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邮政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893
颗粒名称: 卷六 邮政 电信
分类号: F61;F62
页数: 25
页码: 205-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2007年德化县德化县已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人人均可享受到便捷、顺畅的通信服务。
关键词: 邮政 电信 德化县

内容

1988年,德化县邮电局实行局、班组两级管理;电信大楼动工兴建。1993年,德化邮电实行经营体制改革,建立通信技术有限公司。1996年,德化邮电局实行局、股、组三级管理。1997年7月,设立办公室、人教股、计财股、邮政运营部、网络运营部、电信经营部,1998年10月,邮政、电信分营,德化县邮政局成立。1999年,电信再次分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在德化建立分公司,址设龙浔镇浔阳路。2000年,中国电信重组,福建电信公司德化电信局成立。2001年,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在德化设立代办处;2004年,中国联通德化分公司成立,址设龙浔镇湖前小区。
  其间,德化邮政局新建邮政综合大楼,建立“绿卡”机房,购置多功能电子秤、信函过戳机、微型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有县际、县内邮路近百条,行程2000多千米,年进出口包裹、函件150多万件,为德化人民提供安全、便捷的邮政通信服务。1998年中国电信独立经营后,按市场化经营模式进行运作,在龙浔镇大洋建设综合楼,开通程控电话,铺设光缆,建设通信基站,发展数据通信,业务量迅速扩大,2007年城乡电话总数达11万多户、收入7000多万元。中国移动独立运营后,建有综合楼一座,拥有员工110多人,移动客户12万户,人口网络信号覆盖率达99%以上。中国联通成立两年后,拥有营业厅4家、经销商32家,在全县城乡网络覆盖率达70%。德化县已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人人均可享受到便捷、顺畅的通信服务。
  第一章 邮政
  第一节 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
  1988年,电信大楼动工兴建,翌年11月竣工,框架结构、五层楼房,建筑面积2782平方米,成为德化县邮电通信中心。
  1998年10月,邮电分营,原邮电局的基础设施划分为两部分,划归邮政局的有龙南邮政储蓄所924.72平方米、湖心路50幢528.6平方米、浔东南路126号381平方米、赤水邮政支局1296平方米、上涌支局914平方米、葛坑支局1191平方米、雷峰邮政支局1122平方米、水口邮政支局1370平方米、三班邮政所1386平方米、国宝邮政所688平方米、春美邮政所688平方米、龙门滩邮政所912平方米,共计11401.32平方米,以及一座报废的危房,三层、条石结构、面积600平方米。全局固定资产1.61亿元,建立初具规模的现代电信网和邮政服务网,拥有1个程控交换母局、5个交换模块局,为全县18个乡(镇)、190个建制村(居委会)通信服务。
  1999年,拆除危房,重建新楼,主体高9层、具有现代化建筑特色的德化县邮政综合大楼,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省邮政局拨款1000万元。2003年竣工,并投入运营。同年,南埕邮政所新建综合楼,面积355平方米,并投入运营。
  2007年6月,购置原德化县农行上涌分理处用房900平方米,为上涌邮政储蓄用房。至同年6月,邮政办公、生产用房面积共17606平方米,比1998年10月邮电分营时增加6205平方米。
  二、生产设备
  1991年,营业窗口配备邮政多功能电子秤、信函过戳机、包裹收寄机、作业使用的撑袋架、运袋小车、登单小车、信盒等,提高分拣封发能力。1997年,配有挂号分拣橱、平信分拣橱、包裹橱、磅秤、信函秤、多功能电子秤、信函秤过戳机、运袋小车和撑袋架等,邮政分拣封发设备日臻完善。
  1993年9月18日起,实施省邮电局邮政处《关于推广应用邮政营业微机网络系统有关事项的通知》,县邮电局购置微机7台。1994年又购置微机6台,设立报刊微机室,报刊要数同省内外报刊要数数据传输同福州市邮政局联网,营业窗口使用微机开发汇票。同年,全县各支局也使用邮政营业微机。
  1996年起,实施邮政储蓄“绿卡”工程,龙南支局建立“绿卡”机房。1997年12月19日,龙南储汇点安装ATM(自动柜员机)1台,实现全国邮储ATM联网。12月底,邮政有微机23台、局域网服务器和路由器各2台。1998年5月,各邮政班组、支局、所配备保险柜,局内部同时建立应用商函微机系统。
  2007年6月,全局拥有微型电子计算机34台,网络终端机50台,信函自动过戳机3台,信函邮资机2台,传真机17台,自动捆扎机8台,复印机8台,各类打印机72台,彩色打印机2台,信封打印机1台,印刷一体机1台,集信器1台,UPSS11台,路由器18台,美元鉴别仪2台,扫描仪1台,自动存取款机5台,邮资电子秤10台,柜式及壁式空调机42台,数字工业电视监控系统8路端。
  三、交通工具
  1987年,县乡邮电局(所)有自行车36辆。1997年,全县有自行车邮路、城投及农村投递邮路使用的自行车21辆,摩托车3辆,汽车2辆。
  1992年,购置幸福125牌摩托车、洪都125牌摩托车各1辆,分别用于邮储稽查和农村邮路检查。
  1993年6月,购置邮车1辆,用于邮件运送。同年,增办特快专递邮件业务,购置昌河速递汽车1辆,又配备送款车1辆。至1997年年底,邮政局有摩托车5辆,邮政汽车8辆。至2007年,有汽车9辆,行政用车1辆,业务检查及邮件抢运用车1辆,市用邮件专趟用车1辆,邮政储蓄运钞专用车1辆,特快专递(EMS)业务揽收用车3辆,服务三农用车1辆,其他机动用车1辆。
  第二节 邮路
  一、县际邮路
  1987年,德化县有通泉州县际邮路1条,仍有直封快件直接投递业务。1997年,泉州市实行邮区中心局体制,出口邮件直发泉州邮件中心局经转。德化县邮政局自办德化至泉州县际汽车邮路1条,单程150千米,邮运频次为日三班次,行程900千米。2007年,县际邮路保持不变。
  二、县内邮路
  1991年,全县18个乡镇,189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邮。1997年,县内有邮路14条,单程521千米,其中:委办汽车邮路9条,单程490千米;摩托车邮路2条,单程28千米;自行车邮路2条,单程2千米;步班邮路1条,单程1千米。
  1998年10月8日,邮政独立运营后,全县共有邮政网点22个,其中邮政普通服务网点17个。县内委办汽车邮路10条,单程514千米,为农村15个邮政局(所)邮件转趟,日进、出口各一次。
  2007年,县内邮路网点和行程均保持不变。
  三、投递邮路
  (一)城区投递路线
  20世纪90年代,德化实施“小县大城关”战略,城建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激增,经济发展,邮政业务量大幅度增加,城区投递路线相应调整。1995年1月1日起,城区投递路线增至5条,配投递员5人。2007年,城区投递路线增至12条,投递频次为周七班,农村邮路投递路线4条,投递频次为周三班。
  乡邮投递段如下:
  城关—凤山,单程38.5千米,行程49千米;
  城关—林地,单程19.7千米,行程40千米;
  城关—龙岸,单程34.4千米,行程53千米;
  城关—大坂,单程28.3千米,行程38千米。
  (二)农村投递路线
  1979年后,邮政恢复乡邮投递排单和“五定”制度,即定人、定路线、定班期、定投递点、定出班时间。时农村投递路线74条、1193千米。
  1997年,农村投递路线调整为65条1060千米,其中自行车路线14条198千米,步班路线51条862千米。2007年年底,农村投递路线38条,委代办9条。
