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感德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17
颗粒名称: 第十三节 感德镇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910-913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发展情况,包括概况、乡村建设、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概况 感德镇 安溪县

内容

一、概况
  位置境域 感德镇位于安溪县西北部,戴云山脉东南坡,北纬25°18′,东经117°51′,距县城68公里,东连剑斗镇,南接长坑乡、祥华乡、福田乡,北邻永春县一都镇和横口乡,西毗漳平市,西北与桃舟乡交界,面积221.78平方公里。安溪置县时,其地寓“以德感化”之意称感德。镇政府驻洪佑村。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最高山峰太华尖,海拔1600米,为安溪第一高峰。全镇平均海拔807米,属高丘陵地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植茶环境,为安溪名茶铁观音主产区,是海内外民间信仰“保生大帝”吴夲的出生地。
  建置沿革 宋、元时,为金田乡感德里。明、清时,为感德里。民国时,先后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长康区潘桃乡、乐德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长康区、第五区、十三区。1955年9月,成立感德区。1956年6月,改属长坑区。1958年10月,成立感德人民公社,后又改为感德区。1965年4月,为感德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感德乡。1991年11月,改为感德镇。至2007年,辖洪佑、潘田、华地、大坂、福德、炉地、岭西、尾厝、洋山、五甲、大格、槐扬、槐植、槐川、槐东、霞云、霞中、霞春、霞庭、岐阳、石门、龙通22个村和槐植、新春2个茶场及福德林场,共11944户、52899人。
  资源 感德镇资源丰富。1991年,全镇总面积20236.2公顷,其中,耕地1730.7公顷,林地11964.6公顷,居民工矿用地623.9公顷,交通用地147.8公顷,水域242.8公顷,未利用土地5526.4公顷。2007年,全镇集体农用地总面积12890.9公顷,其中,耕地1167.4公顷,林地11723.5公顷。矿产资源,已发现有铁矿、煤矿、石灰石矿、锰铁矿、铅锌矿、铜矿等10多种。已探明位于潘田村的潘田铁矿,储量3100万吨,含铁品位60%以上;石灰石矿,储量14117万吨;尾厝村铅锌矿,储量174万吨。水能资源丰富,河道狭窄,落差大。全镇水能蕴藏量1.8万千瓦。
  二、镇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5年,完成镇区1.2公里公路改线工程。1996年,漳泉铁路贯通全境,境内设有3个火车站。1997年,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2002年5月,投资4000万元拓改剑感公路。2004年,镇境通往周边乡(镇)的公路及村级道路硬化率100%。2006年,洪佑至大格段二级公路拓宽改造基本完成。2007年,剑感公路拓改工程全线竣工。
  通信 1994年,感德镇兴建感德邮电大楼,开通2000门程控电话和BP机呼台,在全县第二个乡(镇)实现村村电话程控化。1997年,建设模拟移动通信基站及数字移动通信基站,实现移动通信数字化。1998年,感德邮电支局程控电话扩容至5000门,电话用户2000户。2004年,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全镇所有建制村。有线电视与县联网,覆盖率80%。2007年,全镇程控电话装机容量突破1万门,移动通信覆盖率100%;小灵通用户突破8000户,宽带网覆盖全镇所有建制村,宽带用户1600户,移动电话20000部。
  电力 2005年,全镇建成水电站18座,装机容量1.7万千瓦,年发电量3800万千瓦时;火电厂1座,装机容量1500千瓦。至2007年,全镇拥有35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1座,总容量6.3万千伏安,并与县电网联网。
  供水 1994年,镇区建成日供水800吨的自来水厂。2007年,槐扬建成供槐植、槐东、槐川、槐扬4个村的自来水供应站。
  (二)镇区建设
  镇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1992年,投资90万元,完成镇区长1.2公里旧街水泥路面的铺设。1995年,投资4000万元,兴建长1.2公里的感德茶叶大街,涉茶店铺400余间,构成镇区、槐植、霞春三位一体的茶叶营销大市场。1996—1999年,先后建成茶叶交易市场、矿产品交易市场、林竹产品加工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2000年后,实施“大感德”发展战略。2001年,完善镇区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建设。2002年,投资55.8万元,完成茶叶街两旁的植树绿化。至2007年,全镇完成垃圾填埋场、文化、体育运动场、新客车站(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免费停车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的配套设施等建设项目。镇区环境实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达到省级标准,被评为省级卫生城镇。
