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森林防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3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森林防火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697-6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森林防火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森林防火预警指挥系统、森林消防队伍、森林消防、建立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
关键词: 德化县 林业 森林防火

内容

一、森林防火预警指挥系统
  1989年,在水口秀山、葛坑仙亭、赤水九仙山、南埕望洋、葛坑林场建立五个森林防火瞭望哨所,可分别监测8万、15万、10万、15万、10万亩的森林火情,确保重点区位3.87万公顷森林资源安全。
  2004年,县成立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成森林防火指挥系统,采用三维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OM(组件)技术及林业信息,实现森林火点的快速空间定位,为指挥者提供火灾扑救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同时,配备器材库1个、对讲机20对、卫星电话1部、森林防火专用中巴车及森林消防指挥车各一部,总投资28万元。
  2006年,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与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建立森林防火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森林防火信息群发平台。
  2007年2月,建成一套森林防火数字监控预警系统,对全县400多名护林员的巡山护林状况纳入实时监控,确保森林防火预警及时、准确,把火灾预警控制在未发、始发或初发阶段,有效保护生态公益林等森林资源。
  同年10月,建成森林防火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及时传达省、市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部署,与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森林防火工作情况。同年,扩建、新建生物防火林带1700多千米。
  二、森林消防队伍
  1993年,县、乡、村聘用护林员493人,其中县聘专职护林员83人。县、乡、村组织成立防止森林火灾专业、半专业扑救队伍167支、2186人。
  1997年12月15日,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护林队、林化厂消防队、县消防大队、武装部民兵应急分队为基础,组建德化县森林消防队,分为4个分队共66人,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调遣,执行全县范围内的主要森林火灾扑救任务。
  2004年3月,以原有森林消防队员和常年聘任的护林员为基础,整合组建森林消防大队、总人数321人,下设浔中、龙浔、南埕、大铭、葛坑、戴云山自然保护区6个中队,由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统一管理和调遣。森林消防队扑救森林火灾实行有偿服务制度。
  2006年,组建唐寨山森林公园消防队,队员15人。
  2007年,重点装备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唐寨山森林公园、盖德三支森林消防队共55人,配足配齐个人防护用品和必备消防器材,作为全县森林火灾扑救的主要骨干力量。同时,各乡(镇)组建相应的消防队伍,作为森林火灾前期的扑救力量。
  至同年年底,全县聘请城区护林防火特别分队队员8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398人、防火协管员20人,乡聘护林员36人,村聘护林员240人,场聘护林员50人,乡村聘临时森林防火协管员615人,全县各类护林员总数1367人。同时,聘请两名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的专职护林员,对全县护林员进行不定期督查。
  三、森林消防
  1988年,贯彻执行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1989年,实施《福建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把森林防火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县、乡政府成立由分管林业的负责人为总指挥,政府有关领导和林业、公安有关人员等组成的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部设立办公室,负责森林防火日常工作,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1995年,县、乡镇政府建立防火值班制度,防火工作与林政检查相结合。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责任人,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2003年,县落实《乡镇领导森林防火责任制》。开展乡镇领导森林防火责任制考评,发放2002年度乡镇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奖金9万元,并责令年度考评列最后三名的3个乡镇缴纳“森林防火专项基金”3万元。