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3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13
页码: 283-2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工作的情况,包含了党员教育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等。
关键词: 共产党 地方组织 工作

内容

第一节 党员教育管理
  一、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1988年7月,县委下发《关于我县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的意见》;8月,在国宝乡开展民主评议党员试点工作;10月,全面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全县18个党委、300多个党支部、5208名正式党员、4960名党外群众代表参加评议活动。县、乡镇党委派出395名联络员到基层党支部指导评议工作。据统计,全县各乡镇共评出合格党员2464名、占党员总数47%,基本合格党员2539名、占49%,基本不合格、限期改正党员153名、占3%,受党纪处分27人,劝退除名党员35人,自行脱党3人。
  同年,以中共十三大精神为主要内容,抓好党员教育活动,全县18个乡镇均建立党校,通过分片分村办班等形式,举办骨干培训班97期,受训9614人次。
  1989年,建立与完善党员目标管理、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开展“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讨论”“为民办实事、为党争光辉”“党员奉献周”等活动,全县有3569名党员参加,受县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448名。同年,开展县直单位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加强党员标准再教育,参加评议的有县直单位8个党委、162个支部全体党员。
  1990年,全县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党员奉献月”活动。为群众义务修理家电2000多件、义诊300多人次、咨询1400人次、义务劳动3000多人次,整修道路1200米、捐款5600元。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七个一”(开展一次培训、进行一次走访、开展一次谈心、表彰一批先进、发展一批党员、办好一件实事、开好一个会议)“两带”(领导带头学习、党员带动群众脱贫)活动,有2051名党员掌握和运用一项以上实用技术,2174名党员发展一项以上商品生产,804名党员成为科技示范户或重点户,带动1083户群众脱贫,为群众办2029件实事,转化后进青年3014名,培养考察党外积极分子966名,被党和政府评为“双文明户”的党员610名。
  1991年,以“忆传统、讲党性、学先进、作奉献”为主题,开展“争优创先”、党员奉献等系列活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其间,县委表彰优秀共产党员75名,农村党员“两带”竞赛积极分子25名,组织1220名党员慰问老党员、烈军属、五保户、残疾人等3456人,为群众义务修理家电878件,义诊510人,修理教室民房33座,清理垃圾338吨,捐献救灾款72400元。
  1992年,开展“讲党性、做奉献、迎接十四大”系列活动,组织“党规党纪知识百题赛”“奉献工程”“创先争优”等竞赛活动。其间,县委表彰优秀共产党员80名。
  1994年,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全县参加评议的党员8092名,参评率98.2%,评出优秀党员1148名,占14.2%;合格党员6244名,占77.1%;基本合格党员684名,占8.4%;基本不合格15名,占0.2%;不合格党员5名,占0.1%,受组织处理的党员20名。
  1995年,贯彻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实行党员目标管理的意见》,把党员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同对党员的考核、民主评议、年终奖惩结合起来,融教育、管理、监督为一体,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96年,组织党员参加“党员标准”大讨论、党员“奉献日”活动,培训1994年至1996年入党的党员1300名,制定年度发展党员“216”计划,即:建立入党积极分子2000名的后备队伍,培养入党重点对象1000名,每年发展新党员600名。试行“流动党员证”制度,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坚持党员联系户制度,发挥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1997年,在全县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健全和完善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统一印发支部大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记录簿,规范会议记录,发放流动党员证150本。
  1998年,健全和完善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等制度,印发《发展党员业务知识》小册子,把好发展党员“入关口”。
  1999年,下发《关于对全县三年来发展党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举办发展党员工作业务培训班,组织基层党委对三年来发展的党员逐个进行审核,并采取党委结对、组织部人员挂钩指导的办法,,分成14个互查小组互查,同时做好泉州市委组织部复查后的“回头看”工作。
  2000年,统一制作发展党员程序流程图,编印《发展党员工作常用例文》,制定《关于做好发展党员预审和公示试点工作的意见》,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
  2001年,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开展“五学五查、争当模范”“双带双创”“当公仆、办实事”“党员联系户”“党员示范岗”等系列活动,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02年,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规划,举办县直单位党务干部、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推进发展党员公示制度,把好党员“入口关”,提高新党员质量。
