
  二、县直卫生事业机构
  (一)县医院
  1988年,县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130人。
  1998年,获评省“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01年,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不断选送医疗护理骨干到该院进修培训;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电视卫星远程会诊系统,可在动态、实时、可视的情况下对疑难病症进行网上会诊,患者可获得上海、福州等地医学专家的服务。
  2007年,县医院设办公室、人事科、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药械科、院感科、保健科、财务科、总务科、信息科和7个病区,有卫生技术人员227人。
  (二)县中医院
  1988年,县中医院有卫生技术人员59人。
  1998年,获评省“二级甲等中医院”,并与省人民医院建立协作关系。1999年,调整为集体所有制卫生事业单位。
  2007年,县中医院设办公室、医务科等17个科室,有卫生技术人员112人。
  (三)县疾控中心
  1988年,县卫生防疫站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
  1990年,全县设兼职传染病管理监督员4人,检查员43人;16个乡(镇)卫生院设防疫组,172个村设卫生员,形成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
  1996年,县防疫站设办公室、卫生科、防疫科、检验科、健康教育科5个科室。1997年,卫生部授予县防疫站“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称号。1998年,获评省卫生厅计量认证合格单位。
  2006年,德化县卫生防疫站析分为德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和德化县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为全县预防医学领域多专业、综合性检测机构,以及卫生防疫业务技术指导中心。
  2007年,县疾控中心设办公室、综合防治管理科、财务科和传染病预防控制科、免疫规划管理科、卫生科、健康教育促进科、检验科,有卫生技术人员22人。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设有预防保健科,建立疾病预防控测信息报告管理体系,配备1~2名专(兼)职防疫人员,负责辖区内预防保健工作。
  (四)县妇幼保健所
  1988年,县妇幼保健站设妇女保健室、儿童保健室。1992年,更名为德化县妇幼保健所。1997年,在塔雁商园建妇幼保健综合大楼,设门诊、保健、检验、健康教育、出生缺陷监测、咨询等科室。
  2007年,妇幼保健所内设机构不变;先后获省“巾帼建功”领导小组授予的“巾帼文明岗”、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五)县卫生监督所
  2006年,从原防疫站析出卫生监督科,建立卫生监督所,属卫生局下属事业单位,承担全县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内设办公室、执法监督、稽查与卫生等4个科室。2007年,机构不变。
  (六)县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
  1988年,德化县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成立,副县长任主任,卫生局局长、财政局局长任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简称公费办),负责具体业务。2002年,从卫生局析出,并入劳动与社会保障局。
  (七)县卫生进修学校
  1988年,县卫生进修学校在丁溪桥头建教学楼。1994年,成立乡村医生系统化教育培训函授点,挂靠在卫生进修学校。2007年,承担泉州医高专(卫校)德化教学点全日制中专教学和在职医疗技术人员以及乡村医生培训任务。
  (八)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1988年,农村卫生协会为卫生局下属事业单位。1995年,农村卫生协会更名为卫生工作者协会,协助管理基层卫生组织与社会医生,组织学术交流。2007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维持不变。
  (九)县药检所
  1988年,县药检所成立。2001年,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县药检所撤销。
  (十)县精神病医院
  1988年,县精神病医院有医疗技术人员4人。2004年,调整充实班子,更新医疗设备,配备化验室、心电图室。2007年,县精神病医院有医疗技术人员4人。
  三、乡(镇)卫生机构
  1988年,全县设水口、赤水、上涌等3所中心卫生院,分设盖德、三班、霞碧、雷峰、南埕、国宝、美湖、大铭、春美、汤头、葛坑、杨梅、桂阳13所乡(镇)卫生院。
  1999年,县对乡(镇)卫生院进行调整,对部分卫生院实行“托管”制度,国宝、大铭2所卫生院划归赤水卫生院管理,南埕卫生院划归水口卫生院管理,龙门滩(霞碧)卫生院划归三班卫生院管理,汤头卫生院划归上涌卫生院管理。
  2004年,全县保留水口、上涌2所中心卫生院,赤水卫生院改为普通卫生院。
  2007年,全县有2所中心卫生院,有医务技术人员32人;14所乡(镇)卫生院,有医务技术人员137人。
  四、村(社区)卫生所
  1988年,全县189个村共设立238个卫生所。其中村办32个,合办49个,个体办130个,乡卫生院设点10个,其他17个。
  1989年,部分村办、合办卫生所和医疗点逐步改制为个体经营。1993年,全县设立243个卫生所,其中村办4个,合办15个,个体办167个,乡卫生院设点12个,其他45个。
  2001年后,农村人口向城关聚集,部分村卫生所先后停办。2005年,加强村卫生所建设,全县28个空白村中有5个村新建卫生所,其余23个村分别与乡(镇)卫生院或邻村卫生所签订合同,实行兼管兼任,实现村村有卫生所。
  2007年,全县村卫生所200个,其中甲级卫生所77个。
  五、厂矿学校卫生所(室)
