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333
颗粒名称: 卷二十一 工业
分类号: F427
页数: 22
页码: 717-738
摘要: 本卷记述了1988年,德化县初步形成以城关为中心,以轻工业为重点,以国有、集体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生产体系。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食品等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包括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所有制,主要工业门类 ,工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德化县 工业

内容

1988年,德化县初步形成以城关为中心,以轻工业为重点,以国有、集体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生产体系。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食品等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全县有工业企业766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7家,集体所有制303家,其他形式所有制436家。全县工业总产值1.35亿元,比1987年增长37.5%,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0.24%。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01亿元,重工业总产值0.34亿元,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4.85%、25.15%。全县工业产品出口供货值0.39亿元,占出口总值的94.7%。
  “八五”时期(1991—1995年),工业企业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推进企业改革的新形势下,有效地发挥“林、瓷、电、矿”四大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电力、陶瓷、矿产、水泥、冶炼等资源型工业,精心组织生产,努力增产促销,使工业经济在“七五”基础上跃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24亿元,比1990年增长3.2倍,年均递增27.67%。
  “九五”时期(1996—2000年),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至1999年,全县国有企业改制面100%。200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9.93亿元。比1995年增长287.88%,年均递增31.14%,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79亿元,增长20.29%,产销率96%。陶瓷产值18.8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9%,比1995年增长325.12%,年递增33.57%,占工业总产值68.07%;矿业生产稳中有升,11个乡镇新办19家矿产品加工企业,矿业产值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
  2007年,德化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经济运行监管,破解难题,化解压力,新办工业企业127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1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8.8亿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指数为170.72%。工业用电57540万千瓦时。全县发电量9.37亿千瓦时,电力业纳税6677万元。矿业产值15亿元,纳税7579万元。陶瓷产值58.81亿元,陶瓷业纳税2.57亿元,占税收比重38.99%;规模以上主营日用陶瓷企业实现产值6.89亿元,纳税0.82亿元,占陶瓷业纳税额32.07%。循环经济在实践、技术攻关不断提高,被福建省列为首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
  第一章 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1988年,推行企业承包责任制,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德化第二瓷厂在全县率先推行承包管理责任制,德化瓷厂、第二瓷厂、酒厂、铁厂、煤矿、印刷厂、燃料公司、水泥厂、电力公司、纸箱厂、农械厂、食品厂分别与主管部门签订企业承包合同书。承包方式为“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超亏自补”,承包期3年。同年3月,县政府规定,从1987年企业留利中提取5%作为承包经营者的奖励基金,由县经济委员会负责集中使用。全县实行承包责任的国有商业企业,建立经理(厂长)业务活动基金,按销售总额分两档比率计算提取,即销售总额在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部分按3%,超过5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10%分季预提,年终结算。同年6月1日,县政府制定《关于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奖惩办法的暂行规定》。同年7月起,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技术开发任务重的国有工业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不超过1%的技术开发费,专项用于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同年10月,外贸企业财务体制下放到县,财务上与县财政挂钩。财务实行“上缴利润包干,超收全留,一定二年”,年上缴利润基数为11.05万元,留归单位利润按公司发展基金占50%、福利基金占20%、奖励基金占25%、经理基金占5%分配。同年10月27日,县劳动局、财政局、工改办批复德化瓷厂等14个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对尚未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企业,从当年开始,一律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办法。
  1990年8月,县政府制定《关于做好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二轮承包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推行和完善以厂长负责制为中心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县22家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其余未挂钩的企业一律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型向经济管理型转轨。1991年5月,全面完成工业企业第二轮承包合同责任书签订。
  1991年,县财政局坚持以“稳定政策、兴利除弊、分类指导、多作贡献”为原则,以“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补”为指导,在承包形式中,全面推行全员承包;在基数上,实行递增包干,全面落实国有工交企业第二轮承包经营责任制。成立扭亏增盈办公室,开展扭亏增盈,挖潜清欠工作。核实全县预算内工交企业积压物资97.65万元,批准报废62.26万元,清理各种欠款252万元,呆账11万元。1月,县财政局核定德化瓷厂1990年企业留利“三金”比例,即生产发展基金20%,职工福利基金80%,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保持职工生产积极性。11月,批复1991年德化瓷厂、第二瓷厂等21家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
  1992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行全方位开放。县水泥厂、纸箱厂、机械厂、印刷厂、铁厂、酒厂、煤矿、碳化硅厂、德化瓷厂高档瓷分厂、县运输公司等实行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即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使用企业留利、自主聘用管理人员”。德化瓷厂、第二瓷厂、县电力公司、林化厂、铁合金厂等企业参照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逐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分配重点向脏、重和关键岗位倾斜,建立“国家计划指导,企业自主用工,多种形式并存,全员劳动合同”新型劳动用工制度。水泥厂、纸箱厂试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同年4月,县造纸厂由邓玉堂租赁承包。1993年8月,德化县铁厂由市体改委批准为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更名为德化冶炼有限公司。
  1994年,实行对厂长(经理)考核奖惩责任制。1995年,试行“国有民营”经营机制。
  1995年2月,对冶炼有限公司进行第二次改制,由林文星租赁经营;同年5月,县胶合板厂实行租赁经营,更名为福林模板有限公司。1996年9月,德化第二瓷厂采用“由大变小”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标租赁经营,分别组建九洲瓷厂、双龙瓷厂、双龙瓷业有限公司、东宝瓷厂4家独立企业,九洲瓷厂、双龙瓷厂、东宝瓷厂分别上缴租赁费50万元、90.3万元、12.5万元,年递增10%;同年9月26日,根据国家建材局提出的“水泥企业要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要求,县水泥厂由股份制企业第二水泥厂租赁经营,组建德化石龙水泥有限公司,租赁期5年,年均租赁费400万元;同年12月,县酒厂公开投标由邓玉堂租赁承包,租赁期5年,首年租赁费178万元,次年11月起减为每年120万元,年递增5%。
