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扫盲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71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扫盲教育
分类号: G526
页数: 2
页码: 585-58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25年(1936年),平潭县政府推广江西联保学制,对失学民众进行教育,在各联保中举办短期识字班,以减少文盲。
关键词: 平潭 教育 行政

内容

民国25年(1936年),平潭县政府推广江西联保学制,对失学民众进行教育,在各联保中举办短期识字班,以减少文盲。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政府要求各战时民众学校对文盲施行强迫入学。各中心国民学校、国民学校共办35个成人班。民国29年,流水乡东尾村设立战时民校,由林培青、俞兆祥、叶季华担任教师,学员100多人,分成人班、妇女班和儿童班,按省府统颁的战时民校教育课程授课。除学习文化外,进行爱国抗日教育,后因平潭沦陷,该校只办一年就匆匆下马。民国34年,平潭县民教部在全县中心学校开办成人初级班75个,招收2057人入学,进行识字教育。
  1950年9月,县政府贯彻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精神,发动各区、乡大办冬学、民校,开展扫盲教育。至1952年上半年,全县共开办145所农民夜校和冬学,入学达7386人。其中初级班238个,学员7257人;高小班7个,学员129人。1952年9月,县城开办4个速成识字班,共招收学员449人。
  1954年4月,县召开扫盲工作会议,对冬学、民校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同时训练民师骨干132名。至12月上旬,各区开办冬学144所,共405个班,招收学员5308人。1956年,县内共创办民校冬学663所,学员25316人(其中高小班1360人),占全县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的45%。同时,全县各工矿企事业单位有职工业余文化学校6所,学员达1000多人。
  1959年,群众学习文化再次形成高潮。当年共组织38497人入学,占文盲、半文盲总数的99.01%,其中扫盲班20785人,高小班16103人,初中班1609人。有139所民校被誉为“铁民校”,有225位民师被称为“铁民师”。
  1961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平潭县文教局对部分民校进行调整,当年共办13所中心业余学校和100所生产大队重点民校。苏澳深坑底民师高兴泰作为全国扫盲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劳模代表大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余教育机构被撤销,专职干部被遣散,学校停办,导致全县文盲率逐年上升。
  1974年以后,部分民校恢复,业余教育专职干部陆续归队,各公社开始建立健全业余教育机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扫盲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据1980年调查,全县少、青、壮年的全半文盲达25506人,占少、青、壮年总数的20.8%。为了加快扫盲步伐,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平潭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扫盲、业余教育任务的通知》,同时成立平潭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并对全县干部职工的文化程度进行普查,制订全员培训规划,至1985年底,完成文化补课2201人,占应补任务的75.58%;技术补课1015人,占应补任务的73.2%。初步改变了十年动乱造成的职工文化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
  1987年6月,经福州市人民政府验收认定,平潭县扫盲工作达到国务院的基本扫除文盲的要求,文盲率从1979年的20.8%下降到11.6%0 1990年是国际扫盲年。当年全县乡镇办学面达100%,村一级办学面达98.3%。其中,扫盲班学员4762人,巩固班学员7655人,提高班学员1875人。至1995年,全县文盲率从1987年的11.6%下降到2.82%,达到国务院《扫盲工作条例》提出的要求。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