  第三节 业务
  一、出件
  (一)信封标准化
  1980年7月1日起,试行邮政编码。1982年,根据邮电部部署,反复宣传邮政编码,便于用户掌握。
  1990年5月,全面实行邮政编码,同时推行国家标准化信封,非标准信封必须加印编码框。1997年年底,使用“双码”标准信封收寄的信件达100。2007年,继续使用“双码”标准信封。
  (二)分拣封发
  德化县邮件分拣封发采用直封和经转两种。
  1982年4月,德化局邮件直封口增设平信3个、挂号3个,平信总数32个、挂号19个、包裹2个。1989年,增加直封口9个。
  1990年11月15日,按照上级邮政部门关于邮件分拣、封发指定转口局资料的规定,对寄往全国各指定转口局、省直达邮路上的市、县局平常函件10件、挂号函件3件、包裹3件,并建立直封关系;县局与所属分支机构之间也建立直封关系。邮政特快必须全部直封,达不到直封标准的暂发原指定转口局经转。
  1992年6月,泉州市成立邮件处理中心,德化县进出口邮件均由泉州邮区中心局经转。德化发往泉州市,即泉州市区所辖城乡范围内的快件封专袋,所封的总包仍交德化—泉州自办邮车带运。1993年,凡省内相邻县市直达、由定时班车代运的各类邮件一律直封。
  1997年,德化县邮政局建立分拣封发平信兼特快专递邮件台、给据台和包裹台。时全县建立直封关系的所站15个,省内外邮件直封泉州邮区中心局经转;特快专递邮件与省内各县市建立直封关系,省外按指定转口局经转,配备分拣封发人员3人。
  2007年,分拣封发信件、包裹等继续按原程序运行。
  二、函件收寄
  (一)函件类别
  1.信函
  平常信函简称平信。1953年12月14日起,现役军人平信免费寄递。1980年,开始推行标准信封,试行邮政编码,促进平信收寄标准化。1987年,县局自制出售标准信封10万枚。2007年继续使用县邮政局自制标准信封。
  2.明信片
  1982年,开办贺年明信片业务,成为新春佳节相互贺年传递亲情友情的通信佳品。1984年,德化县邮电局发行“陶瓷美术”明信片10万枚。1987年,发行彩瓷明信片1.4万套。1992年,销售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3万枚。1997年,发行贺年(有奖)明信片2万枚。2007年,发行通信明信片和贺年(有奖)明信片达15万枚。
  3.印刷品
  2000年12月,国家邮政局颁发《国内邮件处理规则》,规定信函寄递以外的各种书籍、报纸、期刊、教材、目录及各种印刷的图文资料等,按印刷品寄递。印刷品邮寄最大重量限度为35千克,5千克以上的印刷品必须使用封装箱或坚韧包装材料妥为包装。2007年,继续按国家邮政局相关规则处理印刷品。
  4.盲人读物
  原称瞽著文件。1957年起改称盲人读物。盲人所用凸出点痕书籍、刊物、信函和文件作为盲人读物寄递,不包括盲人使用的特种纸张。寄递重量,1988年限量5千克,2000年放宽为35千克。2007年限量不变。
  5.保价邮件
  信函、包裹、直递包裹和特快专递邮件可以作保价邮件交寄。1991年12月起,规定每件保价金额以1万元人民币为限,2000年12月,规定每件保价金额以10万元人民币为限。2007年保额仍以10万元为限。
  (二)函件资费
  国内邮件资费分为基本资费和非基本资费两种。基本资费指信函和明信片资费,其变动调整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1990年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邮政局联合调整邮政资费。
  1996年12月1日起,平信不分内外埠,每件收费0.50元;明信片每件0.40元;印刷品每百克0.30元;挂号费函件1.00元等。省内地方附加费,给据邮件0.20元;印刷品每100克0.10元。
  1999年3月1日起,信函首重100克内,每克(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内埠0.60元,外埠0.80元;续重101~2000克,每100克(不足100克按100计算)内埠1.20元,外埠2.00元;明信片每件0.60元。非基本资费的印刷品首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计算)内埠0.15元,外埠0.30元;邮简每件内埠0.60元,外埠0.80元;挂号资费每件2元,2004年1月1日每件调整为3元。
  2006年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邮政局联合下发关于适当调整邮政基本费用的通知,自2006年11月15日起,信函资费首重100克以内,每重20克内埠由0.60元调整为0.80元,外埠由0.80调整为1.20元,100克以上的续重资费维持每100克内埠1.20元,外埠2.00元不变。明信片资费由每件0.60元调整为0.80元。2007年,邮政函件资费不变。
  (三)函件出口量
  1987年,德化县邮政出口函件62.51万件,其中国际及港澳3.86万件,业务收入5.63万元。
  1991年,按邮电部《国内邮件处理规则》,德化县函件分平常函件和给据函件。平常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给据函件指挂号函件、特种挂号函件、保价函件。收寄时出具收据,处理时进行登记,投递时收件人签收。
  1997年,德化出口函件157.73万件,其中国际及中国港澳地区3.86万件。1998年,取消邮政快件业务。
  2000年,德化出口函件59.3万件。2007年,出口函件113.94万件。
  三、包件收寄
  (一)大陆包件
  1986年7月1日起,包件业务分为发用包裹、商品包裹和快递裹包3种,并办理代收货价、存局候领、回执、航空、保价等业务。
  1990年7月31日起,取消快递小包、航空快递小包、用户专用包裹、邮件回执和代收货价业务。1991年12月,按《国内邮件处理规则》,包裹分为民用包裹、纸质包裹和商品包裹(包括大件商品包裹)。1996年,民用、商品包统称包裹。1997年,县邮政局和龙南、赤水等10个支局(所)、各代办所均有办理包裹业务。
  2000年12月,国家邮政局颁发《国内邮件处理规则》,对包件准寄范围做较大修改,范围更广。凡适于寄递物品,均可按包件寄递,符合包件准寄范围的,可按包裹收寄。同年,新增直递包裹项目。
  2007年,出口包件0.42万件。
  (二)港澳台和国际包件
  1.中国港澳台和国际邮件分类
  按内件性质分:有函件和包裹,其中函件包括信函、明信片、航空邮筒、印刷品、盲人读物、印刷品专袋和小包,其重量和尺寸都有一定限制。
  按运输方式分:有航空邮件,即利用航空运输工具优先发运的邮件;水陆路邮件,即采用汽车、火车或轮船运输的邮件;空运水陆路邮件,即利用国际航班剩余运力运输,在原寄国和寄达国内按水陆路处理的邮件;全球优先函件,即在原国际快递函件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时限上比特快专递慢,资费高于航空函件、低于特快专递的一项业务。1998年9月,国家邮政与美国试办全球优先函件;至2007年,通达范围有德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16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
  按处理手续分:有平常邮件和给据邮件。
  按邮局承担的责任分:有保价邮件和非保价邮件。
  超大包裹业务:指单件重量15千克以上的包裹。至2007年,仅与新加坡开办此项业务。
  国际及中国港澳邮资信卡业务:即用于节日期间问候、沟通感情、商业往来答谢等纪念贺卡,由名师设计、有画面优美、使用方便等特点。2001年,推出新年快乐和圣诞快乐两种贺卡。
  国际商业回函业务即合同、广告、样品寄件人等随其寄发的邮件,随寄印好回函地址的信封或明信片收件人利用这类信封或明信片给原寄件人回函,订购产品或提出意见、建议。可免付邮费。