  1996年,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企业制度总目标,按照“因厂制宜、一厂一策、注重实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工作思路,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对企业管理水平差、产品有销路又一时出售不了的企业,采取抵押租赁的形式进行改制。
  1997年1月,县铁合金厂实行租赁经营;同年6月,县石灰矿由石龙水泥有限公司租赁经营,租赁期3年,租赁费年均70万元;同年7月,县选矿厂实行租赁经营,更名为德化县龙门矿业选矿厂,租赁期5年,租赁经营费165.06万元,年递增5%。
  1998年6月,县冶炼有限公司进行第三次改制,由王麒麟租赁经营,年租赁费10万元。
  2000年,对县酒厂实行第二轮改制,成立福建省宝源酒业有限公司。
  2001年,县水泥厂与石龙水泥有限公司联合对外租赁经营,陈发荣等以年336万元、年递增5%的租赁费取得租赁经营权,期限5年。
  2004年,县国资办成立,监管国资,采取捆绑打包、回购、债权的形式,消除多家企业不良贷款,安置县煤矿、石龙公司合同工。
  2007年,解决外贸公司改制问题,以129万元同省华融公司打包回购原15家企业在工行贷款的债权,盘活外贸公司固定资产。
  第二节 产权制度改革
  一、兼并联合
  1990年12月,德化瓷厂兼并县食品厂,其债权债务由德化瓷厂承担。2000年,德化鑫阳矿业有限公司合并县选矿厂。
  二、嫁接外资
  1995年6月11日,德化瓷厂与新加坡山景投资有限公司林子辉合资经营,成立中外合资陶瓷企业“福建省德化必德陶瓷有限公司”。林子辉出资3150万元,占股60%;德化瓷厂以土地、厂房、设备折价2100万元,占股40%。同年6月30日,第三瓷厂(1993年1月从德化瓷厂分离出来的高档瓷分厂)与新加坡协发私人控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福建德化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第三瓷厂占股20%;新加坡协发私人控股有限公司出资2240万元,占股80%。1997年12月,新加坡协发私人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福建省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
  2001年9月,德化第二瓷厂原瓷一厂(九洲瓷厂)公开拍卖、转让给外资企业必达公司,转让金423万元。
  2003年8月,福建德化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改制为外商独资企业(由新加坡协发私人控股有限公司控股)。2004年2月,福建省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吸收兼并福建德化协发建白陶瓷有限公司,兼并后企业名称为福建省德化协发光洋陶瓷器有限公司。
  三、出售转让
  1996年,对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前景较好、职工人数较少的企业,经资产评估后,采用出售转让实现资产重组的形式进行改制。同年11月,县彩印包装厂转让给佳美集团公司,转让金550万元。
  1997年1月,县印刷厂以301万元拍卖、转让给县国税局,更名为德化县税务咨询服务公司印刷厂。7月,县胶合板厂进行第二次改制,以750万元人民币转让给新加坡协发私人控股有限公司;7月11日,县碳化硅厂以380万元整体拍卖、转让给原厂职工温添胜、陈瑞峰经营。10月17日,第二瓷厂的白度高档瓷生产线以3180万元转让给新加坡山景投资有限公司林子辉,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必达陶瓷有限公司。
  1998年1月8日,县机械厂以380万元公开拍卖、转让给苏银凯,成立德化陶瓷机械厂;3月5日,县汽车运输公司将经营权和部分财产(湖前E幢地皮)以218万元拍卖给县交通局,交通局又将经营权以一次性40万元出卖,由苏文荣买断。1999年始,对改制未彻底的企业继续深化改革。2000年6月,第二瓷厂的东宝瓷厂匣钵车间向社会公开拍卖转让;11月,县冶炼有限公司装机容量125千瓦的小电站及位于南门的房产依法拍卖转让,转让金分别为55.01万元、44.2万元;同年,德化酒厂公开拍卖、转让给福建神达啤酒公司。
  四、股份合作制
  1993年,改革企业财务制度,全面实施财政部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行业财务会计制度。5月,县铁厂进行清产核资工作,组建县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拉开全县国有企业改制的序幕。1997年12月31日,对原材料受国家严格管理、经济效益较好的特殊行业德化县林产化工厂,采取资产置换国有职工身份,重组股份合作公司的形式进行改制。国有股以原县林化厂机械设备评估价60万元、投入货币资金81万元(用于新征土地)共141万元,为投入的国有股,占股份47%,原林化厂职工持股会联合体筹资(职工身份折价入股)159万元,占股份53%。厂址由龙鹏街迁往龙津路官路下,企业更名为德化县林业化工厂。
  五、依法破产
  1996年9月11日,对停产多年、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德化龙城陶瓷有限公司(原德化县炻器厂)实行依法破产。
  第二章 企业所有制
  第一节 国有企业
  1988年,德化县国有工业企业27家,比1987年增加2家,涉及陶瓷、电力、冶金、建材、矿产等行业。从业人员4167人,工业产值0.6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0.2%,利税总额0.14亿元,固定资产0.42亿元。同年,德化瓷厂、第二瓷厂、县酒厂、县煤矿、县印刷厂、县水泥厂的厂长(经理)分别与主管部门签订企业“1988—1990承包合同”。
  1990年,企业第一轮承包到期。8月,县政府发出《关于做好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二轮承包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推行和完善以厂长负责制为中心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县有22家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其余未挂钩的企业一律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型向经济管理型转换。德化瓷厂列入省中型企业,其余均属小型企业。
  1991年5月,全县国有工业企业签订第二轮承包合同责任书。1992年,落实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县水泥厂、纸箱厂、机械厂、印刷厂、铁厂、酒厂、煤矿、碳化硅厂、德化瓷厂高档瓷分厂等实行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即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使用留利、自主聘用管理人员”,即除指令性计划外,企业可根据市场要求,自行安排生产经营计划等。德化瓷厂、第二瓷厂、县电力公司、林化厂、铁合金厂等企业参照乡镇企业管理办法。是年,工业总产值1.36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6.15%。
  1993年,德化铁厂、碳化硅厂作为股份制试点,进行股份制改革。
  1994年,取消承包制,实行厂长(经理)考核奖惩责任制。第二瓷厂实行“国有民营”经营机制,总厂实行“统一决策、协调控制、分级管理”,分厂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包干上缴”机制。取消企业税利承包办法和税前利润还贷规定、执行统一所得税制,实行规范的税后利润分配办法。
  全县国有企业24家,从业人员5738人,工业总产值2.3亿元。
  1996年,德化县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方针,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按照“因厂制宜、一厂一策、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整体推进”总体思路,分别采取嫁接外资、抵押租赁、拍卖转让、依法破产、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改制。县造纸厂、冶炼公司、酒厂、选矿厂、美阳灰石矿等采用抵押租赁承包经营的形式改制,德化瓷厂、第三瓷厂采用嫁接外资的形式改制,县彩印包装厂、印刷厂、胶合板厂、第二瓷厂“高白度成套瓷生产线”、碳化硅厂、机械厂等采取产权转让、拍卖的形式改制,林化厂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改制,龙城陶瓷有限公司实行依法破产。
  1998年,国有企业改制继续采取拍卖、转让、租赁、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完成燃料公司、县机械厂等18家国企改制工作。同时,做好改制企业的帮扶工作,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处理改制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推进改制后的企业尽快进入生产经营轨道。
  1999年,县委、县政府继续采取抵押租赁、拍卖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对外贸公司、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中福公司等企业实行改制,对改制后的县铁合金厂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成52家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国有工业产值0.92亿元,固定资产总额2.67亿元,是年,全县国有企业改制面100%。在国企改制基本完成后,县委、县政府采取“扶上马,送一程”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县委、县政府制定13条优惠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县领导每人挂钩扶持1至3家改制企业。在全省率先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改制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担保。
