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城乡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846
颗粒名称: 卷四 城乡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41
页码: 139-179
摘要: 本卷记述了德化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后的城乡建设规划、公共设施建设、居(村)民住房建设、建筑企业等情况。
关键词: 德化县 城乡 建设

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县政府建设部门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按规划进行建设。1988年,初步形成三角街、南门、西门、东门等商业区,城区面积扩大至2.72平方千米,形成浐溪北岸以行政、文化功能为主,南岸以商业、居住功能为主的格局。90年代,德化县实施“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多次修改城区建设规划,不断增加投资、创建陶瓷科技园区,开发陶瓷工业区,引导企业退城进区;拓宽城区道路桥梁;加大旧街道改造和居民新区建设力度,建设浔东和湖前小区、园丁和国税新村;扩建供水排污工程等,美化城区环境,提高城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乡村建设也按县总体规划进行,改水、改厕、改路,整治旧村容村貌,“立足田园风光,体现山水特色”,建设村部办公楼和村民新居。
  2000年后,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城区规划范围,加快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速度,开发建设瓷都广场,以及鹏样、诗敦、宝美、浔东新区等工业园区,形成“一中心四组团”城市布局;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新村建设力度,在村民较集中的上涌、三班、龙浔英山建设涌苑、大兴、英山等示范小区,把城镇和乡村建设融为一体,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绿色瓷都。
  第一章 规划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
  1985年6月,县建设委员会邀请福建省城乡规划院编制《德化县城总体规划》。规划确定县城性质:瓷城、德化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期限:近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8万人,远期2.5万人。城区面积2.72平方千米,人均用地108.8平方米。用地布局与功能分区:浐溪北岸主要为行政、文化设施用地;浐溪南岸以商业、生活用地为主;东南和东北侧作为工业用地;龙浔山以北坡地作为远期发展备用地。县城建设遵循“自里而外,发展南北,先南后北”的方针。
  1992年,城关人口增至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接近规划用地总量,县城发展超出规划预测速度和规模。同年,县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小县大城关”发展策略,要求调整县城总体规划,扩大城区规模。同年10月,县建委邀请省城乡规划院对《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调整,1993年3月完成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同年8月,《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后,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城市性质:外向型瓷城,德化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期限:近期1993—2000年,远期2001—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近期7万人,远期1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近期5.25平方千米,人均用地75平方米;远期8.21平方千米,人均用地82.1平方米。规划区范围:东至隆泰六车、后所;南从车碓岭经高阳岭下,丁墘至小溪;西至西环路;北从世科经漏风格、新寨、诗墩至王厝山。用地布局与功能分区:根据用地现状分布特征和用地发展方向,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将城市布局划分为三圈。第一圈为城市核心区,范围包括浔南路、浔北路,集中行政管理、商贸业、邮电、金融、文化娱乐等设施;第二圈为城市中心区,范围东到东环城路,西到德化瓷厂西侧,南到龙湖桥、大洋民营科技陶瓷园区,北到水漳公路,除第一瓷厂、第二瓷厂外,大部分为城市生活居住区;第三圈为城市发展区,外围至外环路,包括北面的诗墩,东南的隆泰六车、后所,南面的丁墘至小溪,西面的土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积极开发南北山地,现有城区充实提高,适当向东西两翼发展;远期城市以现有城区为中心,积极向四周拓展空间,重点为南、北山地的开发利用。
  1993年以后,县委、县政府加快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县域人口、资金越来越快向县城聚集。至2000年,县城人口已发展至11.8万人,超出规划目标。全县近90%的陶瓷企业、69%的劳动力、65%的经济总量、近70%的税收集中在城关两镇。同年6月,县政府委托泉州市城市规划院对《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第三次修编,2001年10月完成修编方案。《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修编方案把邻近城关的三班、盖德、龙门滩3个镇列为卫星镇,三个镇的镇区及其靠近城关的区域列入县城规划区。城市性质:著名瓷都,生活宜居、旅游城市。规划期限:近期2000—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为12万人,2010年为14万人,2020年为17万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近期9平方千米,人均用地75平方米;远期14.03平方千米,人均用地82.5平方米。中心城区:东至隆泰凤洋村,西至土坂村、小溪,南至南外环路,北至唐寨山、陶瓷学院、内诗墩。用地布局与功能分区:中心城区分为一个中心——中环路以内区域,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三个片区——中环路以北的城北片区,浐溪以南中心区以外的城南片区,中环路以东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城东片区;四个组团一包括世科、土坂等区域的城西生活组团,以诗墩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城北工业组团,以宝美工业园区、民营科技园为核心的城东工业组团,以霞田陶瓷文化村、体育场为中心的城南生活组团。居住用地分布于各组团,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项目将在市场规律作用下逐步向外围组团搬迁,远期将向三班、盖德、龙门滩三个卫星城镇扩展。
  至2005年年底,县城人口达17万人,县城区面积8.5平方千米。原规划的道路宽度不够,城区交通显得非常拥挤。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混杂,人居环境难以改善,城市建设水平难以提高。为此,县政府决定再次修编县城总体规划。
  2006年5月,县政府委托省城乡规划院对《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第四次修编,2010年8月完成规划方案报批。城市性质定为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规划期限:近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2万人,远期25万人。县城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23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85~90平方米;远期(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23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90~95平方米。规划区范围包括龙浔、浔中、三班、盖德、雷峰、龙门滩6个乡镇的10个社区(浔中、德新、兴南、南门、金锁、龙鹏、园丁、湖前、凤池、富东)和28个建制村(宝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阳、浔中、世科、蒲坂、乐陶、凤洋、后所、石山、龙翰、石鼓、仙境、盖德、下寮、三班、蔡径、泗滨、东山洋、奎斗、桥内、硕儒、苏洋、朱紫、蕉溪),规划区面积140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总体布局:老城区和城北、城南、城西、城东组团等五个部分,形成“一心四组团”布局结构。老城区和城北、城南组团构成大城关核心区,具行政办公、商贸金融、文体教育、餐饮娱乐、旅游、陶瓷文化科技服务、对外交通等主要功能。城西组团和城东组团均为县城新区。城西组团定位为现代陶瓷中心区,具陶瓷产业、陶瓷文化和营销服务、对外交通等主要功能;城东组团定位为现代服务中心区,具有综合服务、居住配套等主要功能。
  第二节 专项规划
  一、城区专项规划
  (一)公共设施规划
  1994年,县政府有关部门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组织编制城市道路、排水、绿化、环卫、环保、燃气消防、旅游等专项规划,具体布局县城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控制性项目规划
  1995年开始,县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县城主要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各片区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使用强度、道路、工程管线、公共配套设施及空间环境等提出控制性要求,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制定控制性指标,作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二、修建性规划
  1986年以后,结合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县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组织编制双渔、寨头、凤塔、程田寺洋、湖前、西门街、塔雁街、兴南街、德新街、城东工业区、城西工业区、丁墘大洋民营科技(陶瓷)园区等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对小区建设作出具体规划,用以指导住宅小区建设、工业园区建筑设计和施工。
  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包括: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作出建设、道路和绿地等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等。
  1988—2007年德化县修建性规划表
  第三节 村镇规划
  20世纪80年代末,县政府及其建设部门在三班、上涌、葛坑3个乡镇进行乡村规划建设试点。三班镇改造建设后房街,上涌镇新建东街,葛坑镇改造建设葛坑旧街。没有编制总体规划,没有统一设置街景立面等建筑方案,建设标准较低。
  1991年,县、乡(镇)先后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村镇建设需经村镇规划站规划,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工建设,村镇建设逐步走上“先规划,后建设”规范化管理轨道。