  中国港澳地区及国际包裹托运业务:为一种商业性包裹特别业务,寄件人可一次交寄批量包裹,资费比普通包裹低,大部分为邮购公司或中小型外贸企业使用。
  2、业务量
  1988—2007年,德化县出口函件情况见表6-5。
  (三)报刊发行
  1985年,全县报刊期发量4.57万份;1989年后,报刊大幅度涨价,不少单位压缩订阅报刊费用,报刊发行量有所下降。县邮政部门对报刊发行早下计划,早做宣传,预订零售一齐抓,上门收订,增设发行站、零售门市部、报刊零售亭,应用报刊要数微机系统。
  1997年,全县报刊期发数3.67万份,其中报纸期发数2.04万份,杂志期发数1.63万份。
  2000年,全县报纸期发数2.65万份,杂志期数1.11万份。2004年,报纸期发数3.01万份,杂志期发数1.12万份。2007年,报纸期发数1.70万份,杂志期发数1.07万份,报刊征订资金总额330.55万元。
  四、邮政快件
  (一)普通邮政快件
  1888年5月,德化县邮政县局及其属下各支局、所增办邮政快件业务。按邮件准寄范围收寄各类书信、文件、资料、物品等。邮政快件,最大重量限度5千克,1996年11月放宽到10千克。
  邮政快件资量,按件称重计费。起重100克以内每重20克及其零数资费标准:1987年11月起0.5元,每续重100克或其零数为0.80元。1990年7月31日起调整为0.80元,续重由0.80元调整为1.00元。1996年11月28日起调整为2元、续重调整为2.50元。1998年7月1日起,停止邮件特快业务。
  (二)特快专递
  1.特快专递业务
  EMS为全球邮政特快专递的简称,是邮政业务重要组成部分。特快专递邮件包括特快专递信函和特快专递包裹。EMS是当今世界最快捷、最安全的邮政业务,受“万国邮政联盟”法律的保护。特快专递邮件分国内和国际两种。
  1993年4月1日,德化县邮政局开办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当年出口邮件2282件,收入20.26万元。1995年6月,县局与营发组速递站签订“行书专递业务承包经营责任书”,实行专业承包经营,并在县商会、外贸等单位设立4个特快专递代办点,业务联系量逐年增大。1997年1月,建立速投公司专营特快专递业务。是年,特快专递通达国内2000多个城市,国际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县出口邮件6905件,收入81.50万元,占邮政总收入16.60%2007年,全县出口邮件26574件。
  2.特快专递资费
  1986年9月,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计费标准:每件起重200克,资费标准8元。200克以上每续重200克(不足200克按200克计算)收费2元。1988年6月起,另加收处理费每件1元,查询费每件1元。
  1996年12月1日起,起重200克收20元,200克以上每续重200克(不足200克按200克计算)收6元。查询费一般免收,查询人要求提供收件人签收情况重印材料时,每件收取3元。省内邮政地方附加费,国内每件2元,国际每件3元。
  1997年8月1日起,调整国内特快邮件资费,分为常规国内特快专递邮件和超常规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至2007年,国内特快邮件资费按1997年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五、集邮
  (一)集邮活动
  1985年10月,德化县邮电局开设集邮门市部,业务挂靠营发组管理。1997年1月,组建集邮公司,负责出售各种邮票、集邮品、集邮用品,开发个性化邮票业务及函购各类中外邮品。
  1986年6月30日,德化县集邮协会成立,会员80人。同时举办为期一周的首届邮展。1999年9月23日,第三届德化县集邮协会换届选举,产生第四届集邮协会,会员360人。2008年3月举行换届选举,产生德化县集邮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员580人。
  1988年,德化县邮电局集邮门市部配合县集邮协会集邮(品)拍卖会,并举行集邮讲座。1990年6月13—15日,德化、永春、石狮3县市与三明市大田县、永安市联合举办集邮展览。1997年7月1日,县邮电局发行邮电部推出的“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邮票1000多枚。
  2001年7月8—10日,在福尧楼图书馆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集邮展览。2002年4月,组织选送参加第四届泉州市旅游节集邮展览;10月20—26日,组织推选参加福建省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千人千框邮展。2003年2月,选送张奎如邮展作品《德化名瓷,瓷国明珠》参加泉州市邮政局、市邮协在万维生邮票艺术馆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泉州邮展暨邮协成立20周年成果展。
  2003年7月,德化县邮政局发行《现代德化窑——玉脂磁》邮资明信片。2005年12月,发行《明代德化窑——何可朝宗瓷塑观音》贺卡明信片。2006年11月,发行《明代德化窑——何朝宗瓷塑达摩》贺年有奖明信片。
  (二)集邮业务
  1985年10月,县局开设集邮门市部,经营邮票及邮品,并办理新种邮票预订业务。1992年设立集邮专柜。1995年起,实行专业承包经营,促进集邮业务发展。1991年,出售邮票18.99万枚,业务收入9.15万元,成为邮政“新、轻、特”业务之一。1997年,出售邮票30.46万枚,收入93.88万元,占邮政业务总收入19%。2007年,出售邮票10.7万枚,收入72.2万元。
  六、汇兑邮储
  (一)汇兑
  1988年起,开办“快件汇款”业务。1990年,邮政汇兑业务分普通汇票和电报汇款两类。普通汇票又分为普通汇票、航空汇票、高额汇票和快件汇票4种。1996年10月,国内汇款金额每笔最高限额为1万元,超过1万元应分笔办理。
  2002年1月13日,开通电子汇兑业务,结束信汇的汇兑方式,实现汇兑业务电子化,缩短汇兑时限。同年10月8日起,电子汇兑最高限额由1万元提高到5万元。2003年5月起,开办2小时汇款业务。
  每笔汇款(限额内)最低汇费2元,最高汇费50元。附言费按每个汉字0.10元收取。2小时汇款业务,每笔不论金额大小,均加收5元加急业务处理费。退汇、改汇、挂失按每笔2元收费。2007年保持不变。
  (二)邮储
  1987年8月1日,德化县邮电局恢复邮政储蓄,窗口业务应用微机单机操作。同年11月11日,赤水支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邮政储蓄业务种类有: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定活两便、代缴话费、代发工资、代理国库券等。年底,邮储余额16.99万元;1988年末,邮储余额增至32.83万元;1989年年末,邮储余额达152.58万元。
  1992年9月10日,上涌邮政所开办邮政业务;12月30日,水口邮政所开办邮储业务。1994年,雷峰、三班、南埕、葛坑等邮电支局所相继开办邮储业务,时全县邮政储蓄网点8个。
  1996年3月27日,县龙南邮政支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同时,引进微机管理系统,实施“绿卡工程”(邮政储蓄卡)。同年4月25日,9个邮储网点开办县内通存通取。
  1997年3月,9个邮储网点与泉州地区8个县市的邮储联网;同年7月,全省、全国重点城市先后实行邮储通存通取;同年8月,德化县优化邮储网点布局,撤销雷峰、南埕、三班3个网点,仅保存代缴话费业务;同年12月19日,城关龙南邮储点安装第一台ATM(自动柜员机)并开通应用。年底,邮储余额4772.55万元,储蓄业务收入175.99万元,占邮政总收入35.94%。