  2000年,德化瓷厂、第二瓷厂、第三瓷厂、矿产公司、煤矿等国有企业采用捆绑打包回购债务的办法,处理企业所欠的银行债权,即以1275.30万元的价格,将原企业拖欠银行款数额10991.68万元的债务回收购买。
  2000年8月,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参股组建福建省德化鑫阳矿业有限公司,出资300万元,拥有鑫阳矿业有限公司10%的股份。同年11月,德化县国有企业资产财务监管小组成立。同年12月,县科学技术局、财政局联合成立德化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管理中心,制定《德化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暂行规定》。
  至2003年,全县国有企业5家。
  2005年,全县国有企业4家,均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6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4%,拥有固定资产1.49亿元,利税总额1.01亿元,创利0.71亿元。国有控股企业8家,工业总产值约4.74亿元。
  2007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3家,总产值1.3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34%,拥有固定资产1.73亿元,利税总额0.78亿元,创利0.53亿元;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0家,总产值约11.1亿元。
  第二节 集体企业
  1988年,德化县集体工业企业包括二轻、粮食等部门,以及乡镇、村办的工业企业,涉及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林业等行业,共303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39.56%,从业人员9754人,拥有固定资金0.31亿元。生产总值0.4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6.3%,利税总额0.06亿元。
  1989年、1990年,集体工业企业分别为309家、304家,总产值分别为0.55亿元、0.73亿元,利税总额分别为0.05亿元、0.07亿元,从业人员分别为9501人、11039人。
  1991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村办企业快速发展。
  1993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数及总产值逐年递增。企业户数达390家,工业总产值2.90亿元。
  1996年,集体工业企业244家,工业总产值2.34亿元。是年,二轻局以“因厂制宜、一厂一策”办法进行改制,依法破产2家,即德化晖龙陶瓷有限公司、德化二轻瓷厂;因旧街改造,拆迁解散1家,即德化县农机厂。
  1997年,乡(镇)办、村办的集体企业也采取不同形式转换机制,集体工业企业户数逐年减少。
  1998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271家,总产值8.59亿元,其中上规模企业24家,产值2.23亿元。1999年,集体工业企业280家,总产值9.77亿元,其中上规模企业17家,产值1.61亿元。
  2002年,集体工业企业上规模企业8家,总产值8.51亿元。2003年,集体工业企业仅剩二轻局所属企业8家,以及三班镇蔡径村办的蔡径瓷厂1家。
  2007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均改制为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或通过拍卖、转让成为私营企业。
  第三节 私营企业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确认私营企业合法地位。全县有个体联户私营企业436家,从业人员3105人,工业总产值0.18亿元,拥有固定资产0.11亿元。
  1989—1993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稳步发展,5年间工业总产值累计达3.08亿元,年均产值0.62亿元。其中1993年有私营工业企业543家,从业人员7988人,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产值1.23亿元,缴纳税金0.0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0.22亿元。
  1994年,全县个体私营工业企业1720家,从业人员14263人,实现产值2.51亿元,上缴税金0.25亿元。
  1997年,全县个体联户私营企业893家,占全县工业户数58.44%,从业人员21171人,工业产值5.3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2.91%,其中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规模的联营企业2家,产值7.05亿元。
  1998年,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一些国有或集体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6家,占全县规模企业户数18.82%;工业产值13.66亿元,占13.22%。
  2003年,全县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至68家,同比增长65.85%;产值8.95亿元,同比增长74.12%。
  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130家,占全县上规模企业总数65.66%;工业总产值38.4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7.18%。
  第四节 外商投资企业
  第三章 主要工业门类
  第一节 冶金
  1988年,德化铁厂3座矿热炉炼铁8091吨,县铁合金厂生产硅铁701吨,大铭电冶厂生产硅铁52吨。是年,县铁厂、县铁合金厂、大铭电冶厂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04.9万元、202万元、17万元。德化铁厂固定资产原值227.4万元,比上年增长59.13%,职工90人,利税总额40.6万元,获利润27.3万元。
  1989年,全县生铁产量7144吨,其中县铁厂6723吨,大铭电冶厂190吨,雷峰冶炼厂231吨;年产硅铁964吨,其中县铁合金厂555吨,县铁厂249吨,大铭电冶厂130吨,雷峰冶炼厂30吨。县铁厂年工业产值541.4万元,利税总额61万元,实现利润45.8万元。
  1990年,县铁合金厂生产硅铁436吨,全县生产生铁16003.5吨,其中县铁厂9610吨,雷峰铁厂788吨,县铁合金厂3576吨,盖德铁合金厂1229.5吨,大铭电冶厂800吨;这五家企业年产值分别为787.2万元、395.6万元、48万元、47.3万元、94.1万元;利税总额分别为44.4万元、12.7万元、4.4万元、0.5万元、2.9万元;企业获利分别为28.3万元、1.5万元、1.7万元、0.2万元、0万元;从业人员分别为88人、78人、45人、30人、35人。
  1991年,因干旱缺电,全县冶炼产量大幅度减产,仅产生铁5669吨、硅铁158吨。1993年8月,县铁厂经泉州市体改委批准,改制为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并更名为德化冶炼有限公司。是年,实现销售收入837.2万元,税利总额117.4万元,其中利润95.1万元。
  1995年,德化冶炼有限公司由个人租赁承包经营,并设立德化恒大冶炼有限公司。由于冶炼产品价格下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出现亏损。
  1997年1月,县铁合金厂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成立德化县恒鑫冶炼有限公司,有职工76人,其中安排原企业工人就业53人。是年,生产硅铁450吨、工业硅827吨,销售收入629万元,上缴税收44万元。
  2001年,完善冶炼公司改制工作。2002年,冶炼公司进行新一轮改制,转为由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
  2004年,矿产冶炼业纳税5737万元,同比增长132%。
  2005年,国有及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有8家,规模以上矿产冶炼业产值约67500万元,同比增长43.1%,
  2007年,冶金业规模企业有4家,主要有铁合金冶炼和金炼,工业总产值36674万元,利润总额753万元,利税总额1185万元。
  第二节 机械
  1988年,全县有德化县机械厂、德化铸造厂、三班农机厂、浔中农机修配厂、水口农机厂5家企业,年产值226.3万元,其中德化县陶瓷机械厂生产200公斤球磨机4台、500公斤球磨机8台、1吨球磨机24台、1.5吨球磨机2台、压泥机1台、磁选机8台、双盘压力机10台、200-1碗车95台、300-1碗车110台,年产值117.4万元、利税15.7万元。
  1992年,德化县机械厂生产的K-100型双缸浆泵(隔膜泵)通过省级鉴定,性能达国内先进水平。全县机械企业产值256万元,其中县陶瓷机械厂212万元,利税21万元。
  1995年,县机械厂铸造车间由职工承包经营。1997年,县机械厂由于长期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状态,欠债142万元。
  1998年,县机械厂把厂区土地、厂房、设备以380万元公开拍卖给私人,成立德化陶瓷机械厂。此后,德化陶瓷机械厂继续生产经营陶瓷机械产品。主要有10吨、12吨、15吨球磨机和1-5吨4种三棍不锈钢真空练泥机、TCGY3-500型大盘深滚压成型机、不锈钢高压注浆机、高速研磨机、液压压滤机、拉坯机系列产品等。2007年,产值约300万元。
  第三节 化工
  一、无机化学工业
