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47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9.2
页数: 8
页码: 860-86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小学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学校设置、学制课程、教学等。
关键词: 教育 德化县 小学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学校设置
  1988年,县设实验小学和城关小学2所县直小学,浔中、盖德、三班、霞碧、雷峰、南埕、水口、国宝、赤水、美湖、大铭、春美、上涌、桂阳、汤头、葛坑、杨梅17所中心小学(学区),169所完全小学,11所初级小学,241个分班,1440个教学班,在校生38285人(含简易小学24班、646人;复式班367班、4553人)。其中城关(含县直和浔中)21所,209班,在校生7000人,占全县18.28%。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6.2%,普及率95.9%,巩固率98%,毕业率100%,实现初等义务教育。
  1989年,城关小学改为龙浔中心小学,辖金锁小学。是年起,每学期初开展《义务教育法》宣传周和学额大检查,动员辍学小学生复学,“四率”(学龄儿童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毕业率)保持省颁一类标准。
  1991年,盖德乡大墘村创办德化县第一所希望小学——华集希望小学。全县保留简易小学3班,120人,2年后并入完小。1993年,乡(镇)、村、校相继制订“两基”工作责任制,小学教育持续发展。
  1995年始,实施“大城关战略”,城关的学校扩容扩建,学生数不断增加,农村小学不断实行整合撤并。1997年,龙浔中心小学更名为第二实验小学,浔中中心小学更名为龙浔中心小学,浔中小学升格为浔中中心小学。县直小学生源暴增,平均每班60多人。
  1998年始,逐渐撤并20人以下的分班;150人以下完全小学改设初级小学,3—5年级学生集中到完全小学就读,全县办寄宿制小学48所。1999年,全县撤并小学45所,教学点101个。是年起,全县生源连年减少。
  2001年,龙浔中心小学、丁溪小学、丁墘小学、浔中中心小学、乐陶小学、世科小学、蒲坂小学纳入城区小学规格管理和配置。城关创办隆德私立学校,绿剑武术学校开设小学部。2004年,龙门滩、大铭、汤头、杨梅四乡(镇)施行中、小学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
  2007年,在原浔中镇文化技术学校创办浔中中心小学浔北分校;丁溪小学升格为县第三实验小学。全县设龙浔、浔中、盖德、三班、雷峰、南埕、水口、国宝、赤水、美湖、春美、上涌、桂阳、葛坑14所中心小学;丁墘、英山、金锁、高阳、蒲坂、乐陶、后所、世科、仙荣、浔北、泗滨、奎斗、东山、蕉溪、淳湖、大岭、阳山17所完全小学;凤洋、诗敦、三福、下寮、福阳、大墘、林地、凤山、有济、桥内、蔡径、大溪、苏洋、朱紫、高漈、久住、南斗、格头、猛虎、铭爱、尤床、古春、下涌、桂林、桂格、格中、王春、洪田、蓝田、富地、下云31个教学点,停止复式班设置。全县共有563班、在校生19476人,其中城关305班,15761人,占全县总生数80.93%。有省示范小学2所,省农村示范小学5所,市级农村示范小学4所。省、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10所。
  第二节 学制课程
  一、学制
  1988年秋季,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由五年制改为六年制,部分农村小学开办简易小学,学制三年。1995年秋,农村小学一年级开始改为六年制。至2001年,全县小学全部实行六年制。
  二、课程
  1988年,全县小学一至五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含讲读、作文、写字)、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三年级增设自然课,四年级增设地理、劳动,五年级增设历史、劳动。实验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外语课。全部采用国家通用教材。1989年,三至五年级设“地方安排课程”,采用泉州市教育局编写的《乡土教材》、县编《德化地理》《德化农业常识》等乡土教材。
  1992年,全县小学一年级采用九年制义务教育“沿海版”实验课本。
  1994年秋,执行《福建省全日制小学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包括学科类、活动类课程两部分。学科类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活动类课程设早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每周一节“地方安排课程”,每学年安排一周时间为社会实践、学校传统活动。1997年,活动类课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改为“社会教育活动”。1999年,第二实验小学、龙浔等部分乡(镇)中心小学设英语课。
  2004年秋起,全县小学一至六年级均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一、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科学和外语。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龙浔中心小学、浔中中心小学、水口中心小学、美湖中心小学分别编写《陶瓷》《象棋》《科技教育》《南音》《走进石牛山》《龙湖山韵》等校本教材。
  第三节 教学
  1988年后,全县继续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县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各学区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先后召开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现场会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报告会。全县自下而上开展“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活动,各学科开展“德育为先”教学研究,少先队开展“向雷锋学习”“情系灾区,奉献爱心”募捐和“迎亚运,作贡献”义捐活动。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围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城关、东片、赤水、上涌4个片区召开学科专题教学研究会,带动全县小学教研活动。全县小学基础年段实行统一会考,提高小学基础年段教学质量。1989年,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到三班、雷峰中心小学蹲点,指导作文和应用题教学改革实验。先后召开全县性经验传播会,促进教学改革深入发展。1991年,省小学复式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年会在德化县召开,山坪小学为会议开设复式教学观摩课。德化县3篇论文收入年会《汇编》,其中山坪小学论文获一等奖,另两篇论文分别在山西《复式教学》和《福建教育》发表。山坪小学教师林星欧被评为“全国小学复式教育优秀教师”。
  至1993年,开展论文交流、现场观摩、优质课评选及开放周等活动,推广“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因素进行教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直观、思维、参与”“观察、试验”及“转化后进生”等教学经验。课堂教学逐步扭转老师独占讲台或由少数学生配合教师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以及“复习、传授、巩固、作业”等“主导式”教学模式,出现自学式、讨论式、操作式、实验式等体现“主体”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参加第一届“九章杯”中国小学生数学竞赛中,全县5名小学生获满分奖,10人获一等奖,12人获二等奖。