  2003年,全面推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质量管理制度,在赤水镇党委试行发展党员测评制和票决制,进一步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2004年,在县城关建立14个流动党员管理站或临时党支部,推行组织定位、管理定人、活动定时、考评定期的流动党员“四定”管理制度。组织参观水口坂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丁墘中共德化支部陈列室等,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三向培养”“党性锻炼周”“党员中心户”活动,努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走访慰问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体现党的温暖。
  2005年至2007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三批进行,每批教育活动时间半年。第一批为县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第二批为乡镇政府机关,第三批为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其间,建立党员教育管理联系会议制度,修订《关于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意见》,形成党员教育经常化、党内生活制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发挥作用具体化、服务群众长期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电化教育
  1988年10月,中共德化县委党课电化教育办公室成立,隶属县委组织部管理,列事业编制。开始录制电教片,为乡镇配备电教器材,建立电教播放点。招聘、培训电教员,制定电教员六条职责;在全县播放党课、法制、科教等电教片,组织党员和广大群众观看,接受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教育。至1995年,全县共摄制专题片19部、播放电教片12764场次,受教育192890人次。
  1996年,县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通知》,把电教工作纳入乡镇党委目标管理内容之一,调整充实电教队伍,加强电教人员业务培训,完善电教设备,在16个乡镇、80个村的有线电视上开设《电教之窗》栏目。从外部引进电教片,丰富电教内容,增加播放频率,提高教育效果。
  1997年6月,县委组织部成立党员电化教育办公室,购置JVC等摄录设备,提高拍摄效果,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同年,德化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成立,隶属于县委组织部,股级事业单位,由县财政核拨经费。
  2000年后,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及时拍摄制作电教片,报道全县党建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并在省、市电视台和县有线电视台播出;在德化网开通“电教”频道,扩大全县党员电化教育面,抓好党员电化教育规范化,提高电化教育工作水平。
  至2007年,播放电教片1.3万多场次,观众人数30多万人次。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建设
  1988—1989年,全县整顿后进农村党支部33个,调整充实党支部委员77人,其中党支部书记17人。对9年来没有建立党支部的“老大难”单位赤水乡小铭村进行整顿、建立党支部。
  1990年,抓好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建设,全县18所乡镇党校建立教研室,聘请党校兼职教员176名。有81个村(街)、机关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室。同年,整顿村级后进党支部21个,调整充实党支部委员54名,解决14个党支部多年没有发展党员的问题。
  1991年,按照“巩固一类支部、提高二类支部、整顿三类支部”“稳定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多换思想少换人”的原则,完成全县196个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其中党支部书记留任144名、新任51名。实行三级推荐,选拔村后备干部196名;创建党员活动室142个,其中农村党员活动室116个。
  1992年,采取“抓核心、促配套,抓教育、促提高,抓制度、促管理,抓培养、促发展”的办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
  1993年,县委组织部贯彻实施《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基层组织任期的意见》,规定党的地方委员会、基层委员会等的任期年限。落实建制村主要干部养老保险,投保总额43万元,同年,县委组织部表彰1992年度先进党支部25个、优秀共产党员72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9名。
  1994年,抓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完成全县196个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选出新一届村党支部委员715人,其中各类致富能人298人。
  1995年,县委下发《关于建立全县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制度的意见》,县委组织部、县委办等9个部门率先成立“县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加强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学习活动的指导。同年,县委组织部配合乡镇党委会对1994年换届后的村党支部进行“回头看”,调整不胜任工作的村支委11人,其中副书记5人;有41个党支部充实支委45名,其中书记5名、副书记3名。
  1996年,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堡垒工程”,制定《德化县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书》。健全完善“领导挂村、单位联村、干部驻村、科级干部挂钩贫困户”制度,县、乡领导挂钩后进村31个,县直单位联系帮扶贫困村73个,142名科级干部挂钩贫困户160户。同年,在县机关重新设定7个系统党委会,以正科级配置,每个党委会配备专职党务干部1至2名。同年,在县直机关党组织开展争创“十佳党支部”活动。