  1996年10月,经福建省外经贸委批准,在浔中镇乐陶村格仔创办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香港晋明实业有限公司占股份85%,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占股份15%。1998年年初,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厂占地面积约6.67公顷,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公司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主要生产氯酸钠、氯酸钾以及多种下游产品。公司列入福建省1998年、1999年重点扶持的百家港资企业之一,工程被确定为泉州市1998年、1999年重点工业建设项目。1999年,生产氯酸钾2211吨、氯酸钠1630吨。2004年,生产氯酸钾5754吨,纳税117万元。2004年12月,改由德化天鸿泰富化工有限公司承包经营。2005年,生产氯酸钾12046吨,纳税211万元。2007年,生产氯酸钾11932吨,纳税277万元。由于公司先后在安溪、青阳、江苏常熟等地陆续建厂失利,盲目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隆泰化工倒闭。2008年11月26日,破产拍卖给福建群盛集团公司。
  二、精细化学工业
  (一)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
  1988年,德化县林产化工厂主要产品有松香,松节油,115#、191#、138#、210#、422#、424#系列树脂及山苍子油、涂料等。同年,林化厂生产优质松香919.76吨、松节油170.34吨、内墙涂料29.57吨、合成大漆3.83吨,产值112.76万元,上缴税金31.93万元,获利31.3万元。同年,雷峰树脂厂生产树脂382.4吨,汤头化工厂生产松脂96吨,桂阳化工厂生产松脂52吨;汤头化工厂生产松节油10吨。1990年,“戴云牌”脂松香获得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戴云牌”脂松香获林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93年,德化雷峰松脂厂生产松香改性酚醛二一〇系列十多种重要工业原料,成为全省独家产品,其质量达到日本JISK5905-1978水平,产品畅销上海、江苏、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1997年,德化林产化工厂进行体制改革,企业更名为福建省德化林业化工厂,为股份合作制企业,隶属于县林业局。2005年5月,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县龙津林化有限公司,为私营企业。2007年,龙津林化有限公司生产松香1499.4吨、松节油301.8吨、树脂965吨,产值1442万元,上缴税金50.1万元。
  1988年,全县生产塑料制品24.59吨,其中塑料薄膜15.72吨,塑料小农具1920件。总产值23.1万元,其中县塑料厂20.7万元。1989年,县塑料厂生产塑料制品26.1吨,其中塑料薄膜0.5吨。工业总产值18万元,利税总额0.8万元。1990—1997年8年间,县塑料厂生产塑料制品514.59吨、总产值455.3万元。其中1997年生产塑料制品83吨,总产值94.2万元。1998年2月,县塑料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当年,上规模的塑料制品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259.3万元。2007年,塑料制品企业上规模的有4家,其中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2家、塑料零件制造1家、日用塑料制造1家。工业总产值6282万元,创利税550万元,上缴所得税90万元,获利润208万元。
  (二)制药化学工业
  1996年10月,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创办。1998年年初,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生产过氧化氢。1999年,生产过氧化氢3565吨。2004年,生产过氧化氢11352吨。2005年,生产过氧化氢21380吨。2007年,生产过氧化氢3565吨。同年公司停产倒闭。
  (三)日用化学工业
  1988年,德化县蚊香厂生产蚊香9890箱,其中出口8932箱,内销蚊香958箱,总产值283万元,从业人员126人,利税总额11.5万元。1989年,县蚊香厂生产蚊香9037箱,其中出口8652箱,总产值296.9万元,利税总额15.5万元,企业获利润6.5万元。1990年,蚊香滞销,蚊香厂产量、效益下滑,是年,生产蚊香5892箱,其中出口5134箱,总产值191.7万元,比上年减少35.43%。利税总额7.5万元,企业利润仅0.5万元,蚊香厂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996年4月,县蚊香厂按照“两权分离(所有权、经营权),承包经营、盈亏自负”的原则,经厂职代会通过,主管部门批准,1996年5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实行承包经营,成功研制黑色、微烟、喷香、高效、无毒系列蚊香,并投放市场,年产值300多万元。第二轮承包从2001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第二轮承包期满后,因蚊香产品淡出市场,采用土地收储易地建厂。
  第四节 制衣制鞋
  一、服装加工1988年5月,县供销社戴云服装工业公司与香港顺发实业有限公司合办的德顺服装公司,合资总额140万元,港方到资26万美元。是年,生产服装成品并出口6715打,产值254万元港币,创利3.4万元。1989年,全县生产服装75.6万件。德顺服装公司、德利制衣公司2家企业产值327.4万元,德顺服装公司295.2万元,德顺服装公司创利润6.8万元。
  1990年,全县生产服装39.83万件,其中德顺服装公司生产14.37万件,产值177.7万元,德利制衣公司生产25.46万件,产值664万元。1991年,全县生产服装39.57万件。1999年,全县生产服装6.9万件。服装业上规模的企业1家,产值689.3万元,从业人员58人,利税总额21.7万元,创利润9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5.8万元。2000年,全县生产服装6.88万件。2003年1月,德化双燕服装有限公司创办,投资近1000万元,引入先进织布机、电脑自动剪线机、缝纫机等设备;培训工人300多人。是年,公司生产“奥坤”“绿萍卡”品牌内裤及系列童装近200万件,产品全部外销。2007年,全县生产服装3850万件,规模以上企业4家。总产值33744万元,增加值9805万元,出口交货值24048万元,利税总额618万元,从业人员902人。
  二、制鞋
  1988年,德化县制鞋厂生产布鞋0.4万双,产值6.3万元,利税总额0.2万元,获利润0.1万元,从业人员17人。1989年,因塑料鞋及各式皮鞋走销市场,布鞋滞销。县制鞋厂生产布鞋0.01万双,比1988年减少75%。1998年,县制鞋厂进行改制,原6名工人以每股金2000元入股,县集体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销售成品鞋,不再生产布鞋。
  第五节 建材
  一、水泥
  1988年,德化县水泥厂生产戴云牌普通硅酸盐425R水泥37780吨,质量达部颁标准,工业总产值520.7万元,利税总额112.3万元,获利润72万元,从业人员19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34.4万元。1994年下半年起开始亏损。1996年7月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10月由德化第二水泥厂租赁经营,组建石龙水泥有限公司。1997年,石龙水泥有限公司生产水泥13.55万吨,年销售收入3665万元,水泥质量稳定,经省、市质检部门抽检,质量合格率均为100%。由于工资福利费用、电费、提留应缴税金增加较多,企业仍出现亏损。1999年,全县生产水泥20.94万吨。德化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完成工业产值4701.7万元,利税总额达167.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69.6万元。2007年,全县生产水泥11.6万吨。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2456万元,从业人员250人,企业亏损416万元。同年12月,石龙水泥厂停产。
  二、砖瓦
  1988年,全县生产砖2642万块,瓦片1500万片。其中县机砖厂生产机砖352万块,乡村砖厂生产2290万块。县机砖厂有从业人员94人,工业产值31万元。1992年1月,县机砖厂并入县碳化硅厂。1994年,全县生产砖8173万块,瓦1324万片。1997年,全县生产砖11003万块,瓦780万片。1998始,砖瓦全部由个体经营。
  三、石材
  1991年,南埕镇蟠龙村与县石材开发公司联营开发石材矿。1992年,德化二轻石材厂正式投产,集体与个人股份集资,总投资16万元,生产不同规格的板材、圆桌、茶几等。同年11月,县外贸石材厂正式投产,总投资107万元;桂阳乡彭坑村中坑一带开采的石料,色白质坚,经磨光处理后为高级的花岗岩石板材。洪田村南山、涌溪村龙泽坑的石板材矿也陆续开采。至2007年,全县有建筑石料企业16家。
  四、瓷面砖
  1988年,全县生产马赛克6.78万平方米,其中县瓷砖厂1.8万平方米,产值21万元,利税总额8.7万元,县面砖厂4.98万平方米;产值57万元,利税总额6万元。1989年,全县生产马赛克14.35万平方米。1990年,全县生产马赛克产量下降至2.49万平方米。县瓷砖厂、县面砖厂利税总额分别为亏损12.7万元、2.5万元。是年,县面砖厂转行与香港东升洋遮企业公司合作,经营雨伞、海滩伞、高尔夫伞。
  第六节 森林工业
  一、竹木加工
  1988年,浔中加工厂、南埕车箱厂、南埕职中校办厂、南埕竹木制品厂、水口木制厂、县锯木厂、县木器厂7家企业加工木材5445立方米,其中县锯木厂加工3732立方米,占加工木材总数68.54%。1989年,全县加工锯材总量33109立方米,其中县建筑公司锯木厂2985立方米,县木材公司1405立方米,县木器厂519立方米,水口木制厂28200立方米。1990年,锯材总量5875立方米,其中县建筑公司锯木厂2985立方米,南埕荇头林场1500立方米,县木材公司910立方米,县木器厂480立方米。1991年至1993年,锯材量从1414立方米减少至155立方米。1994—1997年,锯材总量逐年增加,4年间分别加工5300立方米,9500立方米、9541立方米、9620立方米。此后,锯材用量渐次减少。199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木竹加工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鼓励和扶持木竹加工企业向精、深度加工方向发展。