  1998年5月,德化县邮储6个网点与全国31个省(市、区)50多个城市中心主机系统联网,建立全国活期储蓄业务通存通取计算机实时处理网络。经历10余年发展,成为邮政业务支柱之一。
  2000年6月13日,开办“入账汇款”业务。2002年9月27日始,试办2小时电子汇款业务。
  2003年10月23日,赤水支局邮储业务迁移东环支局办理。2004年9月14日,葛坑邮政所邮储业务迁移龙鹏储蓄所办理。
  2006年3月7日,开办“玉兔贺春”代理保险业务;同年7月28日,开办邮储存单质押贷款业务;8月24日,储汇分局开设储汇业务、中间业务、储汇会计等3个管理岗位。
  2007年4月,开办代售基金业务。2007年年末,邮储余额20848万元,储蓄业务收入500.83万元。
  第四节 管理
  一、管理机构
  (一)德化县邮电局
  1987年1月1日起,德化县邮电局实行局、班组两级管理,正副局长以下设邮政业务管理员、电信业务管理员、乡邮指导员、农话管理员。生产班组调整为营发、邮件、报务、话务、机线、机务载波室和电力室。
  1993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办德化县邮电通信服务公司,属于集体所有制企业。1996年,更名为鸿都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1994年,增设邮政营业组、邮政储蓄、安全保卫组,话务组与测量台合并为查询测量组,电力室并入自动机房。
  1995年,设邮电业务营销部、稽核组、数据通信组,报务组并入营发组。
  1996年8月,局内设置办公室、人事教育股、计财股、邮政股、电信股,生产组不变。实行局、股、组三级管理。
  1997年7月,省邮电局核定德化县邮电局为五等三级局,属政企合一公益性企业,按照正科级单位管理。下设办公室、人教股、计财股、邮政运营部、网络运营部、电信经营部和2家第三产业公司。邮政运营部下设4个生产班组(公司),并管理各支局邮政业务和邮政代办所;网络运营部和电信经营部下设7个生产组,并管理各支局的电信窗口。
  1998年1月,增设市场经营部、速递公司、集邮公司、电信终端维修组。同年4月,设立物业公司,8月,邮件组易名收投公司。10月8日,邮政、电信再次分营,分别成立德化县邮政局和德化县电信局;11月30日,德化县邮政局职能机构正式组建,设置一室一部,即综合办公室和经营财务部。
  2000年2月23日,撤销经营财务部,组建市场经营部和计划财务部。德化县邮政局内设职能机构为一室二部,即综合办公室、市场经营部和计划财务部。
  2007年,实行政企分开,业务流程归泉州市邮政局管理,党务归当地党委领导。
  (二)下属机构
  1.邮政储蓄组
  1987年8月1日,德化县邮电局恢复邮政储蓄业务。1994年,增设邮政储蓄组。1997年8月1日,德化6个邮储网点与全国31个省(市、区)50多个城市中心主机系统联网。1998年,设储汇业务组。,2008年5月28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德化县支行成立。德化县邮政局副局长刘旭龙兼任邮政储蓄银行德化支行行长。
  2.营投分局
  2004年6月28日成立,下属机构有收投公司、浔北支局、上涌支局、赤水、葛坑、雷峰、南埕、水口、三班、龙门滩、国宝、大铭、春美、美湖、杨梅、汤头和桂阳邮政所。2007年,所设机构保留不变。
  3.速递公司
  1998年1月成立,主要职责为特快邮件的揽收、封发和投递。2007年公司保留不变。
  4.商函广告公司
  1999年1月19日成立,主要职责为设计、制作和发布代理国内外各类广告。2007年公司保留不变。
  5.集邮公司
  1998年1月成立,主要职责为出售各种纪念、特种邮票、集邮品、集邮用品,开发个性化邮票业务及函购各类中外邮品。
  二、分营机构
  1998年德化邮电分营,全县建立9个邮电支局。德化县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农村业务量逐渐缩小,先后有8个邮政所陆续改为邮政代办所。
  2004年6月,德化县邮政局组建营投公司,其下属机构有:收投公司、浔北支局、上涌支局和赤水、葛坑、雷峰、南埕、水口、三班、龙门滩、国宝、大铭、春美、美湖、杨梅、汤头、桂阳邮政代办所。
  第二章 电信
  第一节 通信设施
  一、基础设施
  邮电分营后,德化电信基础设施有较大发展。
  2000年,上涌和浔中电信分局土建竣工,同时做好凤池街电信楼装修前期准备工作。
  2002年,解决多年悬而未解的大洋综合楼征地问题。赤水、水口等9个乡镇电信楼全面开工兴建,高阳、三福等17个村级机房土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2003年,完成大洋电信综合楼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9个乡镇电信楼土建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完成赤水、龙门滩、春美等乡镇机房的搬迁和割接,苏坂、石牛山等19个村级机房相继竣工投入使用,购置佳美、凤凰山和湖前等4座房屋拟做机房,结束邮电分营以来农村长期租借机房的状况。
  2004年,大洋电信综合大楼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封顶,三班等9个乡镇电信楼相继投入使用。葛坑、春美等地光缆先后扩容82.62皮长千米,建设高阳、紫云开发区等16个接入网点机房土建工程,增建泉灵通基站160个,累计完成窄带12052线,宽带6592线,以及13个宽带小区、1272个LAN接入端的综合布线,适应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对通信的多样化需求。
  2005年,大洋电信机房楼正式投入使用,附属楼建设基本完成。
  2006年,德化电信综合机房搬迁至大洋,大洋电信新母局投入使用。同时,第二期附属楼工程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大洋成为全县集语音、数据、宽带以及综合信息服务为一体新的通信枢纽。做好经营第三代移动通信(3G)前期准备工作。5个3G机房土建工程竣工验收。全县78个公共安全视频网络视频监控点建成投入使用,为建设“平安德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网络设施
  1998年7月,德化县电信局与厦门信达有限公司签订多媒体信息网建设协议。9月,首期投资60万元,建成“万瓷朝宗”多媒体站点,网页开设15个专栏。
  1999年,县电信局重新调整城区通信网络组织,先后开通隆泰、英山、葛坑等13个点接入网1.2万门,新增和扩容主干电缆2800对;拆除18个乡镇中继架空明线,新增光环点3处,扩容阳山等地光环480门,城乡增设274个IC卡公话亭。
  2000年,继续增强机线设备配套能力,更新部分UMC、SLC、LDM旧光环设备,在隆泰、国宝、春美、杨梅、盖德、仙境等地安装4080门华为接入网设备,在林地、格中等建制村扩容3940门DMC光环设备,先后完成城关、葛坑、三班管道工程和配线工程,主干电缆扩容7140线千米、配线电缆扩容1.34万线,管道扩容1.28孔千米。延伸光缆22.4芯千米。
  2002年,推进网络技术创新,优化城乡电话基础网,三班、龙门滩等光缆线路扩容2547芯千米,城关、阳山、春美、葛坑、大铭等主、配线电缆扩容15381对千米,305线等管道扩容66孔千米,完成西环路电缆线路迁移,建设淳湖、溪口、双翰等8个接入网点,增加通信能力3920门。
  2004年,德化县境内安装2.5G传输网8个接点SDH设备,新建6个综合接入网,完成33个光环点的技术改造、24个网点的ADSL设备安装扩容,以及安装25个泉灵通远端模块设备。配合泉州市公司实现本地网电话号码7位升8位,完成县母局SHLR版本升级和网络改造。做好预检修工作,对长途通信线路和本地网线路实行综合化维护。完成省道206线德化至上涌路段交通战备公路沿线的大型线路迁改工程,整个工程共接续光缆接头21个,计1231.63线对千米。