  1997年,根据“选准一个支书、配强一个班子”“降低年龄、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做到“三早”(早宣传、早培训、早部署)、“三严”(严格考核、严把选配关、严把质量关)。新一届村支委平均年龄37.89岁、村支书39.1岁。同时,组建新经济组织党支部2个,发展党员38名。
  1998年,实施新一轮村建规划,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改善相结合的方法,做好村干部届中考察、调整和充实工作,乡镇下派到村任职的干部13名,调整不胜任工作的村党支部书记15名,副书记及委员18名,举办村干部岗位培训77期、培训人数4599人次。同时,开展“学马塘、学西坑”,争创“十佳党支部”和“村财增收十万元”活动,建立健全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党员议事会制度,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村规民约,实行村务公开,并拓展到乡镇政务公开、基层站所务公开和学校校务公开,提高各基层组织运作功能。
  1999年,组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13个、覆盖企业35家,新组建工会组织26个、团组织5个;建立县领导挂钩新经济组织制度,28名副处级及以上领导挂钩55家新经济组织;建立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有县委组织部等16个部门参加联系会议,加强对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2001年,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形成农村、企业、机关“三条线”和县委、基层党委、党支部“三个层次”党建目标责任制,推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管理。
  2002年,开展“五学五查、争当模范”先进性教育活动。同时,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
  2003年,全县受福建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受泉州市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0个、优秀党务工作者7名,县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58个、优秀党务工作者30名。
  2004年,开展“学美岭、创五好”、争创“三个十佳”和重点村党建、示范村党建活动,创建一批党建工作典型。
  2005年,开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进党内生活制度化,党建工作上新水平。
  2006年,组织年度党建工作督查,县委表彰党建工作先进单位7个、规范化建设先进党组织4个、发展党员工作先进单位4个、培育党建示范点23个、党建重点村18个,继续开展“三级联创”“学美岭、创五好”等活动;开展以“保先进、当先锋、创佳绩”为主题的纪念建党85周年党建系列活动,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44个、优秀共产党员6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30名。
  2007年,推进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落实党建工作奖惩和单列管理制度,挑选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53个,确定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亮点33项,建立一批党建精品工程、优质工程。“七一”期间,县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51个、基层满意涉农部门5个、群众满意乡镇站所10个。
  第三节 创优争先活动
  1989年,县委组织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争当优秀共产党员”“党员奉献周”等活动,全县有316个党支部、3569名党员参加,其中表彰先进党支部81个,优秀共产党员44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9名。
  1990年,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有5000多名党员参加。在“党员奉献周”活动中,为群众义务修理家电2000多件,义诊300多人次,咨询1400多人次,义务劳动3000多人次,整修道路1200多米,捐献资金5000多元。
  1991年,以“忆传统、讲党性、学先进、作奉献”为主题,开展“创优争先”、党员奉献等系列活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其间,县委表彰一批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农村党员“两带”竞赛积极分子。组织1220名党员慰问老党员、烈军属、五保户、残疾人等3456人,为群众义务修理家用电器878件,义诊510人次,修理校舍民房33座,清理垃圾338吨,捐献救灾款72400元,
  1992年,开展“讲党性、做奉献、迎接十四大”系列活动,组织“党规党纪知识百题赛”.和创建“奉献工程”等活动,其间,县委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优秀党支部书记。
  1993年,县委组织部经年度考核,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
  1997年,县委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七一”期间,县委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个人。
  2001年,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开展“五学五查、争当模范”“双带双创”“当公仆、办实事”“党员联系户”“党员示范岗”等系列活动,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年,省、市、县委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个人,其中受省、市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0个、优秀党务工作者7名、优秀共产党员7名。
  2003年,经年度工作考评,省、市、县委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受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各1名;受市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0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各7名。
