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内生产总值(GDP)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统计年鉴 2016》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2813
颗粒名称: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分类号: C816
页数: 2
页码: 340-341
摘要: [指标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是反映经济总体状况最重要的指标。GDP由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构成,可用来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GDP与人口指标结合可以计算人均GDP,GDP与能源消费量相结合可以计算GDP能耗指标等。构成是总体中部分与全体的数量对比结果,它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内部特征,是分析经济的重要基础。GDP无法反映一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比如非付酬的家务劳动、照顾老人等;也不能全面反映某些非法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
关键词: 统计资料 资料管理 统计数据

内容

[指标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是反映经济总体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指标解读]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的首选指标,可判断其经济总体实力和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常用于国际比较。GDP由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构成,可用来进行经济结构分析,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GDP可与相关指标结合,计算出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指标。如,GDP与人口指标结合可以计算人均GDP,GDP与能源消费量相结合可以计算GDP能耗指标等。解读GDP数据,一看总量。总量反映了经济总体在一定时期生产成果的总规模,它从静态的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额,是一个最重要的概括性描述,它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于衡量经济体的大小。二看速度。速度反映了经济总体在不同时期上的发展变化程度,它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国内生产总值。三看构成。构成是总体中部分与全体的数量对比结果,它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内部特征,是分析经济的重要基础。在结构分析中,最重要是产业结构分析和需求结构分析,产业结构分析是从生产角度分析一、二、三产业各自比重及其变化,需求分析是从使用角度分析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在总需求中的各自比重及其变化。四看贡献。贡献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考察和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各个因素,一般用贡献率表式。贡献率是指按不变见计算的各个部分增加值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如果换算成经济增长率,则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在使用中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一、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所谓最终产品是指那些本期不再被用于生产过程,或虽被用于生产过程,但不会被一次性消耗或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产品。GDP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假设一件成衣的简单化生产流程为:棉农出产价值为Cl的棉花,纺织厂购进价值为Cl的棉花并加工成为价值(Cl+C2)的棉布,服装厂购进价值为(C,+C2)的棉布并加工成为(Cl+C2十C3)的成衣。这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创造出的增加值应该是成衣的最终价值,即(C,+C2+C3),如果将每个生产环节的产出进行加总得C,+(C,+C2)+(C,+C2+C3),就造成了重复。二、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1)生产法: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出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2)收入法: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应得的收人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3)支出法: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上述三种方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核算操作过程中,由于方法和资料来源的不同,核算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对外公布的GDP数据是按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的结果,一般称为生产法GDP或GDP。三、GDP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GDP可以核算出生产活动的成果,但无法衡量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所付出的代价。(2)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如有些地方盲目建设道路桥梁,没过多久又因质量问题拆除重建,这样一来,虽然GDP数据有增无减,但国民财富却没有增加。(3)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所有的经济活动。GDP无法反映一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比如非付酬的家务劳动、照顾老人等;也不能全面反映某些非法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4)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衡量社会福利的完美指标。GDP没有涉及到收入分配,尽管随着GDP的增加,人们的收入状况会得到改善,但如果收入分配不平等或收入差距过大,则可能出现GDP增长而大部分人生活仍得不到明显改善的情况。
  专栏1 绿色GDP 联合国于1993年首次公布《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即SEEA(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Accounting)体系。SEEA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即经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EDP(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Do-mestic Product),该指标俗称绿色GDP,已经成为现今统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用公式表述为: 绿色GDP=GDP一(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
  绿色GDP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当前普遍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似乎只要一提到可持续发展核算就得否定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一提到EDP就得贬低GDP。但是,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相对于可持续发展核算来说,它是一种更为成熟的体系;相对于EDP来说,GDP是一个更为稳健的核算和分析指标。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核算研究是今后的重要方向,但它还有更为漫长的路要走;而且可以预见,无论其研究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能完全脱离即有的国民经济核算这个基础。因此,与其将它们两者看成是对立、互斥的,倒不如将其视为互补、递进的,两方面的研究应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专栏2 GDP与GNP的联系和区别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时,有两个重要的总量指标,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联合国在1993版《国民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简称SNA)中已经将其改为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 国内生产总值是对生产活动成果的核算,国民总收入是对收入初次分配成果的核算,是两个不同的指标。但二者又是联系的。首先,从国民经济核算的有机联系看,国司生产总值是基础,国民总收入是国内生产总值向收入初次i分配环节延伸的结果;从核算对象看,二者都是对常住单位{的核算,尽管在名称上有“国民”和“国内”的区别,但这仅-仅是习惯用语的缘故,而不是本质的区别;从核算内容看,}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和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及对国外的要素}支出可以计算出国民总收入,计算公式为:-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一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是指本国常住者从国外获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具体来说,它是本国资本对外投资或参与-国外生产活动而获得的利息收入、红利、投资收益以及本国i居民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获得的劳务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是指本国对国外支付的资本和劳务收入。具体来-说,它是外国资本对本国(我国)投资或参与本国生产活动}而从本国获得的利息收入、红利、投资收益以及本国支付给}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劳务收入。- GDP与GNP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核算的内涵有所}一不同。GDP是个生产概念,它从生产角度衡童一个国家或I一地区的经济总量,只要是本国领土范围内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无论是由内资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均应{计入本国的GDP,GNP是个收入概念,它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或者是总收入。它的}核算范围为国民,由本国常住者在国外进行投资或创办企}业获得了一部分生产要素收入(资本和劳务收入),如果资-本收益再投资了,或利润和劳务收入直接汇回国内了,就要}加到本国的GDP上,形成GNP。反之,如果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人从本国(我国)获得了资本和劳务收入,且将收益再-投资或将利润和劳务收入汇回去了,则在计算GNP时要从}我国的GDP中扣除。}

知识出处

平潭统计年鉴 2016

《平潭统计年鉴 2016》

本年鉴分为三大部分,即特载、统计资料、附录。其中:统计资料部分包括十三项内容,即:综合核算、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贸易餐饮业、物价、财政金融、劳动工资、文教卫生计生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