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民间传统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间传统文艺
分类号:
G127
页数:
3
页码:
598-600
摘要:
本段介绍了自宋代始,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促使外地的文化艺术与岛内文化艺术相互交溶,从而产生种类繁多、表演独特的民间传统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得到保留与推广。
关键词:
平潭
文化
事业
内容
自宋代始,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促使外地的文化艺术与岛内文化艺术相互交溶,从而产生种类繁多、表演独特的民间传统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得到保留与推广。
陆地行舟用竹竿、木棍扎成舟形,四周用彩布贴上花边。舟长1.3米,宽0.6米,系在腰间。多见二人同演,女演员扮成俊俏少女,男演员扮成艄公,民族乐队跟随伴奏。
孩儿戏蚌用竹篾扎成蚌壳形状,用纸糊密,或用布缝紧,外绘蚌壳颜色,内装干电池和小灯泡。表演者多为男女孩童,女扮蚌女,钻进蚌内,开合蚌壳,且行且舞;男扮渔翁,手拿钓竿,腰挂竹篓,追蚌嬉戏。1956年该节目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创作奖和表演奖。
高跷一般为多人表演,表演者穿古装或时装,双脚绑在两根50厘米高的木腿上,边走边表演节目。
公背婆表演者一人,其右手拿着一把大蒲扇,左手拿一条手帕,上身扮成老太婆,下穿老公公裤,胸前装上老公公的假头像,并穿老公公衣衫,背后装上两只穿彩裤绣鞋的假腿,并弯曲往后伸。老公公的两只假手往背后托住老婆婆假腿的膝盖,然后表演老公公背着老婆婆的滑稽动作。
铁杆阁 3米左右长的粗铁杆上焊有小块铁板为表演平台,周围焊上铁条,铁杆竖在彩车中。演员站在铁杆顶端的平台上,身子绑在铁条上,随彩车行进表演节目。
灯牌蛇(龙牌灯)用3厘米厚、20厘米宽、200厘米长的木板为灯座,每块板安装3盏灯,每盏灯高38厘米、宽28厘米、厚20厘米,用木条固定。灯的四周用透明白纸糊上,绘上花纹,写上吉利的词句。出游时,每人扛一架灯座,手拿一根拄杖,歇息时统一将龙牌灯搁在杖上。龙牌首是用竹篾制作的龙头,龙嘴装有花炮,行游中随时燃放。龙尾由七八人用粗绳拉紧,以防扭断灯架。县城右营俱乐部的龙牌灯长达115米,由51个灯座、153盏灯连接起来,一台发电机随后供电。“长龙”过街,牌灯放彩,极为壮观。
藤牌操(藤牌舞) 藤牌为藤制的盾牌,圆形,中心突向外,牌面画有虎头图案。内有横木,便于执持。每队10面。县城的江仔口、中楼的中广、流水的山门前等地群众操演藤牌,相沿成风。藤牌操的主要动作有鸳鸯步(又名鹰爪走、鸭仔步)、鸟仔跳、牛踏稻、观音坐莲、弥陀袒肚、太公独钓、魁星踢斗、关帝捋须、老鹰落地、虎子穿腰、鬼仔顶鼎、黄猴担水、鬼仔挑担、狮子含剑等。其道具除藤牌外,有长兵器、短兵器二类。长兵器有大关刀、二关刀、虎头关刀、长鞘刀(长拔刀)、长钩镰、长枪(矛)、单战、靶藏刀(有鞘刀)、杖靶(湖南靶)、齐眉拐、虎尾鞭、单斧等,短兵器有藤牌刀、双扑刀、双钩镰、双铜、双靶、双拐(二郎拐)、双战、双斧、双锤、双箕(凤尾箕)、六角叉、龙角牌、布球等。藤牌乐队有螺号、大号、大哗(大号唢呐)、大鼓、战鼓。伴奏曲牌早期用词明戏吹牌(得胜令》、(将军令》、(泣颜回)等,后改用民间音乐。演员服装分两色,绣边头巾,镶边扣镶边服,镶边长裤,单色扎腿,脚穿草鞋,前胸有贴“勇”字。表演时,乐队先吹三声大号,螺号接尾,尔后擂起三通鼓,演员分两队,个个手握长短兵器及藤牌,由黄色三角旗引路出场。舞台天幕前布置东西城门,黄色三角旗排在两城之中。队员相互对插,然后成排,称为“一字长蛇”阵;紧接两队分成矛盾阵容,开始操练,时跃时伏,最后两队从天幕前往前台卷进,称为“二龙出水”阵;通过舞台队形的变化,演员速成天、地、人三队,称为“三才定穴”阵;演员立即分散从东、西、南、北方向往中央围攻,称为“四门兜底”阵;紧接“五虎下山”、“九宫八卦”、“十面埋伏”阵,摸爬滚打,冲杀变化。演完八阵后,鸣金收兵,在锣鼓声中,凯旋人城。此时,突然出现一个“红毛”(侵占台湾的荷兰兵),手端长枪,东张西望,藤牌队员埋伏在藤牌列成的横队后面,监视“红毛”的举动,随即一个藤牌手窜出,手握瓦片,从“红毛”背后击其头部,“红毛”即倒毙在舞台上。此时,灯光明亮,火炮齐鸣,藤牌手舞狮庆贺胜利,结束全套表演程序。1956年,县文化馆将平潭的藤牌操改编为藤牌舞,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获最佳演出奖。1992年7月,藤牌舞参加福建省文联举办的民间舞蹈展演获演出奖,并被收进《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分卷》。
盘诗平潭“盘诗”有百多年历史。一般是7字4句为一首,内容广泛,不拘一格。其声腔县城地区多以a调式为主,苏澳地区以羽调式为主。1981年8月,林光龙演唱、记谱的“盘诗”调被选人《中国渔歌集》,于1995年载人《中国民间音乐集成·福建卷》。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