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科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37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科研
分类号: TQ174
页数: 7
页码: 764-7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陶瓷中的科研,包括科研机构,技术革新,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德化县 陶瓷 科研

内容

第一节 科研机构
  一、全民所有制研究所
  1989年5月,德化县陶瓷科学研究所升格为泉州市陶瓷科学研究所,是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研究所。
  科研所主要承担上级部门的科研项目;组织科研人员技术创新,开发研究新产品;为企业服务,开展科技咨询,技术培训等工作;科研项目的中间试验及成果的推广应用;组织批量生产,经营、产品网络销售。主要产品有西洋工艺瓷、红土釉中彩、红土碎纹釉、结品釉、发光陶瓷、釉下五彩、窑变釉、大红釉等较高档次的产品。1996年至2007年,共完成13个科研项目,其中省级1项,市级6项。其中红壤碎纹釉、红土釉中彩项目填补了中国大陆内空白,提高红土产品档次,打破了葡萄牙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垄断地位,开辟了该产品国际市场新前景。
  二、民营研究所
  (一)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
  1986年10月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宝美村,为福建省首家民营陶瓷研究所。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清河任所长。主要从事高、新、优瓷种和陶瓷艺术的开发研究。至2001年年底,全所职工10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人,其他科技人员6人。自筹资金兴建面积1200平方米的科研试验大楼,拥有试验窑炉、生产窑炉、球磨机、磁选机等生产科研设备。设有产品陈列室、图书资料室、试制研究室等。苏清河参与承担福建省火炬计划、泉州市星火计划项目,开发稀土陶瓷及工艺色瓷新产品。1991年“工艺色瓷”获全国“七五”星火计划博览会银质奖,1992年荣获福建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研制成功莹玉红、莹玉白、白瓷开片釉、辣椒红釉、高瓷质节能稀土陶瓷等。“莹玉红”“稀土陶瓷”项目分别获1992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莹玉红”系列艺术瓷分别获1992年、1993年、1994年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金奖、特别奖,县、市、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辣椒红釉”艺术瓷分别获1999年、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铜奖、金奖。
  (二)德化县爱德华陶瓷研究所
  1991年,高级工程师林睦殿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宝美村岭兜。主要从事陶瓷配方研究,先后成功研制“玉白瓷”和“玉红瓷”新瓷种。“玉白瓷”产品获1992年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第83届比那竞赛特别荣誉奖,中国首届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银奖,第二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德化县政府向国务院总理李鹏汇报以电代柴烧制陶瓷情况,玉白瓷“托珠弥勒”被选为样品。“玉红瓷”于1995年获全国优秀发明成果暨暨第九届发明展览会中国发明成果金杯奖,其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等珍藏。
  (三)德化金珠陶瓷研究所
  1992年,高级工程师王金堆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富东街苏坂里。主攻陶瓷原材料开发应用。先后开发出“珠白瓷”“软质瓷”浮雕大型花瓶、低温釉下蓝彩系列产品。2001年年底,全所科技人员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6人。
  该所开发的白瓷领域高档新瓷种“珠白瓷”,工艺性能优异,坯釉结合良好,应用于工艺美术瓷和成套日用瓷,其瓷质集建白瓷和高白度瓷优点于一体,玻化程度高,白中蕴黄,细腻坚致,莹润似玉。其系列产品分别获1993年中国“星火计划”成果奖,国家科委与埃及政府联合举办的博览会金字塔奖,1994年中国星火计划国际研讨会暨星火技术和产品展示会金奖,第三届中国专利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1996年泉州科技成果展览会优秀奖,1998年省精品展销会金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省政府特色产品展销会金奖。
  (四)德化县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
  1993年,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邱双炯创办,地址位于龙浔镇凤池街,后迁至浔中镇凤凰山。从事传统陶瓷雕塑、陶瓷原料、陶瓷工艺研究。
