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济开发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36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经济开发区
分类号: F127.9
页数: 7
页码: 482-4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安溪县外经贸易合作与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开发区的城区工业园、德苑工贸园、龙桥园、湖头工业园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安溪县 经济开发区

内容

1991年后,安溪县逐步建成城区工业园、德苑工贸园、龙桥园、湖头工业园。该四大工贸园是全县经济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2006年4月30日,省政府批准安溪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推动四大工贸园建设步伐。四大工贸园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区位品质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态势良好。2007年底,四大工贸园入驻企业共295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11家,实际投资总额202.8亿元;投产(运营)企业2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6家),产值146.75亿元,纳税6.83亿元,共吸纳就业人员5.81万人。四大工贸园已成为安溪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一节 城区工业园
  一、规划布局
  2005年3月,县政府先后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和美国易道公司分别对城区工业园进行控制性规划、详细性规划编修和园区的景观设计、地块功能定位等。城区工业园作为大县城东拓南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定位为“构建一个产业高科技、经济高效益、管理高水平、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的工业新区、城市新区和生态新区”。其范围以二环路沿线、省道308线(中国茶都至南安段)沿线为主,用地总面积2500公顷,可开发面积1450公顷,包括过溪、参洋、城南和下长泰四大片区。其中,过溪片区规划建设面积90公顷,以茶叶加工、茶叶包装等涉茶产业为主;参洋片区规划建设面积460公顷,以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大的轻工产业为主;城南片区规划建设面积1000公顷,以茶叶深加工、纺织服装、制药、食品等产业为主;下长泰片区规划建设面积950公顷,以机电阀门、水暖卫浴产业为主。力争经过5年—8年的建设,园区企业年产值达到250亿元,税收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
  二、园区建设
  2005—2007年,城区工业园着力抓好平整土地、通路、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征用土地224公顷;动迁、拆迁各类建筑物面积13012.29平方米,其中,民房9幢、面积2430.71平方米,宫庙1座、面积423.1平方米,企业4家、面积10158.48平方米。完成回填平整用地约178公顷,基本用于道路建设和出让给企业作为建设用地,其中,河滨南路过溪段全线贯通,河滨北路参洋段一期工程、参内大街等市政道路基本竣工。完成道路硬化4.5公里,形成路网1.4平方公里;完成排水、排污、供水、供电和通信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城南片区(员宅)110千伏变电站工程投入使用。同时,对园区核心区域路段进行绿化、亮化,构建特色景观,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区位优势,为投资企业大规模入驻园区创造有利条件。
  三、园区经济
  2005年,城区工业园管委会在招商引资中,按照“科学定位、突出功能、彰显特色、配套延伸”的方略,通过上门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乡贤(经济能人)招商等方式,把园区招商引资同发展特色经济、完善城市功能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加快形成企业、产业集群。是年,入驻企业有广福包装有限公司、凌云印刷包装有限公司、魏荫名茶有限公司、龙发建材有限公司、安溪酒厂有限公司、远安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天福茶叶有限公司、茶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绿如蓝园艺有限公司9家,总投资4.66亿元。2007年底,城区工业园入驻企业共149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34家,总投资89.3亿元,共吸纳就业人员2.91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产值71.35亿元,纳税3.25亿元。英发家具有限公司、凯鹰电源电器有限公司、泰兴特纸有限公司、佳胜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波特(安溪)鞋业有限公司、聚丰工艺品有限公司6家企业,年产值均在亿元以上。