  1994年,县委、县政府把村镇规划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县建设委员会聘请江西省规划院、福建省建设委员会规划处、泉州市城乡规划局等单位,编制全县(除龙浔、浔中外)16个乡镇总体建设规划,同时组织中心村建设规划编制。1995年,完成16个乡镇集镇总体建设规划编制。1997年,16个乡镇集镇总体建设规划,经县政府批准实施。
  1998年,全县189个中心村有171个完成编制建设规划,其中葛坑乡蓝田村,浔中镇仙境村和石鼓村,龙浔镇英山村,三班镇泗滨村,美湖乡阳山村,水口镇樟镜村、凤坪村、久住村、淳湖村、丘坂村等11个中心村建设规划报县政府批准实施。
  1999年前后,葛坑乡完成集镇近期建设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上涌、龙门滩镇完成总体建设规划修编。
  至2000年,三班镇奎斗村、泗滨村,雷峰镇朱紫村,龙浔镇英山村,龙门滩镇苏洋村,美湖乡美湖村、阳山村,春美乡春美村,桂阳乡涌溪村,杨梅乡西墘村、云溪村11个中心村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
  至2007年,桂阳乡、水口镇、美湖乡完成总体建设规划;上涌镇完成“涌苑小区”、三班镇完成“大兴小区”、龙浔镇完成“英山小区”等新村建设规划。
  第二章 公共设施建设
  第一节 瓷都广场
  瓷都广场位于浐溪与丁溪交汇处东南侧,为德化县城关中心地带。广场南侧是县城商贸中心区—兴南街,西侧为丁溪,北侧隔浐溪与县政府公务大厦相望,东侧为恭汇大酒家。
  2005年年初,拆除德化县儿童乐园、德化县电影院,在其地段上建设广场。该工程由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同年,工程向社会公开招标,由德化县永立房地产开发公司中标投资建设,投资总额1.5亿元。2008年年初,广场地下商场主体工程封顶;2009年2月11日,工程竣工剪彩。
  广场占地面积18631平方米,建筑面积55893平方米;分为二层,其中地下第一层,为购物商场和停车场,有30多间店面、142个公共停车位;地下第二层为购物广场,有新华都购物广场瓷都店和其他商店,以及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地面层为瓷都广场,面积18631平方米,置有主题雕像何朝宗款渡海观音、高6.4米,时为国内最高大的瓷塑观音。有陶瓷文化长廊、音乐喷泉、五行柱、花坛装饰、陶瓷文化雕塑、建筑小品、壁画等,与激光射灯、广场草坪有机结合,是德化县城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主要场所。
  附:瓷都广场碑记
  浐水东流,丁溪南注,河畔佳景,城中闲庭。千年古邑,阂中屋脊。处万山之中,陶埴以致远,白瓷声价通江海。立观音瓷塑,念瓷圣艺深德厚,促我辈艺风长存;筑文化佳廊,咏瓷韵源远流长,勉后人薪火永续。
  天下少山高戴云,世间无瓷白德化。昔日自强不息,成就海丝之路;今朝厚德载物,铸造世界瓷都。
  瓷都广场,建成于2008年。
  是为记。
  德化县人民政府
  2008年12月
  第二节 公务用房建设
  1986年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关各类公共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编制人员增多,主要工作业务面向社会的公安、司法、检察、法院、民政、教育、卫生、文体、财政、税务、工商、粮食、建设、国土、环保、公路、交通、农业、林业、科技、广电、电信等部门或单位到政府大院外自建办公楼,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套班子及组织、人事等编制人员较少的部门或单位,则在机关大院内统一建设政府公务大厦,县档案局在机关大院内建设办公和档案库房合一的档案馆;事业单位为了经营发展需要,普遍建设集办公、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楼;商业、银行、保险、商检、烟草等经贸系统各单位,
  则选择沿街位置或中心城区繁华地段建设商住办公综合楼;学校的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机构办公工作场所,以及农贸市场、星级酒店、车站等公共服务行业大部分在原地新建、改建或扩建办公经营用房;宝美、浔中、丁溪、丁墘等村都新建村部大楼;龙门滩办事处、阳山铁矿、双旗山金矿等省、市属企事业单位均在县城建设办公大楼及生活基地。创办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两次建设陶瓷博物馆;建设老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和老人公寓;2002年,全县开始推行火葬,在后山洋建设公墓及火葬场。
  至2010年年底,标志性公共建设有:县政府公务大厦、财政大楼、国税大楼、地税大楼、电力大厦、外贸大厦、龙门滩大厦、龙浔镇政府大楼、德化县检察院大楼、陶瓷学院等。
  第三节 道路桥梁
  一、城区道路
  1988—1992年,建浔东南路、兴南东路、凤林路、程洋街、东环路。
  1992—1996年,建湖前路、龙湖路、湖中路、湖心路。1997年,建浔东北路。
  1998—2000年,建南门至小溪瓷都大道、南环路、隆中路、城后路、鹏都路。
  2000—2002年,建宝美街、诗敦路。
  2003—2007年,建鹏中路、世科路、城北路、苏坂里至东头道路、东埔口至诗敦道路。鹏都路、龙鹏街、兴南街、宝美街一线处于浐溪南岸,称浔南路世科路、凤池街、富东街、苏坂里至东头一线处于浐溪北岸,称浔北路;车碓岭经六中至程田寺、浔东南路、浔东北路、东埔口、西敦一线称浔东路;蒲坂至小溪道路称西环路;瓷都大道环岛至宝美东欧口称南环路;东欧口至东头桥称东环路。
  2007年年底,德化县城关形成“五横六纵”路网。横向有南环路、浔南路、浔北路、城后路、城北路;纵向有东环路、浔东路、浔阳路、瓷都大道、龙津路、西环路等。城区道路总长74.4千米。
  浔北路 原名北大路,位于浐溪北岸,西起世科村,经凤池街,富东街、苏坂里、至浔中村东头,
  全长5450米,宽6~24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中龙津桥至云龙桥段为柏油路面、长1008米。至2007年底,沿路有县政府机关大院,国税局、物资公司、教育局、农业局、公安局、邮政局、电信局、财政局、法院、文体局、司法局、广播电视局等办公大楼;有德化一中、第二实验小学、城关幼儿园、青少年宫、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等文化体育单位;以及瓷都大酒店(三星级酒店)、凤池公园、驾云亭公园等。
  浔南路 原名南大路,位于浐溪南岸,西起鹏都路,经龙鹏街、南门街、兴南街、三角街、龙东街、宝美街至龙东桥,全长5678米,路宽18~24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该路穿越县商业中心,其中有经贸局、企业局、供销大厦、自来水公司、交警大队、烟草专卖局、林业局、农资公司、保险公司、消防中队、粮食局、畜牧水产局、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工商行政管理局、总工会等办公大楼,以及戴云大酒店(四星级)、龙腾大酒店、恭汇大酒店、南门农贸市场、龙南农贸市场、德化汽车站等。
  二、城区桥梁
  丁溪桥 位于丁溪距浐溪约百米处,联结龙鹏、兴南二街。原为石墩木桥,清咸丰三年(1853年)被焚,一石墩坏,重建时以木架代墩。民国21年(1932年)6月毁于洪水,当年修复。1955年重修。1969年,建单孔石拱桥,长30米,宽7米。1989年改造拓宽,桥面宽17.6米,其中行车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1.8米。
  龙东桥 又名东头桥,初建时为简便木桥。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石墩木桥。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被洪水冲毁。1985年10月,建成双石拱桥,长77米,宽9米,高7.9米,是东环城路联结南北的桥梁。
  五一桥 俗称霞坂桥,位于王厝山南侧。清咸丰间(1851—1861年)建便桥。1973年5月1日,原浔中大队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社员参加建桥义务劳动,用民办公助办法建成。全桥长70米,宽5.4米,高7米。为5孔钢筋混凝土桥。飞龙桥建成使用后,废弃不用。
  醒龙桥 位于浔东路,横贯浐溪南北,1988年秋动工,1989年建成,为一墩双石拱桥梁,各大拱净跨30米,大拱上各设11个小孔。桥全长81米,宽17.6米,高11.5米,其中行车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8米。
  龙兴桥 原名龙潭桥,位于浔中村东头与宝美村连接处。2001年冬动工建设,2003年12月竣工。桥二墩三跨,长65.5米,宽15.6米,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梁板式桥梁。
  飞龙桥 2006年建,竣工后命名为飞龙桥,为肖坑(王厝山西侧)往宝美街大桥。该桥梁由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设计院设计,桥长97米,跨度72米(24米×3孔),过人洞9米;桥面采用钢筋砼预应力空心板结构,宽18.5米,其中主车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2米。桥两端有引桥,宝美段引桥长68.9米,路宽23米。该桥由省轻纺设计院地质钻探队钻探,由福建省安溪亿洲建筑有限公司承建。2006年开始施工,2007年1月1日竣工。
  第四节 供水排水排污防洪
  一、供水
  (一)自来水
  1978年,德化县创办自来水厂,1981年建成投产,同年1月28日,县自来水公司成立。1986年,自来水厂供水能力6000立方米/日。1988年,自来水年供应量100.72万立方米,产值25.2万元,利税总额4.4万元,拥有国家资产原值107.5万元,职工40人。
  1992年,自来水厂满负荷运转。1993年,在丁溪村坪埔格建第二水厂第一期工程,总投资1400万元,设计日产自来水1.5万立方米。1994年,第一期自来水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1998年,第二期自来水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2.5万立方米。至1999年年底,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8%。
  2000年,自来水年供应量427万立方米,工业总产值510万元,利税总额7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16.7万元,职工85人。
  2003年7月,县与三班镇政府合股建设三班自来水厂,供水能力为2400立方米/日。
  2004年3月,县开工建设上游水源引水工程,2005年11月竣工。该工程建设相垵水库一座,库容30万立方米;引水隧洞2.0千米,过溪涵管110米,1200压力管道500米,设计取水能力10万立方米/日,由高差压水自流到自来水公司蓄水池。
  2007年,县自来水厂日供水量可达10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自来水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985万元,职工92人,自来水供应量682万立方米,产值884万元,利税155万元,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全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8%,其中余氯、浊度、大肠菌及细菌合格率为100%,符合国家生产饮用水水质标准。
  (二)地热水
  俗称温泉水。1997年,县自来水公司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地热水工程,把雷峰镇蕉溪村温泉水引进县城,引水管道长8千米,日产地热水2000立方米,可供应6600多户居民用水。2005年,地热水用户6271户,年供地热水33.6万立方米。
  (三)自供水
  包括自引山泉水、自取井水等。1996—2007年,县城区外的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仍用井水,或用硬塑料管从周边山上引泉水;城区有的工厂企业为节省水费,自凿水井取水。
