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1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审计
分类号: F239.227.57
页数: 10
页码: 602-6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审计的情况,包含了企业审计,行政事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
关键词: 德化县 审计 经济

内容

第一节 企业审计
  1988年,对德化县国有企业承包经营前的财务收支、承包期间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建立经济责任台账等档案资料,为承包经营期满的终结审计打好基础,为县政府实施奖惩等经济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同年年底,对1987年开始实行承包经营的13家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年度审计;配合有关部门,对国有企业1988年开始承包经营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以及资产评估和债权债务核实等工作,了解内控制度和经营状况,审查财务收支合法性,检查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对材料成本核算不健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企业提出合理化建议11条,纠正盈亏不实31.68万元。
  1989年,对18家承包经营的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对党政领导交办的4家企业进行审计,检查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促进落实承包合同,提出审计报告和审计调查报告22篇,为县政府经济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同年县纸箱厂实行公开招标承包,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
  1990年,对全县实施承包经营的企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为县政府研究落实承包者的奖惩等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对中外合资企业晖龙陶瓷有限公司和县工艺美术陶瓷厂的资产比例、经营成果、债权债务进行审计,并将审计情况综合报告县委、县政府;对11家工交企业的工资基金、消费基金,5家公司的流通费用进行审计调查,出具审计报告和调查报告28篇,为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服务。
  1991年,对第一轮承包经营的19家企业进行承包责任终结审计,出具审计报告19篇,为厂长(经理)承包经营期实绩考核提供数据和依据,为县政府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提供决策参考。
  1992年,继续对21家承包经营企业进行经营责任审计,核实资产、负债、损益,调增利润25.63万元,调减利润26.54万元,促进完善承包和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对2家利用外资企业进行审计,其中对晖龙公司严重亏损,龙城公司生产停顿的经济现状,分析制约和影响企业生产的原因,提出审计报告,上报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对矿产公司、矿管办、侨联进行审计,查明账外“小金库”和交接经济账目存在的问题,查处内部均分、公款私管的事实,追缴涉及当事人的款项9988元,上缴县财政。
  1993年,对18家国有工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进行审计,核实每一承包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调增利润127.08万元,调减利润112.63万元,为县政府对企业进行考核、奖惩,落实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对11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3家商业公司潜亏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承包企业综合情况的审计报告,并被采纳。
  1994年后,以企业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金融保险企业贯彻国家金融政策,整顿金融市场等宏观措施为审计重点,以国有工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经济效益为审计工作目标进行审计监督。
  同年,对17家工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进行审计,调增利润81.13万元,查补税金12.89万元,用于税前还贷75.72万元,为县政府对厂长(经理)承包经济责任考核提供依据;对第三瓷厂引进线技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划分一厂和三厂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合作企业的龙城陶瓷公司租赁前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反映公司经营真实现状。调查基层供销社农资经销的价格,对农资经营企业进行审计,向省、市有关部门提交农资经营状况的审计调查报告。
  1995年,对中行、建行2家金融企业以及食品公司、矿产公司等4家工贸企业进行审计,发现财务核算和管理中存在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账证不符、损益不实、资产潜亏和应收款项久挂等问题,对金融企业提出加强业务支出核算和落实宏观管理措施的建议,对工贸企业提出加强会计核算和管理、挖掘潜力的审计意见,均被采纳。
  1996年,对审计署确定的农行、中行、保险等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对电力、医药等8家国有企业,中百、食品、糖烟酒3家潜亏企业进行审计和调查;对第二瓷厂、矿产公司、地产公司、黄金公司、搬运公司、拖拉机站等9家转制企业进行审计调查。派出人员参加水泥厂、纸箱厂的清算工作,为县国有企业顺利转换经营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当年度企业审计时,调增利润28万元。
