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管理与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305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管理与服务
分类号: F302
页数: 8
页码: 685-6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管理与服务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机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机管理与服务、乡镇企业管理。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业 服务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德化县农业局
  1988—1996年,县农业局设办公室、农情室、财务室。1996年,县农业局、经济作物局、畜牧水产局合并,重新组建农业局,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股、农业产业发展股、科技教育与技术监督股。同时,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包括农技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经管站、种子公司、农科所,以及乡镇农技站、经管站),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包括经作站、园艺场,乡镇经作站),养殖技术推广中心(包括畜牧兽医站,畜禽检验站、水产技术站、渔政管理站,乡镇畜牧兽医站)。
  2002年,县农业局定为县政府主管农业的正局级单位,原县农业机械站承担的机械行政管理职能和原县农办承担的农业资源区划职能划入县农业局。2003年,德化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成立,挂靠政策法规股。2004年,县纪委成立派驻农业局纪检组、监察室。
  2007年,县农业局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股、畜牧兽医股、农业产业发展股、科技教育与技术监督股等职能股室。下辖农业区划办、农机管理站、农机监督管理站、动物卫生监督所等参公单位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畜牧站、乡镇畜牧兽医站、农业执法大队、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技术管理站、经济作物站、种子管理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水产技术站(加挂渔政管理站牌子)等事业单位。
  二、德化县畜牧水产局
  1988—1995年,县畜牧水产局下辖水产技术站、渔政管理站、鱼种场(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畜牧兽医站、畜禽检疫检验站、饲料厂和畜禽种苗场。1996年,县畜牧水产局并入农业局。
  三、德化县经济作物局
  1988—1995年,县经济作物局下辖耕作站和茶果园艺服务部。1996年,县经济作物局并入农业局。
  四、德化县农业机械管理站
  1988年,县农业机械管理站(以下简称“农机管理站”)为局级事业单位,内设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机监理站。下辖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拖拉机修配厂(拖拉机站)、农业机械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机校”)等单位。1998年,县农机公司实行企业改制,机构撤销。2002年,县农机管理站并入农业局。2003年,县农机校撤销,校舍划拨给县教师进修学校,教职工由县教育局和县农机站安排。
  五、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
  1984年5月,德化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更名为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1989年9月,局内设秘书股、生产股、计财股、企业管理股4个职能股。1990年增设消防股,并建立德化县乡镇企业消防队。1994年,秘书股改为人事秘书股。1996年9月,乡镇企业管理局更名为乡镇企业局,内设办公室、技术质量管理科、生产安全监督科、经济贸易科、陶瓷管理科5个职能科室。同月,德化县陶瓷管理局成立,挂靠县乡镇企业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中国德化企业信息网站、德化县企业服务中心相继成立,挂靠县乡镇企业局。2002年3月,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德化县县级党政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乡镇企业局隶属县经济贸易局,加挂乡镇企业局牌子。至2007年,机构不变。
  乡镇企业管理机构,从1997年起,先后改称为企业管理站、新经济组织委员会、企业委员会、企业服务中心。由管理企业转向为企业服务。
  第二节 农村经济综合管理
  一、减轻农民负担
  1992年,县成立农民负担清理整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县农委。是年始,实行农民负担限额控制,乡统筹、村提留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5%以内。1994年,在18个乡(镇)设51个农村经济和农民负担调查点,对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水平进行调查监测,县人大、政府、政协先后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检查。是年,全县“三提五统”(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教育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民办交通费)费用人均15.48元,占上年人均纯收入1.36%;从监测记录中发现,罚款、摊派等社会负担偏重。
  1996年始,县推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监督制度及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统一使用省印制的农民专用收费发票,设举报电话,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1998年,县执行涉农税费价格“公示制”、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限额制”等各项制度,开展教育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农村用电收费、农民进城务工收费、农民生产性费用和农村报刊摊派等专项治理。
  2001年,全面推行“三提五统”及“两工”(义务工、积累工)预决算制度,全县乡统筹年人均29.41元,村提留年人均7.07元。全县发放监督卡6.3万份。翌年在上涌、三班两个镇设立30户农民负担监测点,对农民负担水平进行跟踪反馈。