  二、排水排污
  (一)雨水排放
  县城四面环山,河流自西向东穿过城区,西高东低,落差较大。城区排水采用截流式排水体系,即在浐溪、丁溪两侧建排水沟涵,把雨水引入溪中。至2007年年底,城区排水沟总长62千米。
  (二)污水排放与处理
  1.污水排放
  1986年以前,城区污水未经处理自然排入溪流。据调查统计:1986年,17个主要工业、医疗污染单位年排放废水42.9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41.68万吨,医疗废水1.22万吨,还有130万吨生活污水排入溪流,城区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同年12月,县建委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和排污收费监理所,开始对环境进行保护。
  1988年,县环境保护局对排污单位实行监测,按国家标准收取排污费,督促生产企业和医疗单位建设排污设施,工业污水和医疗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允许排放。对新开工建设的项目实行“三同时”,对新建住房同时建设“三格式”化粪池,生活粪便须经化粪池处理达标排放。
  2.污水处理
  20世纪90年代以后,县城以陶瓷业为主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区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溪流污染日益严重。
  2003年,经环保等部门监测,城区排入浐溪生活污水310万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有279万吨。
  2005年3月,县规划建设局在浐溪下游凤洋建设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6万吨,分期建设同年10月,第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为日处理水能力2.0万吨。同时建设城区污水管网,新铺设主干管10.66千米,次干管约4千米,改造旧管网4千米。工程总投资(一期)7306万元,占地2.33公顷。其中厂区投资为2503万元,经公开招标投标,由福建虎都世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标,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营,特许经营期25年,吨污水处理服务费为0.639元。配套污水管网投资为4803万元,由德化县人民政府授权德化县戴云水处理有限公司(国有股份制)负责投融资建设维护。
  2007年6月,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城区污水逐步接入污水厂处理,日处理污水1万吨。污水输送靠重力流,中途不设泵站。该厂建成后,污水处理率40%,大大削减德化城区向晋江、闽江上游溪流排放的污染物,其中有COD(化学耗氧量)1387吨、BOD(生物耗氧量)730吨、悬浮物949吨、氨氮160.6吨、总氮146吨、总磷14.6吨。
  三、防洪
  (一)防洪堤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设城区防洪堤。1993年9月,成立县城区防洪规划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城区防洪规划工作。至2007年,建成重力式石砌防洪堤16.14千米,工程量42.54万立方米,石方23.11万立方米,总投资2396万元。建设范围为浐溪两岸从世科桥至新隆桥,丁溪两岸从霞溪到丁溪口。工程按城区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建设,建筑物按4级设计,防洪堤高度5.5米至12.5米之间,保护土地面积540公顷,人口4.5万人以上。
  (二)蓄水工程1999年,县政府及其水利局等部门筹资建设醒龙桥水闸和唐寨山公园水库。2002—2005年,建设丁溪橡胶坝、龙潭橡胶坝和西门龙津橡胶坝,提高城中溪流水面,形成梯级人工湖,美化风景,调节气候。
  第五节 绿化照明
  一、绿化
  (一)道路绿化
  1986—2007年,城区绿化以乔木为主要树种、灌木为辅助树种。乔木以天竺桂为主,兼种雪松、竹柏、麻楝、法国梧桐、桉树、大樟树、柳树、杜鹃含笑、串钱柳、深山含笑、夹竹桃等十几个品种。其中在城区道路两侧种植天竺桂5000多株、雪松84株、竹柏96株、法国梧桐90株、柳树60株、桉树3200株、大樟树87株、杜鹃含笑4000多株、串钱柳146株、深山含笑141株、夹竹桃7650株、茶花172株,总计20051株。2007年年底,县城道路绿地面积4.7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5.24万平方米。
  (二)浐溪两岸绿化
  1996年,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建设浐溪两岸绿化带。南岸龙津桥至醒龙桥,北岸龙津桥至鸣凤桥。绿化带宽10米,其中树台宽4米,种植塔柏900株,天竺桂500株,瓜子黄杨1700棵,两侧人行道各3米,地面铺设广场砖,沿溪栏杆下部为水磨混凝土砖墙,上部为镀锌钢管栏杆。1999年,北岸绿化带延伸至苏坂里。
  2007年,浐溪西岸绿化带延伸至浔东桥,只种树不设树台,沿溪改用石栏杆。
  (三)住宅小区绿化、校园绿化、厂区绿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城关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居住区绿化地8个,即塔雁、国税、龙东、湖前、金丰、金苑、景苑、凤凰、园丁、世科等10个小区绿化场所,总面积4780平方米。居民居住小区绿化,植物种类注重多种植物科学组合,使整个绿地与住宅区相映成趣,生机盎然。校园绿化从整体性、艺术性、实用性出发,选择合适的树种,采取孤植、对植、丛植多种形式,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引导、分隔作用。至2007年,县城中小学校园绿化总面积115000平方米。第二实验小学和德化一中先后获得“绿化红旗单位”和“福建省花园式学校”称号。
  二、照明
  1986年后,德化县开始在城区安装街道路灯。2006年6月1日起,城市公厕照明用电接入城区路灯管网。同年,城市照明工程由城建主管部门制定建设计划,县电力公司负责安装与维护。2007年,中心城区桥梁和主干道两侧建筑物大部分安装夜景轮廓灯,城区路灯总数7952盏,亮化率95%以上。
  至2007年年底,城区龙津桥、鸣凤桥、云龙桥、醒龙桥、丁溪桥、龙湖桥等6座桥安装投光灯126/LED灯带。浔北路从龙津桥到云龙桥地段,原星光灿烂灯改造为中华灯,共计774盏;唐寨山水库安装夜景灯,包括11盏椰子树灯,共35盏。城后路、唐寨山森林公园水库大坝、南环路、东环路、东大路环岛、龙津路园丁社区、龙潭桥、东头桥、黄金大厦、进城大道等安装高杆灯173盏。
  第三章 居(村)民住房建设
  第一节 住房制度改革
  一、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4年,德化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1999年9月,更名为德化县住房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一名副县长任(组长)主任,县计划、财政、建设、审计等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城区住房制度改革、管理等工作。同年,在非财政拨款单位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按职工工资3%收缴;有预算外资金的财政拨款单位同时试行。
  1995年1月,全县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缴交率从3%提高到5%;1998年1月1日,提高到7.5%;以后又提高到8%;1999年10月1日,提高到10%;2004年1月1日,提高到12.5%。2007年1月1日,全省统一规定为12%。
  二、调整公房租金
  1994年以后,根据住房制度改革精神,公房租金逐年提高。1997年8月6日,县政府印发《关于调整德化县公有住房租金标准的通知》,调整公有住房租金标准:1995年,公房租金使用面积平均每平方米0.72元,1997年提高到1.58元,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9%,以后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至2000年,租金标准达到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15%,即使用面积每平方米3.32元。
  三、出售公房 清理集资房
  1993年12月31日,预售公有住房478套,预收售房款344.8万元。
  2002年8月,德化县开展清理剩余公房、集资建房工作。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全县累计出售公房、集资建房产权界定1920套,建筑面积22.49万平方米,售房收入2127.32万元。提取公共维修基金425.46万元;清理集资建房补发住房补贴59.79万元;单位集资建房支出114.8万元;退回单位结余的住房基金306189.64元,单位拍卖剩余公房交纳土地出让金支出7905.16元。售房收入累计使用631.46万元;售房收入累计余额1495.86万元。公共维修基金用于公共维修支出45.93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12.77万元,企业单位33.16万元;公共维修基金余额379.53万元。
  四、解决困难户住房
  1996年12月9日,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县城旧街改造的商品房中划出39套套房,建筑面积5090平方米,提供给党政机关干部、职工住房困难户购买,由县财政按商品房现行价格提供20%的住房补贴,共补贴80万元。2000年后,改为建设提供保障性住房解决困难户住房。
  五、建设提供保障性住房
  21世纪初,德化县政府开始分期分批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建立多层次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对城镇低收入家庭进行扶持救助。2003年,在三班洞上规划建设“幸福家园”,属移民造福工程,用于安置德化县边远偏僻落后山村搬迁的移民。2006年,县政府规划建设限价商品房——宝美职工公寓,用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住房困难问题,购房对象为夫妻双方均为进城务工农民且在城关无房者。
  2007年6月,县政府制定《德化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规定》,从7月1日起,开始向城关“两镇”(龙浔镇、浔中镇)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按月发放租金补贴,当年年底共发放租金补贴23338元。
  第二节 旧城区改造
  1991年9月10日,德化县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德化县城镇房屋拆迁安置暂行规定》。同年9月21日,德化县人民政府公布实施。此后,县政府成立旧街改造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县长任组长,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旧街改造、房屋拆迁工作。
  至1997年,德化县先后进行四期旧街改造,共拆迁旧店面381间,涉及464户,拆除旧房建筑面积9.77万平方米,拓宽改建西门、塔雁、兴南、德新、富东等5条街道,新建商住房35幢,其中店面543间、套房1044套,总建筑面积26.32万平方米。
  1998年后,县进行宝美、浔中、世科、丁墘、丁溪等“城中村”改造。至2007年年底,新建城后路、瓷都大道、宝美街等。
  第三节 住宅小区建设
  1988年以后,县政府、财政局、粮食局、木具厂、水泥厂、铁厂、德化瓷厂、德化第二瓷厂等单位集资建造个人住房。个人集资建的住房享有房产所有权,有买卖、继承、赠送、转让、出租等权利。
  一、寨头新村
