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其他土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4263
颗粒名称: 第十节 其他土地开发
分类号: F301.24
页数: 2
页码: 154-155
摘要: 平潭闽剧团于1953年3月,由副团长郑振远带领林友泉、郑振岚等演职员41人,以学习“南泥湾精神”,前往芦洋埔开荒种地办农场。开垦荒埔6公顷,种植农作物3公顷。1965年 11月,由郑振远、李振恩带领半农半艺文艺队25人,开赴流水公社连九埔南端开荒办上游农场,再次开垦耕地2公顷多,还栽果树0.3公顷。这批岛民,开垦耕地2.67公顷,种植地瓜、花生、西瓜、蔬菜等农作物;添置渔船渔具,养殖贻贝6公顷,海92公顷,试养鲍鱼、扇贝成功;饲养耕牛3头、蛋鸡5000多只;栽桃种桔和营造黑松与木麻黄20多万株,面积33.33公顷。1993年,岛上各项生产已初具规模t年总收入达30万元左右,纯收入20万余元。
关键词: 土地开发 土地利用 放牧地

内容

平潭闽剧团于1953年3月,由副团长郑振远带领林友泉、郑振岚等演职员41人,以学习“南泥湾精神”,前往芦洋埔开荒种地办农场。白天务农、:兜上排戏,农忙耕作、农闲演出。开垦荒埔6公顷,种植农作物3公顷。
  1959年至1963年,国家暂时困难期间,为了粮食自给,剧团由高扬云、翁绳美带领,先后在潭城公社(现岚城乡)上楼村沙埔开荒种地办农场,又开垦耕地2公顷。
  1965年 11月,由郑振远、李振恩带领半农半艺文艺队25人,开赴流水公社(现流水乡)连九埔南端开荒办上游农场,再次开垦耕地2公顷多,还栽果树0.3公顷。
  二、大嵩岛再开发大嵩岛别名大墩岛,古名大桑,俗称大挡,在白青乡东部海面,距革命基点村——国彩村(伯塘)仅1。85公里。岛呈隋圆形,东西长0.7公里,南北宽0.25~0.5公里,面积0。333平方公里。西坡缓,呈梯形;东北坡陡,海拔51.8米,由二长花岗岩组成,表层覆盖土壤。属基岩海岸,岸线曲折,长2.08公里,形成小澳口。沿岸垒石滩、石砾滩四伸,低潮时,与牛尾岛连接,周围水深5米左右。清康熙年间就有人在岛上居住,建造房屋、庙宇;民国时期,搞定置网生产;50年代住有10多户渔民,属伯塘村一个渔业生产小组,随着水产资源的逐年衰退和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制约,岛上群众生活维艰,便逐一迁返,又沦为荒岛。
  原老区办主任,离休老领导吴秉熙,离而不休,勇于开拓,虽年近古稀,但夕阳晚照,率领伯塘村民15人,于1982年3月,再度开发大嵩岛。
  进岛后,开展清理航道,修筑道路,维修渔寮3座,新盖宿舍2座和仓库1座,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还开辟新能源——建造3口容粪坑和沼气池于一体的厕所以及一座小型风力发电站,供照明之用。打一口每小时能出淡水20吨的机井,井水品位高,可生产矿泉水。同时,修缮历史古迹“大嵩宫”,供游人休憩、观赏。
  这批岛民,开垦耕地2.67公顷,种植地瓜、花生、西瓜、蔬菜等农作物;添置渔船渔具,养殖贻贝6公顷,海92公顷,试养鲍鱼、扇贝成功;饲养耕牛3头、蛋鸡5000多只;栽桃种桔和营造黑松与木麻黄20多万株,面积33.33公顷。1993年,岛上各项生产已初具规模t年总收入达30万元左右,纯收入20万余元。

知识出处

平潭县土地志

《平潭县土地志》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平潭县土地志》为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点、行业特征和体现中共平潭县委提出的“加强主体、发展两翼、扩大开放、建设基础”发展经济的战略构想,突出“耕海牧渔”和“国家公园”(海坛风景名胜区)以及以土地启动架设海峡大桥来实现平潭人民梦寐以求的“天堑变通途”的夙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