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闽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闽剧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页码: 601-602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13年(1924年),中楼乡中广自然村翁弟仔、大坪村林发弟与福清县杨阿辉合股创办“乐天仙”闽剧戏班,在平潭、福清、永泰等地演出。
关键词: 平潭 文化 事业

内容

民国13年(1924年),中楼乡中广自然村翁弟仔、大坪村林发弟与福清县杨阿辉合股创办“乐天仙”闽剧戏班,在平潭、福清、永泰等地演出。民国26年,中楼乡后旺久村翁乌妹聘请20多人成立“后旺久俱乐部”闽剧戏班,后因时局动荡,难以生存而解散。民国32年,流水乡群众组织闽剧“鼓板唱”演出队,演出《辨芦花》、《廖雪娇自叹)、《马介甫》等剧目,颇受欢迎。不久,由国民党平潭县党部书记王开诚出面,在“鼓板唱”基础上,组建“平潭县前哨剧团”,为配合抗日宣传,演出现代戏(上海之夜》等剧目。此后,前哨剧团赴福清等地演出(卧薪尝胆》、《豪杰传》、(进西施》、《平壤孤忠》等剧目,获得成功,各界人士赠送锦旗30面。民国35年,前哨剧团解散。
  1950年2月,流水村青年艺人与后旺久村艺人联合组织业余闽剧团,改编演出现代戏《三世仇》,以配合土改反霸,观众反响热烈,县人民政府赠送“人民喉舌”锦旗一面。不久,该团改名为“流水乡业余剧团”,改编(血泪仇》、《小二黑结婚》、《快活林》、《木兰从军》、《闯王进京)等20多本现代戏和传统戏,配合宣传(婚姻法》、土改反E-5和抗美援朝等运动,在全县巡回演出逾百场。
  1952年,以流水乡业余闽剧团为基础成立平潭解放闽剧团,演职员60多人。至1956年底,剧团在平潭、福清、闽侯、闽清、尤溪、长乐6县巡回演出百余场,观众达15万人次。
  1960年5月,县委、县政府创办平潭县艺术学校,招收学员43人,校址设在艺人之家。8月,平潭解放闽剧团更名为福建省地方国营平潭县解放闽剧团。1963年春,剧团、艺校合并,组成乌兰牧骑式的文艺队,到各小岛巡回演出。同时在流水公社上楼村开办农场,垦荒20余亩。1965年11月,闽剧团组织半农半艺文艺队,再次开垦耕地30余亩,农忙劳动,农闲演出,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而停办。
  1970年2月,平潭县闽剧团解散,新组建文艺宣传队20人,其余演职员下放厂、场劳动,至1980年秋剧团恢复,才陆续归团。1981年4月,复办平潭县艺术学校,招收学员45人。1988年团校合并时,大部分学员补充人剧团。当年,剧团人员达113人,其中男演员62人、女演员34人、乐队17人。
  据统计,1952--1995年,平潭闽剧团演出现代戏74本、传统戏151本,参加省、市、专区会演剧目共19本,创作、改编剧目52本。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