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招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49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招生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4
页码: 879-8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教育招生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小学初中招生、中等学校招生、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等。
关键词: 教育 德化县 招生

内容

第一节 小学初中招生
  一、小学
  1988年,小学一年级招收年满7周岁儿童,实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全县招收一年级新生5858人。
  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儿童进城就学实行“借读”制度,借读生须缴交借读费,并须经迁出、迁入学校同意,教育局批准。1991年,招收一年级新生5914人。后,逐年递增。1996年,招收一年级新生8104人。此后,生源不断下降。2001年,全县招收一年级新生4650人。所有进城借读生全部由教育局“电脑派位”到城关各小学。
  2003年秋季,小学招收年满6周岁半儿童入学。全县招收新生3052人。翌年,小学招收年满6周岁儿童入学。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借读费,全部电脑派位到城关10所小学就读,实现入学“零门槛”。2007年,全县招收一年级新生3269人。
  二、初中
  1988年,初中招生考试按学区设考点,全县统一命题,集中评卷录取,德化一中录取总分前50名考生,设重点班。全县报考4766人,录取初中3566人,录取率74.82%。1994年,全县小学毕业生7639人,录取初中5147人,升学率67.38%。
  1995年,取消初招考试,实行毕业会考,毕业生升入当地中学就学。全县小学毕业生7557人,升入初中7189人,升学率提高28个百分点。1996年毕业生7569人,升入初中7350人,升学率97.11%。1998年后,实施中等义务教育,全县小学毕业生免试升入初中,就近入学。乡(镇)中学学生进城就学须经迁出、迁入学校同意,办理“借读”手续,由教育局批准。
  2002年,龙浔镇、浔中镇及外来借读小学毕业生,通过填报志愿与电脑派位相结合的方式,全部安排在城关学校就学。升学率97.55%。
  2005年后,户籍在龙浔镇辖区的小学毕业生,分别升入德化三中和六中就读;户籍在浔中镇辖区者分别升入德化五中和八中。进城务工及外来工子女全部通过电脑派位到相应学校就读。2007年,全县小学毕业生4917人,录取初中4662人,升学率94.87%。
  第二节 中等学校招生
  1988年,中等学校招生继续实行初中升学考试与毕业会考结合,择优录取的形式。考试时间为每年7月1—3日,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总分540分。全省统一命题,县组织评卷、登分。总分位列前100名者,录取德化一中高中部,其次录取中专、中师,后录取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中专、中师(含统招生、定向生)为考生热门志愿,县根据招生条件和分数按指标比例送档案,由市招生办与招生学校配合录取。
  1989年,推行分类填报志愿,分类切线,分类录取。中师招生指标,农村户口占95%,并对边贫山区实行照顾政策。翌年,中师照顾名额按各乡教师缺编比例分配。
  1990年,为杜绝招生考试舞弊,县印发《关于严肃招生工作纪律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查处14名违纪舞弊考生。为杜绝评卷、登分、试卷保管环节舞弊的不正之风,成立评卷组委会,制定评卷人员守则和工作纪律;并对发现参与徇私舞弊的违纪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1991年,填报志愿和录取顺序把重点中专和中等师范调整为第一批,高中生源质量有所下降。1992年,首次实行全封闭评卷,评卷人员考前一天进评卷点,招生监察组实行全程监督。
  1994—1995年,中考改为两次进行,首次考试单独录取德化一中高中;第二次录取中专、中师、普通高中和职业中专。
  1996年,恢复一次考试分别录取办法。1997年,中考改为泉州市统一命题。中考热门志愿逐步转向达标中学,录取程序先一级达标中学,再三级达标中学,后中专、职业中专。
  1998年,中考增加体育测试(2001年取消),成绩计入总分,英语增加听力测试,成绩20分。达标中学高中招生实行“分数定额招生”(即招生指标的40%按督导评估成绩分配到初中校,60%以统考成绩录取);职专、成人中专实行“宽进严出”,部分专业凭初中毕业证书入学。
