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对外经贸合作与开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425
颗粒名称: 卷二十五 对外经贸合作与开发建设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11
页码: 817-827
摘要: 本卷记述了德化县对外经贸合作与开发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招商引资、进出口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等。
关键词: 对外经贸 开发建设 德化县

内容

1988年,国务院批准德化县正式列入沿海开放县;3月30日,县政府出台《德化县鼓励外商投资、来料加工和横向联合的优惠措施》,同时规划在城区开发建设工艺陶瓷加工区和工业园区。1992年8月,县政府制定《德化县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规定(暂行)》,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做法,吸引外资。1993年,举办第一届德化国际陶瓷节,展示德化陶瓷优势。同时,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厦门“9.8”中国国际投资洽谈会等,促进实施德化“走出去”发展战略。2006年,修订完善《德化县投资优惠政策》,优化、完善服务软环境,借助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为外商投资提供方便快捷服务。2007年,全县有12个工业技术园区和115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第一章 招商引资
  第一节 营造投资环境
  1988年,国务院批准德化县正式列入沿海开放县。4月,德化县外事外经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加强外商投资组织协商工作。同时,县政府出台《德化县鼓励外商投资、来料加工和横向联合的优惠措施》,制定外商在德化投资、来料加工企业,在管理权、土地使用、税收、贷款、外汇兑换结算、原料供给、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规划在城区开发建设工艺陶瓷加工区和工业园区。
  1992年3月,泉州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德化办事处(1999年改为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德化办事处)获准设立,有利于德化企业进出口报验通关。8月,德化县外商投资企业咨询服务公司成立,为外商投资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同月,县政府制定《德化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暂行)规定》,保障外商投资企业自主权,外商投资办厂时土地使用从简从优办理,经营时贷款、税收给以优惠等措施。
  1993—1999年,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办“瓷都德化”陶瓷网站及中国德化企业信息网站等多种形式,宣传德化。县政府组织企业参加厦门“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厦门“9.8”招商会)等,宣传德化资源能源等投资环境,以及优化、完善服务软环境,吸引外商到德化投资。
  2002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县外经部门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销洽谈会。2005年年初,引入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到德化建立分公司,为企业出口商品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2006年3月,县政府出台《德化县投资优惠政策》。4月,调整县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县招商引资工作办公室,强化引资项目库建设;重新编辑出版《德化投资指南》;出台《德化县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奖励细则》,完善引资项目认定、引资统计和考核办法。刊发《德化招商信息》,营造招商氛围;采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推进招商工作;借助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为外商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同年9月,县招商办组建驻厦门办事处,承接特区辐射功能,开展招商工作。
  第二节 招商引资活动
  一、招商活动
  1993年10月4—6日,县委、县政府举办第一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其间签订中外合作项目14个,投资意向7000多万元人民币,利用外资700多万美元。
  1996年,县政府组团参加厦门“9.8”招商会,大力宣传德化资源、能源等优势和优惠政策措施,开展招商活动。此后,每年均组团参加厦门“9.8”招商会。
