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0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汛
分类号: TV87
页数: 3
页码: 237-2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水利防汛的情况,包含了规划部署,设施建设,常规检查,预警系统建设和河道清障。
关键词: 水利 防汛 德化县

内容

一、规划部署
  1988年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有关规定,县防汛部门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救”的方针,坚持“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工作原则,按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地方警察部队和地方民兵组织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等规定,建立以行政首长防汛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包库的防汛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每年汛前,县、乡(镇)两级政府都对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进行调整充实,并通过《瓷都德化》、德化有线电视台、德化水利信息网等媒体公布全县小(2)型以上水库包库领导、技术负责人和各乡镇防汛责任人名单;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上一年防汛工作,传达贯彻上级防汛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当年防汛工作。
  1994年8月,县政府编制《德化县城区防洪规划报告》。1997年6月,省水电厅水利管理技术服务中心受托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工程初步设计》,德化县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建筑物按4级设计,设计范围为浐溪两岸从隆泰至世科土楼,丁溪两岸从丁溪、浐溪汇合口至搭水桥,堤防保护面积540公顷,人口18.2万人,防洪堤长12.742千米,设计工程量3358万立方米,总投资2002.57万元。
  1997年11月编制《德化防汛简易手册》。1999年5月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预警》编制工作;6月完成《泉州市德化站警戒、危险水位重新核定分析报告》,规定县城关站的警戒水位为481.5米,危险水位为482.5米。同时委托泉州市水文分局完成《德化县洪水风险图的编制》。
  2000年,省水利厅批准增加3.4千米防洪堤建设任务。2001年年底,县完成防洪堤建设任务,城关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的标准,城关防洪堤长16.14千米。2002年9月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工作预案》《德化县防台风工作预案》。
  二、设施建设
  1990年,在九仙山和城关配置两部短波电台,组成以市防办为中心的无线电视台通信网络。1993年,配置传真机。1995年9月,组建凤洋水文站(初始称凤洋流量站),位于浔中镇凤洋村,测报闽江流域的大樟溪支流,德化浐溪水文情况,测控集雨面积271平方千米。该水文站相继组建置缆道操作间、含沙量检测、浮标投放设备、水位自记计、预警报系统、雨量器和蒸发器等设施。同时,全县设有葛坑、双翰、赤水、格头、盖德、英山、雷峰、荐解、枣坑9个雨量站点。1999年配置卫星云图接收系统,便于实时接收卫星云图和分析台风暴雨情况。2000年购置一部卫星电话和配备电话录音系统。
  2000年,县水利局开始建立城关、龙门滩、凤洋、涌溪、东固、盖德、三班、国宝、赤水、美湖、上涌、春美、大铭、雷峰、南埕、水口、杨梅、葛坑、汤头19个自动监测水位和雨量站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县所有乡镇、中型水库和重要小型水库具备水雨情监测站的目标,为科学防洪提供技术保障。2002年年初建设德化县防汛会商室,并于10月配置一部海事卫星电话。2003年9月,建立防汛视讯会议系统。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及预案制度等,均列入各级防汛单位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下简称“三化”)初级建设内容。同年,通过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验收。2004年,建立德化县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便于查询各水库、乡镇的实时降雨和水位情况。
  三、常规检查
  1988—2007年每年汛前,组织检查冲锋舟、救生衣、救生艇、编织袋等防汛物资的储备情况。做好通信联络设施、视讯会议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维护工作,确保汛期正常使用。加强水文、气象预报和防汛值班工作,确保信息畅通。每年3月至5月,县水利部门组织进行全县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大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一时解决不了的,提出度汛措施,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督促有防洪任务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工程的控制运用计划和安全度汛方案》,制定汛期限制水位并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报批,审批下达后严格执行,不得更改。
  四、预警系统建设
  1999年,开始建设德化县防汛预警报系统,当年建成城关、三班、国宝、盖德、龙门滩、上涌、涌溪、东固、石牛山9个水雨站点,以及九仙山、天马山2座中继站和城关1个中心站。
  2002年,开始建设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同年,德化县防汛预警中心成立,与县防汛办合署办公,编制5名。至2003年6月,赤水、美湖、春美、雷峰、南埕、水口、葛坑、杨梅、汤头、大铭10个雨量站点建成,实现覆盖全县各乡镇雨量自动监测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建成防汛短信发送系统。
  2005年,建设涌口、隆泰、红洋、双溪、洪崎坂、红星、大垅、吾坑垅、唐寨山、东风、愚公、桂阳12座水库水雨监测站,至10月,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型水库预警报系统。警报系统由15个雨量站、5个水位站、11个水雨站、2个中继站、1个中心站组成,可覆盖全县18个乡镇和所有小(2)型以上水库,可实时监测18个乡镇的降雨量和重要小(2)型以上水库水位;建设视讯会议系统,该系统具有电视电话会议、远程异地防汛会商的功能,通过视讯系统可与省、市防汛指挥部进行对话,及时接收防汛指令,提高防汛抗灾的科学指挥决策能力;建设FY-2C卫星云图接收分析系统,可实时自动接收国家FY-2C气象卫星发送的云图信息,每小时一幅图像。其功能主要是实时接收红外、可见光、水汽云图等,还可进行云系分类分析降水、云图动画、台风路径等,为防汛指挥提供技术依据;配备NEPA全球卫星电话,可在任何地方进行通话;建立短信发送系统,依托网络通信的信息发送系统,一次性向相关领导和有关人员群发防汛抗洪信息;建设虚拟传真系统,通过该传真工作平台,可将防汛传真一次性群发到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健全局域网,建成县乡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实施“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防汛工程。
  五、河道清障
  1985年,按照国家防总确定“谁设障谁清障”原则,由县水利部门负责做好全县河道清障工作。要求各设障单位和个人限期拆迁,并不予补偿。
  20世纪90年代,德化县清除苏坂里河道沙滩中的紫胶树经济作物、隆泰河滩上的露天歌舞厅等多处阻碍违规物,确保河道畅通,提高防汛抗洪能力。
  21世纪起,以县城河道,以及南埕、水口、国宝、上涌等乡镇河道的疏通、治理为重点,其中城关实施绿水、清水工程,乡镇实施清障、筑堤工程,确保河道畅通、堤岸坚固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05—2006年,德化县城区实施河道清水工程,主要是采取清淤、清障、护岸等措施;河道清淤实施范围为浔中世科桥至庆隆桥河段,总长度8.3千米,其中砌筑防洪堤护岸工程2.2千米,清淤土石方27.6万立方米,护岸土石方开挖3.6万立方米,砌石防洪堤1.71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93万元。通过整治提高主河道行洪能力,改善环境,美化城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