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0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教育经费与设施
分类号: G526
页数: 5
页码: 885-88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教育经费与设施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财政预算内拨款、教育费附加征收、社会集资、事业性收费、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等。
关键词: 教育经费 设施 德化县

内容

第一节 教育经费
  一、财政预算内拨款
  1988年,教育经费预算内资金(含人员经费、行政经费、教师进修干部培训费、会议费、旅差费、修缮费及助学金等)由县财政列入年度预算,下拨到教育单位,各单位实行包干使用。至1995年,全县支出教育事业费11266.1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38.17%。其中,职业教育536.5万元、中学教育3500万元、小学教育6362万元、幼儿教育224.7万元、业余教育190.5万元、广播电视教育13万元、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253.7万元、民办教师补助86.2万元、其他教育事业费99.5万元。
  1996年后,加大教育投入;至2000年全县支出教育事业费23683万元,比前五年增长169.11%,占同期财政支出的32.4%。
  2001年起,全面改革中小学会计制度,县教育局成立财务会计管理中心,实行会计委派制。县财政局核算中心对中小学经费含财政补助、教育费附加、上级补助、事业收入、勤工俭学收入、借读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并核定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推行会计电算化,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采用电子凭证记账和报表汇总,规范中小学开支。根据综合财政预算、零基预算的原则,制定全县统一的公用经费支出标准,按照“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规定,定员定编,实行增人不增资,减员不减资的工资总额包干制。至2005年,全县支出教育事业费47276万元,比前五年增长99.62%,占同期财政支出的33.26%。
  2006—2007年,全县支出教育事业费34586万元,其中,教育管理事务费753万元、职业教育2487万元、中学教育13414万元、小学教育14627万元、幼儿教育1375万元、成年教育144万元、特殊教育161万元、广播电视教育21万元、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434万元、其他教育事业费1170万元。
  二、教育费附加征收
  1987年,德化县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领导小组成立,执行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负责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征收和管理。1990年开始征收城(镇)教育费附加。1994年,农村教育费附加实行“乡征,县管,乡用”,主要用于民办、代课教师工资和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1996年,德化县教育附加费征收办公室成立,挂靠县财政局;各乡(镇)配教育附加费征收员1名,挂靠乡(镇)财政所。1997年,县政府制定《德化县征收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实施方案》,规定农业人口征收标准:以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2%征收,并分别就乡(镇)工业企业、三资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征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缴纳特产税的单位和个人及客车、货车、农用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制定出征收标准。附加费10%由县财政统筹用于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90%归乡(镇)使用,县财政负责监督。
  2003年,停止向农民收取“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2006年起附加费实行“县收县管”的管理体制,征收金额60%由县统一调剂,40%回拨给乡(镇)管理。
  三、社会集资
  1988年后,县政府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性工作来抓,发动乡村和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校舍。1989年,乡村投入257万元,华侨捐献15万元,群众捐资13.7万元。至1992年,累计社会集资投入教育1239.5万元。
  1993—1995年,社会集资1942.2万元,其中乡村投入1587万元,华侨及港澳台胞捐献107万元,企业48万元,个人99.2万元,其他101万元。
  1996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倡议书,发动全县干部职工为“两基”捐款358万元。至2007年,全县集资1800.4万元,其中颜纯炯家族捐资650万元,佳美集团135万元。
  四、勤工俭学
  1983年,德化教育服务公司成立,设批发部和门市部,从事教育教学用品批发、零售业务。1985年,在苏坂里(原浔中中学校办厂)创建德化县教育印刷厂,从事学生簿籍印刷业务。1988年,全县新创办校办工厂6个,合计有校办厂11个,教学服务部4个,至1989年净收入28万元。1990年,各学区配备勤工俭学专职干部,全县96%学校建立“一校一地”,全县中小学有勤工俭学基地349个,土地面积379.27公顷,产值300万元,净收入35.1万元。至1995年,全县勤工俭学总收入323.2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后,校办厂、场数量逐步萎缩。至2007年,只剩下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印刷厂、德化一中校办厂印刷车间继续运行。
  五、事业性收费
  1988年后,继续执行教育局、财政局和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学杂费、代办费。1995年,调整收费项目和标准,高中计划生学杂费75~90元,自费生学杂费500~800元,借读费300元;初中杂费45元,借读费200元,自主招生教学费500元;小学生杂费30元,借读费100元,自主招生教学费250元。并对幼儿园、职业高中收费标准分别作出规定。
  1996年,组织中小学收费大检查,处理群众举报件12件,清退扩大收费项目、搭车收费款项5.5万元。1998年,贯彻执行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把事业性收入县统筹的20%部分下放给基层学校管理,由学校自行支配。同年,查纠21所中小学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违规问题,清退款项30万元。1999年,查处乱收费案件14起,10个违规人员受到党政处分。
  2000年,县制定《德化县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加强财务管理。至2005年,开展收费大检查和“规范管理,廉洁从教”专项整治,对乱收费、吃“回扣”等财务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处理,清退款项28.82万元。
