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36
颗粒名称: 卷二十九 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21
页码: 596-61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唐宋之后,中原文化逐渐传人平潭。明代大兴儒学,“声教所渐,人文蔚起”,县学始创,文风初盛。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立的兴文书院,即取“振兴文风”之意。
关键词: 平潭 文化 事业

内容

唐宋之后,中原文化逐渐传人平潭。明代大兴儒学,“声教所渐,人文蔚起”,县学始创,文风初盛。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立的兴文书院,即取“振兴文风”之意。此后,民间传统文艺活动逐渐出现于节日酬神仪式中。脱胎于戚家军阵法之一的藤牌操,逐步在民间中传习,成为健身与娱乐相结合的活动项目。清初,词明戏传人平潭,并流传一百多年。随后,闽剧、评话、彳尺唱等演唱艺术开始在平潭生根发芽。清末民初,诗、文、画、书各界人才辈出。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唤起人们倡导文明的改革意识。办图书馆,演时装戏,无声电影的放映,报纸杂志的出现,扩大了平民百姓的眼界。后来,持续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给文化事业带来灾难,县内文史档案大多散失。进步的文化人以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救亡戏剧,来抒发爱国热忱。民国32年(1943年)创办“前哨闽剧团”,活跃于城乡,为闽剧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石。
  1950年,县政府设文教科,统管文化教育工作。1960年3月成立文化科,主管文化工作。50年代至60年代初,随着文化夜校的创办,听广播、看墙报、欣赏幻灯和电影,成为城乡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大跃进”时期,业余演出队伍多达36支,一年演出1450场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机构遭破坏,不少文艺工作者受到冲击。此时期,城乡群众除唱革命歌曲、看革命样板戏外,其他文化娱乐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文化事业机构恢复正常运转,乡镇文化站、文化室迅速发展。至1985年,全县15个乡镇普遍建立文化中心或文化站。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事业步入新的转型期。歌舞厅、音乐茶座、卡拉OK厅、录像放映厅以及桌球、游艺机等新型文化娱乐项目相继兴起,致使电影市场逐渐萎缩。闽剧《天鹅宴》的问世,为闽剧界赢得了最高荣誉——“文华新剧目大奖”。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也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和省市竞赛(展赛)中取得好成绩。地方史志编纂工作步入正轨,并取得成果。电视差转台的建立和有线电视网的形成,使电视艺术迈入千家万户。至1995年底,有线电视人网户达13000户,占全县总户数15.2%。全县共有“三厅”32家,游乐场16家,KTV餐厅17家,书刊摊点20家。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