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文化馆(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馆(站)
分类号:
G127
页数:
2
页码:
597-587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设立的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
关键词:
平潭
文化
事业
内容
一、文化馆民国34年(1945年)春,平潭县公立图书馆更名为民众教育馆,馆长由县督学兼任,配管理员和勤杂工各1名。
1950年1月,县委派员接管民众教育馆。4月,县成立图书馆。10月,教育馆、图书馆统一更名为人民文化馆。馆内设馆长1名,工作人员4名。
1958年3月,人民文化馆更名为平潭县文化馆。“文化大革命”期间,馆内活动停止,成为“重点批判”的单位。1972年6月,工作才转入正轨,人员增至8人。1981年7月,新馆址建成,成为县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1984年8月,由文化馆分出,成立平潭县图书馆。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县文化馆也由单纯业务服务型向事业经营型转化,改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建立录像室、歌舞厅、卡拉OK厅、文化艺术服务部。同时,加强业务辅导,注重培训舞蹈、美术、书法、音乐等方面的新苗,加强与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并开展警民共建活动。
二、文化站 1958年,潭东公社率先成立“东海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游艺活动等项目:因无固定经费,不到两年即关闭。
1959年,全县农村建立8个“民办公助”文化站。1971--1985年又先后建立8个文化站。各站初建时,均设置图书室、幻灯队、墙报宣传栏和游艺室,拥有活动场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平均每站100多平方米。1984年,东庠、平原、中楼、潭东4个文化站扩大为文化中心,将电影、广播、体育等项活动,纳入文化中心,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1987年9月,东w、流水、潭城、澳前、北4、敖东、芬尾等站的7位工作人员转为国家干部。1995年3月,屿头、大练、苏澳、平原、中楼、东庠、澳前、潭城、南海、芦洋等站的12名工作人员招聘为国家干部。
由于县财力有限,下拨给各乡镇文化站的经费补贴每年600元,不足以支付正常开支。多数文化站设施简陋,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至1995年,实现“四有”(有人员、有设备、有经费、有活动)达标的仅有东庠、平原、中楼3个文化中心。
三、文化室(俱乐部) 50年代初,为配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和生产抗旱等运动,全县先后办起渔农民俱乐部84个。多数俱乐部内设土广播组、幻灯放映队、黑板墙报组、小型图书室和夜校识字班,有的俱乐部还办起业余剧团或文艺队。
1959年农村俱乐部一哄而起,发展迅猛,全县计有351个。1961年后,随着国家经济调整,开始缩减,至1963年仅剩41个,1966年恢复到83个。1966年5月,东it-乡建立渔民俱乐部,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成为当时全县规模最大的渔民俱乐部。
由于农村俱乐部多是生产大队(村委会)自筹资金办起来的,一无固定的活动经费,二无专职管理人员,三无较为完善的设备,至1990年,全县乡村文化室、俱乐部仅有70个,此后多被“老人之家”、“青年之家”所取代。1994年在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中,县文化局在前沿海岛的29个行政村帮助建立26个渔民俱乐部、文化室。1995年,全县农村文化室、俱乐部达58个。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