  所长邱双炯创作的作品在国家、省级展评会上屡获金、银等奖项。1993年,薄胎瓷塑《贵妃醉酒》被德化县政府选为向国务院总理李鹏汇报以电代柴烧制陶瓷情况的样品;1994年,象牙瓷弥勒系列产品获成都全国星火科技精品金奖;1999年,薄胎瓷塑《贵妃出浴》获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奖并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00年,《十态弥勒》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贵妃醉酒》《木兰易装》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为世纪藏瓷。并捐献3个作品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至2001年年底,全所职工16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科技人员4人。自筹兴建面积1900平方米的科研试验厂房,拥有试验窑炉、产窑炉、球磨机、磁选机等生产科研设备。2001—2007年,邱双炯先后创作《五百罗汉》《水浒108将》中国白瓷雕,形神兼备,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欣赏价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曾到研究所关心、了解作品的进展情况。
  (五)德化德艺瓷雕研究所
  1993年4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与其子、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湖前街,主要从事艺术陶瓷造型设计、坯釉料配方研究。《天女散花》《挑袋弥勒》等作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坐荷观音》《春满人间》《天女散花》等作品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经过数年潜心研制,釉里红多彩结晶釉和高温辣椒红釉终获成功。釉艺作品《大云瓶》在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上获金奖,《葫芦》作品获第一届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评比金奖,《湘瓶》作品获杭州国际手工艺品金奖。2001年年底,研究所有高级工艺美术师2人、工艺美术师4人。
  (六)德化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
  1993年,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柯宏荣、陈桂玉伉俪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丁墘民营科技园。主要从事陶瓷配方、烧成及工艺美术研究。创作技艺别具一格,代表作“天鹅湖”形象高雅逼真、雕刻手法细腻。作品《广陵散》《龙女牧羊》《蒲松龄》先后获得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中国陶瓷美术创作设计评比一、二等奖,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大奖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三月三》《九歌山鬼》《苏武牧羊》《长相依》等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捐献9件作品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
  (七)德化湖前艺雕研究所
  1993年,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许兴泽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湖前。主要研究开发高档瓷雕产品。其作品《1.7米立龙观音》《1.92米滴水观音》先后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36厘米宝莲座观音》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1.2米渡海观音》获福建省第一届“争艳杯”银奖,《1.68米仙女献花》获福建省第二届“争艳杯”银奖;《36厘米宝莲座观音》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八)德化三羊陶瓷研究所
  1993年12月,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与其子、工艺美术师杨东旸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凤池街县府后,2000年6月迁址龙浔镇丁墘民营科技园。主要设计、研制高级成套瓷和精品艺术陈设瓷。其作品《玉蕊小茶具》《福禄寿皮灯》1993年分别获福建省创新评比一等奖、三等奖,杨剑民与杨东旸合作的《维纳斯影灯》《渡海观音》1999年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铜奖;《八仙过海》《渡海观音》各1件捐献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
  (九)德化二马陶瓷研究所
  1993年12月,高级工程师冯扬洲创办,地址位于龙浔镇西校场。主要研制釉水,有白、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等颜色釉,包括氧化釉、还原釉,低、中、高温釉,各种花釉、变色釉、流动釉、窑变釉、结晶釉、单双纹片釉。可控核结晶釉,1995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德化永成瓷雕工艺美术研究所