  2005年,完成12950对主干道、6754个用户的割接,缓解县母局的压力,使网络更优、宽带更快。同年,共完成电缆扩容112.077皮长千米、8429.3芯千米,完成光缆147.807皮长千米、5327.682芯千米;完成管道18.326沟千米、62.198孔千米。
  2006年,敷设光缆130皮长千米、电缆130皮长千米、建设管道13沟千米,全县大部分乡镇完成综合接入网,物理层实现双向路保护,75%以上的建制村通光缆。
  2007年,完成管线投资700多万元,新增电缆扩容15.133皮长千米、2442.3对千米,光缆123.99皮长千米、7680.04芯千米;管道3.4沟千米8/孔千米,新增8信道基站24个,基站总数达912个,总信道4565;完成大铭、春美、杨梅、汤头、南埕等5个3G机房的建设。
  三、无线寻呼与无绳电话(“泉灵通”)设施
  1992年年底,程控电话开通后,率先在凤池街邮电大楼顶建立人工台BP机发射机,容量500门。
  1993年10月,驾云亭移动通信基站开通,同时兼容摩托罗拉无线寻呼P-5000、全自动1~7频点、37.5万门。1996年10月,葛坑铁钉山移动通信基站开通,同时兼容无线寻呼4、8、9、10四个频点35万门,1998年7月增设11频点30万门,总容量达65万门。
  1997年10月,增设8~10频点40万门,总容量达到107.5万门。
  同月,开通九仙山移动通信工程基站,同时兼容无线寻呼1~10频42.5万门。翌年增设8、11两个频点共60万门,总容量达102.5万门。同月,开通南埕移动通信基站,同时兼容8、9、10频点40万门。1998年7月,扩容第11频点30万门,总容量达70万门。
  2000年8月,采用数字通信技术,以无线的方式接入固定电话网,开通“泉灵通”无绳电话。2001年,扩大“泉灵通”无绳电话和“泉灵通”多功能寻呼覆盖率,增建143个“泉灵通”基站和6个无线寻呼基站。
  2003年,增建177个“泉灵通”基站和4个远端模块。全县泉灵通基站达600多个。2005年至2007年,新增8信道基站105个,全县泉灵通网络渗透率达到80%。
  四、数据通信(互联网)设施
  1995年,安装分组交换节点机和DDN节点机各1架,建设24个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32个数字数据网节点机端口。1997年,又安装分组交换节点机和DDN网节点机各1架,分组交换端口增至64个,数字数据端口增至52个。新增南埕、赤水、上涌等3个节点。
  2000年,城关母局扩容2个V5端口,上涌扩容3个V5端口。2001年建设宽带接入网,在城区建设3个光缆传输环网,实施光纤到大楼和学校,并在国税、地税、园丁新村、龙门滩办事处建立5个智能化信息小区。
  2002年,城关地区和部分乡镇扩容1800个ADSL端口。
  2003年,加快发展宽带,先后完成母局ATM汇聚层的设备安装,全县扩容ADSL端口1320门,新建25个节点,增加通信能力1360线。2005年至2007年发展光纤65条。
  五、移动电话设施
  1993年,城关驾云亭移动通信基站安装摩托罗拉900兆赫蜂窝模拟移动通信发射机,容量为58信道1450门,并于10月1日开通。
  1995年,开通诺基亚兼容数字移动通信发射机,容量12载频1800门,覆盖城关地区和附近乡镇。同年,三班、南埕分别建立直放站。
  1996年2月,采用集资方式,葛坑铁钉山开通900兆赫蜂窝移动通信基站,覆盖葛坑、杨梅、汤头、桂阳等部分地区。
  1997年,三班、雷峰、南埕、九仙山等900兆赫模拟移动通信基站相继开通。同时,开通湖前基站,容量为12载频1800门。
  1998年至2007年,建设20个数字移动通信基站,覆盖全县18个乡镇,覆盖率由70%提高到90%左右。
  第二节 通信网络
  一、中国电信网络
  (一)固定通信网
  1.长途线路
  1985年,德化县有明线载波终端机8端51路,增音机9部78路,安装1部自动拨号设备。是年9月,德化开通至泉州、福州三条DD14半自动拨号电路。
  1989年,长途、市区、农村电话“三者”合一的自动电话改制,安装1台高频路载波机。从此,德化长途电路进入全国自动网,可以直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程控电话改制,安装PDH四次群数字复用设备光端机和PCM各1部。德化有CTS长途480线,德化至泉州开通2个MB/S、至大田1个2MB/S的数字电话。明线长途载波设备转为备用(1994年拆除报废)。
  是年3月6日,开通德化至泉州SDH光缆经三班方向进入泉州市九一路交换中心电路,采用五次群数字复用设备。德化城乡电话进入泉州本地网,同时取消0575区号,统一使用0595区号。
  1996年,德化程控电话升级为六次群,本地网中继电路SDH与PDH设备并存,开通3480条本地网中继电路。
  1997年,德化县会议彩色电视系统投入经营。2007年相关会议继续使用彩色电视系统。
  2.市内线路
  1989年,市话自动电话改制,采用HJ09型纵横制交换机73部,容量2000门。城区沿溪二条主要街道全面铺设电缆管道,主干电缆达3000线,配线达400线。
  1992年12月,市话程控电话改制,采用日本富士通F-150型程控交换机,容量4000门。主干管道扩容到8000线,配线增至10000线。
  1994年,德化县城区程控电话先后4次管道扩容,向湖前、隆泰、王厝山、丁墘、坪埔等新开发区延伸,市话交换机总量达到2.3万门。
  1997年,城区配置电缆管道长度达52.3皮千米,627.6孔千米,主干电缆2.7万线,配线4.05万线,交换箱51个,分线箱8700个,入户线实现电缆化、规范化。
  2000年2月10日,泉州地区SDH本地传输网工程(三期)设备单项竣工验收,县局本地网由4个站组成,提供240条IM电路。2007年传输网工程保持不变。
  3.农村线路
  1987年,农话交换机16个,容量600门,其中国有6个、乡镇自办自维10个。德化至上涌加设34千米铝线线路,并开通12路线载波电话。城关至三班架设8.3千米300对架空电缆线路,三班镇电话并入城区自动网,增设县水泥厂、桥兜铁厂、葛坑林场、龙门滩一二级电站等安装三路载波设备,开通自动拨号电话。
  1991年2月,上涌率先开通F-150型500门交换模块设备和四次群富士通复用设备和光端设备。赤水、南埕、雷峰、水口等4个交换站采用美国爱梯恩梯远端用户线路集中器SLC-120设备。
  1994年,分别在三班、葛坑、春美等地安装上海三中公司DLM120设备。建成赤水、上涌、葛坑、南埕、三班等5个交换模块局,总容量达到7000门。
  1995年,德化县局至各乡镇交换点的电路线路,全部安装光缆线路。
  1998年,德化建成县内第一个SDH光环,并对25个光环点进行扩容升级。6月,全县共有光缆线路657.8皮千米,电缆线路872.56皮千米。同时,建成三班、南埕、水口、赤水、美湖、上涌、杨梅、盖德8个乡镇所在地电缆管道87.319孔千米。
  1999年4月,县电信完成程控电话扩容1.5万门,同时对原有3万门P-150型程控机进行改造升级,增加主叫显示、实时计费和ISD等新功能。
  2000年,建设公众无绳电话网。在城区建设108个“泉灵通”发射基站,全面覆盖城区,“泉灵通”成为一项很有竞争潜力的新业务。加强支撑网建设,做好2000年时种过渡,确保传输、交换、计费以及用户小交换机Y2K运转正常。开通“九七”工程系统,结束机线资料手工操作的历史,配合市局进行综合网管平台开发,开通自动配线、自动催费、自动停复机和“112”自动维修系统,做好入孔清理和大户电路的挂牌工作,为改善电信服务提供技术服务。优化调整网络设备,满足经济发展对通信的需求,减少重复建设,节约大量通信建设资金,提高网络运行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市话接通率达72.88%,长话接通率达64.3%。
  2003年,压缩电信基本建设规模,围绕成本最优化目标,加大对战略性工程的投入,重点突出提高“三大”网络运行效益。同年扩容4个V5接口,增建水口、石牛山、税务、公安和县政府等专用光缆线路1237.8芯千米,城关等主配线电缆扩容1184对千米,建设外西环、凤凰山庄管道6.1孔千米,建设南环、诗敦和阳山等12个接入网,增加通信能力10244门,优化城乡电话基础网。在固定电话中推广短信息、“电话跟我走”“吉祥号码捆绑”等项新功能应用。