  2002年,调整收费标准,小学、初中杂费每生每学期分别由1990年的30元、45元调整到45元、65元;小学、初中、高中借读费分别由1990年的每生每年80元、140元和2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500元、1000元和5000元。2003年,实行收费公示制,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充分了解中小学收费管理规定,提高收费的透明度。泉州市在德化县召开治理教育乱收费现场会,推广德化的经验与做法。是年秋季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课本费,补贴课本费)。2004年始,全部使用福建省中小学校收费专用票据,所有收入均纳入学校的财务管理,规范建账、收入、支出、票据审批手续,并由教育局直接监控。举行中小学收费标准听证会,实行收费标准“一费制”,实现外来工子女就学“零门槛”。2006年后,开展“价格服务进校园”活动,教育局会同物价、财政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全县中小学“一费制”执行情况进行督查。2007年,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获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首批“福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称号。
  第二节 教育设施
  一、校园校舍
  1988年,全县小学占地面积50.8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27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6681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18.11万平方米,校舍面积5.37万平方米,其中借用面积1347平方米,危房面积4487平方米。中小学基本实现班班有教室,校舍以土木结构和木瓦结构为主,尚存在借用民房、祖宇现象。
  1989年,实行危房改造和标准化校舍建设并举,全县投入409万元,修缮校舍面积12850平方米,新建砖混结构校舍面积16962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积8825平方米。至1993年,全县新增校舍面积4.24万平方米,中小学标准化校舍面积达13.6万平方米。
  1994年,启动教育“两基”工程,至1999年多渠道集资5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全县校舍面积达40.014万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7.99万平方米,砖混结构28.99万平方米,砖木结构2.1万平方米,土木结构0.94万平方米。
  2000年起,实施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对全县中小学校园全面规划,创建园林式学校。至2007年累计投入修缮款1.51亿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积9.69万平方米,完善中小学操场、跑道、校门、围墙、厕所等设施,修建草坪、花园,种植花草树木25万平方米。至此,全县小学校园面积36.2万平方米(其中运动场11.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2万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3.48万平方米,砖混结构12.56万平方米,砖木结构1.04万平方米,土木结构0.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153万元。中学校园面积49.50万平方米,其中运动场13.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1.11万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8.81万平方米,砖混结构12.02万平方米,砖木结构2127平方米,土木结构688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4亿元。
  20世纪90年代后,城关学校生源暴增,校舍设备不能满足学生就学需求,“大班额”和配套教室被挤占现象时有发生。校园、校舍、教学设备有待于扩充提升。而乡村学校存在大量空置校舍,有待于处理。二、教学设备
  1988年后,全县中小学继续实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三配套”工程,发动社会力量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至1993年,投入41.81万元,添置课桌椅2.31万套,为小学配备数学教具箱、自然常识箱和风琴;为中学配备物理、化学及音乐、美术、体育教学仪器设备和器材;为城镇学校配备三用机、扩大器、彩电、投影仪、抢答器等电化教学设备。
  1994年始,实施“十配套”工程(校舍、校门、围墙、课桌椅、操场、厕所、升旗设备、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劳动基地),至1999年,投入300万元建标准化运动场18个;投入270万元建校门、围墙及绿化校园;投入366.07万元添置课桌椅1.18万套、仪器橱1145个、图书橱845个、演示台和准备台140个、实验桌1358张、图书57.62万册。全县中学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校13所,图书馆建筑面积达标校8所,体育场馆建筑面积达标校4所,理科教学仪器达标校12所,音乐教学仪器和美术仪器设备达标校各5所,体育器材配备达标校11所,教学分组实验达标校17所,图书馆藏书达标校20所;小学实验室建筑面积达标校36所,图书馆建筑面积达标校33所,体育场馆建筑面积达标校50所,理科教学仪器达标校26所,音乐教学仪器达标校18所,美术仪器设备达标校33所,体育器材配备达标校45所,教学分组实验达标校59所,图书馆藏书达标校153所。“实验教学普及县”通过市级验收。
  2000年始,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若干意见》,启动“数字教育”工程,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县信息化工程规划,逐步为学校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软件,帮助学校建立校园网。2002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年”活动,实施“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手段现代化。至2007年,投入基建设备款7846万元,建成县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远程教育系统、城区校园局域网和考场监控设备。初中校和中心小学配置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及有线广播系统和无线听音系统,68所学校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浙大教育管理系统和学科资源、经典影视库等相继投入使用。全县小学有计算机1244台,图书47.06万册,电子图书374册,仪器设备776万元;中学有计算机1771台,图书56.60万册,电子图书9012册,仪器设备1412万元。学校设备标准基本达到省颁要求,信息技术实验县通过省教育厅确认。龙浔、浔中、美湖、赤水、国宝、上涌、桂阳7个乡(镇)小学“十配套”通过市级验收。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