  1994年6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周雅各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宝美岭兜,主要从事瓷雕工艺美术及配方研究。作品《拐仙》1982年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优秀奖,《嫦娥皮灯》1985年获全国陶瓷产品评比优胜奖,《济公戏蟋蟀》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拐仙化缘》《济公戏蟋蟀》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济公戏蟋蟀》《嫦娥思凡》各1件捐献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
  (十一)德化蕴玉陶瓷雕塑研究所
  1994年7月,瓷塑家苏学金的传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玉峰、苏献忠(珠庄)父子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龙南路。主要从事瓷塑艺术创作。苏玉峰的瓷塑作品《飞天女》《孔雀开屏》《罗汉》《花篮》《薄胎瓷塑观音》分别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评比二、三等奖。苏献忠(珠庄)的作品《过江达摩》系列获1994年成都全国星火科技精品金奖;《巫山女神》获1998年中国艺术博览会二等奖;《龚自珍》获199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全国陶瓷名人优秀作品展优秀奖;《门神》入选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陶艺交流展,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琵琶女》2001年入选中国美协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
  (十二)德化华达陶瓷研究所
  1994年10月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丁墘民营科技园,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甲栈任所长。主要从事陶瓷艺术和新瓷种的开发研究。其作品《地藏菩萨》《水月观音》1995年获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成果和新产品展览会金奖;素白瓷雕产品1999年获中国昆明世博会福建特色产品展销会金奖;光合影雕艺术瓷2001年获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十三)德化凤池艺雕研究所
  1999年5月创办,地址位于龙浔镇丁墘民营科技园,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陈明良任所长。主要收藏与研究德化古陶瓷,并推陈出新,改革技艺,创新产品。作品《十八罗汉》《树神》1996年分别获中国台湾地区永德信明康金陶比赛特别奖、佳作奖;《盘古开天地》《八仙过海》《荷女》1999年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铜和优秀奖;《八仙过海》1件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
  (十四)德化昌德雕塑研究所
  1995年6月,著名瓷雕大师陈其泰之子、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德卿创办,地址位于浔中镇丁墘民营科技园。陈德卿的作品《渔翁得利》《杜十娘》分别获1996年中国台湾地区永德信明康金陶比赛银奖、佳作奖,《蒲松龄》199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达摩》获第一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全省陶瓷创新大奖赛一等奖,《童子拜观音》《踏雪采梅》《散花女》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收藏。陈恭的作品《嫦娥思凡》《吹箫引凤》《哪吒闹海》2001年分别获中国玩具工艺礼品新品展示会铜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铜奖。陈丽玲的作品《曹雪芹》获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十五)德化辛默楼陶瓷研究所
  1993年,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陈仁海创办“辛默楼”陶瓷研究所,地址位于浔中镇丁蔬村,设有“中国白”“中国红”陶瓷艺术展馆。“中国白”“中国红”瓷器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名瓷,多次荣获国内外各类艺术大赛金奖,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破格永久收藏,被中南海紫光阁、钓鱼台国宾馆、中华世纪坛、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世界贸易组织总部、英国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国家级文博单位作为国宝收藏,被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机构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外国元首、驻华使节和国际友人。《梦回大唐》系列瓷雕获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最佳创意作品奖”。“中国白”艺术宫陈列着陈仁海创作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300多件专列纪念瓷。其中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辛默楼题词:“中国白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为辛默楼题词:“昔夸汝钧哥定,今有德化辛默楼。”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为辛默楼题词:“德化瓷艺好,声名传九州。继承和创造,今有辛默楼。”
