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循环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8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循环经济
分类号: X321
页数: 2
页码: 80-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1985年到2007年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情况。
关键词: 资源循环 环境保护 德化县

内容

一、优化生态资源
  1985年,县委、县政府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实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陶瓷产业向城关地区集中,快速发展,带动全县人口向城关聚集;同时实行封山育林,林地流转、推进林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生态旅游。德化农业区和林区土地得到休养生息,森林覆盖率上升,农村生态资源优化。
  20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推进产业良性循环
  德化县立足资源优势,构建城关以陶瓷为主、东半片以旅游为主、西半片以矿业为主的三大经济带,不断改善重点产业之间物质能源资金流动关系,实现五大重点产业协调发展。
  1987年,县委、县政府作出“以电代柴、发展瓷业”的决策,逐步淘汰燃柴龙窑,解决林瓷矛盾,促进林业、陶瓷业和谐发展,同时开发利用水资源,为陶瓷产业采用清洁能源提供电力支持,形成“以林养水,以水养电,以电促瓷,一瓷带多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取得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双赢”效果。
  三、发展“静脉”产业
  20世纪90年代末,德化县以重点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围绕“动脉”产业,发展废物再生利用,循环利用“静脉”产业,其中宁昌陶瓷有限公司研制出“废瓷再生陶瓷”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年增值1000多万元。2001年,该项目列入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
  2005年12月,德化县石膏行业科技协会成立,会员有再生石膏加工厂30家,年回收废石膏模18万吨,为陶瓷产业节约成本约4800万元。
  2006年,加强陶瓷企业“三废”(废瓷土、废石膏、废瓷器)回收循环利用,进一步减少能源第二次污染,其中冠福现代家用有限公司次产品回收,年节约资金300万元;必德陶瓷有限公司年回收废瓷600吨,废石膏600吨,增加利润约50万元。
  2007年6月,德化县建立废旧物资回收交易中心,形成集废纸、废金属、废汽车、废塑料、废铁、废家电、陶瓷产品废弃材料等于一体的交易所,统一回收、处理、加工废旧物资。
  四、资源再生利用
  1988年,县陶瓷研究所与福建省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合作,从原料配方、工艺窑炉、烧成温度等方面,研究微机控制烧成技术成功,可节省能源20%以上,窑炉、窑具使用寿命也明显提高。1994年,该项目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11月,福建省万旗科技陶瓷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利用黄金尾矿生产陶瓷色釉,年可利用尾矿10万吨,节约管理资金25万元,增收450万元。该工艺技术为国内首创,获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双旗山金矿成立“福建省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整合黄金尾矿、低品位石灰石资源、煤矿资源,生产多功能性微纳米钙系列产品和加气混凝土砖;福建省阳山铁矿和博城矿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铁尾矿废渣提炼铅锌精粉。
  2004年,县政府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陶瓷、矿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废物、废水、废气的回收利用率,实现节能、降耗、增效。
  2007年年底,80%以上企业实现“三废”回收利用。全县陶瓷企业的废石膏回用、废瓷土回收,废瓷器等固体废物也大部分回收利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废塑料再生利用;废纸再生箱板纸,瓷土集约化加工,液化气天然气资源利用,粉煤灰及炉渣利用等项目相继研究开发利用。同时,把铅锌尾矿作为陶瓷坯体材料、尾矿渣用于生产水泥。通过各行业、企业共同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使德化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黑烟陶瓷产区。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