  位于兴南街南面,东至浔阳路,西至隆中路,南至南环路,北至县建筑公司;总占地面积6.1公顷。1986年,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施工至基础地环梁后,划拨给县直机关科级以上干部或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自建单梯单户三层住宅楼。1988年,县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划拨给县直机关干部或技术人员自建单梯单户三层住宅楼。同年,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原营房东侧部队征地0.99公顷,建筑商品住宅楼18幢、256套,向社会出售。此外,还有城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购地自建房,或当地农民申请自建、旧厝翻建新房。
  二、凤塔凤翅小区
  位于德新街南面,东至凤林路,西至后埔林,南至安土庙,北至德新街,占地总面积6.1公顷。1988年至1990年开发建设,由县建委统一规划,县建委设计室统一设计,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统一征地,统一施工至基础地环梁后,划拨给县直机关部分离休干部和浔中乡直机关干部职工自建单梯单户三层住宅楼,后部分加层建设至四层,建成21幢、41户;划拨给县直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自建单梯单户五层住宅楼,共28幢、78户。
  三、毕石山小区
  位于毕石山顶,东至县委党校,西至毕石,南至南集小区,北至山顶,占地总面积2.32公顷。1988年,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统一征地,把山头平整为台阶式建设用地,统一施工至基础地环梁后,划拨给县直机关部分离休干部和在职干部职工自建单梯单户三层住宅楼,后部分加层建设至四层,共83幢、21户,建筑面积4860平方米。
  四、浔东小区
  又称东大路住宅区,位于三角街东面,东至外贸大厦,西至三角街,南至德新街,北至浐溪,占地总面积8.31公顷。1988年,县政府成立东大路开发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委托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市政道路、供水和排水、排污、电力、电信、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熟地出售,由购地者出资自建,建筑层数5~7层。新建浔东南路、兴南街东段、程洋街、凤林路,改造德新街东段,建设公厕3座,垃圾中转站1座;建设商住楼20幢、住宅楼15幢,建筑总面积117424平方米,是县城较大的住宅区之一。
  五、湖前小区
  位于丁溪西面,东至丁溪,西至圳仔口,南至龙湖桥,北至许,占地总面积22.33公顷。1992年,
  县政府成立湖前开发区领导小组,并委托德化县房地产开发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市政道路、供水和排水、排污、电力、电信、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即简称“五统一”,建设湖前路、龙湖路、湖中路、学前路、湖心路。建成后,向社会提供熟地有偿出让,由受让单位或个人出资自建。沿街店面用地按4米宽、14米进深规划出让,共出让店面用地670间,建设商住楼63幢,住宅楼14幢,建筑层数6~8层,建筑总面积29.53万平方米,配套建公厕1座,垃圾中转站4座,总投资1.86亿元,绿化设施比较完善,是县城较大的住宅区之一。
  六、园丁新村
  位于瓷城花园西面,东至瓷城花园,西至虎尾山,南至省道206线,北至流荒坑,占地总面积2.82公顷。1996年,由县建设局统一规划、县教育局按“五统一”施工建设,然后分配给德化县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各学区校长,全部由个人出资建设,室内各自装修。共建设住宅楼20幢,建筑层数6层,建筑总面积3.8万平方米。小区四周建设围墙,内设灯光球场、垃圾中转站等,道路、排水、绿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配备门卫,绿地养护和环境卫生保洁人员,是县城封闭式文明安全住宅小区之一。
  七、国税新村
  位于鹏都路北面,东至围墙,西至围墙,南至围墙,北至浐溪,占地总面积0.83公顷。1998年,由县建设局按规划,划拨给县国税局,由国税局按“五统一”施工建设,然后分配给国税局干部职工,由个人出资建设住宅套房,公共基础设施由国税局出资建设。建筑层数9层,一层为架空层,作为公共停车场,二层以上设计为复式套房,共55套,建筑总面积9000平方米。2003年建成入住,经县房改部门办理房改手续后,将房屋产权确认给个人。小区四周建设围墙,内设职工食堂、职工活动室、健身室等,道路、排水、绿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配备门卫、绿地养护和环境卫生保洁人员,是县城封闭式文明安全住宅小区之一。
  八、马驹洋住宅区
  位于城后(浔中村7组),东至城后宫,西至原县畜牧场,南至艺鹏瓷厂,北至村民住宅区,占地总面积1公顷。1996年,由县建设局统一规划,个人申请购地自主建设。共建设住宅楼15幢、50户,建筑层数3层,局部4层,建筑总面积1.6万平方米。
  九、宝美职工公寓
  位于宝美工业区,占地总面积5.05公顷,建筑总面积13.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0幢、1507套,建筑面积11.26万平方米,建筑层数7层。大部分为60~100平方米左右小户型普通住宅,限价1200元/平方米销售,规定购房对象为夫妻双方均为进城务工且在城关无住房者,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困难问题。该小区分两期建设,首期建设用地2.13公顷,建设住宅楼14幢、633套,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全部为60~8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套房,2007年动工建设,2008年年底基本完工。第二期建设用地2.92公顷,建设普通住宅874套、建筑面积7.78万平方米。2009年,由德化县总工会、龙浔镇人民政府联合开发建设。小区设有中心公园、幼儿园、阳光超市等公共配套设施。经公开招标由银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标建设,总投资1.85亿元,资金来源全部自筹。
  十、三班洞上幸福家园
  位于三镇洞上自然村,东至山,西至山,南至紫云工业区,北至山,占地面积15公顷,建设普通住宅楼37幢、1032套,属移民造福工程,用于安置县边远偏僻落后山村搬迁移民,共1032套,建筑层数6—7层,建筑总面积14.56万平方米。2004年,三班镇政府委托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详细规划,用地面积15公顷,建筑总面积3.43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建成后可入住1032户。三班镇政府按“五统一”施工建设,然后出售给移民户自行室内装修。
  十一、三峡水库移民区
  位于诗敦小区东北角,东至农地,西至诗敦工业区道路,南至农地,北至挡土墙,占地面积0.27公顷。2003年由县规划建设局统一规划、县移民办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主体施工和外墙装修,然后分配给各移民户自行室内装修。建筑层数3层,后部分住户自行加层建设至4层,共建设安置房13幢,建筑总面积1.08万平方米,安置三峡水库工程移民27户。
  十二、涌口水库移民区
  位于诗敦小区西面,东至山坡,西至城后中路,南至金凤街,北至公安局看守所,占地面积2.55公顷。2004年,由县规划建设局按“五统一”主持施工建设,然后分配给各移民户自行室内装修。建筑层数6~7层,共建设安置房9幢,总建筑面积58218平方米,安置涌口水库工程移民370户。
  十三、阳馨移民小区
  位于西环路西侧,东至西环路,西至小区道路,南至停车场,北至小区道路,占地面积2.56公顷。2005年,由县规划建设局按“五统一”施工建设,然后分配给美湖乡阳山村移民户,室内自行装修,建筑层数6层,共建设安置房20幢,建筑总面积61569平方米,安置阳山村移民408户。
  十四、其他住宅
  县城规划区其他住宅系当地农民零星申请自建、翻建、扩建,或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进城务工人员、外来人员购地自建;在宝美、浔中、丁溪、丁墘、世科、土坂等村有一部分由征地拆迁安置村民自建安置房。1986—2007年,城区居民申请自建房、片地拆迁村民自建安置房4079座,建筑层数一般为3~7层,少数私人住宅达10层,建筑总面积255.34万平方米。其中居民申请自建房面积132.19万平方米,村民自建安置房面积123.15万平方米。
  第四节 工业园区建设
  一、城后工业区
  又称马驹洋工业区,位于浔中村马驹洋。1991—1996年,由县建设委员会统一规划,浔中镇政府组织开发建设,占地面积16.67公顷。区内以浔中村民营企业为主,少部分为外来企业,企业自行设计建设,主要企业有兴美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20多家。
  二、东环工业区
  位于东环路两侧,地名土楼洋。1991年,由县建设委员会统一规划,浔中镇政府组织开发建设。区内以宝美村企业为主,少数为外来企业。企业征用宝美村土地,自行设计建设。主要企业有佳美集团公司等30多家。
  三、小溪工业小区
  位于丁溪村小溪自然村。1991年,由企业自行向丁溪村征用土地建设。主要企业有凯特彩印有限公司等10多家。
  四、紫云工业区
  位于三班镇蔡径与洞上自然村之间低矮山丘地带,东至广安液化气站,西至蔡径,南至上寮,北至洞上,占地总面积113.33公顷。2000—2008年,由三班镇政府开发,按统一规划、征地、设计、平整台阶式工业土地、公共设施建设的“五统一”模式,提供熟地协议有偿出让给企业建设。至2007年,共征用土地13.33公顷,入驻企业50家。
  五、鹏祥工业区
  位于小溪自然村至土坂村之间丘陵地带,东至省道206线,西至西环路,南至小溪自然村,北至蒲坂村,用地总面积396.8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24.8公顷。2001—2008年,由县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建设,按“五统一”模式,提供熟地协议有偿出让给企业。共征用土地60公顷,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至2007年年底,有30家企业入驻建厂,其中18家建成投产。
  六、诗敦工业区
  位于城区东北角,东至温泉路,西至东埔路,南至金丰家园,北至浔中路,占地总面积83.33公顷,分两期开发建设。首期在诗敦内洋,占地面积30.2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2.87公顷。二期在诗敦至牛屎岭之间,用地面积53.13公顷,其中企业用地19.73公顷。2001—2008年,由县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建设,按“五统一”模式,提供熟地协议有偿出让给企业。至2007年年底,拆迁房屋2.7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1家,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七、宝美工业区
  位于县城南部低矮山地,东至车碓岭,西至浔阳路,南至山,北至南环路,占地总面积79.8公顷,其中工业用地51.8公顷。2004—2008年,由县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建设,按“五统一”模式,提供熟地协议有偿出让给企业。共征用土地38.55公顷,建筑总面积45.8万平方米。至2007年年底,入驻企业55家。
  八、城东新区
  位于县城东部低矮山丘地带,规划用地总面积10.35平方千米,分两期开发建设。2005—2008年,
  由县国土局和浔中镇政府联合开发提供熟地协议有偿出让给企业。共征用土地469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22.4公顷、商住用地120.33公顷。