  (二)电报
  1.电路
  1989年8月22日,电传电路接入福州自动报网;12月1日,德化至泉州电报电路停闭。
  1993年,开通德化程控电话,县城至各支局(所)话传电报相继改为传真电报电路。1997年4月,县邮电局电报与省电报中心微机联网,开通省内自动智能转报电路1条,电报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结合为一体,缩小与国际电报技术上的差距。
  2.发报机械
  1988年,增配光电单机头发报机1部。1989年,增配电传打字机6部、5个单位自动发报机2部和传真机2部年。
  1992年7月,电报设备更新为桑达电子电传机2部,15瓦短波电台更新为100W蓝波牌电台。1994年,7个支局(所)相继采用电报传真机,结束电报话传的历史。
  二、中国移动通信网络
  1999年,中国移动德化分公司独立营业,全县有通信基站24个,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23%,有传输管线近20千米。
  2000年,德化分公司开始打造自有传输网络。
  2003年,新建小溪工业区直放站、涌溪水电站直放站和石牛山直放站。
  2005年,分公司进行设备替换、基站传输连接件和标准化整治,建成诺基亚站点62个及其407快载频的国产替换工程。开通南门市场、儿童乐园、东环路等3个VOIP公话,完成“佳美彩印公司”VOIP电话扩容,完成3G储备站点的设计勘查和改造工作。
  2006年,德化县城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0%、占话务量85%。是年,增建网络站点7个,提高城关地区网络覆盖度;在全县范围内建设通信基站200多个、建设传输管线近1000千米,城关覆盖率达100%、建制村覆盖率100%、自然村覆盖率100%。德化县境内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厂矿和工业区基本实现移动信号覆盖。
  2007年,全县有通信基站200多个,城关及建制村覆盖率均达100%,自然村达92%,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厂矿区实现移动信号全覆盖;传输管线近千千米。同时,开通2.5代移动通信技术,城区EGPRS开通2.75代移动通信技术连续覆盖目标,并逐步实现部分3G基础应用。
  三、中国联通网络
  (一)网络建设
  2002年,德化联通进行GSM、CDMA网络建设,同时进行G网优化调整。
  2007年,德化分公司建成汇聚机房1个、传输环网7个;建成龙门滩、雷峰、南埕、水口、盖德、国宝、赤水、美湖、大铭、春美、上涌、汤头、葛坑、杨梅、桂阳15个乡镇机房,设置光缆杆路700千米。建立GSM基站65个,其中县城28个、乡镇37个;建立CDAM基站70个。
  (二)网络覆盖
  2006年年底,中国联通同时经营GSM和CDMA两个网络,其中CDMA网络实现“乡乡通”,建制村覆盖率达70%。
  2007年年底,GXM网络也实现“乡乡通”,建制村覆盖率达60%。主要交通干线县城—春美、县城—杨梅、县城—水口等全面覆盖。是年,C网拥有基站68个,其中县城区25个、乡镇43个;G网拥有基站65个,其中城区28个、乡镇37个,城乡C网和G网的网络覆盖率达70%,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第三节 通信业务
  一、中国电信业务
  (一)固定电话
  1.长途电话
  1988年,省管局对长话业务种类、传递顺序相继进行调整、简化,分为6类:防空情报电话,时限立即接通;特种电话,时限10分钟;紧急高度电话、特急公务电话,时限20分钟;普通电话和公务电话时限60分钟,传呼电话,等候时限一律为120分钟。1989年,增办长途自动电话业务。
  1992年12月,开通国内国际长途直拨业务,长途电话业务种类传递顺序已被打破。国内国际长途直拨有呼出限制、200号、800号、900号、IC卡、可视图文等业务种类。
  1994年,按邮电《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本地网内各县(市)间挂发的电话,其业务量不再作长话张数统计,经市话交换挂发的全部按市话次数统计,经农话交换机挂发的全部按农话张数统计。2007年,长途电话继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
  2.市内电话
  (1)业务类别
  20世纪50年代,按福建省局《市内电话营业通则》规定,市话类别分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界外电话、同线电话、自用小交换机、中继线、互通机、小机、专线、临时电话、码头电话、合同电话、公用电话等13个项目。1964年新增“租杆挂线”与“代维”等两种业务。
  市内电话业务服务范围,系依据机械设备条件、用户分布情况和城镇行政区划分,划分为市话营业区和基本营业区两种。基本营业区域以内的用户为界内用户,以外的用户为界外用户。市内电话根据用户不同需要划分业务类别,有普通电话、电话附机、同线电话、合用电话、公用电话、中继线、普通专线、临时电话等项目。
  1992年,程控电话改制,营业类别分为普通电话、电话附机、中继线、专线、电话附件,同时开放呼出限制,热线服务、转移呼叫、遇忙回叫、缩位拨号、三方通话、闹钟服务和追查恶意呼叫、呼叫等待系统,免打扰服务、缺席用户服务、彩色会议电话等新项目。并且推出110、122、185、96315等免费服务项目。1996年12月取消市话营业区。
  (2)业务量
  1989年,全县市话用户594户,平均每年增长14户。这个时期电话的主要用户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工矿企业,无公用电话,有少数住宅电话。市话自动化改制后,开始安装公用电话、居民住宅电话。1990年,市话业务收入27.35万元。
  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后,公共场所普遍安装公用电话、居民安装住宅电话,市话用户3386户。1995年,市话用户7816户,业务收入757.27万元。1997年,市话用户13500户,平均每年增长57.91%,其中私人住宅电话12092户,占总户数89.5%,公用电话410户,磁卡电话4部,平均每年增长94%;业务收入1479.62万元,比1995年增长1.95倍。
  3.农村电话
  (1)业务类别
  20世纪80年代,农村电话用户种类分为甲、乙、丙三种,党、政、军单位为甲种用户,企事业单位为乙种用户,生产大队、生产队及其所属单位为丙种用户。
  1987年,农村电话种类按营业区域和基本营业区域,分为区内和区间电话业务。区内电话业务办理增加“租杆挂线”与“设备代维”,减少“分机”业务,其余不变。区间电话业务种类不变。特别业务有租用电话、会议电话、预告电话。
  1988年,农话用户种类改分为甲、乙两种,建制村、村民小组及其所属托儿所、小学、民兵哨所为甲种,其余均为乙种。
  1996年12月,农话电话种类分为普通电话、同线电话、电话副机、用户中德线、普通专线、合用电话、专线电话等。
  (2)电话数量
  1987年,全县农村用户话机205部,其中中央国有108部,地方国有97部。1995年,农村电话用户298户。1997年9月,实现村村通电话,农村电话总数3127部,比1995年增长10.4倍。1998年,农话持续快速增长,至9月份,农村电话4966户,创建4个电话百户村(英山、阳山、高阳、东山洋),2个500户乡(上涌、葛坑),1个千户镇(三班)。
  2000年,全县建成6个电话千户镇、3个富裕型电话村、27个宽裕型电话村和46个电话百户村。
  2001年起,德化县取消界外月租费,实行城乡电话同网同价。
  (二)数据通信
  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提高,数据通信网络优化,建设宽带接入网,普及互联网并广泛应用,电信业务日趋多元化。