  1997年,完成审计署确定的农行、医药行业的审计任务,完成省审计厅确定的二资企业—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县水泥厂扭亏补助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对德化县印刷厂、彩印包装厂、酒厂进行厂长(经理)离任审计。
  1998年,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财政补贴较高的企业的审计工作,重点审计粮食、电力、机械、林业、木材等经营性企业,查出违规金额505万元,应上缴财政46万元;查出德化县粮油总公司存在货币资金结算不及时、投资无效益、资产损益不实、粮食购销管理粗放、挪用政策性粮油借款等问题,其审计报告引起县领导重视,分别指示有关部门查办。
  1999年,对县自来水公司、电影公司、农资公司、市政建设公司等6家国有集体企业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查处应上缴财政金额51.60万元,其中自来水公司私设“小金库”14.20万元,市政公司乱提费用19.50万元有效保护国家资产。
  2000年,对县电力公司、饮服公司、煤矿等3家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转移资产、挤占成本费用、虚减利润、损失浪费等违纪违规金额34万元;上缴财政32万元。
  2001年,对新华书店、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隐瞒收入和折扣折让,私设“小金库”、挤占成本费用、虚减利润等违规金额28万元;上缴财政16万元。
  2002年,对县物资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对该公司没按规定提缴工会费,公司福利费等问题提出纠正意见。完成泉州市审计局统一组织实施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资产、收益情况审计调查,完成县住房公积金基金管理的财务收支审计,对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投资回报率低,出口销售产品比内销产品毛利率低的问题,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经费少量超计划指标的问题,如实提交审计报告报送市审计局。
  2003年,对全县21家国有合资企业损益情况进行审计调查,有8家企业合计亏损288万元。对县种子公司、自来水公司等4家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虚列支出、损益不实等违规金额60万元,其中17万元上缴县财政。
  2004年,对县粮油总公司、燃料公司等4家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虚列支出,损益不实等违规金额18万元,其中4万元上缴县财政。
  2005年,对涌溪水电公司、县电力国投公司、市政工程公司3家企业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违规金额76万元。
  2006年,对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矿产工业总公司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违规金额10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286万元。
  第二节 行政事业审计
  1988年,县审计局对10个乡(镇)政府的财政决算、财务收支和企业办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发现存在固定资产没有建立明细账,财产没有登记账卡,往来账款长期挂账等问题,提出财产管理、清理往来账款、收回公款和处理呆账的合理化建议6条,引起各有关乡(镇)政府领导重视,要求财务人员立即整改,健全、完善管理制度。
  1990年,对教育经费和18个乡(镇)的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提交审计报告19篇.对集资建校、学区中心小学财务管理、资金核算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7条,县教育局根据审计建议立即抓整改,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1991年,审计省定项目税务经费、土地管理费、财政周转金、粮食议价经营,公安、交警大、邮电、公路段等28个项目(单位),提交28份审计报告和调查报告,报送省审计厅、市审计局,为全省性行业管理、宏观调控服提供决策参考。对全县10个乡(镇)财政进行审计,核实收支、查处违纪,促进乡(镇)加强财政管理,管好用好各项资金。
  1992年,加强综合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定期审计,先后共审计乡(镇)财政所、学校等39个单位,撤销14个单位“小金库”,处理资金23.26万元;查明擅购非生产性专控商品16.04万元;查清公款私存等涉及个人经济款项1.02万元。乡(镇)财政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综合报告被县政府采纳,批转相关单位贯彻落实。
  1993年,对土地、交通、乡(镇)财政等28个单位项目进行审计,查出违反专控商品管理的违纪金额37.13万元。对无项目收费、乱发资金补贴等罚没款6.43万元,没收、清理上缴县财政7.91万元,撰写工商罚款、“两费”、“规费”、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行政事业单位等财政财务审计6个综合报告,报告中的有关建议和意见被县政府领导采纳,要求相关部门或单位整改。
  1994年,对13个独立核算单位离任的科级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6个乡(镇)财政所和11个预算外资金多的单位进行审计,收缴违规资金2.29万元,查补税款0.89万元。对预算外资金存在普遍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向县政府提交《关于县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亟待加强》的报告,县政府批转相关单位贯彻执行,促进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1995年,加强对农业投入、教育投入的审计,促进投入资金全部用于农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对公路养路费进行审计,保证公路养路费管征及时,收齐收足,管好用好;对有线电视台租赁收入等县直单位预算外资金进行审计,查补税收入库资金32.37万元。