  第五节 房地产开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化县房地产业开始向商品房发展,房地产开发行业逐步兴起。1985年,全县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德化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先后开发建设寨头、毕石山、东大路、凤塔、凤翅、隆中等住宅小区,改造建设西门、德新、塔雁、富东等旧街区。1996—1999年,万佳、银河、民益等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立。此后,一些较具实力的陶瓷企业纷纷涉及房地产开发市场,组建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商品房。
  至2000年,房地产开发带有政府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受政府委托实施旧城区改造,征地拆迁由县政府建设、土地管理部门抽调人员协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建设拆迁安置房,并将拆迁安置后剩余的房屋作为商品房向社会出售。土地使用权分两种方式,即拆迁安置房建设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商品房建设用地以协议出让方式提供。
  2001年以后,房地产开发与征地拆迁二者分离,征地拆迁主要由建设、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关两镇(龙浔镇、浔中镇)抽调人员负责完成,土地由县国土资源局以公开招标或挂牌形式竞标出让,并把建设拆迁安置房作为土地招标出让条件之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再直接参与征地拆迁工作,主要负责建设拆迁安置房。
  2007年年底,德化县有县房地产开发企业16家,共建商品房总面积114.40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开发建设金苑、福兴、德化瓷厂旧宿舍区、凤凰山庄、城后花苑、佳美大厦、富东花苑、景苑花园、鹏中小区、龙东小区、城南嘉园、金丰嘉园、阳光星城、宝美花苑、瓷都世纪城、城南职工公寓等商品住宅小区。
  第六节 村镇建设
  一、新村建设
  199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建设局(2002年后挂靠县委农办)办公,各乡镇也先后成立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县政府向各乡镇下达《村镇建设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政府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县村镇建设办公室督促落实,年底组织验收。
  1999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人,提出“立足田园风光,体现山水特色”村镇建设发展思路,制定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优惠措施,集中连片新村建设面积达5000平方米奖励5万元,达10000米奖励10万元,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各乡镇相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领导小组,把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
  抓好落实工作。同年7月,县建设局举办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班,各乡镇分管领导和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共78人参加培训,提高村镇建设管理人员水平。1999—2002年,上涌镇“涌苑小区”、三班镇“大兴小区”、龙浔镇“英山小区”先后被列为省、市新村建设试点,上涌镇被列为泉州市小城镇建设试点。涌苑小区位于上涌镇上涌村。1999年,被省建设厅列为第四批村镇住宅建设试点,同年完成“涌苑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占地面积5.26公顷,分期实施。至2007年年底,完成居民商住综合楼、镇文技校、派出所、卫生院、地税分局、工商分局、供电所、文化中心、农贸市场、上涌村部、中心广场等项目建设,建筑面积2.67万平方米。同时,完成小区道路、桥梁、自来水、排洪沟、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2264万元。大兴小区位于三班镇区。2000年,被省建设厅列为第五批村镇住宅建设试点;2003年,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动工建设,占地面积20公顷,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至2007年,完成供电所、电信大楼和10幢住宅楼建设,建筑面积2036平方米。同时,三班村部公务楼和6幢住宅楼正在建设中,完成道路、桥梁、自来水、排水沟、路灯、电力和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700万元。英山小区位于龙浔镇英山村。2000年,被泉州市定为新村建设试点;2003年,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分期组织实施。规划用地面积6.9公顷,新建住房48幢,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至2007年,征地5.33公顷,拆除旧房8幢,完成住房主体施工36幢,其中住房外部装修13幢,入住村民100户;开通小区道路宽10米、长500米,建设桥梁1座,砌筑排水沟1000米,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
  二、公共设施建设
  20世纪80年代后,全县18个乡镇先后建设办公综合楼,大部分为框架结构,楼高三层以上,其中葛坑镇、上涌镇、龙浔镇、美湖乡等政府综合楼高达十层以上,内外装修较高档,配有中央空调等设备,颇具现代气派。同时,公安派出所、法庭、工商、税务、电信、金融、供销、林业、卫生等部门和单位,也先后在有设立机构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综合服务楼。
  90年代,各乡镇中学均新建或扩建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各村均新建小学校舍及配套设施、新建村“两委”办公楼。2000年后,农村青壮年人逐步举家外出打工,农村人口越来越多流入城市,农村大部分为留守老人,中、小学校没有生源,开始整合并校,校舍出现闲置。
  第七节 建设资金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986—2007年,县城道路、排水、防洪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政府支付,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县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和建设主管部门垫资。县财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有收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建设维护税、部分城市国有土地出让金、大型户外广告片和洗车场经营权出让收入等。成片住宅小区内的道路、排水设施,根据“谁受益,谁适当出资”的原则,采取“政府出一点,受益单位和个人集一点”的办法筹资建设。
  二、公用事业建设资金
  20世纪80—90年代,县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污水管等环卫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场所绿化主要由县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和上级补助资金支付。2000年后,污水处理厂征地、房屋拆迁、桥梁建设、“三通一平”等前期工程,由国债资金1400万元、上级补助资金610万元解决。污水处理厂试行特许经营,采取BOT方式招商引资,经公开招投标,由福建虎都世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投资建设与运营,特许经营期25年,污水处理服务费回报价为0.639元/吨;第二水厂及上游引水工程、地热水工程建设资金由县自来水公司自筹;管道天然气工程由广安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公共交通停靠站、候车亭等设施由县公交公司投资建设。
  三、其他建设资金
  20世纪90年代,县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资金,由开发建设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贴钱也不赚钱。新建房首先用于安置拆迁户,剩余的房产向社会公开出售,赚的钱除开发公司依法抽取管理费外,其余用于拆迁补偿和改造区域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小区建设资金由建房户自行负责。单位集资建房用地出让金及基础工程建设资金,一般由单位先垫资,房改时收回,房屋建设,装修等资金由建房者个人自付。房地产开发项目由开发商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由建设单位多方筹资建设。工业园区征地拆迁、规划、设计、“三通一平”等前期建设资金,由开发单位自筹,待建设用地出让后,从出让金中收回。
  第四章 建筑企业
  第一节 建筑施工企业
  1988年,浔中镇丁溪村组建丁溪建筑公司,为全县首家村办四级建筑施工企业。20世纪90年代,全县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按国家制定的企业资质新标准重新核定等级,并进行优化重组。1995年,德化县建筑公司改为股份制企业。2002年,全县建筑施工企业全部改为股份制企业。至2004年,全县有建筑施工企业15家,其中,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10家(二级企业3家、三级企业7家),送变电专业承包企业1家(三级企业),装饰装修企业4家(三级企业)。全县建筑企业职工总数512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4人,中级职称172人,初级职称1072人;项目经理268人(一级资质18人、二级资质156人、三级资质94人)。企业全部资产总值24664万元,各种施工机械设备1725台,固定资产9370.3万元,流动资产16293.7万元。
  一、县属建筑施工企业
  (一)德化县建筑工程公司
  1985,德化县建筑工程公司属县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建委。定为建筑施工三级企业。1992年,有职工492人。1995年,企业进行改革,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但集体资产仍占大头。同年,晋升为建筑施工二级企业。2002年,企业资质核定为建筑施工总承包二级企业,注册资金2000.6万元,总资产7055万元,有职工350人,其中技术人员191人。
  (二)德化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1982年,县企业办公室成立德化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被定为建筑施工四级企业。1989年,改为县服务公司建筑工程队。1994年改为县晃星建筑工程公司。2002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更名德化县晃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企业资质核定为建筑施工总承包三级企业。2007年,公司体制和企业资质未变。
  二、乡镇建筑施工企业
  (一)德化县浔益建筑工程公司
  1985年,浔中公社建筑队经泉州市建委审核,定为四级房屋建筑企业。同年,升格更名为浔中乡建筑工程公司。1989年,浔中乡建筑工程公司有经理1名,技术人员6名,职工206人,企业收入236万元。
  1991年,浔中建筑工程公司经泉州市建委审核,定为三级房屋建筑企业,有管理人员96人,工人403人。2002年,升为二级房屋建筑企业。2005年,公司更名为福建省浔益建筑工程公司,有固定资产1680多万元,有职工858人,其中技术人员146人;最高年产值11258万元,纳税581万元;捐赠救灾、教育等事业8.7万元。