  1999年,德化县电信局发展数据基本业务26户,增值业务602户。全县电话交换机容量达5.8万门,有3个数据业务代办点、13个邮政业务代办点、50多个电话卡代售点和200多名乡村营销员。
  2000年,全县发展数据基本业务16户,增值业务2624户。创建6个电话千户镇、3个富裕型电话村、27个宽裕型电话村、46个电话百户村。全县城乡电话用户突破4万大关。政府上网、企业上网、曙光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全面启动。
  2001年,全县净增数据基本业务16户,因特网接入用户5784户。取消界外月租费,实行城乡电话同网同价。城区建设2个144芯光缆传输环网,建设6个信息化小区。是年,泉灵通用户突破1万户。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陶瓷文化网页和商贸联系的企业1000多家。
  2002年,新增CID新功能10495户,发展固话短信信息520户,发展宽带上网接入用户1404户,大客户服务从100户扩大到300多户。
  2003年,发展CID新功能4426户、固话短信息566户、宽带用户1663户。发展有人值导公话1143户,总数达1638户。IC卡公话净增58部,总数698部。12月1日,实现城乡电话超10万户。
  2004年,发展宽带业务3012户,其中LAN接入46户;有人值守公话450户,总数2789户;发展来电显示1402户、“幸福村”信息业务2520户。
  2005年,实施以项目为载体驱动转型战略,推进IPTV试用,为推广IPTV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提出建立家庭VIP理念,推出“家校通”“亲情卡”乡情网等项目,在县城及周边21所中小学开通7000多户“家校通”业务。
  2006年,城乡电话总数超11万户,其中超级无绳7700户。发展宽带业务2143户、光纤接入55条(折算为1357部宽带)。彩铃用户46500户,灵通助理15000户。
  2007年,发展宽带业务4025户,光纤接入76条,合计年净增宽带4729部;超级无绳电话10180户,渗透率18.2%;灵通助理15082户,渗透率26.89%;短信用户40588户,使用用户18665户,使用率46%家校亲情卡10332户,渗透率22.39%;彩铃用户69600户。同时开展闲时市、长话“11808”“201333优惠活动。同年,做好两大品牌:发展商务领航两版套餐390部,累计办理“我的e家”套餐5466部。
  (三)无线寻呼和无绳电话
  1992年,摩托罗拉无线寻呼机分数字机和中文机两种。数字机机身价2300元,中文机4500元。同时对6、8、9及连续号码按标准加收选号费、开户费100元,数字机每月收取服务费30元,人工寻呼每部每月收服务费45元。对异地有权无线寻呼业务,每月加收服务费20元。同年,全县无线寻呼200户,收入3.99万元。
  1993年6月,中文机开户费150元,每月服务费45元,租机费每月70元,改名过户费每台每次15元,无线寻呼机身价随市场调节,逐年下调价格。
  1994年,无线寻呼收入全数上缴泉州市局,不作统计之列。1995年,全县无线寻呼增至6440户,每年平均增长114.84%。
  1997年,德化县开放自备机入网和改频入网业务。同年,无线寻呼用户19033户。
  1998年,德化县开始使用精英中文机和摩托罗拉数字机,精英中文机每台1140元、服务费每台每年420元,摩托罗拉数字机每台500元左右、开户费50元、服务费每台每年240元。同年9月,全县无线寻呼用户达20160户。
  2000年,开通泉灵通新业务。2001年,全年净增“泉灵通”用户10761户,成为电信业务新亮点。2003年,净增“泉灵通”用户22289户。2007年,小灵通彩铃22442户。
  (四)网络专线
  1994年,德化县开通分组交换机用户8户。
  1995年,全县分组交换机用户增至11户。同年,开通数据通信业务,其中有分组交换(电话入网、专线入网)、电子信箱(信箱号DTA、DD
  N专线、chinanet、NISDN一线通)。同年,全县DDN专线用户10户。
  1996年,德化县有分组交换机用户32户。1997年,全县有DDN专线用户19户。
  1998年10月,全县分组交换机专线用户81户,其中乡镇21户;DDN专线用户29户,其中乡镇7户。全县有“163”电子信箱用户271户、“162”电子信箱7个,网吧1个。同年,佳美集团公司、创意集团公司等60多个厂家通过佳信网域名地址陶瓷文化网页,进入国际互联网建商贸联系。
  1999年,县电信局发挥“万瓷朝宗”多媒体站点的龙头作用,以政府上网年为契机,吸引700多家陶瓷企业加入陶瓷文化网页和商贸联网业务。
  2000年,县电信局优化数据通信网络,全面启动“四大上网”(政府上网、企业上网、曙光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县教育局率先实现教育信息联网。同时,先后推出163、169、8163、8169等项上网方式,用户通过MODEM、ISDN拨号上网式通过专线上网。是年,IP网用户通话总时数达到625.9万分钟。
  2001年,县电信局在国税局、地税局、园丁新村、龙门滩引水工程管理处等处建立智能化信息小区。
  2003年,完成县政府、地税、工行、公安等6个大户专线接入,全县18个乡镇办理宽带上网业务。
  2007年8月,县电信局实现教育信息化3个100%,即全县教育系统200人以上学校100%使用光纤上网,城关及郊区学校100%使用全球眼,全县中学及中心小学100%使用短信猫。
  (五)移动通信
  1993年10月,城关驾云亭开通900兆赫摩托罗拉模拟移动通信。通信业务类别有:基本业务(包括补充业务、承载业务)、增值业务、漫游业务、租机(卡)业务等。年底,移动通信用户有62部。1994年,增至310部。
  1995年,建设兼容数字移动通基站为诺基亚发射机。同年,移动通信增至729部。
  1996年,在葛坑铁钉山开通模拟移动通信基站。同年,通信用户达1748部,其中数字用户有497部。1997年开通三班、雷峰、南埕、九仙山移动通信基站,同时开通湖前数字移动通信基站,至此,全县移动通信覆盖率由20%提高到70%。同年年底,移动通信用户6972部,其中数字机占总数1/3。
  1998年11月,开通数字移动通信基站20个,全县移动通信覆盖率由70%提高到90%。
  1999年9月,电信重组,移动电话业务与中国电信剥离。福建省移动通信公司德化县分公司成立,独立开展通信业务。
  (六)电报
  1980年,开办国际电报业务。
  1984年,国内电报分为公众电报、船舶电报、传真电报、用户电报和出租代维等5大类。其中公众电报业务分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电报和公电等8种,以及“特急”“加急”“邮送”等3种电报特别业务。
  1985年,国内电报发送数4.44万份,比1951年增长69倍。
  1988年,国内电报资费为国内电报每字0.09元,加译电费每字0.005元。1989年,规定发往台湾用户电报每字0.8元,发往澳门、香港每字0.44元,外文每字0.88元计算。国际电报按美元、法郎折合人民币计算。
  1990年起,相继开办礼仪电报、专线用户电报、公众三类真迹传真电报等。同年,传真电报用户有8户。1991年,开办请柬电报,增办相片电报、国际用户传真电报。1992年后,随着应用程控电话传递信息日益增多,国内电报发送数逐年下降。
  1993年,国内国际电报资费实行新标准,即公众、船舶电报、礼仪电报和银行系统汇款电报每字0.13元,新闻电报每字0.05元。香港、澳门普通电报每字0.66元,台湾电报每字1.32元,外文每字1.32元。
  1995年,国内国际电报发送数下降至1.45万份,传真电报呈上升趋势。
  1997年,国内国际电报下降至0.87万份传真电报111户,业务量由1990年10份增至1997年1400份。
  二、中国移动通信业务
  (一)客户规模
  1999年,中国移动德化分公司有通信客户19758户。此后,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2003年同比增长39.5%。2007年年底,分公司通信客户105837户。