  1996年,对乡(镇)政府管理的财政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部门的站所、教育部门的学区等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查处“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私设“小金库”、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罚没款收入、扩大消费基金开支等违纪行为。其中查出葛坑镇政府、汤头和杨梅学区财务通过做假账贪污公款的事实,分别移送纪检、检察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处理。在对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租赁收入等预算外资金的审计时,查补各种税费10.13万元。
  1997年,对部分乡镇的主要领导进行离任审计,经县委主要领导批示,将有关违规情况向全县有关单位通报,以严肃纪律,教育他人。
  1998年,对财政拨款多、预算外资金多、罚没款多、有资金分配权的工商、公安、交警、龙门滩镇、国宝乡、南埕镇等29个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查出违规金额470万元,上缴财政金额71万元、追回被挪用资金49万元。
  1999年,审计6个乡(镇)政府和县20个行政事业单位。在对乡(镇)政府审计中,跟踪资金去向,取证延伸到村一级,发现个别乡(镇)有转移支出的违纪行为,审计查处上缴财政的违纪金额32.20万元。2000年,对石龙溪采育场、大张溪林场、社会保障基金等24个单位进行审计,查出私设“小金库”、乱收费、漏缴税费等违规违纪金额59万元,上缴县财政19万元。
  2001年,对2个乡(镇)政府和5所中小学校等7个单位,以及泉州市公安局统一部署的公安系统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发现挪用挤占专项资金、违规购买小汽车、支出挂账等违规行为金额303万元,处以罚款17万元、并上缴财政;发现个别学区仿造学生手册、虚假退支学生代办费结余款,累计达13.2万元的违纪行为,移交县纪委予以处理。
  2002年,对县委办交办的县总工会、戴云中心茶场、县宾馆、森林公安分局等4个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2003年,对县国土资源局、市场服务中心、县医院、中医院等13个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违规资金2002万元,处以罚款21万元,并上缴县财政。
  2004年,对县粮食局、园艺场、流动人口管理站等7个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发现财务核算不规范、挤占专项资金、没有执行“收支两条线”等问题,查出违规资金4万元,应自行纠正、规范金额185万元。
  2005年,对17个行政单位(包括10个届中经济责任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对财务核算中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纠正违规行为。
  2006年,对13个行政事业单位(包括1个经济责任审计)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提出改进意见。
  第三节 专项资金审计
  1989年,县审计局围绕控制消费基金、压缩基建投资规模、教育行政性收费、扶贫资金、专控物资资金、烟酒、医药行业等行业进行专项审计和调查,提交审计调查报告17篇,其中有关综合财务、经济管理影响宏观调控决策、廉政建设等5篇综合报告和审计呈阅件,县政府领导召开专门会议研究,提出强化审计监督意见。
  1990年,对3个省定贫困乡的扶贫资金、林业“两金一费”、农产品贷款进行审计调查,配合有关部门对借用公款、奖金补贴发放和治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进行调查,提交审计调查报告5篇,为县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参考。
  1991年,对民政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中小学校收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租赁费进行审计调查,提交审计调查报告4篇。其中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租赁费的审计调查报告,经县政府批转在全县贯彻执行;3所中小学校退还向学生收取的水电费、设备费6100元。民政部门对资金外借,逾期借款情况,加强资金管理、催收外借资金;查出应补交林业“两金一费”(育林基金、更改基金、管理费)54.46万元。
  1992年,对社会保险、待业保险基金,水利、水土保持补助经费进行专项审计,从资金来源、管理状况、实际到位、下拨资金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交审计调查报告4篇、合理化建议8条,被有关部门采纳、整改。
  1993年,对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办公室财务收支、县技工学校(批转件)、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其中首届陶瓷节财务收支审计情况向社会公布,信贷资金情况供整顿金融秩序参考。同时,对农业发展基金、城市增容费、公路建设资金、老干活动中心经费、电视台集资、社会福利募捐、体育彩票发行等进行专项审计,促进规费、基金、筹资的运行规范管理、合理投向。
  1994年,对先行工程305线、103线工程建设专项资金,计划外生育费,工行、农行、建行、保险公司等新旧会计科目衔接,希望工程(县助学助教基金),林业“两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调查,促进专项资金规范管理、提高使用效益,落实政策、措施。会同县财政、计生委提出《计划外生育费实行乡收县管管理办法》,由县政府批转执行;对取消、暂缓、纠正173项收费的执行情况的审计建议和意见,县政府分管领导批转有关部门办理。
  1995年,通过对社会统筹“两金”、4个贫困乡(镇)扶贫资金、消费基金增长、先行工程305线和103线的审计调查,追补解交社会统筹“两金”11.52万元。