  1988年,德化一中、德化瓷厂、德化第二瓷厂、葛坑林场等学校、厂(场)办卫生所(室)共12个。1990年始,厂矿学校办卫生所室不断发展;至1995年,厂矿学校办卫生所(室)38个。1998年后,一些厂矿学校卫生所转为私人诊所。2007年,全县厂矿学校卫生所19个。
  六、私人诊所
  1988年,全县有个体诊所17个。20世纪90年代,国家放宽私营医疗机构创办条件,发展个体医疗诊所。2007年,全县有个体诊所36个。
  第二节 队伍
  一、事业单位卫生技术人员
  1988年,全县卫生工作人员503人,其中8个公立单位278人,厂矿学校办卫生单位29人,3所中心卫生院45人,13所乡(镇)卫生院134人,个体诊所17人。在职人员中卫生技术人员434人,每万人平均有卫生技术人员16.67人。
  1992年,实施《“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卫生事业不断发展。1998年,全县卫生工作人员65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90人,分别比1988年增长24%和35.9%;获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39.58%,比1988年提高5个百分点。后,其比例不断上升。
  2001年,取消卫生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
  2007年,引进卫生院校毕业生37人,全县卫生工作人员68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1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3人,比1988年增长21.78%。在职工作人员中,公立单位300人,部门23人,中医院和2所中心卫生院158人,14所乡镇卫生院145人,个体58人。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结构中,以学历分,硕士1人,本科107人,大专170人,中专296人,其他57人;按技术职称分,高级61人,中级198人,初级372人;按专业分,中医123人,西医249人,护理176人,其他83人。
  二、乡村医生
  1988年,全县乡村卫生工作人员281人,其中乡村医生115人,比上年增加11人;卫生员166人,比上年增加92人。同时,配不脱产接生员251人。1997年,实施“123健康工程”,加快发展卫生保健事业。2001年,全县乡村医生272人,卫生员99人,不脱产接生员211人。2002年,全县取消不脱产接生员,组建村级妇幼保健员队伍。
  2003年,实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国家实行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制度。乡村医生参加德化卫校组织的培训,待考试合格后申请办理医生执业注册。
  第三节 管理
  一、管理体制改革
  1988年,德化县执行泉州市政府批转的市卫生局《关于石狮医院深化改革试点方案的报告》以及市卫生局关于《院、所、站、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承包责任制的意见》,医疗单位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农村医疗由三级医疗改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体制。
  1989年,执行泉州市《关于加快深化卫生改革的意见》,推广县医院院长负责制经验,全县公立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干部聘任制、工人合同制和岗位责任制。集体所有制医疗卫生单位实行定额补助的承包责任制,中医院南门门诊部、牙科、放射科、救护车实行以上缴管理费形式承包;妇科、防疫、检验科,分别实行按完成指标提取奖金的分配制度。
  1990年后,外来的博爱门诊部等私营医疗机构先后入驻县内,私人诊所和药店逐步发展,形成以公有制为主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医格局。
  1994年,全面实行院(所、站)长负责制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即实行把工资津贴、奖金和任务挂钩的机制。
  1999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卫生工作重点转向农村,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部分乡(镇)卫生院实行“托管”制度。
  2000年始,执行泉州市《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先后设立龙浔镇和浔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同时,根据农村人口向城关集中的状况,制定《德化县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对水口、赤水、葛坑和上涌等卫生院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和建设,其他12所卫生院强化预防保健功能,加强急救和产科建设。批准10所乡(镇)卫生院到城关开设诊所。
  2003—2007年,赤水、水口、桂阳等卫生院先后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挂钩制度。
  二、医疗机构管理
  1988年,全县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和乡(镇)卫生院由县卫生局统一管理。
  1989年,县成立整顿医疗机构领导小组,制定《关于清理整顿医疗机构若干问题暂行规定》《德化县个体开业医生管理办法暂行规定》,组织人员对全县社会医疗机构的行医资格、诊疗范围、诊疗场所、医疗设备、规章制度、收费标准进行全面审查。
  1990年,县卫生局制定《卫生院工作目标考评实施细则》,县卫生局与所属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合同,年终进行考核评比。是年,清理整顿医疗卫生联合体29个,撤销6个,核发许可证11份。1991年,对个体开业医生进行全面考试考核,颁发合格证15份。
