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节 户籍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1500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户籍管理
分类号:
D631
页数:
2
页码:
502-50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民国时期,各乡镇设户籍员1名,管理户政。民国32年(1943年)7月,民国政府为严密保甲组织,实行清查户口,发放国民身份证。
关键词:
平潭
公安
制度
内容
民国时期,各乡镇设户籍员1名,管理户政。民国32年(1943年)7月,民国政府为严密保甲组织,实行清查户口,发放国民身份证。凡年满18岁至45岁的男子,由所在乡、镇公所造册登记发证,全县共发65605张,并以甲为单位实行“联保”。因死亡、婚嫁、迁出,则由乡镇派员复查后准予注销户口,但壮丁变动需有保、甲长5人或具有免缓役壮丁2人以上证明,方准注销。民国33年,各乡镇户籍员升格为户籍干事,专司户口管理,并开始在全县7个乡镇、89个保、1383个甲内进行户籍人事登记,登记内容有出生、死亡、结婚、离婚、涉迁5项。同年底,户籍登记办理完毕,全县计有18615户,98935人。民国36年,县府指定潭城镇为户籍登记示范镇,各乡镇公所所在地的保为户籍登记示范保。民国38年8月,县警察局会同潭城镇公所,在城厢的北街、中山、平潮、英士4个保编钉门牌,共编钉门牌1004面,实钉955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户籍管理工作,废除保甲制度。1950年6月,县公安局抽调干部在县城核对落实户口,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户口登记。1951年7月,公安部(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华东区<城市户口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相继颁布施行。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1月10日发布(平潭县城区居民申报户口暂行规则》。随后,在县城进行户口普查登记工作,建立正式的户口簿、册。同时划分“户管区”,县城分为20个街庄,按户重新编钉门牌。1953年7月,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展开,重新对潭城镇查对户口、整编门牌。与此同时,县公安局根据《华东船舶户口暂行规定》,对全县船舶户口实行登记。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施行后,确定农村户口由生产大队和公社两级管理,大队文书和公社秘书兼户籍管理员,并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增长。1964年4月,全国开始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县成立人口普查办公室,配备公社大队户口管理员148人,建立健全户口4项变动登记制度和其他人口统计管理。1982年7月,结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安机关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户口整顿和人口普查,调查内容计有28项。当年,全县城乡第四次换发户口簿。
1986年5月,县公安局成立户政科,各乡镇派出所成立户籍室,配备专职或兼职户籍民警,户政管理制度渐臻完善。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实施细则),开始办理居民身份证的审领工作。
1990年3月,公安机关为配合搞好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抽调大批公安干警,投入核查、清理、整顿户口工作,全面换发新户口簿。随后县城按城市户口管理要求,完善异动登记,实行户口段段警制;集镇所在地的户口,实行“一村、一册、一员、一牌”(一村一个户口簿底册,一村一个户口协管员,一个院落有一个门牌)的规范管理;农村全面推行户口协管员制度。
1992年5月,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严格控制农业户口迁入城关的通知》,对各乡镇村民与县城4个村村民或与累代居住县城的非农业人口结婚的,和父母均为县城户口并在县城工作的其18周岁以下的子女,以及因经济建设需要引进技术、专业人才其农村配偶、子女,均允许迁入县城农业区为农业户居民。10月,省公安厅《关于改进户籍管理,进一步为改革开放服务的通知》下达后,县公安机关按照规定,放宽城镇人户条件,对投资者户口迁人县城给予优惠。1994年3月,《福建省暂住人口管理办法》颁布施行后,促进全县外来人口的规范化管理。至1995年底,全县建立外来人口管理站20个。当年全县有外来人口7079人,登记发证4617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