  1996年,对6个乡(镇)10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进行审计、对流动人口管理站进行审计调查,查清扶贫资金到位、安排、使用情况,提出纠正个别村财务管理混乱的意见,均被采纳。
  1997年,对年度普教经费进行专项审计,发现9个乡(镇)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追补投资近30万元,为“两基”达标打好基础。同时,配合财政局开展预算外资金和公房出租检查清理,配合纪检部门检查扶贫资金和村务公开工作。
  1998年,对国际援贷项目、水利资金、捐赠救灾款物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按照省审计厅的部署,对粮食部门进行跨地区交叉专项审计,县审计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审计组,赴顺昌县粮食部门审计,按时完成省厅下达的审计任务。
  1999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国际援贷项目、粮食收储中心等专项审计,发现龙浔镇等政府挤占教育费附加专款32.52万元,全县追补投资教育资金57.10万元。
  2000年,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行政性收费、政府负债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教育投入“空转”(虚假投入)问题、行政性收费欠规范、政府举债规模和偿债能力等进行审、分析,提出建议,为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对乡(镇)教育资金投入审计时,发现南埕镇财政所原总会计涉嫌贪污5.5万元案件线索,并对其在龙门滩镇担任总会计期间的业务进行追溯核查,查出涉嫌贪污13.6万元证据,移交有关部门立案侦查。
  2001年,对省市定投资建设项目、地税部门提退手续费、世行贷款发展森林项目、城乡电网改造、普教经费、人保公司财务收支、金融系统养老保险基金、经贸企业出口退税等进行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发现森林发展项目的申请贷款额未及时到位、电网改造资金缺口较大、普教经费没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外经贸企业出口退税滞缓期较长,跨年度退税数额较大等问题,如实向上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督促12个乡(镇)补充投入教育资金129万元。
  2002年,对县医疗保障基金、县信用联社信贷资产质量、民营科技园、城区防洪堤、闽粤栲树林良种繁育项目、南埕镇大洲岛耕地开发等项目进行审计和调查,完成国家审计署确定的世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的审计,分别提出审计报告,报送相关部门。
  2003年,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和部署,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土地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发现土地专项资金没及时上缴省财政金额64万元;对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企业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金、生育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农村养老保险金,民政部门负责管理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进行审计,发现31个单位存在欠缴机关单位养老保险金133.7万元,生育保险金收不抵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发放的时间、形式、标准不及时、不统一、不平衡等问题,向县政府提出审计报告,县长杨益民作出批示,要求各相关部门整改落实。
  2004年,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预算、决算进行审计,就15个单位欠缴养老保险金51.77万元,5个单位欠缴医疗保险金4.27万元,个别乡(镇)“五保户”月发放金额没有达到80元等问题提出综合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
  同年,对乡(镇)政府负债情况,乡(镇)卫生院财务收支情况、国有参股企业损益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和调查。审计结果表明:县助教助学基金、公房出售款管理使用较为规范;有4个卫生院合计赤字14.95万元,乡(镇)政府债务累计达7049万元;挂账5年以上的往来账款达4065万元,形成坏账损失465万元。
  2005年,对县医疗保险基金、农业综合开发、乡(镇)预算外资金平衡状况、公路建设资金、唐寨山森林公园建设资金进行审计和调查,并向县政府提交专项审计报告,供县领导决策参考。
  2006年,对县养老保险基金、粮食收储情况、县直单位固定资产出租收入等6个项目进行审计和调查。发现个别单位未及时缴纳养老保险费,水利资金投入不足、分散使用、挤占挪用现象,固定资产出租没通过招标等问题,向县政府提交审计报告,对违规行为提出纠正、完善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按照审计署布置,对英国赠款的预防控制结核病项目,以及社会保险基金、乡(镇)负债情况、农村征地补偿费等项目进行审计和调查。审计结果表明:世行贷款的资金管理较为规范,做到专款专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单位能较好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款项缴存按规定执行;乡(镇)政府债务呈增长趋势,举债规模偏大、债务偿还困难;已征用农村集体土地的补偿费能按规定标准补偿。
  第四节 基本建设审计
  1992年起,对自筹资金基建进行事前审计,对基建招投标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向县政府提出防止挤占挪用基本建设资金、适度控制建设规模和基建投标制度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中的建议和意见被县政府采纳,批转相关单位贯彻落实。