  2004年,继续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三向培养”“党性锻炼周”“党员中心户”活动,利用节假日,给全县党员各寄一张节日贺卡,走访慰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创建重点村党建、示范点党建等一批党建工作典型。
  2006年,组织开展2005年党建工作督查、评比,县委表彰党建工作先进单位7个、规范化建设先进党组织4个、发展党员工作先进单位4个。同年,开展“三级联创”“学美岭、创五好”“创三个十佳”等活动,以及“保先进、当先锋、创佳绩”为主题的纪念建党85周年系列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个人。
  2007年,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实施党建精品工程。“七一”期间,县委表彰先进党组织51个、基层满意的涉农部门5个、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10个。
  第四节 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
  1995年,县委组织部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开始部署非公有制企业,即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建立月汇报制度,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建立群团组织。全年发展新党员41名,建立党支部1个,建立工会27家,其中,乡镇企业10家,私营企业4家,中外合资企业13家。
  1996—1997年,把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纳入农村党建范畴,做到同时规划、同时部署,以村级组织建设带动新经济组织党的建设。
  1998年,开拓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子,做到党组织设置的同步性、布局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具备建党条件的全部建立党组织,暂不具备建党条件的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同年6月,在晋江召开的全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现场会上,德化县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总结《立足厂情抓党建,建好核心促发展》一文在大会上交流。
  1999年,贯彻落实全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在龙浔、浔中两个乡镇分别设立企业党委,并配齐领导班子,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抓好产值超亿元的乡镇和产值超500万元的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工作。抓好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班子和队伍建设,规范各项工作和活动制度,指导他们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建立县领导挂钩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全县28名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挂钩55家新经济组织,加大对联系点的培育力度。成立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置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2000年,县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从抓组建、抓活动、抓典型三方面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当年,全县新组建企业党委1个、党支部3个、工会17个、共青团7个、妇委会1个。
  2001年,贯彻《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暂行规定》,解决党的力量不足和党内活动不够规范的问题,新建立一批党、团、工会和妇委会组织,发展一批新成员。
  2002年,落实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的意见》,开展“远学凤竹,近学佳美”活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003年,抓好“三个一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采取委任、下派、竞争上岗等形式,选派党务干部,增强党组织的“造血”功能。
  2004年,县委非公企业工委成立,配备专职人员,落实办公场所、经费。制定实施《德化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规则》,编发《德化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指导手册》。组织实施“50100”(员工5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有党员,员工100人以上的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计划,在全市率先实现从业人员50人以上企业有建党目标。实行党员县领导挂钩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全县26名党员县领导挂钩106家非公有制企业。出台《关于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实施意见》,从乡镇、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67名在职、离退休干部到97家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党员建好“家”。按照“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目标,培育与完善佳美、冠福、龙鹏、福盛、创意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典型,以点带面,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通报》《八闽快讯》等上级党建刊物,刊发德化县增强党对非公有制企业影响力的经验。同年5月,佳美集团公司党建工作经验在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交流。
