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技普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1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科技普及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3
页码: 895-897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科技普及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等。
关键词: 科技普及 德化县

内容

一、科普宣传
  1988年,全县18个乡镇有18个科普墙报栏。至20世纪末,全县建立乡村科普墙报栏70多个。墙报栏每2个月出版一期,不断更新内容,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农业耕作新技术,介绍台风、雷雨、病虫害防治知识;推广陶瓷制作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宣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卫生防病等养生知识。
  1990年,县委组织“科技兴农”宣传队,到隆泰、奎斗、蕉溪、苏洋、下涌“五大粮仓”和12个乡的科技示范村举办以农技推广、水稻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讲座18场次,展出科普图片90多幅,放映科教片17场次,免费赠送技术资料1.5万册。
  1991年,县农业、林业、医疗卫生等部门先后创办《德化经作》《农技简报》《农业动态》《医药信息》《卫生防疫信息》等科技简报,通过乡(镇)农技站、经管站、老年学校等转发到各村科技小组和科技示范户。
  1992年,县广播电台创办“科学与文化”“卫生与健康”科普节目,每天定时播放。至1996年,编播“农民技术员的摇篮”“孕育跨世纪人才的摇篮”“科技创先”“瓷乡涌动科技潮”“德化梨之路”等节目。
  1996年,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县2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科技兴农、科技兴瓷、计划生育、防火防盗等科普广场活动25场次。至2002年,邀请叶贻彪、李炳胜、曾昭盘等专家作“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能源、激光、太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循环经济”“环境与癌”“国外风格和施工管理方法”“农村电能应用”等科技讲座,开展“科技在我身边”“节能减排”等科普宣传周活动。
  2003年,“瓷都科技在线网站”和“科技咨询热线”先后开通。至2004年,发布最新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3800条。
  2005年,执行泉州市《关于开展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主题,开展科教进社区和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组织科普知识竞赛。至2007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开设健康卫生讲座,接受乡村群众咨询;在城关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万人签名活动;组织参加“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感受世界生物之美”征文竞赛。累计组织科普宣传活动325场次,接受咨询13.8万人次,分发《农村致富》等科普资料5.5万份。
  二、科技培训
  1988年,县科委组织杂交水稻制种、水稻垄畦栽、食用菌、葡萄等栽培技术,肉猪、戴云山羊饲养和杂交技术,玩具瓷制作工艺及胆红素提取等技术培训班14期,537人次。至1993年,县投入经费11.4万元,组织配方施肥、植物生长素应用、病虫害防治、再生稻和柑橘栽培技术及陶瓷制作工艺等培训班401期,20640人次;投入经费22.5万元,委托厦门集美轻工学校和县职业中学举办国际贸易金融(一个月期)培训班、陶瓷工艺(一年期)培训班各50人,三年期陶瓷美术职业中专班100人,陶瓷工艺造型班46人。
  1993—1995年,全县举办陶瓷工艺、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等培训班325期,15606人次,派出各类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村举办科技讲座85场,接受培训3万多人次。
  1996—2000年,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6期,19个专业,8606人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针对专业户、种养户需求开设专题技术讲座800场,2万多人接受培训。
  2001年起,县科技局以星火培训学校为基地,借助泉州市远程培训系统,开展陶瓷雕塑、成型、烧成、电脑设计等培训班35班,2500人;与星辰雕塑学校联合,建立陶瓷、雕塑教学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岗前培训500多人。至2007年,县科技局联合农业等部门举办家禽养殖、蔬菜、果树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4期,16729人次,科技下乡15次,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0多场次,播放录音带96盒,5万人接受培训。404名农民经过培训、考核获得技术员评定证书,87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成为科技推广的带头人。