  2007年6月,由冠福集团、德化县华裕竹制品厂、尤溪县玉溪竹木制品厂、永泰张建平联合组建“福建冠林竹木家用品有限公司”,隶属于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位于德化冠林工业园区。主营木、竹家用品,为集研发、种养、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竹林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占地16.67公顷,标准厂房面积15万平方米,员工1500人。首期投入6000万元。10月试产,年底,公司生产的“竹制古瓶”“木制寿司台”被评为2007年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
  二、胶合板
  1988年5月,由县财政局、林业局、省林业投资总公司三方共同投资,创办德化县胶合板厂,总投资1076万元。1992年12月,建成试产。1993年,生产胶合板1441立方米,总产值366.7万元,利税7.5万元。1994年,生产胶合板3575立方米,总产值914.1万元,利税50.4万元。1994年5月至1997年5月,县胶合板厂实行租赁经营,改名为福林模板公司。租赁期间共生产胶合板4300立方米,销售3861立方米,销售收入995万元,上缴税金94万元。租赁期满后,经营者欠租赁费43万元、银行贷款42万元、木材款106万元。1997年7月,该厂的土地和厂房以750万元人民币转让给新加坡协发投资私人有限公司,独资新办高级日用瓷生产企业。胶合板厂机械设备以100万元人民币卖给安溪县福前农场木制品有限公司。2005年后,转为房地产开发,建成居民住宅小区“景苑花园”。
  三、家具制造
  1988年,县木器厂、赤水竹木加工厂、南埕家具厂、霞碧林产品工艺厂、三班竹木厂、上涌竹木厂、南埕沙发制品厂7家企业生产家具0.56万件,总产值98.1万元,利税总额8.2万元,利润1.63万元,从业人员274人。是年,村办家具企业2家,总产值19万元。1989年,德化木器厂、赤水竹木加工厂、水口鞋楦厂、南埕家具厂、上涌竹木厂、汤头农具综合厂、三班竹木厂、三班福利厂8家企业生产家具0.88万件,产值89.04万元。是年,家具制造业工业总产值123.7万元,利税总额12.2万元,创利润4.6万元,从业人员285人。村办家具企业1家,总产值10万元。1990年,家具制造业总产值139.8万元,利税总额11.5万元,利润1.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66.1万元。村办家具企业1家,产值14万元,创利润0.8万元。1991—1997年,家具制造厂由于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产品适应不了市场需求,木制家具市场几乎被广东家具占领,家具产量在1.41万件至3.85万件之间。总产值徘徊在76.9万元至270万元之间。1997年,家具制造业生产企业5家,生产木制家具4.1万件,工业总产值156.1万元。德化县丰发木制工艺品厂于1999年创办,拥有一套较先进的木制加工设备,有员工100多人,主要生产木制工艺品、小家具系列、树脂小工艺品等,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四、藤草工艺
  德化县藤草工艺始于20世纪80年代,县外贸公司引进该项目,由三班竹木厂等企业按照外贸引进的订单加工生产。厂家以本地丰富的木、竹、藤、草植物为原始材料,经过机械加工或手工制作成形态各异的杯、盒、篮、环、小球、小木屋、马槽祖、圣诞用品等西洋小工艺品,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90年代,利达工艺品公司研制的集藤陶为一体的产品打开了市场,改变陶瓷厂家单一生产陶瓷产品的历史状况。县内陶瓷厂家由此都有生产藤陶产品。2006年,全县有藤草企业40多家,产值上亿元,纳税1000多万元,其中专业从事藤草工艺品生产的德化县祥盛工艺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生产总值1050万元,上缴税金86万元,对外销售收入120万美元。2007年,全县藤草工艺企业80多家,3000多农户从事藤草加工工艺,工业总产值达2.2亿元,纳税22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总产值3256万元,出口交货值3242万元,实现利税总额490万元,利润241万元。
  第七节 煤炭
  1988年,德化煤炭企业仅1家,原煤产量9289吨,产值58.8万元,利税总额1.5万元。1991年,全矿原煤产量1.56万吨,产值108.7万元,原煤生产成本每吨62.25元。1993年,德化煤矿厂总产值196.3万元,利税总额8.7万元。
  1998年,全矿产煤1.59万吨,工业总产值240万元,从业人员12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3万元,利税总额58.7万元。
  2003年,全矿原煤产量达最高峰2.74万吨。此后,因资源枯竭等诸多因素,原煤年产量逐年下降,属国家明令关闭的小煤矿。
  2006年12月,曾坂矿井关闭停产。同年年底,全县煤矿从业人员113人,年产煤6500吨,产值96.8万元。2007年6月,山茶矿井关闭停产。德化县退出煤矿行业。
  第八节 陶瓷
  详见卷二十二内容。
  第九节 造纸印刷
  一、造纸
  1989年,德化县造纸厂创建,至1991年,因经营管理不善,停产一年多,企业亏损几十万元。
  1992年,县造纸厂由邓玉堂租赁承包经营,是年实现产值120多万元,上缴利税10多万元,安置就业人员60多人。1993年至1995年,该厂进行技改,实现“一条龙”生产流水线。1995年,造纸厂生产机制纸及纸板1556吨,实现工业产值672万元,利税总额42.7万元,企业利润总额5.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4.9万元,职工65人。
  1996年,全县有造纸厂3家。年生产机制纸及纸板3300吨,工业总产值1612万元,其中县造纸厂862万元,利税总额95.1万元。1997年,全县造纸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1990.2万元,其中县造纸厂产值910.3万元;利税总额125.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23.3万元,其中县造纸厂219.9万元。
  1998年,全县生产机制纸及纸板4986吨。造纸及纸制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工业总产值5051.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6430.5万元,利税总额485.6万元,利润203.9万元,从业人员588人。
  2002年,全县生产机制纸及纸板22363吨。上规模的造纸业有4家,工业总产值2699.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4032.2万元,利税总额568.9万元,利润270.2万元,从业人员445人。2003年,上规模的造纸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3177.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182.1万元。2004年,全县生产机制纸及纸制品9366吨,总产值3722万元。上规模造纸企业1家。上缴税金50.6万元,利润总额224.5万元。
  2007年,全县生产机制纸及纸板4356吨。上规模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8182万元,工业增加值2310万元,利税总额991万元,利润474万元。
  二、纸制品
  1988年至1990年年底,县纸箱厂由苏碧合以“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收分成”的形式承包经营。同年,县纸箱厂、浔中纸箱厂两家纸制品企业总产值408.8万元,其中县纸箱厂283万元,浔中纸箱厂125.8万元;纳税总额55.7万元,其中县纸箱厂42.1万元,浔中纸箱厂13.6万元;利润总额39.7万元,其中县纸箱厂29.8万元,浔中纸箱厂9.9万元;县纸箱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7.6万元,工人129人;浔中纸箱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4万元,工人70人。
  1991年,县纸箱厂继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工业产值425.8万元,比1988年增长50.35%,利税总额28万元,企业获利19.9万元。
  1992年,县纸箱厂生产5层瓦楞纸板流水线技改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180多万元。10月6日,县纸箱厂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彩印包装厂。1993年11月,该厂与港商合资,更名为德源纸品工业有限公司。1994年,公司工业总产值761.4万元,利税总额13.1万元,企业获利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0万元,从业人员138人。
  1996年年末,该公司资产总值881万元,负债总额637万元。年销售收入636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有职工130人。同年12月,佳美集团公司出资550万元收购县彩印包装厂,组成佳美彩印包装厂。拥有职工200余人,其中接收县彩印包装厂职工50人。企业改制后,树立“上档次的品质、优质的服务与合理的价格”的经营理念,抓好企业内部管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县彩印包装行业的龙头企业。
  1999年,全县生产纸制品18752吨。彩印包装行业实现产值1亿多元。其中佳美彩印包装厂产值3558万元,纳税254万元。
  2001年,佳美彩印包装厂主要经营彩印出口纸箱、高档礼品包袋盒、气泡垫、宝丽绒、木制品等,生产销售总值6740万元,纳税647万元,成为福建省百家明星企业之一。