  2000年,为杜绝考场作弊隐患,实行监考人员半天轮换制和考前30分钟监考人员抽签定考室制度。2002年,中考实行“两考分离”,毕业考由中学自行命题,成绩作为毕业依据;升学考试由市组织命题考试,成绩作为升学录取依据。
  2003年始,实行初二年地理、生物单科结业会考。考试成绩按A、B、C、D四个等级计入毕业、升学考试成绩。全县设一中、二中、三中、八中、赤水中学、雷峰中学6个考点,179个考场。
  2005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首次实施在就读学校报名参加中考,并在普高招生录取时与当地考生一视同仁。考试实行多项改革:政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其他各科实行“闭卷”考试;英语试卷分Ⅰ卷和Ⅱ卷两部分,Ⅰ卷采用填涂卡作答、光电阅读机评分;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允许携计算器(无存储、查询和编程功能)进考场;卷面成绩: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各1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政治和历史130分(其中历史30分),地理、生物会考成绩按10%计入总分。三级达标中学招生录取时,往届生在升学考试总分中扣除30分后参加录取;初中学历超过3年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在升学考试总分中扣除10分后参加录取。
  2006—2007年,考试成绩只记载公布语文、数学、英语原始分,其余学科评分后按A、B、C、D四个等级记载公布。一级达标高中录取实施“A级优先”原则。
  第三节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1988年,高考继续实行“一张卷考试,一条龙录取”,即一次考试,大学、中专(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先后录取的办法。普通高中毕业生在考试前填报志愿,可单报大学,也可以大学、中专兼报。考试科目理工类为数学、语文、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文史类为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全县设德化一中1个考点,考生724人,录取本科59人,省专30人,市专81人,录取率23.48%。1989年,加强招生工作管理,实行“十公开、两监督”(招生政策公开、招生资格公开、招生章程公开、招生计划公开、考生资格公开、录取程序公开、录取结果公开、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制止招生“走后门”。19.93年,扩大师资招生指标,解决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全县考生730人,录取399人,其中师资委培171人,自费23人,录取率51.37%,比上年增加25%。至1996年,录取率一直保持在53.42%以上。
  1997年起,采用“3+2”考试模式,即数学、语文和外语3科为必考公共科目,理工类增加物理、化学,文史类增加政治、历史2个科目。实行考后自我估分填报志愿。是年考生704人,录取大专以上291人,其中文科101人,理科190人,录取率43.32%。
  1998年,增加招生工作透明度,将照顾录取、考生成绩、初选名单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是年,录取大专以上258人,其中重点本科21人、一般76人,省专30人,市专131人。
  1999年,开展“考风考纪教育宣传周”活动,举行考生与作弊行为告别宣誓仪式。是年起,高考生源和高校招生指标连年攀升。
  2000年,高校本科由原来的“重点”“一般”改为“本一”“本二”“本三”三个层次。考务实行计算机管理,建立考生电子档案。试卷管理实行招生办主任负责制。
  2001年,实行标准分数制度,采取“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考试模式,外语考试增加听力测试。普通高考实行网上报名网上录取。县成立网上报名领导小组,增设德化三中考点,全县设63个考场,考生1673人,录取大专以上考生798人。
  2003年,全国高考时间由原来的7月调整为6月。全县考生2324人,录取本科706人,专科705人,合计1411人,录取率首次突破60%。
  2004年,新增德化八中考点。投入20万元,按“三铁”“两器”“四防”(铁门、铁窗、铁柜;灭火器、报警器;防火、防盗、防鼠、防水)标准改造试卷保密室,建成外语听力考试播音系统和电子监控系统,杜绝试卷保管环节安全、保密隐患。是年,考生2387人,录取本科以上的考生1069人。每万人口上本科线以上人数居泉州市前列。
  2005年,志愿填报由原来的分数公布前估分填报方式,改为分数及分数线公布后的“知分知线知位”填报方式。
  2007年,全县考生3527人,录取本科1341人,专科1383人,合计2724人,录取率77.23%。万人口本科上线人数连续第七年居全市前列。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