  三、科技示范
  1988年,浔中乡加强创建科技示范乡领导,成立科技领导小组,乡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科技副乡长兼任主任。至1990年投入经费74万元,举办陶瓷、茶果、食用菌等培训班16期540人;建立隆泰村再生稻示范基地、石山村食用菌示范基地、浔中村稀土陶瓷抽象捏塑等示范基地;推广电热烧瓷、杂交水稻和巨峰葡萄栽培、饲料饼养猪等技术,促使工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的提高。199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990万元,比1986年增长187%,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占46.95%;农民人均年收入1202元,比1986年翻一番以上。同年12月,科技示范乡镇建设通过市科委验收。
  1990年,县科委确定一名副主任和两名科长负责科技示范工作,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检查。同时,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帮助解决示范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年底,在浔中镇隆泰村召开全县科技示范现场会,推广浔中乡科技示范工作经验,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至1993年,县拨出12.08万元,扶持浔中和三班两个科技示范乡镇建设,全县建立三班再生稻示范基地、盖德、霞碧和高漈食用菌示范基地以及美湖、上涌等乡镇的低产果园改造、杂优制种、根外施肥、化学除草、科学养猪等示范村22个、示范场1个、示范户301户。其中,浔中乡成立科技协会,发展会员118人;成立研究所1个,建立仙境食用菌、英山淮山等科技示范基地5个,发展示范户100多户,成果突出,获得福建省首批科技示范乡镇称号。
  1994年,全县推广浔中乡政府每年按上年财政支出的1%作为科技经费,加强科技示范工作。至1996年,全县建立电热烧瓷、水果栽培、水稻杂优制种、淡水养鱼、食用菌栽培等示范基地(户)2000多个。国宝乡祥云村立体式稻田养殖、桂阳乡彭村综合种养、赤水街反季节巴西蘑菇丰产栽培示范经验在全县推广,南埕镇高漈村食用菌栽培、倒刺鲃繁殖等示范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196元增加到1996年293元。三班乡实施低产田改造、水稻专用肥、“喷施宝”“云大一120”叶面施肥示范,水稻产量提高10.8%,获福建省第二批科技示范乡镇。
  1997—2000年,围绕粮食自给工程、种子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立隆泰、三班、蕉溪“吨粮田”高产示范,上涌、美湖杂优制种示范,三班、下涌中低产田改造示范,苏洋、锦洋反季节蔬菜栽培示范以及瑞坂德化梨栽培、南程马铃薯脱毒繁殖、春美黄花菜栽培与加工、龙门滩霞山床架式和野外薄膜菇房草菇生产、国宝内坂太湖母猪饲养、葛坑反季节蘑菇丰产栽培、苏洋血橙种植、云路绿色有机茶制作、杨梅三八农场果树栽培、佳美窑炉改造等科技示范村30个、示范基地(场)45个、示范户250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54项,农作物优良品种27种,全县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86%,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7.5%。德化第五瓷厂、创意集团公司被泉州市命名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龙浔镇、雷峰镇获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范乡镇。
  2001年,县组织科技副乡长到漳浦、龙海参观学习科技示范经验。后,陶瓷业围绕节能降耗,降低烧成温度,建立瓷土配方、窑炉技改和“三废”(废水、废渣、废瓷)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农业围绕“绿色食品”工程,加大德化梨、黄花菜、山茶油、戴云山羊、德化黑鸡、福建黑兔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德化特色产业发展。至2007年,市、县投入189万元,扶持“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一村一场、一户一技”科技示范工程,创建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镇2个、示范村4个、示范场21个、示范户16户(其中早熟梨4户,黑鸡2户、养鱼3户、毛竹、茶叶、甜橙、肉猪、土鸡生态养殖、水果禽畜综合开发、陶瓷唐山彩色釉配方各1户)。县级科普示范社区4个、科技示范村15个、示范场(基地)4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个)、示范户500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5个项目被泉州市确定为市级示范项目;美湖乡、浔中镇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普先进乡镇,南门社区获得福建省科普示范社区;龙浔镇、浔中镇、三班镇、雷峰镇、上涌镇获泉州市科普先进乡镇,高阳村、凤池社区、园丁社区、兴南社区获得泉州市科普示范社区;戴云养殖有限公司被评为泉州市2006年度农村青年科技创业示范基地。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