  (三)新农村建设
  1998年开始,感德镇先后投资560万元,翻建村部15幢,拆除闲置旧房17幢、旧水泥厂1幢,盘活土地1.35万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2万平方米,布设宣传广告牌15块。2005年,完成全镇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并着手改造五甲、岐阳、洪佑、槐川、槐植、霞春、龙通等旧村。2007年底,全镇完成17个村“六图一书”规划编制;五甲村投资100多万元,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安装长1公里的村级主干道路灯,建设老人活动中心,完成路灯安装、垃圾转运场等;岐阳村投资480万元,完成村部、休闲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建设,铺设水泥村道及架设路灯;同时还筹集68万元,率先建设感德第一座村级陵园。五甲村、岐阳村初具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分别被列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1994年,感德镇依靠科技兴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狠抓农业综合开发。1995年,全镇开始实施“113355工程”(即1万亩铁观音茶园、1万亩果园、3万亩竹、3万头畜、5万亩用材林、5万亩薪炭林)。1998年,全镇粮食产量9452吨,畜产品1866吨,比1991年分别增长39%、2倍。1999年后,感德镇认真实施“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努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2007年,全镇农业产值2.42亿元,比1998年增长1.91倍。
  (二)工业
  1991年后,感德镇“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92年,感德镇与外商合资创办年产8.8万吨水泥的新德水泥厂。1993年,创办感德水电站、龙通水电站、桃舟水电站,装机容量3450千瓦。1994年,创办感德冶炼厂,年产铁2.5万吨。1995年,创建感德火车站货运站。至1998年,全镇共新建电厂8座,装机容量9750千瓦,采矿厂8家,选矿厂6家,茶叶加工厂13家,其他企业114家;新增投资1.33亿元,企业总产值3.06亿元,比1991年增长60倍。1999年后,感德镇按照“经济是中心,工业是重点”的发展思路,引办企业10家,新增投资500万元。2007年,全镇有工业企业430家,工业产值23.6亿元,比1998年增长6.71倍。
  (三)茶业
  1991年,感德镇充分发挥地理条件优势,注重茶业的发展。至1994年,茶产业逐渐成为感德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95年起,启动666.66公顷(1万亩)铁观音基地建设,鼓励茶农改造“三低”(低产量、低品种、低效益)茶园。至1998年,全镇投资355万元,改造三低茶园320公顷,并大力推广空调制茶技术,茶叶产量670吨。1999年底,全镇茶叶产量735吨,比1991年增长1.89倍。2000—2001年,感德镇先后在泉州、福州等地举办“感德杯”铁观音茶王赛。2002年,全镇新增茶叶注册商标23件,琦茗茶厂、甘泉茶厂、祥兴茶厂获ISO9002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双认证企业。同时,实施茶叶千人培训工程。2003年,启动铁观音绿色基地和有机茶园建设,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工程,注重茶叶“农残”降解,推广生态茶园建设。2004—2006年,顺应市场消费潮流,提出“精品、优质、品牌、文化”的发展思路,坚持诚信立市,着力打造品牌,促进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镇通过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茶厂有16家。龙馨茶业有限公司的“龙馨”商标、琦茗茶厂的“琦泰”商
  标先后获得著名商标,碧峰茶厂的“碧龙”商标、庆云茶厂的“庆芸”商标先后获得知名商标。至2007年,全镇制茶工艺不断改革创新,出现“正味”“消青”“拖酸”等不同风味的产品,颇受消费者的青睐。感德镇成为安溪西北部主要茶叶集散地。是年底,全镇拥有优质茶园681.8公顷,其中,生态茶园532公顷,茶叶产量1390吨,茶业产值5亿多元,比1999年增长15.7倍,实现“茶业富民”目标。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台胞汪济诚捐资2万美元,倡建的霞春中学竣工,是年9月招生。1993年,创办潘田中学。1995年,侨亲章士信捐资100万元,创建文双小学。至1998年,全镇共筹资2692万元,新建、扩建中小学校舍4.36万平方米,改善办学条件。1998年,全镇有中学3所、小学24所,在校学生13002人,教职员工556人;教育“两基”达标,通过国家、省、市验收。1999年9月,由企业家杨福添、杨景队昆仲捐资150万元创建的安溪第十一中学“福景楼”落成,高中复办。是年底,共建校舍5幢6000平方米。2002年,安溪第十一中学复办高中实现开门红,高考上大专线112人(其中上本科线18人),占总考生50%。