  2005年,组织开展“七带头三促进”(带头执行路线方针、带头学理论学技能、带头完成生产任务、带头进行技术革新、带头承担急难任务、带头建设企业文化、带头联系职工群众,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党群活动协调开展、促进党在企业执政基础的巩固。)活动,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构筑平台。在全县党建工作会上表彰企业“党建之友”7名。
  2006—2007年,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抓好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工作。至2007年年底,全县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118个,有非公企业党员1056名,其中96家有3名以上党员的企业100%建立党组织、86家规模以上企业100%建立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100%,在全市率先实现“三个100%”。在全县非公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411个,共青团组织352个,妇委会259个。坚持党群共建,与县总工会联合组织开展“瓷都奥运,和谐创新业”非公企业员工趣味体育比赛活动,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建设“活力和谐企业”中的作用。实行典型点党务干部或党指导员补贴制度,加大典型培育力度,全县涌现了冠福公司党委、佳美公司党支部等一批先进典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受到中组部和省、市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06年7月1日,冠福公司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福建组工通讯》、《泉州市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市委《党建动态》等上级党建刊物刊发全县巩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果和做法。
  第五节 干部管理
  一、管理体制改革
  1988年,县委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管理干部由原来下管两级改为原则上下管一级,科、股、室负责人由主管部门任命。
  1994年,控制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千部队伍的增长,规范干部调动审批程序,重新规定干部调配原则。
  1996年,强化组织部门干部宏观管理的职能,明确干部管理范围,修订县委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成立参照管理领导小组,协调抓好参照管理工作。
  1999年,县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办理股级干部职务任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请销假制度的通知》,重新明确干部管理范围,控制领导干部特别是非领导干部的职数配备,规范股级干部的任免程序。
  2002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干部管理要“管少、管活、管好”的原则,以及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县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工作宏观管理的通知》,明确干部管理权限,理顺干部管理机制。县委组织部协调、指导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归口管理,科级干部和党群序列(含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乡镇党群口)一般工作人员的管理(含干部的录用、考核、调配、任免、交流、调动)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由县人事局负责。
  二、干部任免调动就业安置
  (一)科级干部任免
  1988年后,凡列入《县委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中的干部任免,由县委组织部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后,由县委组织部行文公布任免决定,或由组织部按有关规定程序提请(县人大机关、政府部门、政协机关、人武部等)选举、任免、决定任免。
  (二)股级干部任免
  1988年后,在办理单位股级干部任免手续前,必须按干部管理权限报送有关部门审批后任免。
  (三)一般人员调动
  1988年后,一般人员调动需经双方单位、主管部门同意,经县委编委办、县人事局审核同意,报县委组织部审批;跨县调动干部、职工均需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四)就业、安置1988年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排和军转干部安置,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由县人事局提出分配方
  案,经县委编委办核定编制后,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由县教育局提出分配原则和意见,经县委编委办核定后,报县委宣传部审批;军转干部按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联合提出的方案安置。
  三、干部队伍建设
  (一)干部录用和聘用
  1988年,从社会上招收干部开始按“公开报名、统一考试、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程序进行,其中公务员的录用程序有:制定录用计划、发布招考公告、网上报名、交费确认、打印准考证、笔试、查询成绩、面试、体检、政审、公示录用。
  录用计划:政府机关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录用公务员人数、专业、所需资格条件、招考范围等计划。
  职位公告:公务员考试机构将所空缺的职位的单位、职位、数额等向社会公布。
  考试公告:录用公务员考试机构将考试的具体事项,包括考试日期、地点以及相关事项向社会公布。
  组织报名:主考机关和用人单位确定报名地点、做好资料准备、培训有关工作人员等。
  资格审查:主考单位和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合格者准许报名参加考试,不合格者不予报名。
  考试:分笔试、面试,笔试,以书面方式使用试卷作答的考试方式;面试,指主考人员与应试者之间面对面、以语言方式进行的考试。考核:指主考单位和录用单位对录用对象的政治素质、在原单位工作或学习的表现、道德品质等进行考核。
