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二十八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686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八 教育
分类号:
G526
页数:
21
页码:
575-595
摘要:
本段介绍了五代末,从河南光州人闽,后在平潭小练岛定居的卢、林二氏,首创“义斋”教化子弟。林氏后代林颖于淳熙二年(1175年)考中进士,成为平潭第一位进士。
关键词:
平潭
教育
行政
内容
五代末,从河南光州人闽,后在平潭小练岛定居的卢、林二氏,首创“义斋”教化子弟。林氏后代林颖于淳熙二年(1175年)考中进士,成为平潭第一位进士。
明代,朝廷倡办义学、私塾。“声教所渐,人文蔚起”。自景泰七年(1456年)至崇祯九年(1636年),平潭考中举人、进士有7人次。清雍正年间,海坛镇总兵吕瑞麟在平潭首创兴文书院,此后180年间,兴文书院作为平潭官办的最高学府,受到历任地方官吏、社会名流的重视。清末,欧美传教士在县内倡新学,兴学校。
民国4年(1915年)至民国10年,县内先后开办24所国民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潭六度沦陷,教育事业备受摧残,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才逐步恢复生机。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教育经费iff乏,多以庙宇、祠堂为校舍,且设备简陋。至民国38年,全县仅有初中(私立)1所,小学91所,在校学生4141人,教职员工17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在恢复、整顿中得到发展。各类扫盲识字班的举办,对提高农村群众、干部的文化程度,起到积极作用。至1957年,县内有中学3所,小学118所,在校学生达14588人,教职员工达410人。
1958-1962年为平潭教育大起大落时期。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全县大办各类学校,造成师资严重不足,教育质量下降。1961年起,进行大幅度调整,至1963年,全县保留完中1所、初中2所、水产中学1所、小学96所,精简中小学教员270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行政机构处于半瘫痪状态,学区建制被取消,学校正常秩序遭破坏。1970年9月,全县中小学“复课闹革命”,由贫下中农、工人阶级管理学校。至1976年,全县有完中9所、初中1所、附设初中班31所、小学220所,在校学生56944人,教师2011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及师资培训工作。同时,调整学校布局,重视校园建设。1989年全县中小学基本实现“一无二有”(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有课桌椅)。1992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至1994年全县青少年非文盲率为96.59%,达到国家教委扫盲目标的要求。1995年12月,全县有完中4所、初中15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194所,在校学生52745人,教师3929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