  四、机构与管理
  2005年3月,安溪县城区工业园城东片区管理委员会和安溪县城区工业园后垵片区管理委员会成立。2006年8月,上述两个管理委员会分别更名为安溪经济开发区城东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和安溪经济开发区城南工业园管理委员会。2007年8月,上述两个管理机构整合,成立安溪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人员8人。
  2005—2007年,城区工业园管委会认真履行招商引资、协调服务和发展经济的基本工作职责,为入驻企业提供咨询、审核、办证、收费“一条龙”服务;坚持每月项目协调会议制度,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项目遇到的实际问题;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度,对重点项目进行归口跟踪服务与管理;强化“你投资,我服务”意识,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小事快办,为投资者提供安全、文明、高效的创业环境。
  第二节 德苑工贸园
  一、规划布局
  德苑工贸园位于安溪县城西侧、蓝溪与清溪的汇合处,地势较为平坦,城区西二环路主干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被誉为安溪的西大门。2004年,德苑工贸园按照“规划先导,夯实基础,市场导向,招商带动,持续发展,构建平台”的工作思路,聘请福建农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对园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总面积800公顷,分两期开发建设。首期规划面积为547公顷,范围涉及“两镇五村一场”(凤城镇吾都村,城厢镇光德村、仙苑村、中标村、雅兴村,冬青场)。其定位是:以商业物流为主导,以工业配套为支撑。具体是以安德物流为龙头,以“四大市场”(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市场)、粮食储备库、家居工艺城、龙凤都城为配套,建设集物流、商贸、工业、文卫、科研、商住为一体的工贸园区。园区分为德苑、中标、闽商投资、澳江和冬青5个小区:德苑小区面积347公顷,为商贸物流区;中标小区面积70公顷,为食品产业区;闽商投资小区面积69公顷,为电子、机械制造区;澳江小区面积21公顷,为工艺品加工区;冬青小区面积40公顷,为轻工业区。二期规划面积为253公顷,范围包括城厢镇雅兴村、团结村、码头村。其定位是:以具有科技含量、高效益、无污染的轻工业为主,配套建成生态型的工业区。二期开发建设计划在适当时机启动,争取用3年—5年时间完成。一、二期园区建成后,预计年产值40亿元。
  二、园区建设
  2003年,县政府以土地预登记方式向银行贷款,建设园区重点工程——城区西二环路德苑段。2004年,完成德苑段道路和园区河滨西路路基建设、潘田移民安置小区“三通一平”(通路、水、电、平整建设用地)等,共投入资金4500万元,开发面积70公顷。2005年,德苑工贸园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盘活资金。同时,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创建园区和谐开发建设环境。共动用拆迁民房15幢、面积1800平方米。完成园区河滨西路一期土地平整、路面2.5公里硬化等工程,共投入资金9500万元,开发面积110公顷。2006年,完成园区河滨西路二、三期路面2公里硬化,电信、自来水、排水、排污管网铺设和环境绿化等工程,共投入资金9680万元,开发面积122公顷。至2007年底,园区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开发面积367公顷,占首期规划面积67.09%。城区西二环路(德苑段)6公里贯通,园区道路5公里互通,园区防洪堤2.3公里、闽商投资小区防洪堤0.8公里、区间道路1.8公里竣工,德苑220千伏变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园区经济
  2004年,安德物流中心率先入驻德苑工贸园区。该企业总投资1亿元,主要经营物流、仓储,当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接着,有华威建材有限公司、宏迪工艺品有限公司、厦丰工艺品有限公司、佳益服饰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入驻,总投资6亿元。2006年,德苑工贸园管委会创新园区建设新模式,尝试由民营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工贸园区的新途径,引进惠安汾阳投资有限公司(民营企业)独资开发建设闽商投资小区。该公司计划总投资9.6亿元,当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该公司的引进,突破县财政资金紧缺的“瓶颈”,实现利用民间资金投资小区开发建设零的突破,产生“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效应。是年,入驻园区企业还有农渔产品“四大市场”、粮食储备库、味博食品有限公司等8家,总投资8.74亿元。2007年底,园区入驻企业共47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2家,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4家(项目49个);协议总投资28.6亿元,实际投资8.5亿元;投产(运营)企业21家,产值3.5亿元,纳税3200万元,共吸纳就业人员1.25万人。
