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8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源流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130-1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姓氏入迁、源流选介、畲族源流的情况。
关键词: 德化县 姓氏 源流

内容

一、姓氏入迁
  各姓氏入迁德化时间,唐代以前的无从稽考。据志乘和族谱资料记载,唐代入迁德化的姓氏主要有李、颜、萧、张、吴、陈、蒋、曾、郑、赖、涂、章、凌等姓;宋代入迁德化的主要有林、徐、苏、郭、卢、刘、余、周、方、黄、叶、柯、梁、毛、邱等姓;元代入迁德化的主要有杨、江、庄、王等姓;明代入迁德化的主要有何、程、范、童、连、许、罗、危、邓、胡、欧阳、温、蔡、谢、钟、冯、寇、孙、彭、廖、甘、查、易、朱等姓;清代入迁德化的主要有蓝、雷、翁、蒲等姓;民国入迁的主要有纪姓。其他姓氏大都是1949年10月后迁德化。畬族主要有雷、钟、蓝等,回族有蒲姓。
  2007年年底,德化县总人口31.09万人,分属230个不同姓氏。其中单姓229个,复姓1个(欧阳)。人口在3万人以上有陈、林2个;人口在1万人以上29999人以下有郑、苏、黄、赖、张、李、许、徐8个;人口在1000人以上9999人以下有曾、吴、周、郭、王、颜、连、涂、刘、方、庄、叶、萧、梁、罗、彭、卢、温、江、蒋、孙、寇、甘、杨、谢25个;人口在100人以上999人以下有37个;人口在10人以上99人以下有46个;人口在9人以下有112个。
  二、姓氏源流选介
  陈姓 主要渊源:
  一是陈元光后裔。唐龙纪元年(889年),陈汉从漳州经仙游县入德,初居县城张岩(今浔中镇凤池社区),继迁龙浔镇丁溪村鹏都大路巷,唐大顺二年(891年)再迁居戴云斋(今戴云寺旁),后偕子孙迁居锦屏湖(今赤水镇戴云村李山)。宋初,陈启福、启阳、启顒从大田县大墘坑园迁居美湖乡、春美乡。明朝年间,陈贵三从大田县三十一都迁居赤水镇,陈质素、陈星等人从同安县从顺里三都浦头迁居龙浔镇,陈显宁从安溪县迁居南埕镇,陈乾五从尤溪县迁居国宝乡。清末,陈宗遂、宗取从南安市诗山镇迁居岳尾街(今属浔中镇富东社区)。
  二是陈雍后裔。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陈长兴偕家属从福州经仙游县柘山迁居葛岭西阳山头(今葛坑镇葛坑村)。南宋时,陈宗九、陈念三、陈明甫等人从大田县分别迁居春美乡、葛坑镇、龙浔镇。元朝年间,陈卓弼从大田县迁居国宝乡。明朝年间,陈妈生、陈十五、陈金三等人从大田县分别迁居雷峰镇、龙浔镇、上涌镇。清初,陈初从永春县桃源迁居三班镇。
  三是陈润后裔。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陈瑜(原籍兴化)率子迁居南埕镇连山村。明朝年间,陈存奈从仙游县度尾镇迁居水口镇。清朝年间,陈名绍从仙游县湖山乡迁居水口镇。四是南陈后裔。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迁居三班镇。明朝年间,陈清从江西省抚州府宜黄县北隅迁居三班镇,陈赤生从晋江安海迁居龙门滩镇,陈成魁从永春县迁居龙浔镇。
  五是陈邕后裔。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陈茂盛从永春县小岵乡迁居龙门滩镇。清朝年间,陈华升、陈国丁、陈万春、陈进汴等人由永春县小岵乡迁居龙浔镇,陈传盛从永春县岵山乡迁居德化县城,陈秋菊、陈尚赏等人从南安诗山迁居浔中镇。