  (二)福建省德化汤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981年创立,主项资质为房屋建筑总承包二级,同时拥有市政公用总承包三级、建筑污水工程三级和土石方工程三级资质,是一家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
  公司坚持“以信用求生存,用人才图发展,重管理出效益”宗旨,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41人,初级职称150余人;一级注册建造师8人,二级注册建造师40余人。公司创立以来,所承建的工程项目均做到安全施工,工程质量合格率100%。
  2001年,公司走出德化开拓大泉州业务。2006年,拓展厦门业务、设立厦门分公司。公司先后承建大型工业厂房、发电厂、办公楼、商住楼、图书馆、运动场及市政公路等项目,均取得良好的企业信誉和效益。相继创国家建设部安全优良工程1个,福建省优质工程3个,福建省安全文明工地2个,泉州市级优质工程和安全文明工地近20个。2001—2007年每年都被省、市、县各级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授予“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用”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确认为“福建省建筑效益100佳”企业。
  2002年,深圳质量认证中心授予BG/T1900—2000、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德化县建筑工程公司情况表
  表4-12
  第二节 建筑工程监理企业
  1984年9月,德化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后,对全县建设工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
  1987年,德化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室成立,通过机械设备及其仪器、仪表,对建设工程使用的钢筋、水泥、砖等材料进行质量检测,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997年,德化县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成立后,负责全县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2000年,德化县建筑勘察设计所(占51%股份)、德化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占49%股份)合股成立“德化县圆方工程建设监督事务所”,承接全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等监督管理职能。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
  一、德化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
  1986年5月1日成立,注册资本820万元,公司地址隆中小区5幢3楼,国有企业,三级资质等级。2007年,有职工21人,其中技术人员19人。
  二、德化县银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992年10月21日成立,注册资本889万元,公司地址南门农贸市场F幢三楼,股份制企业,三级资质等级。2007年,有职工15人,其中技术人员15人。
  三、德化县万佳房地产有限公司
  1994年1月14日成立,注册资本1066万元,公司地址浔中镇富东街5号楼,股份制企业,三级资质等级。2007年,有职工16人,其中技术人员16人。
  四、德化县民益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16日成立,注册资本800万元,公司地址龙鹏街55号(旧林化大厦二层),股份制企业,四级资质等级。2007年,有职工17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
  五、泉州金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1年5月15日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地址南门隆中小区3#楼二层,股份制企业,暂定四级资质等级。2007年,有职工16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
  六、德化县同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2年3月15日成立,注册资本200万元,公司地址浔中镇城后工业区同兴大厦,股份制企业,暂定四级资质等级。2007年,有职工15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
  七、德化县富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16日成立,注册资本800万元,公司地址浔中镇城后工业区,股份制企业。2007年,有职工11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
  八、德化县广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2年11月25日成立,注册资本1268万元,公司地址湖前小区53幢,股份制企业。2007年,有职工15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
  九、德化县中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7月16日成立,注册资本858万元,公司地址兴南街供销大厦七楼,股份制企业。2007年,有职工13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
  十、德化县四星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8月11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地址兴南街供销大厦,股份制企业。2007年,有职工17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
  十一、德化县永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11月25日成立,注册资本218万元,公司地址浔中镇城西路45-46,股份制企业。2007年有职工13人,其中技术人员9人。
  十二、德化县东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4年9月24日成立,注册资本800万元,公司地址浔中镇浔中村诗敦,股份制企业。2007年,有职工11人,其中技术人员10人。
  十三、德化县三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5年3月4日成立,注册资本800万元,公司地址湖前47幢,股份制企业。2007年,有职工16人,其中技术人员16人。
  第四节 其他服务企业
  一、市政公用企业
  (一)德化县自来水公司
  1988年,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07.5万元,年产值达244.5万元。1992年11月,动工建设第二水厂,厂址位于德阳公路1.7千米处,用地1.33公顷,1994年7月,第二水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日供水1.5
  万立方米。1998年10月,第二水厂二期工程竣工,日供水2.5万立方米。第二水厂工程建成后,第一水厂停产,并于1999年9月拆除。
  1997年,公司投资建设蕉溪地热水引入县城关工程。日设计供热水量2000立方米,源头水温69℃输水距离12.5千米,平均温降0.28度/千米,提水总扬程162米,分三级加压引入县城。安装DN100,以上主管道及支管道58千米。1998年正式供热水,总投资1500万元。2002年8月,公司在地热水源地蕉溪村勘钻扩容取水井1口。2005年3月,增扩容量300吨地热高位水池1座。提高地热水的供应能力。2003年9月,公司开工建设“供水水质检测调度楼”,2004年12月,主体工程竣工,2005年9月,办公场所搬迁。大楼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1250万元。大楼四楼、一楼、地下室分别设有公司办公室、供水服务大厅、仓库及联动维修备勤室。
  公司严格执行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实行水质检测制度,水质合格率达100%2004年12月,公司通过ISO量管理体系认证。至2007年,公司已发展拥有自来水和地热水两大主业的,现代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186万元,在职干部职工87人。是年,随着供水管网建设与城区建设的同步发展,现有DN100以上供水管网65千米。城关自来水用户22795户,年供应自来水740万立方米,销售收入884万元;城关地热水用户6801户,年供地热水总量39万立方米,实现地热水销售收入117万元;公司纳税119万元。
  (二)德化县市政建设工程公司
  1994年成立,为隶属于县建委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承担县市政工程施工和维护任务。
  (三)德化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
  1992年,县政府批准成立德化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为隶属县建委的国有企业,负责全县范围内液化石油气销售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1999年供应站改制,由县物资公司液化气储配站兼并。(四)德化县机砖厂1982年4月创办,为县办集体企业。20世纪80—90年代,主要生产黏土实心砖,使用机械化生产,轮窑烧制。1989年,县政府无偿划拨机砖厂—部分土地创办碳化硅厂。1997年,机砖厂关闭,与碳化硅厂—同向社会拍卖出让。(五)德化县戴云水处理有限公司2004年10月成立,为股份制企业,负责德化县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管理。
  二、物业管理企业
  (一)德化县佳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2000年8月16日成立,注册资金50万元,地址龙浔镇隆中小区,为全县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由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和县房管处合股投资组建,其中县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出资40万元,占80%,县房管处出资10万元,占20%。
  (二)泉州万佳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2005年5月成立,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300万元,地址龙浔镇隆中小区3号楼二层。成立后承接佳美大厦物业管理业务。
  第五章 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行政机构
  (一)德化县规划建设局
  1984年,德化县建设委员会成立。1996年9月,改为德化县建设局。2002年3月,改为德化县规划建设局,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股、城镇规划建筑管理股、公用事业管理股、建筑业管理股、房地产管理股。
  2002年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划出职能:测绘行业管理职能划归县国土资源局;指导城市防洪和地下水资源管理职能划归县水利局;建材和建筑机构行业管理职能划归县经贸局。划入职能:室内装修行业管理,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设计、文件审查。转移或委托职能:建设工程造价、工程质量监督、房地产交易等委托下属相关事业单位管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教育、初级岗位技术培训等委托相关单位承担。