  2003年9月9日,组团参加第五届泉州旅游节暨外商投资项目签约活动。同年11月,组团参加泉州市政府在晋江市举办的纪念施琅将军统一台湾320年暨外商投资签约活动,签订由美国客商MPLAYILTL投资建设德化儒苑礼品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100万美元;组织百家企业参与福建省网上投资贸易洽谈会。
  2007年厦门“9.8”投洽会期间,“石牛山森林人家”和龙门滩休闲度假区开发等两个项目,与意大利客商MRLAMANT工A(兰曼迪先生)进行对接洽谈。
  二、投资来源
  20世纪90年代,德化外商投资主要来源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随着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到德化县投资创业的外商逐渐增加。
  2007年,全县外商投资企业15家,工业总产值64376万元。
  三、投资方式
  1988年后,外商在德化投资方式有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等3种方式,还有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三来一补”的经营方式。至1991年,全县“三来一补”合同项目28个,合同金额34.25万美元;1997—1999年,合同项目41个,合同金额571万美元。2007年,中外合资企业3家,外商独资企业12家。
  第三节 投资领域和规模
  一、陶瓷业
  1992年,全县新增“三资”(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有:德辉陶瓷工艺有限公司,系菲律宾客商独资企业,总投资额150万港币,外方出资19.5万美元。
  1994年,全县新增“三资”企业有:元泰瓷业制品有限公司,系美湖阳山铁矿与新加坡郭记五金公司合资企业,总投资额100万元,合同外资7.2万美元。
  1995年,全县新增“三资”企业有:德化瓷厂与新加坡山景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福建省德化必德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6500万元,合同外资380万美元;宏达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额120万元,合同外资3.6万美元;开元瓷业有限公司,总投资400万元,合同外资12万美元;德化第二瓷厂与新加坡协发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合办福建省德化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4600万元,合同外资270万美元;诚美陶瓷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350万元,合同外资18万美元;秦顺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200万元,合同外资9万美元。
  1996年,全县新增“三资”企业有:凯盛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50万元,合同外资8万美元;同力蜡制品有限公司,总投资200万元,合同外资24万美元;朝阳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合同外资7万美元;鸿发陶瓷工艺品有限公司,总投资220万元,合同外资10万美元;双达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30万元,合同外资4.6万美元;国璋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250万元,合同外资18万美元。
  1997年,全县新增“三资”企业有:华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总投资400万元,合同外资30万美元;福燕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200万元,合同外资12万美元;鸿意达陶瓷工艺有限公司,总投资100万元,合同外资3万美元;成煌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合同外资12万美元;必达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合同外资398万美元;新加坡客商独资开办德化协发光洋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680万元,合同外资202万美元;百贺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50万元,合同外资13万美元;华龙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合同外资6万美元。
  1998年,全县新增“三资”企业有:华信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288万元,合同外资12万美元;凯利达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200万元,合同外资8.4万美元;聚源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合同外资6万美元;坤恒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50万元,合同外资14.5万美元;圣光工艺有限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合同外资5.9万美元。
  1999年,全县新增“三资”企业有:伟业陶瓷有限公司,总投资120万元,合同外资10.2万美元;佳源达工艺有限公司,总投资80万元,合同外资9.6万美元。