  (二)营业收入
  1999年,中国移动德化分公司业务运营收入2493万元;2000年收入达3725万元,同比增长49.4%;2001年,受价格调整等因素影响,营业收入3239万元,同比下降13.0%;2002年后,营业收入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营业收入6789万元。
  三、中国联通业务
  (一)营业点
  2001年,中国联通德化分公司有营业厅1家。
  2007年,中国联通德化分公司有营业厅4家,经销商32家,以及乡镇代办点。
  (二)业务量
  至2007年,德化分公司发展移动通信用户20134户、宽带用户372户,电信业务年收入733万元。
  (三)服务
  业务办理,客户等待时限不超过30分钟,单项业务办理时限不超过15分钟;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力度,提供网络通信质量;遵守公平诚信原则,严格禁止价格歧视、价格欺诈、多收费、乱收费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实行无周休日制度,保证在营业时间内全面受理综合业务;话费误差双倍返还,短信差错先行赔付;执行通信保密制度,不泄露、更改客户的相关资料;诚信维权。公开业务收费标准,提供多种渠道,方便客户查询话费账单,杜绝乱收费。开通“10109696”SP服务监督热线,接受客户监督。
  第四节 管理
  一、中国电信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98年10月,邮电再次分营。德化县电信局成立,内设一室两部和“三个中心”即综合办公室(含工会)、建设维护部、经营部和设备维护中心、线路维护中心、交费中心。
  2000年8月,中国电信进行重组,福建电信公司德化电信局成立,原“德化县电信局”注销。同年4月,分别上涌、浔中电信分局成立。
  2001年,推进电信企业面向市场“三项制度”改革,局内设置一室两部、两个分局和一个大客户,原建设维护部改称网络部,经营部改称市场经营部。
  2002年5月,财务管理与办公室分开,单独设置财务部。
  2004年1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上市,“福建省电信公司德化县电信局”更名为“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德化县分公司”,电信运作模式进入市场化经营轨道。
  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实行市管县体制,德化县分公司隶属泉州市电信公司管辖,建立省、市、县逐级经营的管理模式。县分公司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内部机构乃设“一室四部”,下设生产业务部门,即业务支撑中心、电信营业组、电话营销组、信息化拓展组、设备维护中心、线路维护中心。
  2005年1月,德化县电信分公司组建龙浔电信分局和赤水分局。同年,营业组的稽核人员划归财务部管理,成立电话营销组和终端组。同年8月29日,县公司成立流程梳理领导小组。
  2006年1月,县分公司完成流程梳理工作。2006年底,大洋电话综合楼竣工并试运营。同年6月,分别三班、南埕电信分局成立;7月,分别盖德、美湖、葛坑电信分局成立。2007年1月,大洋电信分局成立;至年底,德化县电信公司有6个分局。德化县电信局址设浔北路凤池街。
  (二)管理机制
  1999年,德化县电信局各营业窗口推行首问责任制。2000年,县局进行公司化改制,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企业法人治理机制。
  2001年,实行岗位竞聘制,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2002年,推行公开办事制度和机关效能建设,做到经营决策公开、改革事项公开、企业管理公开。
  2004年,开发“用户回访系统”,录入所有装移机工单及“112”故障的回访情况,作为满意度测评资料和考核依据。2005年,在各营业窗口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2007年继续推行首问责任制。
  二、中国移动通信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99年11月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德化分公司正式独立运营。地址设龙浔镇浔阳路。
  2000年,公司建设综合楼一座,用地面积2538.4平方米,建筑面积4383.26平方米,总投资1200多万元,2002年竣工使用。公司设有综合办公室、网络室、市场部;市场部下辖大客户室、营销管理室、服务业务室;建有党支部及工会委员会。公司有移动客户12万户,普及率40部/百人,人口网络信号覆盖率99%以上;全县设立移动通信营业厅9家、专营店47家、代理点37家、农村服务站132个,建立通信基站200座,向客户提供便捷服务。
  (二)营业网
  1.营业厅
  湖中路(原凤池)营业厅1999年建立,地址龙浔镇湖前社区湖中路。
  南门营业厅2001年建立,地址兴南街南门A幢菜市场2楼。
  东大路营业厅2001年建立,地址东大路东方大厦北侧1-3楼。
  浔阳路营业厅2002年建立,地址龙浔镇兴南社区路尾巷35号。
  三班营业厅2002年建立,地址三班镇紫云工业区58号。
  赤水营业厅2002年建立,地址赤水镇赤水街。
  上涌营业厅2002年建立,地址上涌镇上涌街。
  水口营业厅2002年建立,地址水口镇水口街。
  佰德(原宝美)营业厅2003年建立,地址浔中镇城后社区佰德畔山1号楼19-22号一楼。
  2.专营店、代理点、服务站
  (三)服务
  1.服务窗口建设
  2003年,开展“服务年”活动,以“沟通从心开始”为服务理念,与民主行风评议相结合,推进为客户服务工作向人性化、人情化、人文化的方向转化,以情感留住人、以服务感染人、以质量信服人,以客户满意度作为检验服务工作的标准。
  2004年,开展“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宣传教育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满意为目标的理念,开展评选“十佳客户经理”“十佳话务员”“十佳营业员”“服务明星班组”等活动。
  2005—2007年,与县总工会联合开展“百万真情关怀外来务工人员”公益活动,向外来务工人员赠送社会保障金4000人次,赠送保额2万多元。
  2.服务承诺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协议条款均经信息产业部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认可;实行“收费误差、双倍返还”措施;对“先使用、后付费”的客户实行停机前先提醒方式;按照客户要求,及时提供清晰易懂的话费清单和账单,供客户查询;尊重客户的订购需求,准确办理订购业务;及时回复客户投诉;实行“免填单”和“一台清”服务,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投诉建议、增值业务办理、停开机、服务密码修改等服务;协助有关部门处理不良信息。
  三、中国联通管理
  2001年12月,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在德化设立代表处。
  2004年3月,中国联通德化分公司成立,隶属泉州市联通公司管理。
  2007年,德化分公司有综合办公大楼1幢,地址龙浔镇湖前小区湖心路52幢,建筑面积2031.48平方米。乃隶属泉州市联通公司管理。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