  林姓 北宋初,林岳、林霸、林蔡从永福洑口分别迁居北斗口(今国宝乡南斗村格口)、村口(今水口镇村场村)、双溪口(今水口镇久住村)。北宋乾德四年(966年),林肇从福州侯官迁居大蛇(今杨梅乡杨梅村大蛇),另一说法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林法肇携次子从永福洑口迁居大蛇。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林携偕子从永福洑口迁居宴林口(今盖德乡林地村)。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林沛远从莆田赤柱霞井村迁居龙门滩镇村兜村。元泰定元年(1324年),林明从莆田市朱紫坊迁居德化乌杵(今雷峰镇朱紫村)。明朝年间,林禄万从仙游县大济乡迁居雷峰镇,林进祖从尤溪县迁居葛坑乡,林三、林邕、林朝清等人从泉州迁居浔中镇,林法旺后裔从大田县梓溪迁居龙门滩镇,林万珊从永春县迁居德化县城东门外,林忠从南安市后坑埔迁居南埕镇。清朝年间,林启申、林荣春从永春县分别迁居浔中镇、龙浔镇,林章福从仙游县迁居水口镇,林兴贡、林利踏分别从安溪县、永春县迁居浔中镇。
  郑姓 三班镇郑氏:唐末,郑昭祖由莆田迁入硕杰(今三班镇三班村石杰)。上涌镇郑氏:唐大中十三年(859年),郑叔珺挈家从仙游县大圳(巩桥)到赤水镇锦洋暂居后迁居上涌镇桂格村(另一说:郑叔珺于唐乾符年间,即874—879年,迁居上涌镇桂格村)。璐美堂郑氏:郑樵孙郑口口从仙游县樜.山迁惠民里东漈(今龙门滩镇苏洋村东漈)定居。新寨郑氏:郑平后裔郑良士十一子郑元忠五世孙郑锦从仙游县巩桥迁居上涌镇云路村。水口镇淳湖郑氏:元至治二年(1322年),郑龉.子郑远、郑达从永泰县龟岭迁英达里翁头隔(格),后郑达迁尤溪县中仙乡苏峰村,郑远七世孙郑崇大于明洪武二十三(1390年)由永泰迁居清泰里户役(水口镇淳湖村)。万古桥郑氏: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郑荣仁从永春县盖福乡迁居三班镇奎斗村。后所六十亩堂郑氏:明正德十年(1515年),郑仁长从南安县九十都迁居隆泰社前苏村(今浔中镇后所村)。宝美村世美堂郑氏:明嘉靖七年(1528年),郑南溪从兴化府莆田县南乡望江里迁居龙浔镇宝美村。湖景村济鹏堂郑氏:郑仕俊、郑仕应于明末清初从永春县城内城隍顶北门巷迁居龙门滩内洋村。小湖村郑氏:明朝末年,郑扬章从大田县桃源镇黄山头迁居美湖乡。旺内美金堂郑氏: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郑碎台偕子郑杼彬从永春县桃源迁入浔中镇龙岸村。乐陶村土城郑氏:清康熙间(1662-1722年),郑文臣从永春县三都迁居浔中镇乐陶村。赤水镇郑氏:清道光年间、民国期间,永春县石鼓、达埔、桥头铺等地郑氏族人先后迁入赤水街定居。大溪村井后堂郑氏:清末,永春县湖洋镇郑西峰长、二、四、六房先后迁居龙门滩镇。
  苏姓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十一月,苏奉礼与其兄弟苏秉礼、明礼从永泰县迁居德化善均里石堘(今雷峰镇长基村石城)。明朝年间,苏邦明、苏邦成从安溪县南斗迁居瑶台(今龙浔镇宝美村),苏秀峰、苏瑞峰从安溪县迁居龙浔镇。清朝年间,苏志美从永春县蓬壶迁居龙浔镇,苏文进从永春县迁居杨梅乡。
  黄姓 主要有: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黄枢偕子黄烨从莆田市黄石迁居清泰里承泽(今水口镇承泽村);南宋年间,黄必玉迁居水口镇榜上村,黄丰平偕家属迁居上涌镇后坂村,黄大任偕家属迁居永春县湖洋镇,其后裔于清朝年间析居龙门滩镇;宋朝年间,黄积兴迁居上涌镇后坂村。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黄积福由安溪县内镇科名迁居赤水镇锦洋村。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黄京五(六叶黄五房谱载为黄以文)从尤溪二十都北洋登龙坊后溪迁居水口镇凤坪。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黄凤珂、黄凤琦由汀州府上杭县二都二甲古田里郭奢村迁入上涌镇桂格村。