重新从18个乡镇中聘请20名护林防火协管员。发挥全县400多名生态公益林护林员、乡镇护林防火协管员及护林防火特别分队的作用,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2004年,县建立森林防火指挥室,配备林火卫星监测远程终端网络系统,配套购置森林火警监测、卫星接收、卫星电话等先进设备,建成全省首个县级森林防火指挥系统,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充实和完善森林消防专用车、扑火服装、对讲机、车载台、GPS、风力灭火机等消防装备,建设森林消防信息通信平台和森林消防队队部,投入资金近60多万元。编印《森林防火文件汇编》,编发新的防火宣传材料;举办7个期(次)森林消防队员知识培训与扑火技能演练。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督查,落实森林防火责任追究制。全县近40名乡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林业站工作人员因防火责任制不落实而受到处理。
  2005年,县调整充实各级森林消防队伍,举办扑火知识培训班或扑火演练20多场(次),补齐配足劈刀、灭火弹等消防物资,做好县森林防火指挥网络系统日常维护等工作。
  2006年,县购置一批新式的扑火服、扑火头盔、扑火手套、扑火靴、油锯、风力灭火机、割灌机、灭火水枪等森林防火设备和器材;从全县300多名森林消防队员中挑选出57名精干队员,新组建3支森林防火特别分队,并在县武警消防大队举行首次队列训练、消防器材操作与使用演练。
  2007年2月,县建成森林防火数字监控预警系统,对全县400多名护林员的巡山护林状况纳入实时监控,确保森林防火预警及时、准确,把火灾预警控制在未发、始发或初发阶段,提高保护生态公益林等森林资源的有效性。10月,建成森林防火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传达省、市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部署,与其他相关部门及时沟通森林防火工作情况。同年,对7支县级森林消防队配齐必要的装备,组织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森林火灾扑救能力;与移动通信公司合作,新建护林员信息监督系统平台,强化护林员日常考勤管理;配备移动信息机,及时发布防火信息;与移动公司联合表彰一批优秀护林员;做好现有5个森林防火哨的维护工作。同年,新成立一支由26人组成的森林消防特别分队,配备服装、扑火器材、通信器材等装备,提高应急扑火能力。
  四、建立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
  20世纪70年代初,福建省林业厅以永泰县为中心县,包括永泰、闽清、闽侯、尤溪、德化、仙游、永春7县市为成员单位,成立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其中永春县不作为值班县,其他6县市轮流值班。每年在值班县召开护林联防会议,检查评比、表彰先进及布置联防工作等。
  福建省第二护林联防区共设10个分会,会员单位有57个公社、263个大队。德化县汤头公社格中、岭脚、汤安,杨梅公社上云、下云、西境、安村、白叶、和顺,葛坑林场,葛坑公社大岭、水门、龙塔等大队参加第二分会。水口镇公社昆坂、毛厝、湖坂、凤坪、上湖、淳湖、梨坑、承泽、榜上,桂阳公社洪田等大队参加第三分会。霞碧公社(后更名为龙门滩镇)第二林场、张山林场、大溪、朱地、霞山、村兜,三班公社东风二场等参加第十分会。
  1977年1月,在德化县葛坑公社召开联防区第二分会第三次会议,尤溪和德化二县林业等有关单位,相关公社、大队等主要负责人均出席,会上通过了“护林联防公约”。
  1978年1月,第二联防区在德化县汤头公社召开第四次会议;1979年12月,在葛坑公社召开第六次会议;1980年,在葛坑公社召开第七次会议,尤溪、德化二县林业等有关单位,相关公社和大队负责人均出席参加,就联合护林防火问题进行交流、研讨,形成共同意见和措施。
  2003年,德化又是福建省第二联防区值班县。11月,在县召开联防区第二届第三次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自防为主,积极联防,团结互助,保护森林”的方针。
  附:典型森林火灾选介
  1988—2001年,全县发生森林火灾130起,过火面积1996.08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458.53公顷,受损林木蓄积20447.7立方米、幼树197.029万株。其中:1989年因旱森林火险等级持续较高,全年发生森林火险10起,过火面积91.2公项,其中2000年发生森林火灾23起,过火面积598.9公顷,受害森林面积501.1公顷,受损林木蓄积7452立方米、幼树65.54万株;2001年秋冬季降水偏少,霜冻日数增加,冷空气频繁,气候干燥,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全县重大的火险4起,过火面积47.4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9公顷,损失成林2134立方米。
  2002年上半年,因旱森林火险等级居高,全县重大火险7起,过火面积66.5公顷,受害森林面积64.8公顷,损失成林718立方米、幼株9.2万株。
  2004年发生“2.28”重大森林火灾事故,上涌镇下涌村高压电杆因针式绝缘子失去螺母被悬挂而脱离高压电杆横杆,产生碰击引起火花导致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51.13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31公顷,烧毁林木蓄积1970立方米、经济林面积14.47公顷,造成4人死亡;是年全县发生森林火灾82起,过火面积780公顷,受害森林面积748.6公顷。
  至2007年,全县发生森林火灾258起,过火面积1574.9公顷,受害森林面积1500.4公顷,受损林木28256多立方米。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