  2003年9月,美国客商投资德化儒苑礼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项目总投资100万美元。
  2004—2007年,全县“三资”企业或变更或增资扩大,呈稳增长态势。
  二、针织服装鞋帽雨具行业
  2002年,德化双燕服装有限公司开业注册资本105万元。2003年,“三资”企业德化绿叶子服装鞋帽有限公司开业,注册资本18万元。2007年,曼妮丝绸时装(德化)有限公司纳税60万元、德化绿叶子服装鞋帽有限公司纳税78万元、德化县雪宝服装织造有限公司纳税98万元。
  三、竹木制品业
  1993年,永赵行竹制品有限公司开业。1998年,恒锦竹木有限公司开业,总投资1826万元,合同外资80万美元。
  四、水产养殖业
  1993年,合资企业华群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立。
  1994年12月,日本客商独资德嘉宝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业,总投资1500万元。1995年,冠玉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1000万元,合同外资117万美元;嘉旺水户养殖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1080万元,合同外资130万美元。
  五、电力业
  1994年12月,德化水利电力总公司与新加坡客商合作企业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开业,总投资1.2亿元、合同外资414万美元。1995年,合资企业金华水电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500万元,合同外资30万美元。同年,华龙(德化)水电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2.83亿元、合同外资1647万美元。
  六、化工业
  2006年,合资企业德化天鸿泰富化工有限公司纳税222万元;2007年,纳税277万元。2007年,引入景鸿陶瓷燃料箱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七、矿业水泥业
  1999年2月,福建德化龙荣瓷土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2539.8万元,合同外资300万美元。同年,福建德化福义矿业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4233万元,合同外资425万美元。2006年,福建国鑫矿项目获商务部审批。
  八、服务娱乐业
  1993年,合资企业怡兴娱乐活动中心,港龙娱乐城、瓷都酒店、外贸大酒店相继开业;21世纪初始,又先后转化为内资私营企业。
  九、彩印和纸品业
  1993年,晖利彩印有限公司成立;德源纸品工业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凯特彩印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150万元,合同外资4万美元。
  十、其他行业
  1993年,凯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同力蜡制品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200万元,利用外资24万美元。
  第二章 进出口贸易
  第一节 进口贸易
  一、进口品种
  1988—1993年,德化进口品种主要原辅材料有:棉布、尼龙纤布、尼龙扑布等布类;牛卡纸、铜版纸、白板纸等纸品类和塑料原材等。生产设备有切边机、电动平车、洋遮雨具器件、制茶机械及配件等。
  1994—2007年,外资投资进入陶瓷制造业,进口货物品种主要是陶瓷制造所需的原辅材料,以及一些生产设备和配件。原辅材料有泰国、日本的石膏粉,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的花纸,德国的釉瓷土球石,日本的陶瓷色料,新西兰的高岭土。生产设备有德国的衬氟泵阀门,法国的齿轮泵,日本的印花机、烤花炉、辊道窑、匣钵。除此之外,还有压滤器、真空土练机、吊运式输送器、智能复送器、蒸气喷射器、干燥机、磨边机、柴油叉车等。
  二、进口货值
  1990年,德化外贸进口以“三资”企业生产设备、生产原辅材料为主,进口货值14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3万美元、合作企业11万美元。
  1991—1992年,进口货值40.2万美元,以来料加工贸易为主。1993年,进口货值104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18万美元,合作企业49万美元,独资企业37万美元。东艺和嵩岭陶瓷企业进口原辅材料9.2万美元,当年外经委进口化肥1.2万吨、塑料原材1000吨。
  1994年,世盛陶瓷有限公司进口生产设备9.11万美元和原辅材料(金水等)114.74万美元;霖记茶叶公司购入机械设备7.25万美元。
  1995年,全县有8家企业进口柴油8000吨,货值156万美元;协发建白公司购入原辅材料51.11万美元;泉州龙门滩双氧水化工公司进口原辅材料(水合胼)49.5万美元。1996年,协发建白公司进口原辅材料125万美元、机械设备26.01万美元、88.6万日元;必德陶瓷公司进口生产配套设备32.64万美元;世盛陶瓷公司进口货值26.6万美元。协发建白公司等4家企业进口柴油4500吨,货值137万美元;世盛公司等4家企业进口液化石油气5000吨,货值105万美元。
  1997年,协发建白公司进口生产设备56.62万美元、原辅材料51.36万美元;泉州龙门滩双氧水工业公司进口生产设备104.21万美元;佳美集团进口白板纸20.57万美元;必德陶瓷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进口液化石油气5900吨、货值147.5万美元。