  1993年,县卫生局制定《关于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对基层单位领导班子进行测评、考核,按照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充实领导班子,对医务人员进行交流调整,优化结构。
  1994年,对7个乡(镇)、40所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其中1所基本不合格,责令停业整顿。219所乡村卫生所分别换发证。
  1995年,实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打击无证行医和社会游医,净化医疗市场。
  1999年,根据县卫生局《关于在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实行院(所、站)务公开制度的决定》,各医疗卫生单位设立院务公开栏,对本单位主要政务工作、财务工作、药品购销、奖惩、评优、评先、晋级、晋职等逐月公布,促使院务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至2005年,组织执法检查220多次,出动执法人员400人次,检查720家次,打击、取缔非法行医25家,清理非法行医16人;限期整改50家,没收药品及医疗器械价值4万余元,罚款1.3万元。
  2006—2007年,出车30辆次,监督员90人次,检查医疗机构113家,其中个体58家,查处药店非法行医24家、24人,分别予以警告,罚款2.9万元,没收器械34件;清理游医3人。接受有关非法行医投诉案件8件,均及时查处。
  三、医疗质量管理
  1988年,各医疗单位坚持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发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
  1990年,县卫生局印发《关于认真开展向雷锋、白求恩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各医疗卫生单位执行卫生局《卫生系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规定》《两公开一监督措施》《业务人员“八不准”》等规章制度,成立廉政领导小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全县拒收“红包”200多人次、5000多元。
  1991年,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即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结果,接受病人群众和上级监督)。
  1993年,临床医疗建立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监测、安全防护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施主任、主治医师参加门诊制度,保证急重病人随到随诊。住院部实行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三级负责制和重大手术、新开展手术的术前讨论制度,建立危重病人24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护理工作实行护士长、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和护理常规及交接班查对制度。
  1996年,开展创建等级医院活动,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1998年,建立卫生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建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档案,推出“白衣工作者奉献爱心”“创建青年文明号”和“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县医院、中医院建立院长接待日制度,向病人发放问卷调查表、住院病人费用明白卡。
  2000年,全县开展“医疗质量年”活动,卫生系统层层签订行风建设责任书,全面落实省卫生厅“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13条规定和卫生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开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卫生行风发展”演讲比赛暨征文比赛,提高医疗服务理念。
  2002年,县医院开通“德化县医院”网站,对外公开网址和电子邮件信箱号码,向社会推出网上咨询、网上预约就诊等服务,同时通过网络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医护工作进行全程质量监控。
  2007年,县医院推行《用药评价制度及门诊处方限价制度》,实行大额病历检查评价,门诊限价检查,药品和医疗服务费用清单制。
  四、药品监督管理
  1988年,继续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每年开展1~2次药品执法检查,重点打击药品无证经营,严厉查处经营假劣药品案件。至1992年,查出伪劣药品案件4起、172种,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单位4家。
  1993年,贯彻“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监督检查,严禁医药购销中收受回扣;开展医药执法监督检查,打击非法经营药品。至1995年,检查药品经营、使用单位837家次,检查药品26.41万种次,查出不合格药品584种次,标值3.28万元,监督销毁106种次,标值2.50万元;没收药品折值9万多元,罚款6.87万元;捣毁无证药贩窝点4个。
  1996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药师法》,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假劣药品活动,净化药品市场,保证用药安全。1999年,组织医药市场检查15次、119家,查出伪劣药品113种次,销毁标值2.19万元,取缔无证药店13家。2000年,清理、取缔证件不全的药品生产、批发企业1家,非法私人诊所6家。