  2002年,全县生产纸制品30239吨。上规模纸制品企业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342.5万元,工业增加值2685.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0282.5万元,利税总额1169.8万元,利润总额638.4万元,从业人员901人。
  2004年,全县生产纸制品50818吨,比2003年增长52.91%。上规模的纸制品企业5家,创工业总值14881.7万元,工业增加值4108万元,利税总额149.1万元,利润总额898.6万元,从业人员1087人。
  2007年,全县生产纸制品38900吨。上规模的纸制品企业有7家。工业总产值35351万元,工业增加值12748万元,利税总额224万元,利润总额7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34万元。从业人员1772人。
  三、印刷品
  1988年,德化县印刷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9.8万元,工业总产值53.9万元,利税总额8.6万元,职工62人。1996年,县印刷厂工业总产值121.9万元,利税17.2万元,利润6.6万元。
  1997年1月,德化县印刷厂采用转让方式改制,拍卖给县国税局,成立德化税务咨询服务公司印刷厂(以下简称印刷厂)。同年,全县有印刷业3家,工业总产值271万元,其中县印刷厂130.15万元。1998—2001年,印刷厂由邓玉堂承包经营。2002年,印刷厂由李友先租赁经营,年租赁费18万元。2004年,上规模的印刷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1273.8万元,工业增加值316万元。
  2007年8月,印刷厂改制成功,属私人企业,并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县昌泰印刷有限公司。同年,全县印刷业上规模的厂家有2家,工业总产值2059万元,工业增加值1017万元,利税总额224万元,利润77万元,从业人员113人。
  第十节 食品
  一、制酒
  1988年,德化县酒厂年产饮料酒4995吨,其中县酒厂4450.04吨,县酒厂附属厂545吨,其中白酒50.42吨,产值1886.8万元,税利659.1万元,利润273.1万元;8月20日,第三届十全大补酒“金龙杯”女排邀请赛暨德化酒厂滋补健身系列酒、泉州糖烟酒站展销订货会在德化县举行。全国9个省、市450多名客户到德化洽谈订货,成交额达2832万元。同年,县酒厂进行第二轮企业改革,把厂长承包变为全体职工承包,将企业留利和挖潜盈利的145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年产酒能力由2600吨提高到3600吨。1989年8月24日,由泉州糖烟酒站、德化酒厂、泉州市德化酒联营公司联合在德化举办第四届“戴云牌”系列滋补酒展销订货会,来自上海、湖南、江西、浙江4个省市90多个单位230名代表参加订货会,两天订货额1800万元;全年生产饮料酒3392.23吨,总产值1616万元,利税508.9万元。
  1990年,德化酒厂“戴云牌”十全大补酒,经复评保持1984年获得的“省优质产品”称号。全年生产饮料酒2475.21吨,总产值1179.3万元,利税270.5万元。
  1992年,德化酒厂调整产品结构,饮料酒产量下降至1394吨。1993年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
  1996年生产啤酒6000吨,产值800万元,年创税利170.69万元,欠税207万元,企业亏损98.29万元。是年12月,邓玉堂租赁承包。2000年,德化酒厂公开拍卖转让给福州神达啤酒公司。
  2004年9月,在龙门滩镇苏洋村东漈兴建福建省德化县宝源酒业有限公司。至2007年,主要生产米酒、十全大补酒、状元红酒等。
  二、粮食加工
  1988年,县粮食部门下属企业城关粮油加工厂、上涌粮油加工厂、赤水粮油加工厂3家共加工大米2873.34吨。其中城关粮油加工厂加工大米2158.57吨,产值176.4万元。1989年,县粮食部门加工企业共加工大米2613.63吨,其中城关粮油加工厂加工大米1715.93吨。
  1993年,粮食流通领域开放,集体所有制的碾米业占有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城关粮油加工产品销售收入由1988年61.23万元降至2.7万元,出现亏损。
  1985年后,全县各地农户淘汰用手工工具加工大米,以小型碾米机加工代替手工劳动。1994年,全县碾米机798部均属私人所有。此后,私人拥有碾米机数量逐年上升,至1998年,私人拥有碾米机达1121部。个体加工厂采用较先进的碾米机,实现砻谷、谷糙分离、碾米、成品整理一机化机械大米加工。
  三、糕饼和罐头加工
  1988年,县糖烟酒公司副食品厂、县食品厂两家企业共生产糖果14吨,饼干11吨,总产值56.1万元。1989年,县糖烟酒公司副食品厂、县食品厂的生产效益下滑,工业总产值降至35.5万元,比1988年下降36.72%。1990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县食品厂被德化瓷厂兼并,其债权债务由德化瓷厂承担。1997年,县糖烟酒公司实行“国有民营”租赁承包形式改制。
  四、制茶
  1988年,全县采制干毛茶390吨,其中县茶厂、茶叶公司两家企业共精制茶叶175吨,产值89.8万元。1995年至2005年,全县采制干毛茶均在400吨左右,2005年采制干毛茶464吨。2006采制干毛茶509吨,2007年增至565吨。(详见卷十九内容)
  第十一节 电力
  详见卷七第二章内容。
  第十二节 其他工业
  一、金属制品业
  1988年,全县有金属制品业11家,其中农用金属制品业有县二轻局所属的农机厂和水口、赤水、汤头、雷峰、南埕、上涌、盖德农具厂8家,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业有县农场电镀厂1家,日用金属制品业有县二轻局五金修配厂及赤水小五金修配厂2家。全年生产铁制小农具2.44万件,工业总产值79.3万元,其中农用金属制品业70.7万元,日用金属制品业8万元;企业利税总额5万元,创利2.4万元,从业人员145人。村办金属制品业2家,总产值8万元,从业人员14人。
  1989年,全县金属制品业9家,制造中小农具12.04万件,工业产值77.5万元,其中农用金属制品业70.6万元,日用金属制品业6.9万元;利税总额5万元,其中农用金属制品业4.7万元,日用金属制品业0.3万元;企业实现利润2.1万元。村办金属制品业仅1家,总产值5万元,从业人员12人,上缴税金0.23万元。
  1990年,全县金属制品业10家,其中农用金属制品业有县农机厂、水口、赤水、汤头、雷峰、南埕、上涌、盖德农机(具)厂8家;日用金属制品业有县五金厂及德化面砖厂与香港东升洋遮企业公司合办的东升洋遮有限公司2家。工业总产值162.7万元,其中农用金属制品业66万元,日用金属制品业96.7万元。县农机厂出现亏损。是年,生产中小农具2.14万件。村办金属制品业1家,工业总产值8万元,上缴税金2万元。
  1991年,全县乡以上金属制品业9家,生产中小农具8.61万件。工业总产值305.5万元,利税总额7.8万元,创利润5.6万元,从业人员208人。
  1992年,全县金属制品业9家,制造中小铁制农具7.65万件。工业总产值405万元。
  1993—1994年,全县金属制品业均为8家。年产中小铁制农具分别为4.94万件、3.1万件;晴雨伞分别为166万把、149万把。
  1995年,日用金属制品业受到铝制品及塑料制品大量上市场的冲击,金属制品业减少为3家(德化县农机厂、德化县五金厂、赤水乡农具厂)。工业总产值仅54.3万元。1996年,全县村办金属制品业为1家,产值在6万元左右。同年,工业总产值下降至28.5万元,比1995年减少47.51%。
  1997年,由于旧街改造,县农机厂拆迁,企业改制,职工自谋职业。同年,乡镇企业改制,村办金属制品业退出市场由个体经营。
  1998年,县五金厂实行股份合作制。2002年后,赤水乡农具厂由个人经营,县全部独立核算金属制品业退出市场。
  二、烟花爆竹
  1986年,赤水花炮厂开始由个人承包经营。1988年,产值1.4万元,利税0.5万元,获利0.1万元,从业人员31人。1990年,赤水花炮厂利用停办的猛虎瓷厂厂房创办赤水第二花炮厂,当年,花炮厂总产值10万元,利税1万元,获利0.5万元。卷扎的花炮除了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邻县。1995年,赤水花炮厂停止生产。
  第四章 工业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德化县经济委员会
  1976年1月,德化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县经委)成立。1988年,县经委设办公室、人事宣教科、生产技术科、企业管理科。县经委是县政府工业、交通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同时行使县主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主管部门的双重职责。
  二、德化县经济贸易局
  1996年9月,德化县经济委员会、德化县计划委员会、德化县财贸委员会、德化县商业局四个机构合并组建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2002年3月,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德化县对外经济贸易局、德化县乡镇企业局组建德化县经济贸易局,为县政府主管全县经济贸易和企业工作的部门,规格为正科级。内设6个职能股(室):办公室、计财股、乡镇企业股(加挂陶瓷管理股牌子)、财贸股、工交股、外经外贸股。
  三、德化县乡镇企业局
  1976年2月,德化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成立;1984年5月,更名为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1996年9月,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更名为德化县乡镇企业局,内设办公室、技术质量管理科、生产安全监督科、经济贸易科、陶瓷管理科。2002年3月,德化县乡镇企业局隶属新组建的德化县经济贸易局,加挂乡镇企业局牌子。
  四、德化县第二轻工业总会
  德化县第二轻工业总会是县办集体工业企业管理机构。1988年,德化县第二轻工业局辖有企业10家。1988—1996年,县第二轻工业局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资料科、室内装修管理科。1996年,德化县第二轻工业局更名为德化县第二轻工业总会,为正科级事业单位,设会长1名,副会长1名;内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资财科、室内装饰装修管理科。2001年5月,县二轻总会撤销生产技术股,成立服务指导科。2007年,县二轻总会辖有企业8家。
