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4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教学
分类号: G639.2
页数: 3
页码: 869-87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中学教学的情况。
关键词: 教学 德化县 中学教育

内容

1988年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学德育大纲》,县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举办社会主义理论培训班,强化德育工作。学校改革政治课教学,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格修养;高中注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局制定《普通中学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各中学设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落实国家教学计划,开齐各门功课;加强基础学科教学研究和转化后进生研究。至1993年,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等“两史一情”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传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共青团组织开展“情系灾区,奉献爱心”灾区募捐和“迎亚运,作贡献”义捐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开展“分层递进教学法”“张思中外语教学法”试验,举办以“单元过关”“提高45分钟效益”为核心的“教学开放周”和“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实施《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全面推行眼保健操。德化一中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瓷雕、陶瓷釉彩学习实践等劳动教育活动。
  1994年,贯彻中共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县建立塔尖山烈士陵园、德化陶瓷博物馆、屈斗宫窑址、九仙山气象站、龙门滩水库等德育基地;各学校建立德育室、校史展览室、团队活动室,配挂(立)政治、科研名人画像。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开展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大讨论。县制定《中学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建立“四控”(控书、控量、控考、控赛)和“五不”(不延长在校时间、不布置过量作业、不频繁考试、不排成绩名次、不乱补课)制度。对中学教学常规,教育教学质量制定量化评分标准,采取不定期抽查和学年度考评结合的方法,强化教学管理。城区中学及部分农村中学相继成立教研室(教科室),配备专职教研人员,实行统一命题、统一测试、统一评卷和质量分析“月考”制度,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县教育局制定《关于中小学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与管理办法》,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年”“45分钟工程”“教学大比武”及城区中学与农村中学“结对子”,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到薄弱学校上示范课等活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英语“三位一体——集中——自主学习”、政治“分类集中整体教学”、物理“五年跟踪实验”、化学“三层为一体”、历史“目标引导教学法”等课题研究,举办德化县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和德化一中校园文化艺术周。省第六届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省中学物理教法改革五年跟踪实验28次会议分别在德化召开。
  1996年,在德化三中开展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翌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课题。实验规模发展到10所中学55个班级。实验从学生身边的趣味数学、实用数学及数学史话入手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教读、导读、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游戏,实现合作学习。体现了主体教育和合作教育的思想。1998年召开福建省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试验德化县经验现场观摩传播会议。同年,课题主持人李实魁应邀在北京市教委召开的素质教育大会上传播德化县教改经验,并先后到省内外介绍100多场次。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十多家新闻媒体作了专题报道,推广素质教育成功经验。课题实验报告获中国数学教育研究会二等奖,实验课《切线长定理》获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1997年,全县11所中学17个班级参加初中语文省重点课题“自读—导学—反馈”教改实验,三班中学被确定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学校,承担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二级子课题“初中语文自读方法的指导”实验。总结出“审题—辩体—通读—设问—评析—摘录”基本阅读方法和以讲为主的“方法指导课”、边示范边练习突出实践的“教读课”、先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问一问、理一理,后带着疑难或期待的“先学后教课”3种教学模式。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突出了“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泉州市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省第六届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先后在德化召开,实验汇报课“食物从何处来”“天上街市”分别获省初中语文学法指导课评比一、二等奖。9篇论文在CN教育刊物发表,10篇获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会1—3等奖。课题实验课录像“第二次考试”“想与做”在全国中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课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主持人彭培基获评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先进指导工作者”。
  至2000年,先后组织学生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观看《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等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庆祝活动和全国性“爱国、立志、成才”读书活动;举办“我是中国人”“中国精神”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周和“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征文比赛,组织观看《与法同行》教育片、《反对邪教、幸福安康》专题片和“拒绝邪教、崇尚科学、珍惜生命”图片展,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2001—2007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学校德育制度建设,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启动“新世纪中学生素质形象工程”,结合“迈好青春门”“做合格公民”及法制、伦理、心理健康、珍爱生命主题活动和“八荣八耻”知识竞赛,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强化养成教育,促进健全人格形成。德化六中创作行为规范歌,举办“我文明,我美丽”主题班会和“走进《守则》奇幻之旅”电脑游戏,开展“回收垃圾——献爱心”活动。全县开展“无烟学校”“文明学校”“红旗班级”“先进集体”评比,培养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培养服务理念;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感恩励志征文比赛、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比赛、演讲比赛、钢琴独奏比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县配置39名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9所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德化一中获评“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月,举办“关注未来——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报告会”,聘请专家牛琳开设《成功教子的方法与技巧》专题讲座,组织报告团进行家教巡回宣讲,促进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手段现代化工程”,德化一中被确定为新课程实验省级样本校,德化八中被确定为市级样本校。县成立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建立高中选课制度和选课方案,制定并实施新课程模块学习的学分认定标准。进行新课程全员通识培训,200多人参加省、市培训,400多人参加县级培训;聘请福师大谌启标、孙绍振和泉州市特级教师讲师团到县开设专题讲座,从教育理念、教材教法、教师角色、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培训,让每一位教师明确课改的目标和任务。同时,“提高45分钟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为主题的教改全面铺开,全县开展课改现场观摩研讨会20多场次,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及语文“学习个性化对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培优补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等课题开展研究。教育局制定《德化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第三轮督导评估意见》,在德化一中举行全县性公开教学周活动,德化一中举行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校际教研会;开展教师“说课”比赛和“课件”制作比赛,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督导;举办“爱我中华”演唱比赛、讲故事比赛和学科竞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全国“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研讨会在德化一中召开;《人民教育》第六期和第九期报道德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其间,教师进修学校编印《德化教育》76期,《教育教学论文汇编》9集,《教研简信》14期,介绍德化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