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6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幼儿教育
分类号: G526
页数: 3
页码: 577-579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幼儿教育的园班设置、教养教学。
关键词: 平潭 教育 行政

内容

第一节园(班)设置 20年代中期,美国美以美教会布道会在县城新府口建立基督教福音堂后,利用福音堂的西边一个小厅和厢房,开办人数不多的幼儿班,民国19年(1930年)停办。民国22年8月,私立岚光初级小学附设一个幼稚班,人园幼儿38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停办。民国31年,潭城中心小学增设幼儿班,教学设备简陋,生员少。经过一年的努力,设备逐步充实,幼儿人园数也随之增加。至民国35年,人园幼儿达60人。后因教室拥挤,搬迁到城厢圣庙(今县邮电局所在地)上课,直到50年代初期。
  1952年,岚光小学被县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城西小学(今实验小学),继续附设幼儿班,人园幼儿51人(其中女16人)o1953年迁往县城天主堂神甫楼上课,并增设1个班。
  1955年8月,城西小学附设幼儿园,更名为平潭城南幼儿园,10月开学,共招收3.6周岁幼儿150名,设大、中、小3个幼儿班。1956年8月,城南幼儿园与城关居委会联合办园,扩大到6个班级。由于增班增员,园舍拥挤,县文教局拨款,将天主堂神甫楼改建成教室、活动室、游戏室和教师办公室、宿舍等,并添置幼儿玩具和活动器材。1958年改称为平潭县实验幼儿园。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全县各社队纷纷办起幼儿园(班)。大练公社仅有20个村,幼儿园达17所,人园幼儿达516人,占当年该公社幼儿总数的96.8%。至1959年12月,全县幼儿园162所,其中公办5所、队办157所,教养员542人,人园幼儿16351人,占当年全县幼儿总数的81%0 1960年后,因严重自然灾害及社、队经济困难,全县幼儿园所骤减,仅保留公办的实验幼儿园和少数乡镇的幼儿园班。
  1970年,为响应“把学校办到贫下中农的家门口”的号召,县实验幼儿园采取分片办园的形式,到县城北门、后围、北街、土地街、大路顶、右营等街庄设点办班。至1978年9月,县实验幼儿园复办,在原园址内先后办起大、中、小幼儿班。
  80年代,幼儿教育再度引起重视,为满足幼儿人园的需求,县教育局增办城关幼儿班,并为实验幼儿园新建教学楼。
  90年代,幼儿园在全县农村广为普及。1993年,15个乡镇172个行政村,办起幼儿园(班)178所,在园幼儿10092人,人园率达60.1%.1995年,全县幼儿园219所,教学班326个,幼儿教师558人,其中学历达标338人,占60.5%0 第二节教养教学一、学龄与学制民国时期,平潭幼儿园所没有统一、固定的学习年限。1952年春,遵照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暂行规程》的规定,招收4-7岁幼儿,城镇实行全日制,学制三年。小学附设幼儿班于秋季招生,招收5-7岁幼儿,学制三年。1958年“大跃进”时,为解放妇女劳动力,部分公办幼儿园招收3-7岁幼儿;街道民办幼儿园招收2岁半幼儿,开办“娃娃班”。1979年11月,教育部颁布《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县城幼儿园与各学区中心幼儿园均按规定招收4-7岁幼儿入学,学制为三年,并按年龄分设小班、中班和大班。小班招收3-5岁的幼儿,每班15-20人;中班招收5-6岁的幼儿,每班25-30人,大班招收6-7岁的幼儿,每班30-35人。
  二、教材清末民初,平潭县教会办的幼儿园的课程,多是仿照欧美幼儿园的课程设置,重在宗教教育,兼设算术、语言、绘画、唱歌、游戏等。
  民国时期,平潭的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设置课程,编写教材,一般为谈话、手工、园艺、礼节、唱歌、游戏等;年龄较大的,加识字、算术两项。教材多由教师自编。
  50年代初,幼儿课程设识字、谈话、唱歌、手工等。1952年后,参照(幼儿教养员工作指南》,设语言、计算、体育、音乐、图画、手工等,各课安排在上午,下午为游戏、参观、劳动等。1954年使用省编教材,每周12节,其余安排游戏及其他活动。1956年贯彻教育部(幼儿园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规定》,纠正偏重教学现象,逐步加强游戏和其他活动。
  60年代初,省编、市编和自编的不同教材穿插使用。1963年,根据省教育厅统一编写的幼儿教材,大班增设汉语拼音、识字、计算等课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多用(毛主席语录)取代原教材。1970年后,由教师在报刊上自选与当时政治形势有关的资料对幼儿进行灌输。
  1979年后,幼儿教育开始步入正轨。统一使用省编教材,开设语言、计算、体育、音乐、美工、劳动、常识等课程。1981年后,同时使用全国统编和省编的教材,上午安排课堂学习,下午安排各种游戏及其他活动。
  1982年后,使用《福建省学前班课本(语言、常识、计算、美术)》及《幼儿园教学参考书》,其他科目使用全国统编教材。1994年后,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学数训练)的要求,设置的课程有:语言、常识、音乐、计算、美工、体育等。
  三、教法 1950--1953年,主要是采用苏联“直观教学法”和陈学琴的“单元教学法”。
  60年代初,引进“创造性游戏”教学法。“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法成人化,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门办学方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游戏教学法,开设建筑游戏、表演游戏、玩沙玩水及其他做做玩玩等活动项目。
  1980年后,开始改革教学方法,克服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成人化现象,注重培养小班口语表达能力,继而开展“科学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实验。而农村幼儿教育滞后,一般注重识字,活动空间小,时间少。
  1982--1995年县进修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幼教青年教师教学研讨会,并分期轮训幼儿教师。至1995年,接受轮训教师达180人次。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