  2006年,县政府成立德化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县规划建设局原有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职能划归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撤销公用事业管理股,同时设立执法监察室,内设机构改为办公室、执法监察室、计划财务股、城镇规划管理股、建筑业管理股、房地产管理股,行政编制不变。
  2007年,县规划建设局撤销计划财务股,其职能划入办公室,同时设立行政审核审批股,内设机构为5个:办公室、执法监察室、城镇规划管理股、房地产管理股、行政审核审批股。
  (二)德化县行政执法局
  1987年10月21日,德化县城镇建设管理监察中队成立,隶属于县建委,负责城镇建设监察管理工作。1994年7月,人员增加,经费列城市维护费开支;8月,德化县城镇建设管理监察中队更名为德化县城建监察大队,内设城建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专业监察中队。
  2006年10月,在原城建监察大队的基础上,组建德化县行政执法局,行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相对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其工作方案上报审批,政府未批复,机构、职能、编制未定,暂时设立办公室和“110”社会联动值班室,保留原城监大队(下设2个综合中队),行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权,主要行使城市规划监察和市容环境卫生监察职能。
  (三)德化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2006年10月9日,德化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成立,为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委托县规划建设局归口管理,行使市政公用事业管理职能。内设办公室、市政工程管理股、公用事业管理股、市容风景管理股(加挂园林管理站牌子)4个股室。同时,撤销德化县园林管理处,其人员编制并入市容风景管理股。下辖环卫处1个事业单位,自来水公司、戴云水处理有限公司、市政工程公司3个企业单位。
  二、事业单位
  (一)建筑市场管理单位
  1.德化县建筑勘察设计所
  1959年,德化县建筑生产合作设计小组成立。1978年8月,在设计小组基础上成立德化县建筑设计室。1979年划归县建委,改称德化县建设委员会设计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87年,省建委核定为丁级资质设计单位。1993年,晋升为丙级资质建筑设计单位。1997年8月,改为德化县建筑勘察设计所,仍为丙级资质建筑设计单位。
  2.德化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1984年9月25日,德化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挂靠县建委建工股办公,负责全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经费自收自支。1990年9月30日,更名为德化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2007年6月11日,县编委核定德化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事业编制。
  3.德化县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
  1997年10月31日,德化县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成立,隶属于县建设局,负责全县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经费自收自支。2007年6月11日,经费自筹。
  4.德化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2004年8月30日,德化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成立,隶属于县规划建设局,负责全县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经费自收自支。
  5.德化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1990年4月21日,德化县建筑安装工程定额管理站成立,负责全县建筑安装工程定额管理工作,经费自收自支。1991年11月22日,更名为德化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6.德化县散装水泥应用推广站
  2003年3月30日,在德化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加挂“德化县散装水泥应用推广站”牌子,负责全县散装水泥应用、推广、发展工作。
  7.德化县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中心
  2003年3月30日,在德化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加挂“德化县新型建筑材料发展中心”牌子,负责全县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应用、推广、发展工作。
  (二)城区管理单位
  1.德化县园林管理处
  1982年2月17日,德化县园林管理处成立,隶属于县城建局,负责城区园林绿化管理工作。1986年12月9日,县核定园林处人员编制,经费由县财政根据实际核定,实行差额补贴。
  2.德化县环境卫生管理处
  1981年4月14日,德化县环境卫生管理处成立,隶属于县建委,负责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1986年12月31日,县核定环境卫生管理处人员编制,经费由县财政财政列支。1990年8月2日,增加环卫一线人员编制,经费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
  三、村镇建设管理单位
  1986年8月,德化县土地管理局成立,农村个人建房使用耕地,由县土地管理局审批;使用非耕地,由所在地乡镇政府审批。
  1988年4月,各乡镇成立土地管理所,负责土地管理工作。1991年4月,德化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成立,负责全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1994年7月,各乡镇成立村镇建设规划站,负责村镇建设规划调查、资料整理和上报,协助乡镇政府制止违规建设等工作;村设土地协管员,协助乡镇村镇建设规划站开展工作。
  1993年6月,国务院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福建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根据国家和省条例的规定,农村村民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建住宅,须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申请建房须经其所在居民委员会同意)后,方可办理相关手续。使用耕地者,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凭意见书等向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县政府土
  地管理部门划拨土地进行建设。使用原有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由乡人民政府根据村庄、集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即可。
  国务院和省条例颁布后,国家、集体、企业建设项目,必须持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县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申请选址定点,经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出具选址意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依法向县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政府批准后,县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建设单位持用地审批文件和建筑设计图纸等,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村镇建设许可证》,经乡镇村镇建设管理站放样、验收后,即可开工建设。
  第二节 规划管理
  一、建设项目规划审批
  1986年5月,县城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后,县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向县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申办规划审批手续,再向基本建设计划部门申请立项,向土地主管部门申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规划管理部门在复印的地形图上用红笔框定标注建设用地位置,并签署“符合规划”意见和日期,盖上公章即可。
  1990年4月1日,按照国家城市规划法规定,县城区内国家集体建设项目要办理“一书两证”,即办理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个人建房也要办理“两证”。1991—2007年,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863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294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874宗,用地总面积331.1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32.8万平方米。
  二、国有土地出让规划管理
  2002年,开始加强城市国有土地出让规划管理,县规划建设局参与制定城市国有土地出让规划,制定出让地块规划设计条件,限定建筑红线退让、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地率、道路占用率等规划经济技术指标。
  第三节 建筑市场管理
  20世纪80年代,县内建筑市场逐步开放,工程施工逐步改为招标承包制,即建设单位根据设计图纸设定工程量、建设工期、“三材”用量、质量要求、工程造价等内容后,向社会自行招标或议标,由工期短、造价低的施工单位承建,双方签订施工合同,承建单位包工包料,建设单位参与监督。
  一、施工前期管理
  (一)工程招投标1989年5月,泉州市成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招标办”)。国家、集体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工程造价20万元以上都要实行招标,确定施工队伍。1991年7月,德化县成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领导小组,县政府下发《德化县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暂行规定》,对建筑工程施工实行招投标。
  2001年3月,县政府下发《德化县建设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补充规定》;2002年10月,县政府修订《德化县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工程施工招投标一般由建设单位成立招标小组组织实施,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员指导,县监察局全程监督。
