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3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植树造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4
页码: 693-6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植树造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采种育苗、造林。
关键词: 德化县 林业 植树造林

内容

第一节 采种育苗
  一、采种
  20世纪80年代,县林业部门在春美乡等地采集部分马尾松种子。
  1996年,县林业局注重开发采集德化县境内优良乡土阔叶树种。
  2004年,德化县采集闽粤栲种子250千克,2005—2006年采集50千克,2007年采集60千克。
  二、育苗
  1989年,德化县从省种苗总站引进火炬松(或称美国松)种子,进行容器育苗推广试验,改单季造林为常年造林。
  1991年开始,县林业部门连续二年培育火炬松、桐绵松,采用容器育苗方法,每年培育1400多万袋。
  1992年,德化县基本消灭宜林荒山之后,县主要以培育马尾松苗木为主,每年培育裸根苗150万株左右、容器苗50万株左右,满足全县造林更新的苗木需求。
  1996年,德化县开始开发当地优良阔叶树种,先后采集闽粤栲、米槠、酸枣进行小面积繁育试验;从省林业种苗总站先后调进四川桤木、拟赤杨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从沙县引进乳源木莲苗木和种子进行栽培。为逐步调整林种、树种结构,推广营造针阔混交林提供阔叶树苗木。闽粤栲、酸枣、四川桤木、拟赤杨、乳源木莲等树种在浔中镇浔中村、乐陶村和龙浔镇宝美村种植取得成功。同年,从漳州市华安县调进10千克越南肉桂种子,在浔中镇乐陶村育苗成功。1997年春,肉桂苗木在水口镇湖坂村的杉木林中套种,面积10公顷。
  2001年,承接国债项目,建设闽粤栲母树林良种繁育基地,投入资金160.5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18.64万元,德化县投入林业配套资金41.87万元。至2003年,在大张溪建立母树林0.13万公顷,在龙浔镇宝美村建立繁殖圃200公顷,在三班镇三班村建立良种示范林260公顷。
  2007年,全县培育闽粤栲、酸枣等乡土阔叶树和外来优质阔叶树苗2.73公顷,容器育苗100万株。
  第二节 造林
  一、绿化造林
  1989年,德化县开始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根据绿化任务重,荒山分散、偏远,营林资金短缺等实际情况,决定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经营主体造林,即县、乡、村合股创办,村集体与村民合股兴办,村民联户集资联办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林场造林为主,以个体私人造林为辅的造林形式。各林场造林工程由造林专业工程队承包,提高造林质量。造林专业工程队成为消灭宜林荒山、实现绿化达标的造林主力军。
  至1992年,全县造林2.8万公顷,平均年造林0.7万公顷,基本消灭宜林荒山。而后,造林工作重点转移到幼林抚育、垦复,加强中幼林管护上。每年投入大量育林基金和造林更新费,用于幼林抚育垦复,巩固提高更新造林成果。
  1993年后,更新造林以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为主,由林权单位负责完成,造林树种以马尾松和杉木为主,引进优良树种,调整林种结构,发展经济林和竹林。同时加强竹林的抚育垦复,培育速生丰产林和速生丰产毛竹林,当年新增毛竹林面积346.67公顷。
  1994年,利用世界银行资金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513.33公顷。
  1997年,引进直干兰桉、马占相思树种,在浔中镇良太林场小面积种植,受霜冻影响没有成功。同年,从浙江湖州引进高节竹、红哺鸡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母竹,从尤溪县引进黄甜竹母竹等竹种,在龙浔镇宝美村种植6.87公顷、雷峰镇蕉溪村种植53.33公顷、盖德乡盖德村种植近6.67公顷,均获成功。同年年底,全县还先后建立中小型笋用竹母竹基地100公顷,为全县提供优质母竹苗,建立优良笋用竹基地0.06万多公顷。
  2001年以后,相继引进多个桉树品种,在浔中、龙浔、龙门滩、三班、上涌等乡镇种植。通过几年试验观察,桉树在德化东半片生长较好,尤其在龙门滩镇的大溪村、霞山村表现更为适宜,生长良好。2006年,从厦门涌泉公司引进杉木二代半苗木,在上涌镇下涌村种植试验。2007年,在上涌镇曾坂、下涌村,三班镇泗滨村,龙门滩镇大溪村、霞山村种植133.33公顷左右,生长正常。1988—2007年,全县累计造林4.08万公顷,幼林抚育垦复7.9万公顷。
  二、营造防火林带
  1988年开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树种以木荷为主,以及火力楠、油茶、杨梅等。防火林带宽度分别为10米、15米、20米、25米。2004年后,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宽度一般在20米以上,以增强林带阻隔森林火灾的能力。至2007年,累计营造防火林带长1400多千米,面积0.28万公顷;抚育生物防火林带0.69万公顷。
  第三节 林业基地建设
  一、用材林与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
  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政府开始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建设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至1998年,全县速生丰产用材林与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0.92万公顷。其中杉木0.37万公顷,马尾松0.19万公顷,火炬松0.91万公顷,其他种类林木602.27公顷。
  2003年,在省林业厅基地办支持下,县林业局在雷峰、三班、浔中、龙浔、盖德、国宝、上涌、水口8个乡镇15个村建设省级速生丰产林示范片13个,总面积510.87公顷。同时,新造、培植以桉树、火炬松等为主的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基地,新造以马尾松、闽粤栲等当地优良速生乡土阔叶树为主的优质经济用材林基地。至2007年年底,全县用材林与工业原料林基地1.61万公顷。
  二、竹林基地建设
  1994年,引进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资金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种植毛竹林、抚育垦复中幼林,至1997年,利用世界银行资金,完成林业生产项目总面积0.24万公顷,其中新造毛竹0.03万公顷,深翻垦复抚育毛竹林0.16万公顷。
  1998年,全县毛竹林均进行一次或一次以上抚育垦复,为培育丰产竹林营造良好条件。同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五年建设3.33万公顷竹林基地的决定,至2002年,全县已在宜林荒山、疏林地、房前屋后等种植毛竹和中小径竹,总面积达1.67万公顷。
  2003年后,全县竹林基地转入以抚育为主,提高单位面积立竹量。
  三、珍稀树种和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
  20世纪90年代,德化县政府及其林业部门提倡和推广非规划林地造林,营造珍贵树木,开展创建绿化示范村活动。其间,营造以樟树、柳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等为主的乡土珍贵树木333.33公顷多,建立花木培育基地66.67公顷多。同时,推广改造低产油茶林、培育丰产“名、优、特”水果等生产措施,扩大规模,建立生产基地。
  至2007年,油茶、水果等“名、优、特”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0.44万公顷;建立培植“十八学士”山茶花、猴头杜鹃、深山含笑等地方特色花木基地。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