  第二节 生产管理
  1988年,德化县初步形成以城关为中心,以轻工业为重点,以国有、集体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生产体系,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食品等工业都具有一定规模。全面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管理系统,政府主管部门不再是企业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逐步由直接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在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推行基数招标、厂长招聘和干部选聘制、劳动组合制、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实行经济效益同工资奖励挂钩,突破工资禁区,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厂矿职工代表大会积极参与讨论、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990年,开展“双增双节”活动,促进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向经济管理转型。
  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1992年,工业生产实行全方位开放。县水泥厂、纸箱厂、机械厂、印刷厂、铁厂、酒厂、煤矿、碳化硅厂、德化瓷厂高档瓷分厂、县运输公司等企业实行乡镇企业管理办法,即“自主经营、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使用企业留利、自主聘用管理人员”。德化瓷厂、第二瓷厂、县电力公司、林化厂、铁合金厂等企业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一大三铁”(大锅饭,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1993年,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6.18亿元,比上年增长59.33%,县属国有工业企业连续三年实现无亏损企业。
  1995年,调整产品结构,开拓营销市场,生产出现好的势头,产量增加,增加产值3000万元以上,减少亏损800万元,县第二瓷厂、酒厂、水泥厂3家亏损大户实现扭亏目标,全县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
  1996年,贯彻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针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生产出现良好的势头。
  1999年围绕“建设一流瓷城,实现百亿强县”的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实施“六三三”工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行县领导挂钩企业责任制,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以往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行梳理和修改,重新出台《德化县关于加快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和《扶持十五家陶瓷明星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从用地、资金、税收、电价、减免金费、优化企业环境6个方面对企业实行优惠。
  2000年,县陶瓷企业扩大生产生产经营范围,发展树脂工艺、蜡烛工艺、藤草工艺、铁件工艺,陶瓷产业链延伸。
  2001年,开展“企业发展年”活动,引导企业增资扩营,企业生产发展。
  2005年,进行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引导企业规避风险,应用节能技术,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的挑战,开展劳务协作和职业技能培训,员工实际生产技能提高。
  第三节 质量管理
  1988年,县贯彻国家《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企业进行计量定级考核。1989年4月,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根据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设有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工作成为质量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
  1991年,县工业企业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通过开展“质量第一”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增加技改投资,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强化检测工作,为产品准确、及时进行质量检测创造条件。
  1993年,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依法对生产企业、经销企业产(商)品开展质量监督管理,鼓励企业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开展质量认证,提高产品质量;定期对企业产品抽样送检,监督产品生产必须符合质量要求。
  1994年,德化县开始对生产企业的产品执行标准注册登记。1998年,全县16家乡镇企业获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TQC)认证。至1999年,有11家企业制定企业标准16项,累计办理企业产品标准注册登记730家、1333个产品标准。同年11月,德化冠福陶瓷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进出口商品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项认证的耐热瓷企业,也是德化县首家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
  至2005年,全县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7.8%;产品标准注册备案数2438项;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35家;获中国名牌产品2项(冠福餐具、茶具)、国家免检产品3项(冠福餐具、茶具、咖啡具)、福建省名牌产品2项(冠福耐热煲、华鹏日用陶瓷);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2006年,全县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确认的企业达30家。
  2007年,全县抽检企业产品质量,合格72批次,合格率92.3%88家企业产品加入全国产品质量监管网;冠福日用陶瓷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全县264家的企业标准化人员参加培训并取得上岗证书。至年底,先后有44家企业通过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1家企业通过ISO9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县工业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8.8%。质量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企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节 安全管理
  1988年始,全县工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谁主管、谁负责”安全生产方针,各级主管部门把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厂矿安全生产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全县厂矿企业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简称“创安”活动),加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厂矿成立安全生产机构,修订安全制度,培训安全管理及消防人员,添置消防器械,设立安全检查岗位,严格技术操作规程。
  1988年起,严格管理矿业爆破器材物资,从调货、销售、运输、保管、使用、报废、保存等环节,均要符合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要求。县公安局是全县高危物品监管的行政机构,县公安局治安科重视对爆破安全作业管理,对从事矿业生产的单位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爆破工人要通过培训取得安全作业爆破许可证书才能上岗。县物资公司是有权经营矿区用于爆破火工材料的主要销售单位。按安全工作要求,在县城建有炸药、雷管、导火索的专用仓库。
  1989—1992年,加强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开展安全合格班组活动。县矿业主要是强调对工人的劳动安全教育,以老工人带新工人,作好“传、帮、带”工作,切实保证下矿安全。县林化厂把安全生产放在工作首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20年安全生产无事故,连续五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1994年,全县开展“企业安全年”活动,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健康发展。