  2003年,执行“五取消、一稳定、一改革”农村税改政策,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除烟叶及原木收购环节特产税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稳定农业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方法。制定《德化县2003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全县202个村(居)进行审计,审计金额16293万元,为农民减轻负担892万元,人均减少34元。2004年,全县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18项,降低标准2项,涉及金额200多万元。2005年,免征原木收购环节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214万元。2006年,实行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和屠宰税,农民人均减负64元。
  二、土地承包管理
  1988年后,全县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农村土地双层经营体制。1990年,县委、县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行意见》,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建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208个,其中县1个,乡(镇)17个,村190个,形成农业承包合同三级管理网络。至年底,组织清理承包合同5.76万份,其中50%以上的合同经乡(镇)合同管理机构鉴证。
  1998年,根据中央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规定,组织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和土地承包合同签订工作。至2003年5月,184个村、1680个村民小组、6.05万农户,签订合同1.23万公顷,分别占应签合同95.83%、97.56%、97.65%和98.76%。浔中镇世科村、后所村、乐陶村、凤洋村,雷峰镇瑞坂村等8个村有历史原因不能全部完成土地延包工作,其他乡(镇)、村都完成经营权证书发放和合同签订任务。
  2004年,县成立土地流转领导办公机构,制定土地流转实施意见。至2007年,县、乡(镇)分别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指导和服务中心,各村成立服务站,配备信息联络员,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并通过德化农业信息网开设“耕地流转”专栏,建立流转资料库,搭建流转信息服务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方式,合理流转耕地。全县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面积1006.67公顷,参与流转的农户0.79万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总农户数7.08%和12.4%。
  三、财务管理
  1991年,配合农村社教工作,组织村级财务全面清理整顿,清查152个村,清出被拖欠集体资金304万元,收回213万元。
  1992年,村级财务会计按照借贷记账法进行核算。1994年,制定《德化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推行“以会计集体办公记账为主,辅以民主理财和审计监督”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全县举办村财务集体办公37次,383村次。农业部《农村财务会计》11期对德化县这一做法作专门报道,向全国推广。
  1995年,县农业局成立农村审计站,相继成立村主任离任审计协调小组、村账镇审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县范围内推行村账镇审制度。此后,每年确定若干村作为审计示范点,先后对阳山、曾坂、葛坑、霞山、下寮、金锁、潘祠、杨梅、铭爱、久住、南斗、格头、东山洋、浔中、宝美、黄井、尤床、塔兜、琼山、洪田等村进行示范审计。开展4次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996年后,执行财政部《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202个村(居)成立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推行以财务公开为首要项目的村务公开制度和“农村财务会计任用证”制度。设立村务公开栏,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小组,启用审核专用印章。全年举办村会计集体办公活动500多次,纠正错账300多笔,查处经济问题20多起。1998年,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核定全县乡村集体资产2.03亿元,其中村级集体资产1.14亿元;核实乡村集体固定资产1.28亿元,其中村级集体固定资产0.75亿元。
  1999—2000年,对1998年12月31日前的乡、村两级不良债务进行清理,全县清理1230万元。2001年,农村财务审计涉及金额7028万元,清理不良债务1360万元。
  2004年,制定《德化县村集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推行村会计集体办公记账,信访重点村审计,全县举办村会计集体办公记账活动54期次、审计65个村,纠正凭证审核不严格、记账不规范等问题,加强村集体资产和集体财务管理。
  2006年,推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要求,开展村级债务债权清查核实工作,锁定2005年以前债务,严格控制村级发生新债务,并对旧债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化解。截至12月底,全县18个乡(镇)202个村,村级债权总额2127.78万元,平均每村10.53万元;债务总额6077.52万元,平均每村30.08万元。
  2007年,全县18个乡(镇)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正式运行,聘用代理会计40名,配置电脑、打印机及农村经营管理计算机网络监管系统。202个村(社区)建立村集体会计代理运行机制,在泉州市率先实行村财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监管。
  第三节 农机管理与服务
  一、农机供应
  1988年,县设农机管理站和农机公司,乡(镇)设农业机械管理站,负责农业机械供应。至1996年农机推广和供应成绩突出,获内贸部“全国农业机械流通行业先进单位”表彰。1998年体制改革,撤销农机公司,由原农机公司职工组合成立德化县鑫农机械有限公司和德化源源农机有限公司,从事农业机械供应服务。2003年,乡(镇)农机管理站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受县农机管理站指导。负责该区域内的农业机械管理与服务,满足群众对农机的需求。
  二、农机培训
  1988年,县农机校负责农技员、拖拉机和农用车驾驶员上岗培训、复训、轮训。1990年,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农业部农机司批准为“四有”(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农机校。至2003年,农机校培训手扶拖拉机驾驶员1126人,农用运输车驾驶员831人,农机员14人,农机、汽车、摩托车修理工236人,乡(镇)农机管理员岗位培训120人,驾乘人员上岗培训403人;汽车驾驶员技术等级培训942人,出租车驾驶员技术等级和岗位培训63人;复训、轮训驾驶员571人。
