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参内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参内乡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913-916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参内乡的发展情况,包括概况、乡村建设、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概况 参内乡 安溪县

内容

一、概况
  位置境域 参内乡位于安溪县城东部,北纬25°04′,东经118°13′,距县城7公里,东毗南安市眉山乡,南邻城厢镇,西北与魁斗镇相连,西南和凤城镇接壤,面积49.94平方公里。境内有南宋抗金英雄刘锜陵园,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安溪城东互通处。古时,从仙苑起,清溪、蓝溪水色迥异,至境内签筒滩掺合一起,以方言得名参内。乡政府设在大厝村。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参内属长泰里。民国时,参内分属县城区、第一区、泰安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龙城区、第一区、城关区。1958年11月,属城关公社。1961年8月,属城关区。1965年4月,属城厢公社。1984年4月,成立参内乡。
  村(场) 人口 1991年,参内乡辖镇中、镇东、美塘、祜水、参山、大厝、圆潭、罗内、田底、岩前、坑头11个建制村和洋乌内农场、参林林场,共有7325户、25306人。2007年,全乡11个建制村和2个农林场没变,共有7532户、27557人,村民姓氏有黄、叶、王、谢、蔡、朱、李、陈、赵、杨、赖、苏、刘、郑、颜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始,全乡先后铺设乡政府至镇中、镇东、岩前、坑头、美塘、祜水、参山、罗内等村78公里水泥路面,较早实现村村道路硬化目标。1995年,建造罗内大桥,结束村民外出靠渡船的历史。1996年拓改凤参路,按二级公路铺设水泥路,至1998年完成。2000年,开通县城至参内公交车专线。2007年,完成东二环路参内段9.7公里的征地补偿工作。是年,全乡共有桥梁18座,县道1条,总长7.5公里,乡道15条,总长77.5公里,村道、自然角落互通道63条,总里程258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电力 1991年,全乡有4个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1993年,实现与县电网联网。1995年,建设圆潭35千伏变电站。2000年,成立参内供电所,开始改造农电网。2001年,实现同网同价。2007年,有小电站4座,装机容量1010千瓦。
  通信 1993年,参内乡开通程控电话。1996年,开通闭路电视,成立参内邮电支局。1997年,实现村村通电话。1998年,建设中国移动公司安溪分公司三线通信基站。2003年,开通宽带光纤电子网络。2004年,镇中村、镇西村完成闭路电视联网工作。2007年,全乡电话用户4600多户,小灵通2500多户,宽带用户8户,辅助治安监控(全球眼)35路,闭路电视用户3300多户。
  (二)乡区建设
  1991—1998年,对乡区进行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新建东街和农贸市场、乡政府东楼办公楼、电信大楼、粮食站综合楼和人口计生综合楼。2005—2007年,架设大厝南街至祜水村部、罗内大桥桥头至村部、圆潭至大厝村南街、供销社至参内乡政府的路灯。镇区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三)新农村建设
  1998年始,参内乡深入发动群众,推进以“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圈)、“三化”(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2000—2007年,全乡改造厕所96个,拆除闲置旧房32幢,盘活土地3500平方米,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全乡完成“六图一书”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三、经济建设
  (一)工业
  1991年,全乡有水暖器材厂、建筑装饰材料厂、竹藤加工厂等61家乡镇企业,产值666.8万元。1998年,规划建设圆潭工业园区25公顷,至2002年,有7家企业入驻该园区。2003年,融入大县城东部建设进程,5家企业入驻圆潭工业园区。2005年,参洋片开发区划归城东工业园区。2006年,6家企业入驻圆潭工业园区和参洋工业园区。2007年,全乡共有中小企业68家,工业产值1.56亿元。
  (二)农业
  1991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990吨,农业总产值3725万元。1993年,建立圆潭、参山、罗内等7个村蔬菜基地,年产蔬菜100吨。2002年,建立参山村抛秧栽培水稻示范区4.8公顷。2003年,建立岩前村铁观音茶基地12公顷,参山村、田底村食用菌和反季节蔬菜基地,洋乌内肉猪生产基地。2004年,推进田底大坝改造工程。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850吨,农业总产值5921.92万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2576人,教职员工40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300人,教职员工22人,学校占地面积2051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920平方米。1999年,“两基”工作通过省市达标验收。2001—2004年,投资180万元,翻建乡中心小学教学楼,改造镇东小学危楼,添置寄宿制小学设备。2004年,撤并坑头、岩前、洋乌内、厚山等小学,创办罗内寄宿小学。2005年,撤并镇东、镇中小学,投资2700万元,创建市级小学“十配套”达标乡和完善中心寄宿制学校。2006年,晋江恒安集团许连捷昆仲捐资100万元,助建参内中学综合教学楼1幢。2007年,全乡有小学附设幼儿班6所和民办幼儿园7所,在校学生506人,教职员工26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1427人,教职员工120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171人,教职员工112人;学校占地面积3883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259平方米,生均藏书37册,生均电脑0.13台。
  (二)卫生 计划生育
  1991年,有乡卫生所1所,村级卫生所14所,卫技人员13人。1997年,新建乡卫生院综合楼1幢,占地面积560平方米。1998年,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市级验收。2004年,乡卫生院被定为县级“非典”定点观察治疗站,观察人员56人。2007年,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21所,卫技人员20人。
  1991—2007年,注重宣传引导,培育祜水、罗内村新型婚育文化基地,倡导婚育新风,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大力宣传医疗科普知识,知晓率82.5%。2007年,全乡初婚率10.6‰,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1.35:100,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97%。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85元。是年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收入来源多元化。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350元,比1991年增长10.75倍。
  居住条件 1991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1992年始,农村新建房屋增多,农民居住面积逐年扩大,实现从平房到楼房,从砖混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2007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
  消费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35元,2000年,1550元,10年翻6番。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750元,17年翻11番。
  社会保障 1991—2003年,参内乡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重点保障五保对象,及孤、寡、鳏、重病残、因灾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对象。2004年始,做到应保尽保。2007年,全乡享受低保518人,资助低保困难户及“五保”户81户、“安居工程”建设10户;参加新农合农民24680人,参合率95.2%。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