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茶叶采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42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茶叶采制
分类号: TS272.5
页数: 4
页码: 540-5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1—2007年安溪县茶叶采制情况,分别记述了茶叶采制工艺、制茶机械引进与革新、茶叶产品等情况。
关键词: 茶叶 采制 安溪县

内容

1991—2007年,安溪县传统优势茶叶产业,创新茶叶采制科技,加强制茶机械的引进、革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初制技术的培训力度,保证产品质量继续优化升级,茶叶市场长盛不衰,销售价格稳步提升,经济效益更加凸显。
  第一节 茶叶采制工艺
  一、平面采摘技艺
  1991—2007年,全县茶叶采摘法有三种:手采、手持刀采和机械采。三种茶叶采摘法都采用“定高平面采摘法”,即茶树生长至高60厘米芽梢为中开面始采。采摘时,将丛面上的芽梢全部采摘,丛面下芽梢全部留养,达到形成较深厚的营养生长层,促进增产提质。
  二、空调做青工艺
  1985年,县茶科所进行乌龙茶空调做青试验研究,应用CKT—3A型空调器调控乌龙茶做青间的气温。经过4年的攻关,取得较大成果。1990年,县茶科所《乌龙茶空调做青工艺探讨》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1—2002年,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感德、剑斗、金谷等乡(镇),推广应用空调器制作夏、暑茶,获得成功,突破传统乌龙茶初制“看天做青”的难题,开创乌龙茶初制技术的新时代。到2002年秋茶初制时,全县采用空调做青的空调器近5000台,大大增加高档茶的数量。2004年,全县茶农购进空调器2万多台,制作夏、暑、秋三季茶叶,用电负荷年增长率超过40%,创历史新高。2005—2007年,全县推广应用空调器3万台,每年空调制茶3500吨,干毛茶价格平均每公斤提高50元左右,茶农增收1.75亿元。
  三、传统初制工艺
  1991—2007年,安溪乌龙茶传统初制工艺除燃料改革、空调做青创新外,余者均沿袭1990年前的传统初制工艺:鲜叶→晒青→凉青→摇(凉)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毛茶10道工序,分为做青(晒、凉、摇)、炒青和揉烘3个阶段。
  做青阶段做青包括晒青、凉青、摇青三道工序,灵活性强,是乌龙茶内质色、香、味形成的关键。晒青:把鲜叶薄摊在笳篱或晒青埕上,利用阳光热能(→般在太阳斜照光线柔和时进行)减少鲜叶部分水分,使鲜叶萎软,便于做青。阴雨天则采用室外吹风萎凋或室内加温萎凋。凉青:把晒青叶翻松,放置在笳篱上散热或散发部分水分。摇青:把茶青装入摇青机中,通过摇青筒滚动,茶青跳动、旋转、摩擦运动,使叶缘部分细胞受到损伤,加速酶促氧化作用,促进茶叶内含物质转化。
  炒青阶段通过高温炒青,迅速制止酶促氧化,固定做青阶段已形成的色、香、味内质,并蒸发较多的水分,便于揉、烘阶段操作。
  揉烘阶段揉烘有三揉三烘六道工序,反复相间进行,是乌龙茶初制塑形阶段。揉捻:炒青叶通过揉捻机的挤压,扭曲成条,并揉出茶汁,凝于叶表。初烘:通过焙笼或烘干机适当烘焙,使叶细胞中残存的酶活性进一步破坏,并散发部分水分,便于包揉塑造外形。包揉:把茶坯装进茶巾或小茶袋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等手法,使茶坯条索弯曲、紧结、成螺旋状。复烘:用较低温度复烘,即文火慢焙,便于进一步包揉塑形,并减少一些水分。复包揉:在包揉的基础上进一步塑形。烘干:通过低温慢焙,促使茶叶香气清纯,含水率在5%—6%,便于贮藏。
  四、轻发酵初制工艺
  1991年起,安溪茶农在乌龙茶传统初制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推出乌龙茶轻发酵初制工艺。其工艺流程:鲜叶→凉青→轻晒青→空调做青(轻摇青→长摊凉)→重炒青→冷包揉→低温烘焙→毛茶,分为做青、炒青、揉烘3个阶段。
  做青阶段做青技术与乌龙茶传统初制工艺明显差异。其技术要点:掌握“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发酵”原则。摇青第一次、第二次时间宜短,转数宜少;第三次可适当重摇,促进茶青“走水”。摇青后薄摊,温度控制在19℃—21℃,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并注意适当通风。做青时间要25小时以上,待叶色稍泛黄,叶质柔软,香气显现,即可炒青。如遇到阴雨低温高湿天气,灵活撑握晒青、做青技术。