  四、机构与管理
  2003年10月,安溪县城区工业园德苑片区管委会成立,人员12人。2006年,该管委会更名为安溪经济开发区德苑工贸园管委会。同时,在德苑、中标、闽商投资、澳江和冬青5个小区各设开发建设办公室。2007年没变。
  2003—2007年,德苑工贸园管委会根据县委、县政府授权,对工贸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为入驻园区企业的项目选址、建设用地与工程规划等办理审核报批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根据安溪县情和园区的功能定位特点,做好项目招商的可行性研究和包装工作,推出适应园区功能定位的规模项目;做好项目筛选工作,争取引进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并有适度规模的企业(项目),带动园区上下游项目并产生聚集效应;组织招商小分队和委托安溪驻外办事机构协同招商引资。
  第三节 龙桥园
  一、规划布局
  2003年前,龙门、官桥两镇在其北、南接壤处自行规划开发建设零星工业小区。2004年后,县委、县政府为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将上述工业小区整合,成立安溪经济开发区龙桥园。该园位于安溪东南部,省道206、207线穿过中心区域,交通便捷;距厦门经济特区仅45公里,区位优越。县政府先后聘请泉州、厦门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龙桥园进行控制性规划及辅助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其定位是“南旅游、北工业”:以“生态工业园,厦门后花园”为目标,以工业、旅游、城市“三位一体”为主题,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工业园区,控制面积6000公顷,可开发用地面积3950公顷。其产业布局:西、南侧发展旅游产业,重点建设休闲旅游房地产、温泉度假、养生保健等项目,并根据其地理、生态、资源等特点,打造以温泉疗养、山地运动为基本功能,以休闲娱乐为提高功能,以商务会议、康复保健为专门功能,形成多层次、多功能旅游开发建设格局;东、北侧发展工业产业,重点建设食品、电子、机械、服装、建材等项目。其空间布局:沿溪(境内清溪、蓝溪)布局,沿溪开发,建设新区,吸引两头(官桥、龙门两镇),打破现有两镇行政区划界限,引导人口向新区集中,形成新的城市核心区。
  二、园区建设
  2004年,龙桥园实施“南北延伸、跨江西拓”发展战略,进行分期分片开发建设,以环东大道为纽带,向南推进梧桐内食品加工小区、拥军产业园建设,向北推进莲峰小区、塘垅工业小区、乌冬格小区建设;以环西大道为纽带,向西推进和平、上苑、善益三大工业小区建设。抓好路、电、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至2007年底,整个园区投入开发建设资金近3亿元,开发面积243.3公顷,正在开发200.87公顷。中心区域建成道路15公里、110千伏变电站2座,日供水能力1万吨自来水塔2座,铺完配套供水管网,建成覆盖全区的电信网络。
  三、园区经济
  2004年,龙桥园管委会按照“政府引导、公司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原则,做好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入驻园区生产经营企业35家,产值15.5亿元,纳税6825万元,吸纳从业人员5000人。2007年,入驻企业共67家,在建21家,总投资20亿元,其中,中外合资企业11家,合同投资金额4900万美元,实际投资3800万美元。入驻企业主要包括食品、电子、机械、服装、建材5大产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6家。规模以上企业不乏高新项目,其中,特库克汽配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的研究开发,是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纬璇服装有限公司是世界名牌服装“乔丹”“特步”的生产基地,其生产流水线是目前国内同行业最为先进的。是年,园区生产经营企业46家,产值24.1亿元,比2004年增长55.4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5%;纳税1.06亿元,比2004年增长55.22%,占全县财税收入6.8%。其中,闽华电池有限公司、泉州瑞麦食品有限公司、纬璇服装有限公司、八马茶业有限公司、铁观音集团有限公司5家企业年产值均在亿元以上;闽华电池有限公司、泉州瑞麦食品有限公司2家企业年纳税均在千万元以上。园区企业吸纳从业人员共1.3万人。
  四、旅游开发
  2002年,志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首家进入园区,进行旅游开发建设。至2007年底,建成志闽、野山谷和观山农家乐等旅游区,辟有情人幽谷、滑索、漂流、攀岩、烧烤、野战、野营、野炊、垂钓、篝火、划船、游泳等游乐活动项目;在建天湖旅游休闲中心,投资30亿元,占地360公顷,建设高尔夫球场、酒店、别墅、会展、商务、购物、餐饮、娱乐、疗养等项目,已采运土石方200万立方米、浆砌石1.3万立方米。
  五、机构与管理