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永资从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拨泉州卫所陈其储营中,后定居葛坑乡霞川(今葛坑镇下玲村)。明朝年间,黄进生从尤溪县中仙乡迁居杨梅乡,黄翰九从大田县桃源乡迁居汤头乡,黄贵六从汀州清流梦溪里桥头营迁居美湖乡,黄真孙从江西省南丰县二十七都迁居龙门滩镇苏洋村,黄新泉从上杭县红头山迁居上涌镇,黄宽泽、宽孝从安溪县迁居浔中镇凤池社区,黄乾书从南安市诗山镇迁居龙门滩镇霞碧村,黄肇潘从永春县苏坑迁居龙浔镇。清朝年间,黄贻吉从洛江区罗溪迁居龙浔镇,黄光题、黄观华、黄定宠从永春县分别迁居葛坑镇、龙门滩镇、杨梅乡。
  赖姓 后唐长兴元年(930年),赖洁、赖源从福州侯官县孝悌乡惠化里迁居上涌镇下涌村。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赖小五携子从永安府迁居大铭乡琼溪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赖口口由长汀府石岩县中山街迁居龙门滩镇大溪村。
  张姓 主要有,张睦后裔:唐乾符二年(875年),张厢偕家属从福州府侯官县迁居南阳境梅峰李坑洋大路后梅树坪(今属杨梅乡杨梅村);后唐年间(923—935年),张冥偕家属从仙游县大圳肥湖(今大济镇肥湖村)迁居上涌镇桂林青草湖,继迁上涌镇门头村;明朝年间,张起孙从永安县石拔柴岭回迁居大铭乡,张道显从漳平县白泉乡因充里迁居雷峰镇,张伯芝从仙游县大圳迁居南埕镇,张荣八从大田县上京狮山张坑迁居国宝乡;清末,张喜燕从仙游大圳迁居浔中镇。张延鲁后裔:宋真宗年间(998—1022年),张义郎从晋江儒林迁居浔中镇凤池社区;明万历后期(1600—1620年),张仙乞后裔从石狮市迁居浔中镇。张有成后裔: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张瑞瑚从永春县苏坑镇迁居雷峰镇;清朝年间,张鸣瑗、张光喊从永春县苏坑镇迁居龙浔镇高阳村。张祖盛后裔:明天顺至成化初间,张胜福从永春县吾峰镇迁居下市(今浔中镇凤池社区后田池)。张枢后裔:清乾隆初,张擢孔从永春县达埔镇迁居盖德乡。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云基因洪武拨军从江西省建峰府南峰县景德镇迁居永宁乡嵩平里塔峰保卓村(今南埕镇塔兜村卓村)。
  李姓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李纂由南安县趋庭里(今南安罗东镇)迁居龙浔镇英山村。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李乾隆从永泰洑口乡迁居葛坑镇漈头村。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李福谅从永春十九都迁居浔中镇蒲坂村。南宋末年,李赐大从大田县均溪镇迁居大铭乡上徐村。明朝年间,李惠偕子从泉州后所迁居美湖乡,李伦偕子从晋江仙店迁居盖德乡,李璞齐偕子从晋江三十七都迁居浔中镇,李介泉从晋江三十七都迁居龙门滩镇,李上豪由安溪县龙涓乡迁居龙浔镇高阳村,李德怀偕家属从安溪县崇信里西坪垵口迁居水口镇。清朝年间,李志炯从永泰县八镜乡迁居德化县城,李金策从永泰县八镜乡迁居浔中镇,李口口从永春湖洋镇迁居龙门滩镇,李孙辉从晋江市池店镇迁居浔中镇,李来、于忠、于谨随父从永春县达埔镇迁居赤水镇。
  许姓 明洪武元年(1368年),许八一从永春县石鼓迁居美湖乡洋坑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许伯仁从同安县迁居龙浔镇湖前。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许舜揆从安溪县感德龙通村迁居水口镇淳湖村。清乾隆年间(约1780年),许发忠、发信、发议三兄弟从汀州府永定县武嘉村迁居龙门滩镇硕儒村。清朝年间,许口口从永春县湖洋镇锦凤村迁龙门滩镇大溪村,许口口从南安市石垅迁入赤水街。