  1998年,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进口原辅材料134.45万美元;世盛等4家公司进口原辅材料162.8万美元;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进口生产设备11.71万美元;世盛、诚美2家公司进口液化石油气2600吨、货值30万美元,燃料油4000吨、货值40万美元。
  2000—2002年,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等4家陶瓷企业进口生产设备和原辅材料215.71万美元,其中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进口156.4万美元;鸿发、双达、佳源3家陶瓷企业进口交通用车3辆、货值7.2万美元。
  2003年,外资企业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全自动日用瓷生产线。当年进口原辅材料119.99万美元。顺德陶瓷有限公司进口印度尼西亚不饱和树脂32万美元;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进口蒸气喷射器2台36.47万美元;其他8家“三资”企业进口原辅材料22.84万美元和291.03万日元。
  2004—2007年,随着国内市场货源充足、价格适宜,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设备及原辅材料逐步转向国内采购,外资企业申请商品进口的企业户数和货值呈下降趋势。其间,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先后进口原辅材料1909.86万日元、174.95万美元,生产设备6008.19万日元、113.57万美元。华厦陶瓷有限公司进口生产设备13.40万美元;必德、必达陶瓷有限公司分别进口原辅材料36.3万美元、83.17万美元;其他企业进口生产设备1674.6欧元、进口原辅材料3.73万美元。
  第二节 出口贸易
  一、出口供货品种
  1988年,德化出口供货品种主要有日用瓷、美术瓷、蚊香、卫生香、茶叶、竹编工艺品、饮料酒、姜黄、兔毛、米粉干等。1989年开发新的出口商品货源,增加硅铁、竹藤工艺制品、包装箱等。1990年,增加服装、雨伞、松木等品种。1994年,增加保鲜香菇、鳗鱼等品种。1995—2007年,主要出口产品有日用瓷、艺术器、西洋工艺瓷,包括成套餐具、神仙佛像、人物雕像、动物果蔬造型瓷、盆景花篮等品种,产品销往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澳洲等150多个国家地区。
  二、出口货值
  1988年,全县出口供货总值3886万元,比1987年增长76.3%比1978年增长302.62%年递增15.45%。人均供货173元。其中陶瓷出口总值3446万元,主要有日,用陶瓷1074.44万元,美,术瓷2373.17万元,占全县陶瓷年出口总量60%,占全县出口供货总值88.68%;出口蚊香8377箱,236.7万元;茶叶134.8吨,142.86万元;竹编工艺品21.43万元。此外,还有饮料酒,姜黄、兔毛和竹制品等。1989—1992年,调整陶瓷产品结构,以旅游瓷、西洋工艺瓷、高档配套日用瓷为主。全县陶瓷出口供货值4.32亿元,占全县出口商品供货总值88.63%。1993年,全县出口商品供货总值4.53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6.92%,其中陶瓷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0.66%。1994—1999年,发挥陶瓷产品优势,加强与各出口口岸机构协作,鼓励有条件企业申请自营出口权。六年间,陶瓷出口总值50.32亿元,比前六年增长5.81倍。其中,陶瓷出口总值占全县出口商品供货总值95%,1996年自营出口额1596万美元;1999年5419万美元。2001—2005年,全县出口商品供货总值128.54亿元,其中陶瓷出口额122.82亿元,自营出口额4.3935亿美元。2006年,全县出口交货值38.11亿元,增长15.2%,其中陶瓷出口37.62亿元,同比增长17.16%;自营出口(海关口径)1.31亿美元,增长19.09%。自营出口创汇前十名为: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1870
  万美元)、福建省泉州龙鹏集团有限公司(919万美元)、福建省泉州得盛集团有限公司(637万美元)、福建省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609万美元)、福建泉州顺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85万美元)、福建省德化臻峰陶瓷有限公司(481万美元)、泉州新世盛陶瓷有限公司(445万美元)、泉州德化宏远陶
  瓷有限公司(378万美元)、泉州创立工艺有限公司(365万美元)、福建省德化必德陶瓷工艺有限公司(322万美元)。2007年,全县出口交货值47.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陶瓷出口47.02亿元,同比增长