  体检:指对笔试、面试、考核都合格的应试者进行体格检查。
  录取:用人单位根据拟录取职位的要求,综合评定报考者的笔试、面试、考核、体检结果,确定拟录取人员名单,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试用:新录用人员试用期为一年。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即正式录用;不合格者,取消其录用资格。聘用干部程序与录用公务员基本一致,其要求和条件相对较宽。
  (二)干部培训
  1988年,全县参加各类成人大专培训的在学人员409人、中专163人,举办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精神、外经知识等培训班23期,受训人数2089人次。
  1989年,选派18名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调整建立一支80名的后备干部队伍。县委党校举办党政干部中专专修班,招收学员38人。全县共举办各种党员培训班129期、受训人数10493人次。
  1990年,抓干部的学历培训。全县参加函大、电大、业余大学学习的干部188人、中专12人。通过考试招收37名干部参加省委党校函授班学习。同时,建立副局级以上干部培训卡356名。
  1991年,制定《德化县干部培训五年计划》,每年均按计划抓好培训工作。
  1992年,各行业选调聘录干部257名,在县委党校举办学习中共十四大精神等培训班8个班次,参加学习的干部271名。
  1994年,举办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理论研讨班5期,举办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公共科目岗位培训班,为推进国家公务员制度和机构改革做准备。
  1995年,在县委党校举办机关科级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理论研讨班,培训科级干部二期230名;举办青年干部计算机学习培训班6期;组织青年干部参加外国语学习培训,参加考试1079名;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习171名。
  1996年,县委组织部制定《1996—2000年德化县干部培训计划》,举办两期县直科级干部学习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参加研讨254人。是年,全县报考中央党校本科、大专函授学习的干部105名,参加全省英语考试的青年干部415名。
  1997—2000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期,参训的干部3000多人次,其中举办公务员过渡培训班32期,培训干部1728人次,举办计算机培训10多期,培训1442人次,举办英语考试252人。是年,参加中央、省委、县委党校学历教育454人,参加计算机、因特网、公务员过渡培训等5132人次。
  2001年,县制定《2001—2005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干部培训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其间,全县举办干部培训班、研讨班和辅导班35班次,选送处级干部10名、科级干部91名到省、市培训。至2007年,共选送处级干部30名、科级干部173名到中央、省、市和其他大专院校学习培训。县委党校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辅导班94班次,参训人员1.8万人次。
  四、基层领导干部选拔和调配
  1988年,研究、探索推荐干部与尊重代表意愿的关系,完善选举制度,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提拔任用干部按“注重实绩、鼓励竞争、公开监督、民主监督”的原则进行。是年,在物资公司、商业局、企业局分别采取公开招聘、民主推荐和组阁的形式选拔领导人,在上涌乡试行乡长助理选配。
  1989年,贯彻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调整充实31个领导班子,提拔22人。从县、乡选派26名青年干部到12个村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或村委会负责人等挂职锻炼,调整建立后备干部队伍80名。
  1990年,考核党政领导干部331名,考核、复核后备干部40名,做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同年,推进干部交流回避和“能上能下”制度,调整交流县乡干部108名,给予降职使用31人,因违纪给予撤职或免职12人,办理其他违纪人员处分152人。
  1991年,对县直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调整面34%;配备正科级干部81名、副科级干部108名。同年,县委制定《关于对乡镇、县直单位干部职工交流调整的意见》《德化县领导班子五年规划》,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指导各级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升级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干部工资10名,选拔优秀工人为干部20人,办理违纪处分6人,办理恢复干部待遇44人。
  1992—1994年,开展“我为基层服务办实事”大讨论等活动,下发《关于认真做好乡镇领导班子思想建设的通知》,部署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组织学习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县直单位领导班子调配、乡镇换届后领导班子跟踪考察等工作。
  1995年,制定《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若干规定》,规范干部工作程序。1996年,制定《德化县中国共产党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实施办法》,组织(首次)录用党的机关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考试。1997年,建立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完善干部交流制度。是年,全县交流干部60人。
  1998—1999年,核定县直党群机关人员编制、乡镇政府人员编制,强化干部管理职能,完善干部考核机制。是年,考核领导班子66个、单位102个、科级干部490名、县管后备干部290名,提拔干部49名,交流科级干部32名、一般干部40名,乡镇科级干部全部实行在异地任职。