  2004年,安溪县城区工业区龙美片区管委会成立。2005年12月22日,该管委会更名为安溪工业区龙桥园管理委员会。2006年8月9日,安溪县工业区龙桥园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安溪经济开发区龙桥园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招商服务部、工程建设部,人员12人。2007年没变。
  2004—2007年,龙桥园管委会以服务园区为宗旨,对入驻企业所需的各种手续均予无偿代办,并实行“一条龙”服务;对入驻企业一律给予享受省级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待遇,属高新企业(项目)可优先、优惠提供建设用地;采取公司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专门化招商、各部门协作的方式,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第四节 湖头工业园
  一、规划布局
  1991年起,湖头镇先后规划开发云林、美坂、火车站工业小区。2002年,湖头镇将上述3个工业小区进行整合,成立湖头工业小区。2007年9月,县委、县政府决定结合湖头新城建设,扩大湖头工业小区规模,成立安溪经济开发区湖头工业园。聘请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厦门分院对园区进行规划。其定位是:以工业为主导,充分发挥湖头镇已形成的工业重镇优势,聚集资源、产业、人才、科技等要素,以“大招商、招大商”为工作格局,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规划建设面积3000公顷,可开发面积1980公顷,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两个功能区。轻工业区规划建设面积1520公顷,主要发展工程机械配件、塑料制品、轻质墙材和装饰材料等产业;重工业区规划建设面积1480公顷,重点发展钢铁、镍、水泥和焦化等产业,逐步形成以建材、冶炼为支柱的产业体系。短期内完成园区物流中心、高科技园等配套项目建设,使园区工业总产值超80亿元;中长期内,使园区的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安溪西北部的工业中心,带动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各乡(镇)及邻县经济发展。
  二、园区建设
  2004—2007年,湖头工业园在开发建设中严格遵照县政府制定的征地拆迁安置规定,做好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安置工作。共征用土地250公顷,动迁、拆迁各类建筑物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民房16万平方米,安置居民4000人。完成回填平整用地250公顷。2006年,投入资金8500多万元,启动湖头新城17.5公里环城路建设,完善水、电、通信等各项配套设施,优化投资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向园区聚集。
  三、园区经济
  2002年,构建园区、镇、村、企业“四位一体”的招商引资体系,各显神通,同心招商。是年,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率先入驻园区。此后,陆续有三元集发有限公司、安溪煤矸石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其中,规模最大的企业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是福建省第二大钢铁生产基地,泉州市百家重点企业和福建省“纳税百强企业”。该公司占地面积120多公顷,总投资55余亿元,年产铁160万吨、钢200万吨、钢材200万吨,销售总额超60亿元,从业人员2500人。2005年,湖头工业园投产企业22家,产值35亿元,纳税0.7亿元。2007年,园区入驻企业共32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4家;总投资85亿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有11家;共吸纳从业人员3500人。园区基本形成以钢铁冶炼、水泥建材、电力、服装、食品加工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是年底,投产企业32家,产值47.8亿元,纳税2.2亿元,其中,福建三安钢铁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年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
  四、机构与管理
  2007年8月前,工业园由湖头镇党委、政府管理。是年9月,安溪经济开发区湖头工业园管委会成立。管委会坚持“以培育建材冶炼产业集群为中心,轻、重工业并举,以工业化推进产业化,以产业延伸升级,做大做强工业园”的理念,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统一规划、有序推进、政府支持、公司运作、独立核算、滚动发展”的模式,建立健全运作机制,增强园区开发功能。加强市场运作,多方筹集资金,坚持集约用地,提高园区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率,增强园区效益。严格执行入园项目限期投建、限期投产制度,杜绝土地资源浪费,实行灵活的优惠政策,增强园区吸引力。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安溪县志(1991-2007)上册》

出版者:中华书局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