  炒青阶段高温炒青,少投叶,重炒青,投叶量为传统做法的1/3。
  揉烘阶段包揉塑形反复进行5次—6次;烘焙反复进行2次—3次。温度控制在60℃—70℃,茶叶烘焙至含水率5%—6%时,及时真空密封或低温贮藏,利于保持空调茶翠绿的色泽和清香,确保茶叶质量。
  第二节 制茶机械引进与革新
  一、引进
  1991年后,随着安溪与台湾地区茶事往来日益增多,台湾地区茶商纷纷到安溪投资办厂,先后带进一批较先进的制茶机械设备,如燃气式炒青机、揉捻机、包球机、整形机等,逐步实现乌龙茶初制机械化。1993年,台胞高铭镗创办大坪茶叶有限公司,并从日本引进全自动蒸青绿茶生产线,产品出口日本。2007年,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引进国内最先进的乌龙茶精制流水线——筛分、烘干、除杂、吸尘、匀堆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乌龙茶精制机械化。
  二、革新
  1991年,安溪县重视制茶机械的引进与革新,加快制茶机械化的进程。2000年7月,安溪与厦门大学合作研制茶叶烘焙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准确控制茶叶干燥时间和温度,提高茶叶质量。2002年,县茶科所研制出一套适合于全自动炒青设备——远红外线微波杀青机。县内一些茶叶机械厂家研制出乌龙茶电动揉捻机、电动包揉机、手拉式液化气百叶烘干机、液化气简易烘干机、电热旋转烘干箱、自动烘干机等。2004年,安溪县长盛茶叶机械厂研制的智能化乌龙茶初制做青发酵设备,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005年,安溪县先锋茶叶机械厂研发生产的筛分、风选、机拣、手拣、金属探测、烘干、拼配、装箱等乌龙茶精制全套设备,采用不锈钢材质,全程清洁化、连续化生产流水线,茶叶产品符合出口标准。2007年,安溪佳友茶叶机械厂研制的乌龙茶加工成套设备,获得农业部推广鉴定证书。
  第三节 茶叶产品
  一、茶叶产量
  1991年,全县茶园面积0.98万公顷,茶叶产量0.77万吨。2000年,全县茶园面积1.50万公顷,茶叶产量1.43万吨,分别比1991年增长53.06%、85.71%。至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3.33万公顷,茶叶产量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22倍、2.5倍。
  二、产品质量管理
  1991年,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280家。至2007年,有茶叶加工企业1654家,其中,获得IS09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30家,HACP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2家,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有机茶认证11家,QS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认证的企业245家。
  三、产品分类
  1991—2003年,安溪乌龙茶仍然分为毛茶和精茶两大类。内销茶大都以茶树品种名分品类,如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还有以制法分品类,如珠子茶、人参茶等。出口精茶分为铁观音、黄金桂、色种3个品类,铁观音、色种分为特、一、二、三、四5个级,黄金桂分为特、一、二3个级。2004—2007年,安溪铁观音分为清香型、浓香型两大类。清香型铁观音分为特、一、二、三4个级,特级的主要品质特征:条索肥壮、圆结、重实,色泽翠绿润、砂绿明显,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爽、“音韵”明显,汤色金黄、明亮。浓香型铁观音分为特、一、二、三、四5个级,特级的主要品质特征:条索肥壮、圆结、重实,色泽乌润、砂绿明,香气浓郁、悠长,滋味醇厚、回甘、“音韵”明显,汤色金黄、清澈。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