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储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989
颗粒名称:
二、储存
分类号:
F71
页数:
1
页码:
304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储存粮油及其他商品多是租用民房、庙宇和公房。因仓储条件差,商品储存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以防潮防盗防火为主。
关键词:
平潭
贸易
经济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储存粮油及其他商品多是租用民房、庙宇和公房。因仓储条件差,商品储存基本上依靠体力劳动,以防潮防盗防火为主。各专业公司设有保管员,建立商品进出仓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商品分类分仓保管,健全账目,定期盘查。至1954年底,在县城新府口建有简易储粮仓房4座,仓容1108吨。1956--1960年,先后在苏澳、官井、中楼、潭城、北1N、敖东等地建设简易仓、苏式仓32座,仓容7110吨。
1959年,各粮仓开展“四无”(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三保”(保重量、保新鲜、保纯洁)活动,经常检查粮温、水分、粮质与仓库卫生。通过翻晒、薰蒸,处理高水分和虫害粮食。60年代初,为适应战备需要,开始建造小规模仓库,共建仓房21座,总仓容达2230吨。1963年,由于调进粮食品种杂、水分多、虫害密,扩大化学药剂防治,以防止粮食霉变和虫害的扩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四无粮仓”活动受到冲击,正常的储存制度遭到破坏。1968年11月,由国家投资140多万元,建造“101","103”地下洞库2座。
1972年后,县粮食部门组织保粮大检查,先后处理不安全粮2335吨。至1980年,37座仓库全面实现“四无”o1985年起,在城关新仓、竹屿粮转站试验推广聚氯乙烯薄膜焊接密闭粮堆的储粮技术,储存品种主要有稻谷、大米、小麦、花生等,至1994年全县累计采用薄膜密闭粮食达5万多吨。
1987年8月,在竹屿、流水建造2座粮仓,总面积2300平方米,总仓容2500吨。1991年4月,先后在竹屿、墓屿建仓容500万公斤级的粮仓,至1994年底,墓屿仓库5座,总库容4850吨;竹屿仓库21座,总库容1.25万吨,为平潭最大的存粮基地。
1991年7月,县粮食局成立粮油质量监督站,形成局、站、库三级检测网络,充实检测设备,掌握粮油变化规律。1993年6月,经国内贸易部粮食储务局批准,成立福建平潭国家粮食储备库,负责地方储备粮和国家“506”储备粮的保管。1994年,经省市检查,评为福建省仓储管理先进单位。
1995年末,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粮油副食品公司等单位拥有仓库16座,总面积6809.7平方米;粮食公司拥有粮库60座,总仓容达5.76万吨(不包括洞库)。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