  2001年,县卫生局成立药品、器械招标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招标采购实施方案,纠正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全县平均药价降低18%。
  2002年,在寿星药店开展GPS认证试点,召开全县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质检员96人参加的认证动员会,51家零售药店取得“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后,开展“诚信”和“规范药房”建设,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开展拒绝虚假药品宣传日活动和假劣药品展示活动,增强人民群众药品维权意识。开展农村药品市场大检查,进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终止妊娠药品、防治“非典”医疗药品和器械专项检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整治活动和对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的清查行动。同时,开发监管软件,对药品医疗器械实行程序化监管。组织全县经营企业全面自查,规范药品市场,大众药店、东南药店龙南分店分别获省、市药品质量诚信店称号。县医院药房被评为示范药房。
  至2007年,全县共核发“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61本。开展GSP认证跟踪检查9家,新开办的10家全部通过GSP认证。立案查处247起涉药案件,1起医疗器械案件,没收违法经营药品、医疗器械析值30.2万元,罚没款39.73万元,销毁假劣药品9.7万元,责令限期整改119家次,取缔无证经营企业7家。
  五、经费管理
  1988年,德化县卫生事业费实行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2种制度。局属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县医院、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经费实行财政差额补助。县医院以1月份为基数,按每张病床900.元拨付,其他单位按1987年的支出水平拨付。至1995年,全县卫生事业费支出1523.7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总数3.94%。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医院经费、中医院经费、卫生院补助费、防治防疫事业费、合作医疗补助费和其他卫生事业。经费实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补。
  1996年,县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卫生监督所、卫校、药检所、红十字会、卫生协会、爱卫办、公费办实行全额拨款;县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仍实行差额补助。至2000年,全县支出卫生事业费2017万元,比“八五”时期增长69.77%,占同期财政支出总数2.76%。
  2001—2005年,全县支出卫生事业费3492万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3.13%,占同期财政支出总数2.46%。
  2006—2007年,全县卫生事业费支出8068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总数8.25%。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费1554万元。
  六、公费医疗管理
  1988年,县修订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对医药费定额包干和住院医药费国家、单位、个人分摊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1990年,实施门诊医疗费按年龄段定额拨给享受单位包干使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住院医药费实行公费与个人按比例支付的办法。
  1992年,制定《德化县公费医疗管理暂行规定》,离休干部、在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年满50周岁副县级以上干部享受特约医疗(全额报销)。针对“住院挂空床”“小病大养”现象,制定“定点就医”“处方限量”“贵重药品和高档设备检查审批”等制度进行限制。
  1993年,实行公费医疗经费由医疗单位管理,逐步向医疗保险过渡。
  1994年,德化县承担泉州市公费医疗开支范围、审核报销、转诊转院、大型仪器检查等改革试验项目。同年起,执行不同对象享受不同待遇,离休干部、在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按实报销;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年满50周岁副县级以上人员年定额400元,定额内按实报销,超过部分报销80%;其他人员年定额140元,按工龄计算发给单位包干管理使用。住院药费核算给定点医疗单位管理,工龄30年以下国家报销75%,单位10%,个人15%;30年以上国家报销80%,单位、个人各10%。
  1995年,县制定公费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强化医疗单位直接参与管理。2001年,对转外就医医疗费分担比例、起付标准及范围外医疗费比例进行调整。2002年,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取消公费医疗,改为职工医疗保险,离休干部仍然为公费医疗,由县财政负责。至2007年,保持不变。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