  第二节 技术革新
  一、窑炉革新
  (一)隧道窑
  20世纪80年代初,德化开始试验用电烧瓷。1986年,全县瓷厂普遍改用电热烧瓷、烤花,并逐步把小截面改为大截面。
  1989年,国宝、福美、继美等瓷厂创建油烧隧道窑。20世纪90年代,窑长发展到40米左右。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热隧道窑大部分为烤花隧道窑。
  1994年,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承担县科委下达的“新型节能推扳隧道窑”科技计划项目,采用硅酸铝纤维板和轻质砖为保温材料,用碎木块、木盾、包花、谷壳等工作燃料,适应于1150℃以下的低温烧成和烤花。
  20世纪90年代,第五瓷厂、德化瓷厂购入湖北省中洲公司研制的窑炉(以下简称中洲窑),窑长42米,预热段长16米,烧成段10米,冷却段16米,配有制冷设备一套。预热段和烧成段设置27对油嘴。2000年,冠福集团公司又从中洲购入“油烧隧道窑”。
  (二)辊道窑
  辊道窑,又名滚底窑。1986年,第五瓷厂从湖北中洲公司购入烧成辊道窑,窑长60米,高2米,宽2.32米;窑膛高0.28米,宽1米。耐火材料和钢皮结构,以柴油为燃料,用链式传动。其特点是明燃快烧,分预热、烧成、冷却,全过程只需3小时。
  (三)节能蒸笼窑(炉)
  1983年,泉州市陶瓷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节能蒸笼窑。窑炉结构采用蒸笼式,窑炉高低可根据产品高低需求进行调节。每层高0.3米,直径0.45米,用耐火材料做成,内设搁丝槽,安置电炉丝,最高烧成温度1260℃,温差小于10℃,能耗低于5000大卡/千克。氧化焰烧成,配有电源控制柜和电脑控制台。该产品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四)土垄窑(旋转窑)
  1997年年底,臻峰陶瓷有限公司从台湾购买一座旋转窑,经改造后,直径为13.5米。窑体外壳为铁制,内由耐火材料砌成。窑体圆中心竖一大轴,用铁板把窑体加固。窑体固定,窑车绕窑体环形运转,窑体靠滚珠转动。窑体高2米,窑膛高0.75米,宽0.63米。
  (五)简易小油窑
  1988年,县技术开发中心应用倒焰窑原理研制,用空气压缩机,通过气割枪将柴油喷入窑燃烧,具有结构简单、费用省等优点。适应于高温还原焰裸烧,小厂家或家庭作坊广泛使用。
  (六)立方窑
  燃气窑 小型陶瓷企业应用,窑体长5米,高1.5米,窑膛宽1米,装坯体约4立方米。
  小电窑 窑体长5米,高1.5米,窑膛宽0.5米,装坯体约2立方米。
  窟炉 窑体长3米,高0.8米,窑膛宽0.5米,装坯体约1立方米。
  试验炉 窑体长0.6米,高0.5米,窑膛宽0.3米,装坯体约三五件。
  二、新能源运用
  煤 1956年,德化瓷厂用永春天湖山无烟煤块作燃料烤花试验成功。1958年3月,改柴为煤烧瓷获得成功;8月,用无烟煤和柴混合烧瓷成功,成品率83.7%。1965年,德化瓷厂、红旗瓷厂、县二轻瓷厂和部分社队瓷厂建倒焰窑,用煤作燃料烧瓷。1982年,德化瓷厂用低热值无烟煤和石灰为原料,加工成碳化煤球作燃料烧瓷,最高温度达1400℃。20世纪末,必德陶瓷有限公司仍用煤烧瓷。
  气 1960年,德化瓷厂用煤气烧瓷试验取得成功。1975年,德化瓷厂56米热煤气隧道窑建成投产。1988年,热煤气改成冷煤气烧瓷成功。90年代后,不少厂家改用液化气烧瓷。二十世纪初,一些厂家仍用冷煤气干燥、烤花甚至烧瓷。2004年,德化县率先使用天然气烧瓷。
  油 1972年,德化烧制陶瓷使用柴油作燃料。20世纪90年代,全县陶瓷厂家大量兴建隧道窑、立方窑,均以柴油作燃料。21世纪初,德化烧制陶瓷的隧道窑、立方窑大部分用柴油作燃料。
  电 1977年2月,德化瓷厂建成并使用电燃隧道窑。1979年,全县开始推广以电代柴。1988年,全县烧制陶瓷用电1960万千瓦时,占全县用电总量25.2%。2003年,全县烧瓷用电9600万千瓦时,代柴量5815万千克,代煤量2935万千克。保护天然林面积5.4万公顷,减少水土流失面积0.31万公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28亿千克。
  2007年,德化窑烧制陶瓷开始运用似工业微波炉烤结陶瓷技术。用微波烧结陶瓷,温度可达1350℃,能降低能耗30%~50%,成品率提高10%。
  三、废弃物利用
  (一)固体废弃物利用
  陶瓷生产过程中约有10%~20%之间的陶瓷废弃品。陶瓷碎片千年难风化,废弃瓷片难处理,陶瓷废弃物既加重陶瓷生产企业的环保费用,又增加企业生产成本。20世纪90年代末,德化县宁昌陶瓷公司研制出“废瓷再生陶瓷”工艺,并实现产业化。该工艺将废瓷片与原辅料搭配,经处理后送到瓷土加工车间,经过粉碎加工,进行除铁质、去杂质,再投放车间生产,制成再生陶瓷工艺品。废瓷经过一次烧成,降低烧成能耗,且变形率低、规整度好。再生陶瓷比普通陶瓷原料成本下降30%,烧成成本下降50%,一级品率达98%以上。宁昌公司再生陶瓷工艺品远销欧美市场,年增产值1000万元;冠福公司一年废瓷品有4500吨至6000吨,通过废瓷利用,一年可节约成本300多万元。德化县三高树脂应用研究所利用废弃陶瓷粉末生产瓷质人造石。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建材史上的空白。2001年,该项目列入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
  废石膏利用。废石膏模具、废石膏渣回收后,经炒或晒干、粉碎,加入20%的新石膏等环节后,袋装运出进入产业链下一环节。2005年12月,德化县石膏行业科技协会成立。2007年,德化县有30多家石膏再生企业,年可回收废石膏18万吨,创利润2160万元;且每年以15%的速度上升,为陶瓷产业年节约成本8000多万元。
  尾矿利用。2003年11月,德化万旗科技陶瓷有限公司利用黄金尾矿成功研制出陶瓷色釉工艺技术,并通过省级鉴定。该工艺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利用尾矿生产陶瓷色釉的空白。色釉工艺陶瓷既美观又耐用,年可利用尾矿1.7万吨,每年节支增收450万元。坤恒公司成功研制利用铅锌尾矿用于陶瓷坯体材料;环宇集团成功研制“低廉铁钛黏土高档陶瓷”。