  2002年以后,外地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机构陆续进驻德化,工程施工招标逐步由建设单位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办理。
  2004年8月,德化县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成立,负责统一收集和发布建设信息,为各种建设工程的招投标、交易洽谈提供场所,为建设工程招投标提供政策法规及技术咨询服务,对进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招投标的各方进行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发包和承包行为,推动全县建筑市场逐步规范化。
  (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
  1998年9月,建设部发布《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试行办法》,全面实施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所有施工图纸都要送有相应资质的审图机构审查合格后方可交付施工。2003—2006年,全县共办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批准或图案89个工程项目。
  (三)施工许可
  在办理施工许可前要审查工程是否具备开工条件,包括工程施工是否招投标,施工图设计文件是否审查合格,是否办理质量安全监督手续,施工组织设计是否合理,施工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1986—2006年,全县报送新开工建设项目748个,共办理工程施工许可证748宗,总建设面积264.91万平方米。
  二、施工工程管理
  (一)建设工程监理
  2000年,德化县圆方工程建设监理事务所成立。2002年,闽教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进驻德化,承接德化一中飞达体育馆工程监理业务。此后,外地监理企业逐步入驻德化。工程监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规范,监理业务基本上由建设单位委托,不存在竞争,监理人员尤其是监理工程师经常不到位。2000年至2007年,全县办理工程监理建设项目共286个。
  (二)竣工验收
  1988年,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由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建筑监理单位、建筑单位和工程承建单位等人员,对工程进行验收。2000年4月,建设部发布《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建设单位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工程造价管理
  1990年4月,县建筑安装工程定额管理站,开始对全县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实行规范化管理。
  1991年11月,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负责全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同时,承接部分工程预(决)算编制业务。
  2001年1月起,根据国家关于事业、企业分开的规定,造价站不再对外承接工程预(决)算业务,主要职责以工程造价行业管理为主,工程预(决)算业务全部由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承担。
  2003年,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兼行工程招投标监督管理及备案工作。同年7月1日起,全面施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改变以往工程发承包计价、定价以工程预算定额作为主要依据的做法,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计算工程造价。
  2007年,全县共有注册造价工程师8名,工程预算员60名。1990—2007年,发行工程造价信息94期,办理工程预(决)算业务471宗。
  四、建设档案管理
  1997年以后,县建设局成立城建档案室,指定专人收集、整理城建建设档案。建设档案内容包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立项批准文件、规划审批文件、土地审批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招投标文件、基建审批文件、质量安全监督资料、现场签证记录、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资料等。
  第四节环境卫生管理
  一、管理制度
  1994年,县政府制定《德化县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再次进行修订,在城区
  实行“门前三包”“垃圾袋装”制度,建立“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责任制,禁止在城区街道乱搭盖、乱停车、乱丢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砍伐树木等不良行为。县城建监察大队、市容环境卫生监察中队和县环卫处负责督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确保城区环境卫生整洁。
  二、垃圾处理
  (一)垃圾收集
  1988年,在街道两旁设置铁皮垃圾箱30个,后逐步改用垃圾池、垃圾屋、果皮箱。
  1999年10月31日前,城区道路垃圾由县环卫处处理。1999年11月1日后,龙浔、浔中两镇环卫站负责各自辖区内的清扫工作,范围包括道路、住宅小区支路和背街小巷。清扫的垃圾收集运至垃圾中转站。然后由环卫处专用车辆统一运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2007年,城区共有垃圾池、垃圾箱、垃圾屋485个。
  (二)垃圾清理
  1998年,在湖前小区、南门农贸市场、路尾巷、西校场等处建设4座垃圾中转站。此后,在城区全面规划建设配套垃圾中转站。至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垃圾中转站21座,在建3座,基本解决城区垃圾暴露问题。
  1999年10月31日前,城区道路保洁由县环卫处负责;1999年11月1日以后,城区“两镇”环卫站负责各自辖区内的道路清扫任务,清扫范围延伸至住宅小区支路和背街小巷。城区主次干道按路段分早、中、晚三班全日制专人清扫保洁,中转站垃圾由环卫专用车统一运至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处理。中转站垃圾日产日清;溪流水面全日制保洁;主干道日洒水2次,次干道日洒水1次,确保城区市容整洁。
  三、公厕管理
  1988年,城区有公厕10座,均为旱厕,由县环卫处安排专门人员管理,每天打扫,定时消毒。1993年,在塔雁商住小区、龙南市场、中医院东侧等处建设水冲式公厕4座,原有旱厕也逐步改建为水冲式公厕。1995年后,在湖前小区、新建开发区和旧城改造区配套建设水冲式公厕,同时把区内的旱厕逐步改造为水冲式公厕。1996年,公厕有偿使用,开始收费,公厕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竞拍,所收卫生费作为管理人员工资和费用,自负盈亏。2006年6月1日起,城区公厕全部实行免费使用,管理费用由环卫处支付。
  2007年,城区建成投入使用的水冲式公厕20座,在建公厕3座。城区公厕管理和保洁由专人负责,标示醒目,灯光明亮,卫生整洁,全日服务,保持二类公厕的卫生标准,解决城区居民上厕难问题。
  四、污水管理“
  20世纪80年代,城区污水未经处理自然排入溪流。1994—1995年,在湖前小区配套建设污水管道4千米。1996年,在浐溪两岸绿化带建设污水主管道4千米。
  2003年,在浔中镇凤洋村建设污水处理厂。第一期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2万吨,投资2503万元。同时全面配套建设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污水主管道10.66千米、次干管4千米,改造旧管网4千米;总投资4803万元。
  2005年6月,德化污水处理厂竣工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采用carrOuseI2000型氧化沟工艺,排放的水采用紫外C消毒系统,污泥处理采用卫生填埋,或经无害化处理后运至农村、林果场作有机肥料。
  五、工业和建筑固体废物处理
  2003年,县政府在雷峰镇朱紫湾建设一座固体废物处理场,用于填埋城区工业和建筑垃圾,用地面积1.67公顷,容量3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10年,总投资125万元。城区工业和建筑垃圾由业主自行清理、运输,或委托县、镇环卫部门清理、运输至固体废物处理场填埋。
  第五节 物业管理
  一、。业主大会 业主委员会
  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出售并交付使用的物业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50%以上,或者首套物业出售并交付使用满二年者,应召开首次业主会议,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小区物业管理。至2007年,有富东花苑、佳美大厦、瓷都广场等成立业主委员会,并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小区物业管理。
  二、前期物业管理
  在业主、业主大会选聘物业管理企业之前,建设单位负责物业管理,或由建设单位选聘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前期物业管理。提倡建设单位按照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相分离的原则,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在办理物业承接验收手续时,建设单位应当向物业管理企业移交下列资料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竣工验收资料;设施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物业管理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物业之前,制定业主临时公约,对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业主的共同利益,业主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公约应当承担的责任等事项依法作出约定。
  三、管理设施和资金
  (一)配置管理用房
  2005年,建设单位按照政府有关规定,在物业管理区域内配置物业管理房,供物业管理人员业务、食宿等使用。
  (二)建立专项维修资金
  2007年12月,县规划建设局为保障和规范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和改造,下发《德化县规划建设局关于规范专项维修资金收取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或业主,应按文件规定缴交住宅小区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小区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成立之前,专项维修资金由县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代管;小区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成立以后,则移交业主委员会管理。在物业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