  1993年,对德化水泥厂英山分厂异地技改项目、房地产公司一期旧城改造、建委城建资金中的自筹基建资金部分进行审计。1994年,对10个单位自筹基建资金进行事前审计,为县计委研究立项提供依据。
  1995年,开展对城建资金和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审计,促进城建资金专款专用;对热电厂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审查资金筹措、拨付和使用情况,发现兑换计算不实问题,追加资金利息28.24万元,纠正外方到资的计算方法和资金数,调减外方出资5.1万元,核减投资支出126.2万元。
  1996年,审计固定资产投资源头资金、设施项目规划、建设资金管理情况,审查教育局等22个单位年度投资情况、总金额1745万元,为县计委研究立项提供依据。
  1997年,对中国农行德化支行综合集资楼、县民政局综合楼、浔中中心小学基建工程(决)结算进行审计,共核减工程投资16.0万元;1997年7月1日,县监察、计经、建设、审计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规定,国有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新建设项目,均应接受审计或审计查证。
  1998年,对县三中逸夫楼、浔中中心小学基建项目进行审计,审计投资总额705万元,核减工程决算52万元。
  1999年,对县供销大厦、邱村选矿厂、黄金冶炼厂、三中教学楼、德化热电有限公司土建5个工程项目进行竣工决算审计,送审金额3186万元,核减工程款58.87万元。
  2000年,对县八中餐宿楼、县体育场工程结算进行审计,核减高估工程款21万元。
  2001年,对县防洪堤分段工程、县一中科学楼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审计项目投资总额1126万元,核减工程造价103万元。
  2002—2003年,对陶瓷学院一、二期工程的土建、水电、附属工程进行竣工决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255万元。
  2004年,对县一中飞达体育馆和三中餐宿楼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核减工程价款67万元。
  2005年,对县一中飞凤教学楼和锦珍教学楼等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核减工程价款63万元。
  2006年,对涌溪水电有限公司基建工程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284万元。
  2007年,对县科技大楼建设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核减工程价款36万元。
  第五节 政府部门审计
  199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福建省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的规定,德化县首次开展同级财政审计工作。以财政审计为龙头,延伸检查12个预算执行单位、7个预算支出项目,对县直单位预算外资金进行审计,对管征部门、代征单位,以及21家企业和25个执法单位进行审计调查。对管征不力、预付资金过大、有偿使用资金沉淀和占用费回收率低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意见,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反馈,要求在年度财政决算之前纠正。
  1996年,对县直单位进行审计调查,发现转移收入、挤占、挪用,清查预算支出、违反规定扩大和使用预算外资金等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同时,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作审计报告,为县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997年,按照“账户入手、下审一级”的审计方法,先后对县财政局、地税局、金库进行审计和调查,并延伸至代征单位、县直企事业单位。在对县直5个部门6个乡(镇)财政进行审计时,查清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预算内外资金账户,核实收支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规范财政账户开设行为。
  1998年,对县财政局、地税局、金库以及教育、文体、卫生、农业、建设5个县一级预算单位进行审计调查,对南埕等6个乡(镇)财政决算进行审计。在乡(镇)财政决算审计中,查出违规行为金额35万元,按规定作出相应处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综合分析后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报告。
  1999年,对县财政、地税、金库以及教育、科技、水电等18个县级预算单位进行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98万元,上缴财政7.6万元,清退64万元。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整改意见和审计结果,向县政府、县人大常委会提交报告。
  2000年,对县级预算情况、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税收征管情况、县金库预算资金拨付情况、科技经费、教育经费、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3个乡(镇)财政决算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查出数额较大的“小金库”1个和其他违规行为,违纪违规金额217万元,上缴财政20万元。对乡(镇)财政支出挂账、往来账款久挂、隐形赤字增加、举债超前消费的现象,向县政府提出加强预算管理的建议,向县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计工作报告。
  2001年,审计农业、科技、卫生、教育等15个部门、单位,并延伸审计相关的二、三级预算用款单位,审计盖德等2个乡(镇)财政决算,为服务“三农”提供依据。2002年,对县财政、地税、金库、教育和科技三项资金进行审计,查出并纠正违规金额58万元。