  1994年,实施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县教育局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翻录《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等录像,在各学区轮流播放。各小学建德育室、校史展览室、团队活动室、板报栏、图书角,充实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各学校围绕“素质与智力与情感”“主体与主导”“知识与能力”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以编写教案、现场上课、教学论文为内容的教学能手评选和百名校长公开课活动。在“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试验中,挖掘教材情感因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取得显著成效。
  1997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在浔中中心小学(省级教改重点课题实验基地),开展“小学数学问题——自主解决”实验。围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营造宽松学习氛围,提供独立思考和交流时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题发起人张培基撰写的论文《“问题自主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获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全国小学教学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后实验范围发展到第二实验小学、龙浔中心小学等15个班级。先后在德化县召开泉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福建省第二届小学数学“问题自主解决”实验课题观摩研讨会,浔中中心小学等开设9节实验观摩课,其实验成果获泉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首届市长社会科学特别奖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课题负责人曾坚碧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
  至1998年,利用升旗仪式和班队活动课邀请“五老”人员讲国情、县情、乡情;开展“学先辈传统,寻伟人足迹,做四有新人”“爱国、立志、成才”等读书活动;举办“祖国万岁”“爱我中华”演唱会;举行“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竞赛”“我爱国旗”征文比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1999年,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县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2000年,县教育局建立素质教育合格校评选督导制度、扶持薄弱学校制度、送教下乡制度;语文科开展“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导放式’教学”“语文实践与主体性发展的自能学习”“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自能学习”试验;数学科推广“邱学华尝试教学法”,开展“探究式学习”课题研究。召开全县体育、音乐、美术教学研讨会,推广龙浔中心小学的科技、浔中小学的南音、城关小学的美育、上涌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教育经验。研究论文获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二等奖一篇。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和泉州有线电视台分别就浔中中心小学南音和奎斗小学劳动课教学进行报道。龙浔中心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先进实验学校,县教师进修学校获评省级先进集体。实验小学开展“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一年级不开数学课”试验。召开全县思想品德、劳动教学研讨会,推广实验小学的德育教学、奎斗小学的劳动课教学等教育经验。
  2001年,县教育局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订《德化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校际教育科学研究中心,逐步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组织教育骨干赴厦门、南安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学习;举办“旧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研讨会,在10所小学一年级开展实验;实施三级集体备课制度,进行全员“新课标”培训,采用教学展示、说课反思、对话评课等教学评价形式,引导教师把新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
  至2007年,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文明礼仪伴我行”“创建和谐校园”“手拉手”“孝敬父母”实践活动和“八荣八耻”“心理健康”主题教育;举行“营造书香校园”“感恩励志”演讲比赛。龙浔中心小学制作《守则》学习棋系列和《规范》拍手歌系列,让学生在游戏中接受教育。浔中中心小学课题论文《挫折心理调适》作为福建省获奖作品代表,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优秀成果经验交流暨颁奖大会上宣读。开展“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课题研究;制订“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表”,全面督导评估。全国“中小学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研讨会”在德化县召开;全省“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自能学习”和“语文实践与主体性发展”课题研究会分别在德化县龙浔中心小学、浔中中心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召开;研讨会现场观摩课呈现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索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灵活多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注重实效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体现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语文“自能学习与学法指导”子课题通过全国语文学习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结题验收,课题总结报告获全国语文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报》以“找准减负着力点”报道德化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改革试验。
  其间,先后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县举办第九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城区中小学生“迎奥运、阳光田径运动会”,开展小学生钢琴独奏比赛、独唱比赛、现场书画大赛、影评征文比赛,少先队鼓号仪仗队大检阅等活动。第二实验小学组建手抄报社、书画社、阳光摄影社、步步高棋社、蓓蕾文学社、《小学生周报》小记者站、小红帽艺术团等十多个学生文化艺术团体,开辟“办报小能手”“书画小天地”“摄影作品橱窗”“学校特色网页”“楼道艺术长廊”五大动态展区,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和校内外大型展览,让学生获得文化艺术熏陶。龙浔中心小学“科技教育”持续发展,校本教材《科技教育》由福建少儿出版社正式出版,小发明、小论文获国家级奖2个、省奖12个、市奖80个,获“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称号。全县推广浔中中心小学“南音进课堂”、美湖中心小学“木偶戏进课程”、实验小学“陶瓷艺术角”“手拉坯大赛”特色教育。
