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贷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3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贷款
分类号: F830.58
页数: 2
页码: 625-6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农业贷款的情况,包含了县农行贷款和县信用联社贷款。
关键词: 德化县 金融 贷款

内容

一、县农行贷款
  20世纪80—90年代,根据国有专业银行分工,县农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乡镇企业、供销系统、农村小水电、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发展项目等,为农户、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1988—1991年,县农行发放农业贷款4534.2万元。
  1996年,农业贷款1693万元,乡镇企业贷款1260万元,两项贷款占全年贷款余额35%。
  1997年,金融部门实行商业化经营,遵循“安全、流动、效益”原则,以解决民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金融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不断调整信贷结构,使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保持比较合理的比例。2006年年底,县农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8.3%。2007年,全县农业贷款主要由县信用联社发放,占全县农业贷款总额98%。县农业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下降为376万元。
  二、县信用联社贷款
  1988—1995年,县信用联社是德化县从业人员最多、网点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其间,共发放农业贷款13705.6万元,农村工商贷款10261.0万元,两项贷款数占信用联社贷款总额的72%。
  1996年8月,县农村信用联社与县农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独立运营。县信用联社坚持“小额、分散、流动”的信贷原则,实行信用、保证、联保、互保、抵押、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为全县“三农”、中小企业和社区工商户等提供金融服务和信贷资金支持。
  2000年,发放支农贷款12206万元,占信用联社贷款总余额65.1%,其中,农村工商业贷款6485万元,占贷款总余额34.6%。促进全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
  2007年年底,县农村信用联社为全县乡村提供信贷支持,向农户发放支农贷款,累计达28707户、贷款总额58501万元,占全社贷款总额的79.61%,其中一般农户贷款20407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446万元,农户联保贷款8659万元,支持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其间,春美、大铭等乡建立黄花菜基地,种植面积666.67公顷多。汤头乡岭脚村、葛坑镇龙漈村油桃、柑橘的种植规模扩大。浔中镇土坂村种植食用菌,龙门滩镇大棚蔬菜种植和生猪、山羊养殖等均得到县信用联社的信贷支持。三班镇龙阙村“戴云牌”黑鸡养殖贷款100多万元,黑鸡养殖户50多户,黑鸡存栏数达9.5万羽,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年经济收入500万元以上。德化信用联社支农的经验及做法,曾在泉州电视台进行宣传。
  同年,全县纳税30万元以上中小企业在农村信用联社开户达123户、贷款32306万元。其中三班镇中小陶瓷企业70多家,有46家以联保或互保方式获得贷款,贷款资金累计586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年底,县信用联社创办中小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的做法,在福建省银行业支持海西新农村建设大会上作为典型经验介绍交流。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