  三、农机维修
  1988年后,县拖拉机修配厂实行承包经营,从事农用运输车和手扶拖拉机维修。乡村农机维修由乡(镇)农机站和农机维修点负责。1990年执行农业部《全国农机维修点管理办法》,全县审定三级农机维修站8个,核发修理工技术证书12本。18个乡(镇)有农机三级网点33个,专业点7个,持证上岗61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1993年,县拖拉机修配厂推广使用清洗剂替代清洗用油和SI茶油机节能技术,获农业部节能改造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称号,并被省农机局审定为农机一级维修网点。1994年后,加强农机维修技术队伍建设,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基本满足全县生产需求。2007年年底,全县有三级维修网点30个,获得农机维修技术等级证书110人,其中初级农机修理工67人,中级农机修理工37人,初级轮胎修理工2人,中级钳工1人,中级电焊工3人。
  四、农机安全管理
  1988—1991年,县公安部门负责拖拉机检验,办理报户、过户、发牌证及驾驶员考试、考核工作。1992年7月起,农机监理所受公安部门委托,负责拖拉机检验、办理报户、过户、发牌证及驾驶人员证照办理工作。农用拖拉机上公路行驶仍由公安部门对其交通安全管理。1993年始,施行《福建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规定》。1994年开展上路检查78天次,查拖拉机1000多台次,罚没款1万多元。1996年对变型运输机(土车)进行注册登记(1998年停止注册登记)。至2007年,拖拉机新车登记3250台,年检8817台,驾驶员年审3857人,换证849本;查出无牌无证的拖拉机235台,逾期未年检66台,擅自改装超标11台,无证驾驶44人,超载拖拉机34台,外籍拖拉机8台,违章载人44人次,分别依法处理;无重大农机事故发生。
  第四节 综合技术服务
  1988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继续负责全县农业应用型技术研究,以及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
  1991年后,县成立农业技术服务部、畜牧兽医水产技术服务中心(养殖技术服务部)、柑橘联合社、茶叶联合社、经济作物服务部、食用菌协会、渔业协会、掌瓜协会及庄稼(绿色)医院;建立乡(镇)农技服务指导站18个,咨询服务部13个,农业技术、兽医服务部34个,经联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14个,形成县、乡、村三级社会服务体系,推广“五新”技术,为农民提供种苗、机耕、灌溉、植保等技术指导和服务。
  至1999年,开办科技致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16期,开设人工培植牛黄、新法养蜂技术等讲座10多场次,2万多人次获得培训。利用圩日及电视、电台等媒体,开展旱育秧、抛秧、反季节蔬菜栽培、果树花穗嫁接、开心形修剪、无土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肉猪“肥育法”及轻型农机具使用等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接受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特色农产品、价格信息、耕地流转等咨询1300人次,接受来电来访748人次,派出技术员100多人次到现场指导解决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2000年,县成立农业生产110服务中心,开设农业咨询服务台(“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和德化农业信息网,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服务台实行值班制、首问负责制及服务承诺制度。
  2004年,德化县实施农业部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试点县,开通农业手机短信服务,形成“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至2007年,发布供求信息12条,发送手机短信息9008条;接受来电和网上咨询94866人次,其中来电咨询3200人次;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选派48名技术骨干挂钩18个乡(镇),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5702人次;组织“五新”技术培训4180场次,受训人数15860人次,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产地认证、绿色农产品认证知识讲座数十场次,接受教育近万人次,2500多人取得“绿色证书”;开展科普宣传11场次,播放专题片5辑,发放科普材料3.8万多份,接受咨询1200人次,解决有关问题256个,挽回经济损失2490万元,新增效益6560万元。
  第五节 乡镇企业管理
  一、质量管理
  1988年2月,农业部发出《关于搞好乡镇企业升级工作的通知》,乡镇企业通过升级,增强企业标准化及质量意识。是年,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被市标准计量局聘任为工业企业计量定级升级计量评审员,进行乡镇企业的计量定级升级工作。
  1991年,全县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翌年,按农业部规定的基础管理标准,全县乡镇企业通过省级达标验收6家、企业通过市级验收2家,其中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6家。
  1993年,全县通过农业部一级基础管理达标验收的企业11家;佳美集团公司获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认证;获1993年度省级先进乡镇企业单位称号11家。1994年度,省级先进乡镇企业单位有德化县国宝建筑工程公司、德化县汤头建筑工程公司。
  1997年,乡镇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工作制度。1998年2月,德化县被省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同年,经省乡镇企业局质量标准处验收,全县16家乡镇企业获农业部TQC认证。1999年,冠福陶瓷有限公司获国家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该项认证的耐热瓷企业,18家乡镇企业获得农业部TQC认证。
  2001年,佳美、创意、龙鹏三家集团公司获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铭丰金花纸有限公司、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2家企业通过农业部TQC认证;创意集团获省技术监督局、省乡镇企业局颁发的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德化县龙腾冶炼有限公司、泉州豪富礼品有限公司两家乡镇企业获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德化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华鹏、冠福牌日用陶瓷(餐具、茶具)获评国家免检产品。至2005年,全县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35家。同时,全县共有注册商标145个,其中佳美、华鹏2个商标为省著名商标,福康、真泰尔、顺美3个商标为市级商标;获中国名牌产品2项(冠福餐具、茶具)、获国家免检产品3项(冠福餐具、茶具、咖啡具),获福建省名牌产品2项(冠福耐热煲、华鹏日用陶瓷)。
