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堤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6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海堤工程
分类号: S277.4
页数: 2
页码: 192-193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1959年,竹屿口围垦工程指挥部组织水利科、建设科技术人员,配合省水电厅设计院对竹屿港进行钻探,选定围垦工程的海堤位置,决定筑造务里山一瓜屿一竹屿山海堤,全长1190米。
关键词: 平潭 围垦 工程

内容

1959年,竹屿口围垦工程指挥部组织水利科、建设科技术人员,配合省水电厅设计院对竹屿港进行钻探,选定围垦工程的海堤位置,决定筑造务里山一瓜屿一竹屿山海堤,全长1190米。10月,调配流水渔港竣工后的所有建港设备、船队、技术人员进驻墓屿工程指挥部。12月25日,工程动工。海堤工程分为A线大堤、B线大堤和排水闸门三部分,历时3年,于1962年10月12日竣工。共投入100多万工日,征召固定船工、运石工4000多人,制造自动抛石木帆船66条用于远距离运石,动用县海运社木质运输船55艘、渔用木帆船300多艘。
  在施工中,县直机关、中国标准砂厂、国营防护林场、县医院,以及驻军时常组织人员参加义务劳动。海堤堵口时,全县动员,参加堵口合龙会战,人数多达1.2万。
  竹屿海堤工程是当时全国围海工程中港道最深的工程。平潭县人民在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应用木帆船、人力车、箩筐、扁担等工具,填人土石192万立方米,创造了平潭县围海史上的奇迹。
  一、A线大堤 A线工程自务里山至瓜屿西端,全长280米。平均堤高13米,最大堤高16.7米;堤底最深处达一7米;堤顶宽度9.5米。水下部分在2米处内外侧抛石砌成棱体,内部填土,两侧坡度为1:2。坡面为方块石干砌,厚40厘米。工程于1959年12月25日动工,1960年2月合龙。同时,完成墓屿至务里山沿线公路3.5公里。
  二、B线大堤 B线工程自瓜屿东端至竹屿山东侧,全长912米。平均堤高21.2米,最大堤高31米;堤底最深处达一23米;堤顶平均宽7.6米(外闭气体顶宽12米);堤底最大宽度150米。大堤南段110米建水闸,中段360米为抛填石堤,北段443米为黄土填筑。平台以下为抛石棱体,中间填土;平台以上两侧用大石砌坡,厚40厘米。内坡度为1:1.5,外坡度为1:20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7月14日合龙。合龙时,采用直径1.2米、长5米的圆柱竹笼装石填堵,虽每笼石重5吨多,但经不起潮水压力而于当日18时涨潮时发生决口,冲毁海堤152米。8月8日又遭12级强台风袭击,缺口继续扩大到200米。原堤线在流速6-10米/秒的潮水冲击下全部流失,堤基被冲刷至一23米,流失土石方5.9万立方米。为堵住缺口,省水电厅7位技术人员协同县建设科技术人员,制定浮桥船填石坠入海底的方案,于1961年12月21日再度进行堵口会战,取得成功。接着全线加高增厚,砌堤护坡,至1962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
  三、排水闸门 1960年4月,在瓜屿中部建造排水闸门,同年12月建成。闸门全长65米,高7.7米,宽13米,共15孔,单孔宽3米,高3.5米,最大泄水能力为75立方米/秒。全石结构,人力启闭。1965年改闸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电动启闭。1971年又改为8孔排涝闸。
  1966年5月,在瓜屿北面建1座3x4米双孔排水闸。1978年在竹屿口增建10孔排涝闸门,配备10台20吨电动启闭机。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