  至2007年,德化县陶瓷固废物再生率达90%以上。
  (二)废水利用
  冠福集团生产车间设计建设循环用水系统,即废水集中进入沉淀池—沉淀下泥料(生产用的上等优质细泥)—收回炼泥车间(除去铁、杂质)—投入生产—沉淀后的清水—抽回生产车间再利用。公司每天可节约用水70%。彩绘废水则通过沉淀池,把彩绘色料与水分离后,废水用来烧渣,色料被重新加工成彩绘颜料再利用。
  2007年,全县陶瓷企业年用水量约373万吨,其中新鲜水量约294万吨,80%以上废水得以回收利用。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由2003年76吨下降到2006年的67吨。
  (三)窑炉余热利用
  20世纪90年代,增设窑门收热设备,窑尾的通气管道增设扎阀,输送热气的管道,将窑炉急冷排放的热气送入烘坯房,供烘坯使用,节省烘坯用煤;同时,还降低车间的温度,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四、革新成果
  1999年,全县投入技改资金6450万元,主要用于陶瓷生产企业改造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高企业生产能力。
  2001年,全县238家民营科研机构共开发5000多种新品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已成为陶瓷业发展的动力。
  2002年,全县增资扩营、技术改造的企业40多家,总投入6800多万元。
  2004年,福建省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及福建省双旗山企业技术中心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06年,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07年,冠福家用获得“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证书,并进入“中国优秀科技名牌企业500强”。德化第五瓷厂被评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优秀企业”。铭丰金花纸有限公司开发的免烧烤平丝印花纸替代手工陶瓷彩绘,不但节省人工成本,节约烤花能源消耗,而且提高产品质量。开发“黄色闪光膏”材料替代黄金,降低花纸成本60%。
  至2007年,全县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 技术交流
  一、技术引进
  1988年,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液压成型生产线,生产建白瓷高档配套产品。
  1992年8月,德化第二瓷厂从联邦德国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喷雾干燥等静压成型高档成套瓷生产线。
  2000年11月,泉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德化办事处陶瓷铅镉溶出量检测实验室配备美国AA3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等先进设备。
  二、技术研究
  1988年,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改冷煤气为液化气烧成,标志着瓷器烧成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1年2月,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与农业部建筑陶瓷质监站材料专家、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共同研制开发杀菌除毒日用陶瓷产品。
  2001年9月,德化县明展精品陶瓷有限公司购入台湾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研制生产耐磨瓷器刀片等陶瓷刀具。
  三、技艺外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窑炉研究设计专家和建造师徐甲申先后到广东、江西、湖南、山东省和福建省内的古田、东山县等地陶瓷厂家建造小截面油烧隧道窑。“德化师傅”卢明主先后受聘于广东、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上海等省市,为当地陶瓷厂建隧道窑。陶瓷研究家、收藏家王冠英先后到四川省邛崃美术陶厂、邛窑研究所任顾问,为当地陶瓷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服务。
  四、名优作品展
  1998年,林睦殿的《玉白》、苏清河的《莹玉红》等新瓷种多件作品在中国新产品技术博览会上展出。
  1999年9—10月,苏清河、许兴泰、周雅各、陈德卿、邱双炯、柯宏荣、陈桂玉、苏珠庄、许瑞峰等作品,参加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陶瓷名家作品展。
  五、引进设备
  1990年,德化瓷厂引进日本全自动强力磁除铁机2台、真空炼泥机1台、泥浆泵2台、振动筛2套、高压隔膜泵2台、压力过滤器2台。这些设备均属国际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同年,德化瓷厂引进日本全自动成型机4台(配套干燥精整线),产品从泥条进机至精坯出机一次完成,生产的产品轻薄适当,规整度好,所需操作人员少;引进日本施釉擦脚线1条,可对大、中、小件产品施釉,速度可灵活调整。这套设备是当时福建所拥有最先进的日用瓷成型设备。
  1992年,德化第二瓷厂从德国引进喷雾干燥等静压成型生产线,生产高白瓷高档配套产品。
  六、购入设备
  1993年,德化中京瓷厂购入中国台湾地区液化气窑炉。
  1996年11月,德化第五瓷厂从湖北省中洲购入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快烧明焰辊道窑。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