是年,潘田中学停办。2003—2006年,翻建龙通小学、霞中小学,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并先后完成福德、尾厝、槐植、槐川、霞庭5所小学危房改建,总建筑面积3832平方米。兴建多媒体教室11间,电脑教室8间;21所小学及2所中学均配套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初步形成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网络。2007年,全镇有完全中学和初级中学各1所,小学21所,公立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所,各所小学均附设学前班,在校学生729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6%,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87.6%,初中毕业率85%。
  (二)文化 卫生
  1992年,感德镇《丧事新办》等节目参加县级文艺会演,获得创作奖、演员奖、演出奖。1995年,感德镇篮球代表队获县篮球赛第六名。2001—2005年,感德镇文化站组织电影队,深入各基层小学,放映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2006—2007年,全镇先后创建2个文明村、202户文明户、1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007年底,泉州电视台的“活力泉州行”摄制组进驻感德镇拍摄,播放感德镇新的风貌。
  1993年,投资65万元,新建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的感德卫生院医技综合楼。1996—1998年,感德卫生院先后新建手术楼和宿舍楼。2006年,翻建妇幼综合楼。至2007年底,感德卫生院总建筑面积4070平方米,共有卫技人员31人,病床35张。全镇有村卫生所48所,乡村医生48人。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4268人,参合率93%。全镇人口出生率11.71‰,初婚率10.7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23%;为6户计划生育“二女户”实施“安居工程”建设。
  (三)居民生活
  1997年,全镇实现基本小康,2005年,实现宽裕型小康。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518元提高到2000年的3294元,至2007年,达到7600元,分别增长1.17倍和4倍。全镇农民消费水平全方位提高,改变长期以来以吃穿等生活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等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高档耐用生活用品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品种、质量也逐步升级换代,实现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到电脑、空调、汽车的转变。至2007年,全镇有农家小轿车400余辆,拥有摩托车、彩电和空调的农户占95%。移动电话普及每个家庭,信息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镇80%以上农户新建或翻建新房,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以上,实现从普通的土木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广大茶农基本实现生活住房与制茶厂房分开。舒适的生活环境、可观的经济收入,逐步步入农村城市化轨道。对个别丧失劳动能力收入低的群众,全部给予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至2007年,全镇享受低保556户1011人,年发低保金92.89万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机构

人民公社
相关机构
感德人民公社
相关机构
感德邮电支局
相关机构
火电厂
相关机构
县电网
相关机构
股份制企业
相关机构
新德水泥厂
相关机构
创办感德冶炼厂
相关机构
选矿厂
相关机构
祥兴茶厂
相关机构
琦茗茶厂
相关机构
霞春中学
相关机构
潘田中学
相关机构
安溪第十一中学
相关机构
幼儿园
相关机构
泉州电视台
相关机构
感德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
感德镇
相关地名
剑斗镇
相关地名
长坑乡
相关地名
祥华乡
相关地名
福田乡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
一都镇
相关地名
横口乡
相关地名
漳平市
相关地名
桃舟乡
相关地名
洪佑村
相关地名
金田乡
相关地名
长坑区
相关地名
长康区
相关地名
潘桃乡
相关地名
乐德乡
相关地名
感德区
相关地名
感德乡
相关地名
潘田
相关地名
大坂
相关地名
洋山
相关地名
岐阳
相关地名
潘田村
相关地名
尾厝村
相关地名
漳泉
相关地名
周边乡
相关地名
五甲村
相关地名
岐阳村
相关地名
水泥村道
相关地名
泉州
相关地名
福州
相关地名
文明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