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6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从业
分类号: D634.1
页数: 3
页码: 547-549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乡民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出洋”、“去番”,走时是“一条短裤、一根扁担”,到国外靠“三把刀”(剃刀、剪刀、菜刀)落脚起家。明、清及民国初期,乡民到侨居地后,多从事小商贩,少数人拉人力车,或作码头搬运工,或从事垦殖。
关键词: 平潭 华侨 事务

内容

乡民自发地通过各种渠道“出洋”、“去番”,走时是“一条短裤、一根扁担”,到国外靠“三把刀”(剃刀、剪刀、菜刀)落脚起家。明、清及民国初期,乡民到侨居地后,多从事小商贩,少数人拉人力车,或作码头搬运工,或从事垦殖。20-30年代出国的乡民多是贫苦农民,目不识丁,有的被骗作“猪仔”(契约华工)卖到南洋,在采矿、修建码头、垦殖橡胶园中,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待契约期满后才能投靠亲友,受雇于其他自由行业;稍有积蓄后,便肩挑背驮深入乡村或边远地区从事商品贩运,或经营小商店。
  抗战胜利后,随着各侨居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不少人成为中、小企业者,或就职于政府部门,但仍有乡侨受雇于公司当职员。1994年侨情普查:平潭籍的华侨,受雇打工的有13659人,经商883人,从政履职318人,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324人,从事其他行业1904人。
  一、旅居印尼的岚侨职业早期旅居印尼的乡侨多从事商贩,以肩挑小卖为主,如卖炒花生、油炸豆腐、汤圆、小日用品、花布之类。初到印尼举目无亲,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力,有的当搬运工,有的去拉人力车,有的去“山笆”垦殖场种植橡胶。待到有些积蓄后,就改行当起小商贩;有的人本钱多,则开小店卖布匹、杂货、小百货等;待手头积够300银元以上资金时,就开始放高利贷,以扩大资本。旅居印尼的乡侨,到工厂当工人的较少。据1961年调查,当时从商者多是经营布匹、鞋帽、木器、针织品、土产品、旅馆和汽车修配,少数人开办理发店、家具店、针织厂、铁工厂等。
  40年代末,印尼两度发生政治动荡,一些乡侨被迫返乡。50年代末,少数乡侨因“排华”被迫归国定居。60年代中期,仍侨居在印尼的乡侨,多数加入印尼国籍,成为印尼籍华人。60年代后期,少数旅居印尼乡侨事业发展很快,一些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泗水的郭金坤、陈常舜两户最为显著。
  二、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岚侨职业平潭乡侨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多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当时新加坡已辟为自由港,契约华工主要在港口码头或橡胶种植园等场所劳动,待契约期满后,才改行从事小商贩,或到轮船上当海员,或由亲友援引举荐,从事轻体力劳动及其他较轻松的职业。
  抗日战争期间逃到新加坡的乡侨,多数逗留在码头当运煤工人,其余不是拉人力车,就是当橡胶园工人,劳动强度大,生活较苦。一些人略有积蓄后,便回乡买田盖屋安居务农;留在当地的乡侨,后来多改行从商,经营餐饮、旅馆、缝纫、布匹、杂货等行业,自己站柜台,少数商店雇伙计帮忙。
  50年代后期,因受印尼政府排华迫害,一些人转徙新加坡、马来西亚投靠亲友;先期回国的少数归侨,得到亲友的援引,辗转再到新、马等地。60年代中期,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乡侨绝大多数加入侨居国国籍,二三代岚裔新、马华人,多从事商贸或当公司职员。
  新加坡一些稍有资产的乡侨,多经营木材、土产和开办椰子油厂、旅社、建筑公司、百货店等。旅居沙涝越北波罗岸的乡侨吴为右(平潭塘屿岛北楼村人),在当地建立“中华合作社”(渔业公司),从事海洋捕捞业,拥有一支渔轮船队,资产颇巨。
  三、旅居日本的岚侨职业平潭人薛子信,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到日本,后来多次返乡携带族亲多人出国。民国时期,在日本的乡侨大多当店员或轮船除锈油漆工;一些人稍有积蓄后,便改行从商,后来开餐馆(中华料理)、办旅馆。
  抗日战争时期,旅日乡侨职业无定,一些人被迫回国;到抗战胜利后,才重返日本追回被日本政府没收的资产,重整旧业。
  5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旅日乡侨的事业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期多经营五金、电器、小百货、日用化妆品等行业。80年代起,以从事第三产业的百货店、料理店(餐馆)、美容屋为主,少数人开办健身游乐场、超级市场、不动产等行业。旅日乡侨除二三代部分加入日籍外,多数仍保留中国国籍。
  四、其他侨居地的岚侨职业平潭旅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乡侨,如泰国、菲律宾、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其人数不多,但多属中产阶层,或从商、从医,或为政府公司的雇员,生活安定优裕。在欧美及澳大利亚等地的乡侨中,不少人在商贸、科技、学术界中颇有建树。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