  徐姓 宋咸淳十年(1274年),徐浑典从莆田迁居永春徐山墩,旋入德化九峰山麓,继迁佛头垵(盖德凤山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彪从江西省建昌府南丰县三十五都被拨泉州前卫所管百户,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屯德邑柳坑寨后库玉田(今属龙门滩镇硕儒村),后迁三班镇奎斗村。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徐茂一和徐毛俚从泉州右卫所下屯德邑理阳村(今三班镇奎斗村)定居,后徐毛俚继迁三班镇蔡径村。徐菊生因洪武拨军从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拨泉州右卫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奉红牌事例拨德化屯种于乐陶(今浔中镇乐陶村)并定居。
  曾姓 唐景福二年至后唐同光三年间(893—925年),曾宏携眷从泉州移居归德场,次子曾堪迁居丘岩(今浔中镇祖厝村、石鼓村、石山村、仙境村岑山之统称)祖厝堀(今浔中镇祖厝村)。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曾居八从尤溪古迹口迁居德化仙苑(今上涌镇曾坂村),后曾明高析居曾坂村山茶,曾墡六析居上涌镇下涌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曾仁寿从南安武荣前州迁居龙浔镇丁墘村,曾观海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继迁浔中镇凤洋村。
  吴姓 唐乾符二年(875年),吴氏族人从侯官县迁居杨梅乡安村村大传。宋朝年间,吴纯从仙游蔗山迁居盖德乡有济村,吴祖盛从莆田黄石迁居杨梅乡安村村,吴玉田从永福(今永泰县)迁居水口镇村场村吴口口从尤溪五都迁居水口镇湖坂村。明朝年间,吴石生、吴永生、吴良四从永春县吴坑迁居龙门滩镇,吴惠生从永春县吴坑迁居龙浔镇高阳村,吴德铭从永泰县十九都迁居水口镇凤坪村,吴深、吴阔从南安市丰州迁居龙门滩镇。清朝年间,吴当媛从南安县九都迁居浔中镇凤池社区,吴彦珠及后裔从泉州迁居美湖乡。
  周姓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周魏七从仙游县东乡迁居永宁乡清泰里石马坑(今雷峰镇上寨村与双芹村交界处),再迁通坪寨,最后定居双芹村后芹。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周小九从尤溪县三十二都迁居汤泉里小铭水铺(今属赤水镇铭爱村)。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周子旺偕子周伏俚由泉州卫入德屯守,后迁归化里石幢村大路崙(今三班镇三班村上寮窑崙),翌年,周伏俚大路崙迁乐陶坂上(今浔中镇乐陶村)屯守定居。清朝年间,周德重、周添睦从永春县桃溪分别迁居汤头乡岭脚村、龙浔镇程田寺格。
  郭姓 北宋熙宁间(1068—1077年),郭起从福州侯官县(今闽侯县)迁居夏涌团侯伯坑(今上涌镇下涌村侯伯坑)。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郭家庆从永春县东平镇迁居隆泰社乐陶六车(今浔中镇乐陶村六车)。