  1997年,建立乡(镇)、村(社区)、企业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做到机构、人员、制度“三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培训安全生产监督员,组建消防队伍,配备消防器材,取缔“三合一”(住宿、加工、储藏)厂房。
  1999年起,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至2007年参加“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企业达455家。
  2002年,组建县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为县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加挂“德化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牌子;同时,德化县安全生产监察队成立,对企业进行督查。各乡(镇)、各部门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年终考评。
  2006年,全县开展“平安企业”创建活动,有48家企业获县“2006年平安企业”称号。
  2007年,按照国务院和省、市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生产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狠抓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三合一”厂房、矿山等专项整治,共排查企业1209家,查出隐患1970条,整改1942条,整改率98.5%。
  第五节 企业选介
  一、德化县龙津林化有限公司
  前身为福建省华侨投资德化松香厂,厂址在龙浔镇龙鹏街47号,创建于1955年。林化厂占地面积16761平方米,其中厂房建筑面积1520平方米。1988年,生产松香919.76吨、松节油170.34吨,全年总产值112.76万元,上缴税金31.93万元。1994年,林化厂厂区占地面积增至16768平方米,建筑面积增至137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80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67万元,拥有一套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蒸汽法松香生产线及一套松节油深加工设备。主要产品有松香、松节油,各类改性树脂系列产品210#、138#、422#、424#,长叶烯、异长叶烯,以及191#不饱和聚酯树脂、山苍子油等。
  1989年,德化县林化厂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1990年,主产品“戴云牌”脂松香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产品获林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企业获评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被省政府授予“质量、品质、效益年”先进企业称号。1992年,被泉州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1993年,建立全县第一部《企业标准》,并获省标准计量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被省林业厅评为全省松香行业十佳企业称号。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95年,林化厂生产松香1205吨、松节油228吨、长叶烯20吨、不饱和树脂16吨,创产值483.58万元(不变价),上缴税金(含特产税)100万元,实现利润15.24万元,产品一次加工合格率100%,优质品率100%,特级香率68%。
  1997年12月31日,林化厂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改制,注册资金300万元。国有股以原林化厂机械设备评估价60万元和投入资金81万元(用于征地)共141万元作为国有股投入、占47%,原林化厂职工持股会联合体筹资159万元投入、占53%。林化厂更名为“福建省德化林业化工厂”,为股份合作制企业,隶属于县林业局。2000年6月,企业迁往龙浔镇丁溪村官路下,厂区占地面积16975平方米,建筑面积2934平方米。2002年4月,企业进行二次改革,职工持股会联合体和国有股的股份转让给曾宪民等八位股东。2005年5月,企业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县龙津林化有限公司,为私营企业。2007年,公司生产松香1499.4吨、松节油301.8吨、树脂965吨,创产值1442万元,上缴税金50.1万元。
  公司被泉州市农办、财政局授予“2004—2006年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7—2009年度泉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称号。
  二、德化县石龙水泥有限公司
  1958年8月8日,上涌公社在曾坂村正式动工建设厂房,开办社办企业曾坂水泥厂;同年10月由德化县接管续建,改称为德化县水泥厂,属全民所有制的县属建材工业1988年,年产水泥4万吨,工业总产值520.7万元,利税总额112.3万元,从业人员193人;拥有固定资产434.4万元,厂区占地面积40020平方米,基建面积1478369平方米,各生产车间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在德化县城关设有建材经销部和建材招待所。1994年下半年起开始亏损,1996年7月陷入停产半停产状态。
  1994年,设计年生产水泥4.4万吨的股份制德化第二水泥厂正式投产。1996年9月26日,县水泥厂由德化第二水泥厂租赁经营,设立德化石龙水泥有限公司。1997年6月,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又租赁经营美阳灰石矿。是年,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年生产水泥13.55万吨,年销售收入3665万元。2001年10月,县水泥厂与石龙水泥有限公司联合对外租赁经营,陈发荣等以年336万元,年递增5%的租赁费取得租赁经营权,期限5年。2007年,县石龙水泥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2456万元,从业人员250人,企业亏损416万元;同年12月,停产。
  三、福建省德化县佳美彩印有限公司
  前身为国营企业德化县纸箱厂。始办于1978年5月。1980年11月,迁址于浔中村东头,占地1.8公顷,建有办公大楼、生产车间等,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职工220多人,主要产品为外销纸箱。1988年,县纸箱厂由苏碧合承包经营,是年,企业总产值283万元,纳税总额42.1万元。1996年12月,苏尧棠以550万元购买纸箱厂,组建“福建省德化县佳美彩印有限公司”。2001年,公司注册资金1068万元,占地面积2.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管理人员30多人,员工400多人。2007年,公司拥有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水性三色印刷机、德国罗兰六色胶印、德国海德堡五色胶印机、单双色胶印、丝网印刷机、拷贝机、晒版机、全自动糊盒机等生产设备,固定资产3278万元,有职工658人,其中技术员98人、管理人员58人。主要经营彩印出口纸箱、高档礼品包装盒、气泡垫等,生产销售总值7137万元,纳税516万元,产品通过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被工商部门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税务部门授予“纳税大户”、金融部门授予“AAA级信用”企业等称号,是福建省300家明星企业之一。
  四、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浔中镇隆泰村格仔。1996年10月,由香港晋明实业有限公司(占85%股份)、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占15%股份)合资创办。工厂占地面积约6.67公顷,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公司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主要生产氯酸钠、氯酸钾、过氧化氢以及多种下游产品。公司为福建省1998年、1999年重点扶持的百家港资企业之一,也是泉州市1998年、1999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04年12月,公司由德化天鸿泰富化工有限公司承包经营。2007年,生产氯酸钾11932吨、过氧化氢3565吨,缴纳税款277万元。由于公司老板先后在安溪、青阳、江苏常熟等地陆续建厂失利,盲目扩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把隆泰化工拖垮。2008年11月26日,公司破产,拍卖给福建群盛集团公司。
  五、福建泉州景玉纸业有限公司
  1999年6月创办,公司地址浔中镇土坂村,生产厂址龙门滩镇硕儒与霞山村交界处的景桥。工厂占地面积10公顷,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拥有从废纸处理到纸制品流水生产线,其中有自动数控造纸机组、“罗兰”四色对开彩色印刷机等先进设备,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有职工37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78人,是一家集造纸、纸制品包装为一体的生产企业。公司年产B级、C级纸箱板3万多吨、白板纸3万吨、瓦楞纸2万多吨、涂布白板纸3万吨、彩色纸箱和彩盒2000多万平方米,产值5000多万元。2007年,纳税243万元。获福建省造纸行业“十强”企业、“甲级纳税企业”、“AAA”级信用企业、“中国包装优秀企业”、德化县“扶优扶壮企业”等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