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802
颗粒名称: (三)学校卫生
分类号: R197
页数: 2
页码: 624-625
摘要: 本段介绍了从50年代始,县人民政府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学生人人讲卫生,美化校园环境,并通过晨间检查的形式,培养学生卫生习惯。
关键词: 平潭 医疗 机构

内容

从50年代始,县人民政府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学生人人讲卫生,美化校园环境,并通过晨间检查的形式,培养学生卫生习惯。
  1951年潭城镇各校成立保健委员会,随后,全县各中学、中心小学相继成立保健指导委员会和卫生督导队,初级小学成立清洁检查队,平潭第一中学设立卫生室。
  1954-1956年,各中小学重视保护学生视力,对学生中的肺结核病、肝炎传染病等加强防治。1960年,全县各中学认真贯彻省教育厅“三表”(周活动总量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要求,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减轻课外负担。
  1979年始,贯彻执行(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各中小学注重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卫生常识教育。1981年,县防疫站在平潭第一中学、城关中学、平潭第二中学、流水中学、实验小学、城中小学、流水小学等校进行学生视力监测。
  1985年,县防疫站与教育局联合举办校医、保健教师培训班。随后,县城地区各校及乡镇所在地的中小学校相继配备校医、保健教师,设立保健箱和医务室。当年,对县内7所学校饮用水进行抽样检测,其中6所学校饮用水受到污染。1986年,对4059名中小学生进行蛔虫感染、龋齿、沙眼等项检测,测定蛔虫感染率为61.7%,龋齿患病率为44.7%,沙眼患病率为15.23%0 1988年1月,在平潭第一中学、平潭第二中学、实验小学、官井小学等4所学校36间教室进行自然采光状况调查,人均面积小于1平方米的占69.44%,黑板距前桌缘小于2米的占72.22%,窗户透光系数小于1:6的占94.44%,自然照度系数小于1%的占50%010-11月县防疫站对全县12所中小学校的11299名学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调查,查出阳性患者1977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7.5%. 1990年,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2000年学生常见病防治规则纲要》的要求,卫生局、教育局、物价委、防疫站等有关部门决定每学年进行一次学生健康检查。县防疫站在每个乡镇抽1--2个学校做为监测点,卫生院负责本乡镇各校学生体格检查。至1995年,全县共检查47591人,查出乙肝带毒6001人,营养不良7040人,体重超重1206人,视力不良11646人,沙眼4481人,色弱277人,龋齿10001人,扁桃体肿大2035人,疥疮803人。随后,分别实施治疗,或采取措施予以改进。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