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象
分类号: P49
页数: 3
页码: 907-90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气象台(站)建设、气象监测预报、气象研究成果、气象防灾减灾等。
关键词: 气象 德化县 科学技术

内容

第一节 气象台(站)建设
  一、县气象局设施建设
  1990年,德化县气象局引进甚高频设备,气象资料通过无线传输交换,既节省时间,又节约通信费用。
  1992年,购置286微机、调制解调器,建立气象云图图形图像工作站,应用卫星云图分析技术预报短时气象。
  1998年,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德化支中心建成,建立以气象卫星单收站(VSAT)及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MICAPS系统为主的业务平台,气象信息资料使用与省、市同步,增强天气监测和信息接收能力。
  2000年4月,引进FQ-5.0电视气象影视制作系统,开播部分乡镇、旅游景点天气预报电视节目。2001年建立局域网。2002年,新建563平方米业务综合楼,2003年建成CAWS-N型自动站并投入使用,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降水等观测实现自动化;开通X.25通信线路,实现报文自动传输。
  2004年,开通政务网,建立省—市—县三级远程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和NOTES网络办公系统,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5月,推广应用雷达数据处理显示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2006年,开通省—市—县6MSDH专线,建立省—市—县VPN百兆宽带网,增强数据共享能力。同年4月,建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服务系统,为防御地质灾害提供预警服务。
  2007年年底,全县建成19个区域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奠定准确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和气候资源基础;向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防灾减灾、开发利用气候等服务;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九仙山国家气象观测站设施建设
  1988年,九仙山国家气象观测站配备24匹柴油发电机,作为供电备用设备。
  1993年10月,从意大利引进先进设备,建立自动气象站。1997年,县政府出资铺设九仙山公路柏油路面。1998年,福建省政府和省气象局投资55万元改造气象站危房。1999年,安装二型遥测自动气象站。2003年8月,风杆统一换成风塔。
  2004年,气象站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用地总面积5662平方米。同年12月,观测场围杆更换为不锈钢围杆。
  2005年,国家气象局投资50万元改造防雷工程。同年4月,百叶箱更换为BB-1型玻璃钢百叶箱。12月,第三次建设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同时,航空报正式用传真方式传到福州转报中心。时有建筑物3座,建筑面积1365平方米。
  第二节 气象监测预报
  一、气象监测
  (一)全县气象监测
  1988年,德化境内有县城关和九仙山两个气象观测站,上涌、水口、南埕3个气象哨。开展人工观测天气现象、温度、湿度和降水。县气象局每天08、14、20时3个时次进行地面观测。观测项目有风向、风速、气温、湿度、气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量、日照、蒸发(小型)、地面温度(自动站)、雪深。每天承担编发08、14、20时三个时次天气加密报和不定时编发重要天气预报的发报任务。2002年始,进行雷电监测。
  2007年,在葛坑、上涌、南埕、汤头、杨梅、春美、美湖、盖德、三班、雷峰、国宝、赤水、大铭、水口、桂阳、龙门滩等乡(镇)政府所在地,双芹和蟠龙村所在地,以及石牛山新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其中葛坑、上涌、南埕3个为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六要素站,汤头、杨梅、春美、美湖、盖德、三班、雷峰、蟠龙、石牛山9个为气温、风向、风速、降水四要素站,国宝、赤水、大铭、水口、桂阳、龙门滩、双芹7个为气温、湿度、降水三要素站。各个要素站均安装自动化观测设备,通过网络向县气象局输送观测数据信息。
  (二)九仙山气象观测
  1988—2007年,每天02、05、08、11、14、17、20、23时8个时次进行地面观测。观测项目有风向、风速、气温、湿度、气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量、日照、蒸发(小型)、地面温度(自动站)、雪深、电线积冰等。根据观测数据,每天编发02、08、11、20时4个时次定时绘图,05、11、17、23时4个时次补充天气报,每小时航(危)报,以及不定时编发重要天气报等。并及时发送到气象、空军、民航等有关部门。每年提供10多万个气象数据,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服务。
  二、气象预报
  1988年,通过县广播站,县气象局每天3次向公众播报天气预报。1995年,通过县电视台,县气象局每天以文字形式2次播报天气预报。
  1999年,县气象局建立“12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开通24小时自动答询天气预报服务。
  2000年,县引进气象影视制作系统,每天2次在县电视台播报部分乡(镇)、旅游景点天气预报。
  2004年,县气象局开通德化气象网站,启动发布气象预警信号。为乡(镇)村(场、站)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警报,以24小时、48小时、天气旬报预报为主。同时,提供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服务。
  第三节 气象研究成果
  1988年,德化县气象局完成《县站综合集成预报系统》研究,获福建省气象局气象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后,进行台风暴雨、最低气温、霜冻、倒春寒、水资源、数值产品应用检验、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德化梨适应性论证及区划等项目的研究,《德化县最低气温预报方法》《德化霜的气候特征及初终霜的长期预测》《德化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等10多篇学术论文在《福建气象》等刊物上刊登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台风对德化影响的研究》获2005—2006年度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四节 气象防灾减灾
  一、气象宣传
  1988—2007年,每年“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宣传日、科技活动周及安全生产宣传月,县气象局向社会发放气象防灾减灾资料,播放宣传片,开展防灾减灾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标语等形式宣传气象知识,播报气象信息,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人工增雨
  2003年前,德化县人工增雨作业由泉州市气象局统一组织实施。2004年,县气象局设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建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县政府拨出专款购置火箭发射架及配备相关设备。至2007年,分别在国宝、上涌、龙浔、桂阳等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3次,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42枚,缓解旱情、增加蓄水、改善生态,为工农业生产用水起到一定作用。
  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006年,县政府印发《德化县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试行)》,成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在县气象局设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预案级别分为:一级(特别重大灾害)、二级(重大灾害)、三级(较大灾害)和四级(一般灾害)。一级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启动,二级、三级预案由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四级预案由县气象局启动。
  四、雷电预防
  1995年1月,德化县避雷装置安全监测所在县气象局挂牌,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加油站、烟花爆竹仓库、重点企业等重点单位防避雷装置进行检测检查。
  2002年,德化气象站布设闪电定位仪,开展雷电观测。2006年,开始发布雷电预警信号。
  2007年3月,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气象服务窗口,承担气象行政审批职能,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施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系留气球活动等审批项目。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