  24.93%;自营出口(海关口径)1.33亿美元,增长1.53%,其中内资企业出口10205万美元,同比增长27.4%,“三资”企业出口51.01万美元,同比增长0.31%,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东南亚及中东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鹏、宏远、臻峰3家企业获评“全国艺术陶瓷出口50强企业”。自营出口创汇前十名为: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1917万美元)、福建泉州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23万美元)、福建省泉州龙鹏集团有限公司(1009万美元)、福建省泉州得盛集团有限公司(609万美元)、福建省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584万美元)、福建省德化臻峰陶瓷有限公司(563万美元)、泉州创立工艺有限公司(428万美元)、福建省德化县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408万美元)、福建省德化县鸿意达陶瓷工艺有限公司(394万美元)、泉州德化宏远陶瓷有限公司(385万美元)。
  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1993年12月,佳美集团公司、凤辉集团公司分别获得外经贸部批准的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开德化县企业自营出口创汇之先河。1995年,国宝集团获自营进出口权。1996年,县外贸公司、第二瓷厂、创意集团、宝发集团、兴达集团5家企业分获自营进出口权。1998年,三利集团、顺盛集团、万顺捷集团、顺美集团、永大昌集团、弘大科技集团、恒利集团、宝兜集团、宏盛集团9家企业以集团公司的名义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德化第五瓷厂、冠峰耐热瓷有限公司2家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名义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1999年,龙鹏集团、意顺集团、继盛集团、伟盛集团、得盛集团5家企业以集团公司名义分别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浔中瓷厂、富东瓷厂、水平工艺陶瓷有限公司、臻峰陶瓷有限公司4家企业以生产企业名义获得进出口经营权。至年底,全县累计有28家外向型企业获得外经贸部批准的自营进出口经营权。2000年,内资企业自营出口6500万美元,居泉州市各县(市区)第一,也是全省县级生产企业外贸自营出口首位。至2007年年末,全县共有115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内资企业自营出口10205万美元。
  第三章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第一节 “三来一补”
  1988年,德化县签订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三来一补”合同26个项目,金额18.25万美元。1990年,签订合同项目1个,金额1万美元。1991年,签订合同项目1个、金额15万美元。
  1997年,德化县又出现来料加工热,当年签订合同项目10个,金额120万美元。1998年签订合同项目19个,金额250万美元。1999年签订合同项目12个,金额201万美元。德化承接来料加工贸易业务包括服装、机织毛衣、竹木制品、藤艺制品、雨伞等品种。此后,外商从来料加工,逐渐转为投资创办“三资”企业。
  第二节 引进技术设备
  20世纪80年代末,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级日用瓷生产线。1992年8月,第二瓷厂投资733万元,从联邦德国引进国际先进的喷雾干燥等静压成型高档瓷成套生产线。2000年11月,泉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德化办事处进行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试验配备美国A
  3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设备。2003年,福建省德化县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全自动日用瓷生产线。
  第三节 劳务输出
  1988年,德化县签订劳务输出合同1份。1988—1991年,先后派赴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劳务人员200人。1997年,签订劳务出口合同1份,人数30人。1998年,签订劳务出口合同1份,人数5人。2000—2007年,全县没有签订劳务出口项目。
  第四章 经济工业园区建设
  第一节 龙浔经济工业园区
  一、东环路工业小区
  1991年创建,位于龙浔镇宝美村后井、潭边、岭兜角落,占地面积7.6公顷。后又延伸至南环路东段两侧。佳美集团公司、顺盛达集团公司、宝兜集团公司、顺美集团公司、永大昌集团等陶瓷企业先后进驻小区。2002—2007年年底,进驻小区的陶瓷企业164家,年总产值18.22亿元,其中年产值上100万元的企业10家,产值上1000万元的企业6家,产值上1亿元~6亿元的有佳美、顺美等集团公司。
  二、民营科技园区
  1996年4月,德化民营科技园区开发领导小组成立,在龙浔镇丁墘村大洋征地60公顷,总投资5.4亿元;5月动工建设。1997年7月28日,经省科委批准,列为首家民营科技陶瓷园区。同年,龙浔镇政府开发建设凤曙陶瓷工业小区,与科技园区连成一片。民营科技园区成为县陶瓷配方、成型、釉色、烧成和雕塑技术研究的群体性实验及生产基地。首批入驻凤曙小区的有福盛工艺有限公司、鑫峰陶瓷有限公司、嘉民木制品厂等企业。
  至2007年年底,入园企业有创意集团、宏盛集团及宏益陶瓷研究所、飞天陶瓷研究所等120家,其中陶瓷企业95家,从业人员3100人,总产值2.5亿元,出口交货值1.35亿元,纳税1500万元,固定资产1.1亿元。
  三、小溪工业小区