  同时,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的若干意见》,城区中小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由静态的图像直观升级为动态的电脑课件展示。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第四节 特殊教育
  1988年,全县轻度智力障碍和肢残的儿童大部分在全日制小学随班就读。教学活动随普通班进行,各科教学适当降低要求。老师制定个别教学计划,提供特殊教育服务,进行缺陷补偿,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康复训练。1993年,全县随班就读生398人,推行选聘优秀生作为“小先生”,在课外对随班就读生进行“一对一”个别辅导。
  1995年,召开全县特殊教育(以下简称“特教”)工作会和智商检测检验会,规范特殊教育。是年,丁溪小学、葛坑中心小学、水口中心小学分别设智力障碍者班(以下简称“智障班”),计36人。智障班执行国家全日制弱智学校课程教学计划,开设常识、语文、数学、音乐、美工、体育、劳动等学科课程和晨会、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和兴趣活动。选用全日制弱智学校教材,按弱智学校课程安排教育教学。教师采取多种方法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挖掘其学习潜力,组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进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和康复训练,注意矫正和补偿智障儿童的缺陷。
  1996年,开展残疾和智障儿童筛查,全县盲童12人,聋哑86人,智障666人,计764人,在学495人,入学率64.79%。县教育局组织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及有关领导赴厦门开智学校参观学习,促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1997年,创办德化特教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全封闭寄宿制。学生12人,教师3人。县财政补助生活费,学生免费入学。根据残疾儿童的身心特点,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理科、律动、体育、美工和劳技10个科目,以及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兴趣活动、个别矫正、社会实践及其他传统活动课;各学科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书面语能力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课堂凭借课文,以口语为主,配合手指语、手势语、板书等多种语言形式进行教学;创办“自强电视台”,播放固定的手语节目,施行电脑、电视等网络教学。2000年,全县小学附设智障班8班,119人,残疾儿童入学率不断上升。
  2007年,全县6~15周岁残疾人口778人,随班就读672人,入学率86.38%。特教学校4个聋班、3个启智班,在校生88人,教职工16人。
  第五节 学校选介
  一、德化县第一实验小学
  1952年,由浔中镇中心小学与新民小学合并组建实验小学,位于龙浔镇德新社区后埔林。1980年被确定为省、市、县三级重点小学。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理念,以“团结、严谨、勤奋、创新”为校训。2002年,创建全国首家校园陶吧,开辟陶瓷艺术角,举办“童眼看瓷都”儿童摄影展、手拉坯制作比赛、“放歌新瓷都”歌唱比赛、泥塑小能手大赛、“百米长卷绘瓷都、颂瓷都”征文演讲比赛的陶瓷文化艺术节,培养学生“知瓷、学瓷、会瓷、爱瓷”情感。
  2007年,校园面积13443平方米,建筑面积10739平方米。有51间标准化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语音室、阅览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体育室、心理健康室、红领巾电视台等专用馆室20多间。51个班,在校学生2785人。教职员工174人。
  学校先后获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等单位授予全国小学作文教改先进学校、教改先进单位、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创新活动集体一等奖、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活动三等奖、少先队红旗大队、中华经典诵读优秀学校、少年儿童消防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先后获省示范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绿色学校、交通安全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体育达标先进学校等荣誉,并连续9届获省文明学校称号。
  二、德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1952年,在浔中镇凤池街设实验小学凤池分班,1961年改为分校,1968年改为红卫小学,1980年改为城关小学,1997年改为第二实验小学。
  学校确立规范管理、科研兴校、全面育人、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扎实进行课程改革。2001—2005年,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各类竞赛获奖共1118人次。教师获得县级以上各类表彰205人次,在县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329人次,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文章371篇,4个省、市级课题顺利结题。
  2007年,校园面积8839平方米,建筑面积5317平方米。拥有塑胶跑道,设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语音室、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室、美术室、舞蹈厅、心理咨询室、科技活动室等。设43个班,在校学生2552人,教职员工153人。
  学校先后获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等单位授予“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先进学校、小学作文教学示范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实验学校、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省先进教工之家、少先队红旗大队、“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先进集体等荣誉。
  三、德化县特殊教育学校
  1997年,在县实验小学西侧校舍创办德化特教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全封闭寄宿制。学生12人,教师3人。1999年,在浔中村诗敦池亭山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校舍,占地面积5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内设教室、实验室、多功能活动室、语训室、律动室、缝纫车间、陶艺制作室等。各班配置闭路电视、电脑、投影机、数字无线调频语音设备和“启慧博士”等现代化康复设施。
  学校实施“打好基础,发挥潜能,全面发展,育残成才”办学宗旨,实行“分类教学”,使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建立德化第五瓷厂、鑫峰陶瓷、恒顺印刷、绿叶子服装等实习就业基地,构建“一条龙”职教体系。学生通过文化课、活动课和实践课,获得各种独立生存技能和康复训练,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至2007年,68名结业生稳定就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30多名学生在省、市残疾人文艺会演和美术等竞赛中获奖。学校获得全国第二届现代特教论文大赛组织奖、市首届特教学生劳动与生活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