  2006年,博大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获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证书,为德化县首家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全县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确认的陶瓷企业30家,占全市71.43%、全省66.67%,获证企业建立一套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输美订单大增。2007年,全县有3家乡镇企业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分别是佳美集团公司、龙鹏集团公司和创意集团公司;“龙鹏及图”“Luzerne”“创意及图”“SHISHENGCERAMIC及图”“跨越及图”,以及春美黄花菜“十八格及图”6件商标获评福建省著名商标。
  二、安全管理
  1988年,德化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制定《德化县乡镇企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实行防火责任制,由主管领导人负责防火工作,要求做到“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989年5月17日,经省公安厅批准,县成立乡镇企业专职消防队。1993年,突出抓企业的安全生产、防火、.防盗,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全县举办3期乡镇企业厂家安全及防火负责人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75人次。
  .1995年,各乡(镇)企业办与县乡镇企业管理局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生产安全、消防安全方针。
  1998年,县安全、劳动监察等部门对全县乡镇企业“三合一”“二合一”厂房进行“拉网式”检查,发出整改意见通知书42份,提出整改意见85条。同年,佳美瓷厂、佳艺瓷厂、艺德工艺实业有限公司、宏伟瓷厂、第五瓷厂、凤辉瓷厂6家乡镇企业被泉州市授予第一批“创建乡镇安全生产管理示范企业”称号。
  1999年,继续开展“创安”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职工的创安意识,全县接受教育的职工2.8万人次。雷峰镇乡镇企业管理站获2000年度省乡镇安全生产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10月11日下午5时左右,德化县观音岐矿山三班镇瓷土矿5号洞采矿时发生崩塌事故,被埋8人,镇政府、县有关部门组织数百人参加抢救,1人获救,6人死亡、1人失踪。
  2001年,全县上规模的7家乡镇企业均组建专职消防队伍,有成员60多名。同年,全县对乡镇企业开展5次“拉网式”大检查;对德化县盖德有济烟花爆竹厂、赤水烟花爆竹厂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培训人员102人,经考试合格者持证上岗。
  2004年2月14日,龙鹏集团公司下属的福美瓷厂发生特大火灾,财产损失240万元。全县推广“事故隐患和职工危害监控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信息卡、危险源点警示卡、安全检查提示卡”等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方法,加大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2007年,全县各乡镇成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行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执法权。同年,县安监局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全县自查自纠企业531家,查出隐患621条,整改隐患467条,整改率75.2%。全县企业均建立门卫值班、防火防灾等安全生产制度,添置消防器材,设立安全检查岗位,严格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化。
  三、产权制度改革
  1990年后,集体所有制企业原有弊端逐渐暴露,原有的灵活机制逐渐弱化,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科技人员不足等,制约着集体企业的发展,企业所有制逐渐向多种形式转变。
  1997年,县开始全面对乡镇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按不同的乡镇企业特点实施不同的改制方案,使企业成为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是年,浔中镇办“德化第五瓷厂”,以427万元拍卖给原承包人;龙浔镇宝美村办的停产近两年、亏损70多万元的“宝美瓷厂”以420万元拍卖给佳美集团公司;三班镇办的“新亭瓷厂”拍卖给私人重建豪捷陶瓷有限公司。1998年,三班镇办的“三班瓷厂”以60万元拍卖给私人,重建“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此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所有制企业逐年减少,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全县形成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产权格局。
  第六节 行政执法
  1998年,德化县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县农业局配合县人大、工商局等有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执法检查,检查畜产品和种子、种苗检疫情况,查处非法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等不法行为。1999年,开展兽药、生物制品监督检查10次,查处案件55起,罚款15579元。
  2001—2002年,县农业等部门组织开展以“打假护农”为重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执法检查,整顿和规范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资市场秩序。破获电、炸、滥捕鱼等渔政案件4起,查处违法违纪案件348起,取缔非法种子销售点2个、非法屠宰场6个,罚没款99969元。
  2003年,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至2007年,受理违法经营案件57起,其中违法经营农药34起,违法经营种子13起,违法经营兽药6起,违法经营化肥4起。受理行政复议3起,行政诉讼1起,申请强制执行2起,受理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行政复议1起,收缴罚款31.5万元。德化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获省农业厅“先进单位”称号。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