  1996年动工建设,位于省道203线丁溪村小溪路段两侧。至2000年年底,先后有先达、富东、永盛、水平、鹏盛、双德、大盛、首信等10多家陶瓷企业和凯利彩印有限公司、阳达耐火材料厂等建成投产,为龙浔镇新兴的陶瓷工业园区。
  四、内西环工业小区(德事利创业园)
  2000年11月动工建设,位于龙浔镇丁溪村园仔山,由龙浔镇和丁溪村联合开发。首期开发面积33.33公顷,金珠、鹏煌、德裕3家陶瓷厂和城龙加油站相继建成投产。
  2003年4月,引入深圳德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创建泉州德事利创业园,圆仔山原655旧仓库以北归德事利创业园开发,创业园区占地47公顷,投资3亿元,建设厂房及配套设施面积65万平方米,按照现代化园林式工业园区的要求设计施工,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综合园区。企业名称为泉州市德事利工艺实业有限公司,是德化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之一。
  五、鹏祥工业区
  2002年7月完成规划设计,9月28日动工建设,位于龙浔镇丁溪村西南部,与小溪工业小区、内西环工业小区(德事利创业园)及浔中村土坂工业小区连成一片。工业区占地面积105.78公顷,其中工业用地31.49公顷。项目区按“五统一”管理模式组织施工。2003年3月,有21家企业入驻建设标准化厂房。2007年,有18家企业建成投产。
  六、宝美工业区
  2004年10月动工建设,位于龙浔镇宝美村草埔尾,项目建设占地93公顷,由县土地储备中心按“五统一”管理模式组织施工。至2007年年底,征用土地80.8公顷,拆民房、厂房15258平方米,完成投资7500万元,台地平整51.6公顷,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3.4千米。出让土地33.46公顷,59家企业入驻项目区建设标准化厂房、投资生产。
  第二节 浔中经济工业园区
  一、城后工业区
  1991年开发建设,位于浔中镇浔中村城后,2000年工程完工,占地面积16.67公顷,投资5000万元。2001年,进驻企业30家,固定资产8000万元,总产值1.7亿元,纳税1200万元,其中集团公司2家,县确定为“扶优扶壮”企业11家;2007年,工业园区有企业56家,总产值2.5亿元,财税收入3000万元。
  二、诗敦工业区
  2000年筹建,位于浔中镇浔中村诗敦,工业区规划用地面积83.33公顷,其中公共建筑用地18.93公顷,企业用地26.26公顷,分二期开发建设。第一期工程2000年12月动工,占地面积30.2公顷,其中企业用地12.87公顷,旧村改造用地5公顷,公共设施建设用地12.33公顷,投资3000万元;第二期占地53.13公顷,其中企业用地19.73公顷,农庄式住宅小区、旧村改造用地26.8公顷,公共设施建筑用地6.6公顷。至2007年,进驻中小企业30家,其中外资企业2家,年总产值上亿元,纳税900多万元。
  三、蒲坂工业区
  2001年开始规划,位于浔中镇蒲坂村,2002年动工建设,与鹏祥工业区连成一片,其中土坂工业区用地20公顷,投资1亿元,进驻企业20家,其中有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等。2007年,企业总产值1.5亿元,财政收入1500万元。
  四、城东新区
  城东新区,位于德化县浔中镇东部,是县委、县政府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推进“东进南拓、整合提高”的重大举措。新区将建成一个以工业、居住、商贸、文化、娱乐、绿地为一体的综合型工业新区,是全县最大的项目园区。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总用面积1035公顷,其中工业用地508公顷,商住用地149公顷,分四期开发建设:第一、二期规划建设用地469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22.4公顷,商住用地120.33公顷;第三期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面积332.2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51.93公顷,商住用地29.13公顷,基础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5.8亿元;第四期项目规划用地233.33公顷,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
  第二期规划区布局结构为“两片、一带、五心”。“两片”指规划区北部以工业用地为主,南部以居住、商贸、公园绿地为主;“一带”指沿溪两侧形成的绿化、商业、休闲滨水带,是城东片区重点打造区域;“五心”包括商业中心(位于虎头山与浐溪以南的商业中心)、游乐中心(位于六车坂的滨水娱乐公园以及浐溪对岸的霞碧公园)、三个城市绿地中心,一为虎头山公园(位于规划区中部虎头山)、二为龙图公园(位于规划区东部)、三为山顶公园(位于规划区西部龙鹏集团用地东侧山头)。
  2007年年底,一、二期工程启动建设,一期引入顺美、宏晟、亿加等多家企业,建设厂房10多万平方米,并陆续投入生产;二期共征地90.22公顷,拆迁房屋面积71185多平方米,迁移坟墓3461穴,发放征地补偿2812.07.万元。
  第三节 三班紫云工业区
  2000年开发建设,位于三班镇三班村、蔡径村接壤处。中心区域规划用地面积186.67公顷,总投资9000万元。2000—2007年,由三班镇政府按“统一规划,统一用地,统一拆迁,统一平整土地形成台阶式工业用地,统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开发建设,为企业提供有偿出让熟地。第一期征用土地10.7公顷,其中工业用地8.76公顷,配套设施用地1.3公顷;概算总投资500万元,年产值1.5亿元。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