  2000年,开展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制定《德化县乡镇党委工作暂行规定》,健全议事规则,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制定《德化县科级干部任前公示暂行规定》,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公开选拔基层领导干部,确定县财政局、建设局、土地局、广电局4个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选拔副局长;确定县法院、检察院,以及计经、农业、林业、教育、建设7个单位、15个股级职位竞争上岗,选拔任用17位股级干部。
  2001年,制定《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正职任职由县委全委会研究投票表决办法》。2002年,县委下发《关于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通知》,规范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是年,票决乡镇党政正职任职干部8名。
  2003—2007年,逐步完善和规范“差额考察制”和“全委会票决制”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其间,全委会票决乡镇党政正职干部38名,任前公示149人。是年,全县有科级干部739名,其中35岁以下146名、占20%,大专以上学历612名、占83%,妇女88名、占12%,非中共党员23名、占3%。
  五、一般工作人员交流和调动
  1988年,一般工作人员交流、调动,按县委、县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的规定办理。一般需经双方单位、主管部门同意(宣传系统需经县委宣传部同意),经县委编委办、县人事局审核同意,报县委组织部审批,其中教育系统中的教职员工在县内各学校之间的调动由教育局审批,报县委宣传部、县人事局备案。跨县调动干部职工(包括教育系统)均需报县委组织部审批。
  1990年,推行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全县调整、交流县、乡干部108名;1991年,县委组织部制定《关于对乡镇、县直单位干部职工交流调整的意见》,调整交流干部108名;1994年,调整、交流在原籍地工作的乡镇干部19人、在一个乡镇工作十年以上的23人、有近亲关系的6人、东西片互相交流37人、工作需要交流的24人;1997年至1999年,全县共交流干部职工278人。
  2000年,以县财政、人事、建设、审计、教育、民政、土地、交通8个单位为重点,对股级干部进行岗位轮换,轮换面30%。2002年,科级干部岗位轮换207名。2003年,干部职工岗位轮换261名。2007年,全县调整交流干部职工148人。
  第六节 知识分子和人才事务
  一、选拔优秀拔尖人才
  1988年,进行人才基础资料调查,制订优秀拔尖人才选拔管理方案,建立人才资料库。其选拔程序为单位推荐或个人申报、组织和人事部门考核、县委和政府审批等。至2007年,全县共选拔优秀拔尖人才5批87人,其中列入县管理的优秀拔尖人28人,选送泉州市管理的优秀拔尖人才13人。
  二、管理知识分子和优秀拔尖人才
  (一)建立管理制度
  1989年,制定优秀拔尖人才管理方案;1990年建立拔尖人才管理工作联系点和知识分子活动日制度,建立人才资料库;1991年后,每半年召开一次优秀拔尖人才科研、工作情况汇报会或座谈会;1996年,制定《县管优秀拔尖人才管理意见》,对优秀拔尖人才实行“滚动式”管理。2003年,制定《县管优秀拔尖人才管理规定》,建立人才储备库,对优秀拔尖人才进行动态分析,结合各自岗位特点,努力创造工作条件,使各类人才在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作用。2006年,制定《德化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四支人才队伍;2007年,以“三农”工作为重点,建立一支科技推广型、科学经营型、能工巧匠型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即“六大员”(农技、财务、卫生、计生、综治、调解人员)队伍,总人数1512人,为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管理
  1.走访慰问
  1988年后,县委组织部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优秀拔尖人才情况,帮助知识分子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1994年,上报泉州市委知工办知识分子特困户4户;1995年,慰问有生活困难的优秀拔尖人才2人、知识分子特困户4户;向泉州市委知工办报送知识分子特困户8户;1997年,慰问生活困难的优秀拔尖人才和特困知识分子38户,发放慰问款1.02万元。2004年,走访、慰问有生活困难的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特困户、优秀拔尖人才300多人,发放慰问款9万多元。2007年,走访、慰问困难知识分子5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20万元。
  2.培养任用
  1988年,选拔、培养、任用优秀拔尖人才以及知识分子工作成为组织部一项经常性的工作。1992年,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鼓励知识分子为经济建设出谋献策,多出成果。1994年,县委把知识分子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基层党组织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150名,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1%;在乡镇配备科技副乡镇长,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选送科技副乡镇长到泉州市委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1998年,进行“民营企业管理人才管理和选拔”调研,选拔企业优秀管理人才15人,建立企业后备干部队伍24人,提拔为国有企业科级领导干部4人。
  2000年,继续加强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企业优秀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评选县级陶瓷工艺美术师11人,组织科技副乡镇长参加泉州市“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培训学习,推荐科技先进工作者参加第七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评选,佳美集团苏尧棠被评为省级优秀专家。
  2005年,组织县级及以上优秀拔尖人才到湖南韶山、张家界等学习考察;2007年,组织一批县级及以上优秀拔尖人才到西安、延安等地学习考察,拓宽视野,提高素质。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