  王姓 主要有:一是龟洋王氏,元至正元年(1341年),王文第从泉州永宁迁居葛坑镇大岭村和坑垅。二是绍卿王氏,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王通海从仙游柘山迁居雷峰镇肖坑村。三是寺内王氏,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王应宗因拨军而从江西省建昌府南丰县三十八都四社入闽驻泉州,后迁三班镇奎斗村含待,不久继迁南埕镇前锋村寺内。四是东熙王氏,明弘治、嘉靖年间(1490—1553年),王仙荫从永春县苏坑镇迁居德化九漈(今盖德乡有济村),再迁居十二岸(今属龙门滩镇硕儒村)。五是祥光王氏,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王天宇从福州洪塘迁居水口祥光村。六是漳平和睦里王氏,明正德九年(1514年),王廿二从漳平和睦里迁居春美乡尤床村,王元璋从漳平和睦里迁居汤头乡格中村芹菜坑,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道宣迁居汤头乡格中村秀林口;明嘉靖年间(1522—1572年),王登十迁居迁葛坑镇龙塔村夏甸。七是继述王氏,明嘉靖间,王大鉴与堂弟王大铭从江西南昌丰城迁居浔中镇浔中村沙堤,王大铭继迁下市宫顶巷边(今浔中镇凤池社区),万历壬午年(1582年),王仰盘从晋江市青阳镇迁居南关塔岸(今龙浔镇三角街塔岸),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世俊从泉州市鲤城区迁居浔.中镇乐陶村格仔,康熙年间(1662—1712年),王志廉从泉州市鲤城区迁居浔中镇凤池社区后田池,咸丰四年(1854年),王士贤从泉州城鲤城区东街菜巷迁居城南路美(今龙浔镇兴南社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王巽轩从永春高田洋(今永春县五里街华岩村)迁居浔中镇凤池社区西门。八是古岭王氏,明嘉靖间(1522—1566年),王福兴从闽清官潭村迁居杨梅乡云溪村下溪坪,继迁古岭。九是溪美王氏,嘉靖末年(1566年前),王南溪从石狮迁居德化县,其次子王泉梧定居雷峰小溪尾(今雷峰镇溪尾村小溪尾),三子迁居雷峰镇长基村。十是白潭王氏,明朝,王尾旺从漳平和睦里迁居尤溪县二十七都,继迁水口镇上湖村白潭。十一是八逞王氏,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王时敬从仙游大圳迁入水口镇八逞村。十二是四都王氏,咸丰十一年(1861年),王燕堤从南安县洪濑镇大洋村岭兜迁居三班镇三班村后房街。
  颜氏 唐永贞元年(805年),颜芳被归德场归义乡山亭里(今三班镇泗滨村)金员外聘为西宾(熟师),唐元和十年(815年),定居泗滨村枫格头。清末,颜口口偕子颜书响从永春县石鼓镇迁居龙浔镇龙鹏社区。
  连氏 明洪武四年(1371年),连宁一携副妣所生三子从大田县太华镇魁城村迁入德化县,初结宇佶头林(俗称甲头林,即今浔中镇石山村鸡母庄对面公路下)暂居。后连宁一又携连克生、连克明两子返回大田魁城定居,另一子连克宗再择甲头(今国宝乡格头村)鸡冠岐山麓定居。
  三、畲族源流
  蓝姓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蓝口口从晋江双山脚新寮厝斗(今属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迁居龙门滩镇大溪村黄洋。清顺治十年(1653年),蓝伯珍次儿媳携子蓝口口从马甲镇凤凰山迁居汤头乡岭脚村半岭高山,继迁葛坑镇龙塔村卓立崎定居。
  雷姓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雷口口从南安市码头镇迁居龙门滩镇大溪村。之后又有雷氏族人从永春县东关镇迁居龙门滩镇大溪村。
  钟姓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钟养因拨军从江西建昌府南丰迁入泉州卫,后拨军屯田从泉州卫入德化新化里水流坂(今雷峰镇瑞坂村)。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