  2003年,对县财政、地税、金库、教育、环保等部门进行审计,重点审计预算内抚恤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资金、基本建设、地质勘探、企业挖潜改造、支农综合开发、城市维护费等支出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2个乡(镇)的财政决算,查出有违规行为的金额187万元,审计建议和意见被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受和采纳,促进财政预算执行管理逐年规范,尽量避免或减少违规行为。
  2004年,对县财政、地税、金库、农业、交通等部门进行审计,延伸检查上年度专项支出类,调查到个人,同时跟踪上年度审计意见的采纳、落实情况。
  2005年,对县规划建设、计生等6个部门和3个乡(镇)的财政决算进行审计,跟踪检查上年度审计意见建议的落实情况。县计生局根据审计局出具的审计报告,提出孕妇待产补贴金发放到位的具体措施。
  2006年,以维护实现预算意图为目标,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对县财政、地税、教育、规划建设等7个部门、葛坑镇财政决算进行审计,并延伸审计至资金使用单位,跟踪检查上年度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对预算收入上缴不足额、不及时,应纳入预算收入而未纳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和财政专户管理存在问题的单位,分别出具审计报告,要求立即整改、纠正。
  2007年,对县财政、地税、林业、科技等7个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进行审计,对仍存在的未及时足额上缴预算收入、未及时清理往来账款、未及时拨付专项资金、下拨资金跟踪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完善和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向县政府提交审计报告。
  第六节 经济责任审计
  1999年,对离任的18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部分正科级领导干部和县粮油总公司负责人进行全面审计,向县委、县政府提交28份审计工作报告。对离任者在任期内的工作实绩,存在问题作出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为县党政领导、组织、纪检监察部门掌握和了解离任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提供翔实的审计资料。
  2000年,对县公安局、计生局、南埕镇等10个单位的党政科级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2001年,对11个单位10名科级党政干部、1名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查出乡(镇)政府财务管理中乱收费,违反国家控制社会集团消费规定,违规为企业或个人提供贷款担保,国有企业挤占成本费用等违规金额790.19万元,罚款20.2万元,并上缴县财政。
  2002年,县审计局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36个科级党政干部、36个项目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查出乱收费、挤占专项资金、固定资产和财物管理中存在违规行为,涉及总金额491万元,其中领导干部应负主管责任的违规金额256万元,负直接责任的违规金额21万元。同时,对乡(镇)固定资产,财产物资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县政府反映,县政府给予通报,并提出整改、规范核算管理的要求。
  2003年,对县政府办、计生局、赤水镇等7个单位7名科级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对存在7个方面的违规行为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将审计结果报告中共德化县委。
  2004年,对县委办、水口镇、汤头乡等17名党政科级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3个方面的违规现象,依法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对违规行为予以纠正和相应的处罚。2007年,根据县委组织部通知,对29名党政科级干部、29个经济责任项目进行审计,纠正财务核算、管理等6个方面违规行为,提出可行性建议,依法提交审计报告。
  第七节 其他审计事务
  一、内部审计
  1989年开始,县审计局先后在地税、教育、卫生、供销、二轻总会等18个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内审机构,配置专兼职内审人员48人。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为各单位建立内控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纠正违规违纪行为;企业内审为各企业的合法经营、增收节支、经济指标考核提供依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
  至2007年,共完成910个单位(项目)审计任务,纠正违规金额487.86万元,调增利润14.55万元,促进增收节支68.8万元,提出改进管理和整改的建议意见391条,移送司法案件1起,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人,建议行政处分2人。
  二、社会审计服务
  1989年8月,德化审计师事务所成立,县审计局负责对其管理指导和监督工作。2000年,按照社会审计机构必须与审计机关脱钩的改制精神,财政局原属下“德化会计师事务所”与“德化审计师事务所”合并,成立德化顺华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隶属省财政厅管理的“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管辖,完成审计机关与社会审计脱钩的改制工作。
  德化顺华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成立后,以“独立、客观、公正”为原则,接受政府及其部门、社会法人单位委托开展有偿审计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共开展审计查证、企业注册资金验证、会计报表、工商登记年检,基建工程决算等审计业务5917项。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