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图书馆
平潭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潭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集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潭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2200202100001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镇
分类号:
F291
页数:
4
页码:
63-65
摘要:
本段介绍了平潭县潭城镇、苏澳真、澳前镇、北厝镇、流水镇等基本情况。
关键词:
平潭
城镇
发展
内容
一、潭城镇潭城镇位于海坛岛中部,东与澳前镇接壤,西至洋潮屿村,南至万宝山,北与县国营林场为邻,面积10.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15亩,林地面积1402亩。1995年,下辖6个居民委员会,4个村民委员会,8568户(其中农业户2134户),人口4.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284人)。清雍正九年(1731年)四月县丞署设址于此地后,历代县政府机关均设址于此,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雍正八年(1730年),其境属候均区。民国15年(1926年)属第一区;民国20年设潭城镇,仍属一区;民国31年8月撤销区署,直属县政府;民国32年10月改设乡镇,潭东乡并人潭城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潭城镇直属县政府,1950年2月属四区;1956年直属县政府;1958年8月,潭城与潭东合并为潭城分社。1961年7月潭东分出,设潭城人民公社。1970年6月潭城人民公社与红心农场合并,改称为红心人民公社,1978年9月复称潭城人民公社。1980年4月分为城关镇和岚城人民公社,1982年9月改称潭城镇人民政府。
民国时期,潭城镇海上运输业较为发达,重点发展商贸业,手工业有所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农业为主,在沙埔地上开展植树造林,开垦耕地,成为县内重要的产粮区。1961年粮食总产量1390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1.7%,1978年总产量达4725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8.8%,1980年以后随着县城东移,大片耕地被占用,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乡镇企业和商贸业,先后建立有机电、化工、建材、食品加工和中外合资企业近40家,镇属平潭机电厂生产的深水泵为自行研制的专利产品,畅销全国各地。1990年以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特别是以宾馆旅社、酒家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发展尤为迅速,共有100多家。到1995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520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013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工业总产值1598万元,商贸、餐饮业总产值1804万元。
镇境内拥有全县最大的集市贸易和商品集散地。辖区内有平潭一中、城关中学、职业中学以及4所小学。建有县文化馆、广播站、电视差转台、气象台、新华书店、影剧院、体育场、医院等文化体育卫生设施。县城东部的龙凤头海滨沙滩和森林公园,已成为平潭县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每年接待大批游客。
二、苏澳镇苏澳镇位于海坛岛西北端,东与平原毗邻,西与福清市隔海相望,南临海坛海峡,北与大练岛隔海对峙。总面积20.4平方公里,耕地7501亩,林地5178亩,滩涂18450亩。1995年,下辖18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7748户,3.49万人。镇址设在苏澳村,距县城18公里。
民国元年,现苏澳镇辖区,除钟门属朴秀区外,其余均属斗门区;民国15年属三区;民国20年6月,属三区辖下的三民乡和新民乡;民国26年属三区辖下的土库、苏澳联保;民国28年9月复属三区的三民乡和新民乡;民国31年8月撤区署,三民乡和新民乡合并成立苏澳镇;民国32年10月,屿头乡并入苏澳。民国38年9月属三区;1956年3月设苏澳区;1958年4月设苏澳乡,8月改为苏澳大队,属平潭县人民公社平原分社;1961年7月设苏澳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恢复苏澳镇。
苏澳镇海岸线曲折蜿蜒,形成许多天然澳口,较大的有苏澳、钟门下澳、看澳等。苏澳是天然避风港。宋嘉佑四年(1059年),设巡检司,或驻于钟门,或驻于苏澳,管理海上过往船只,出海巡防。绍兴年间,苏澳与松林、南日并称三寨。现设有苏澳航管站,为平潭至福清海口和长乐松下的客货船起点站,又是县内班车的一个终点站,也是全县渔农业生产资料的重要转运站。
苏澳镇以渔为主,海上运输业发达。自古就是海上贸易集散地。据(方舆纪要》载,苏澳、钟门、连街自宋初就与外地通商,渐成集市,被称为“船舶三都会”,“人口以柴米为大宗,出口以鱼盐为大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镇内先后开办造船厂、机械修配厂等小型企业。60年代后,外海捕捞和近海定置网、小拖缯作业兴盛,产量和产值较高。1981年,全镇拥有渔船326艘,MII1板120条,共1795吨位。80年代开始,近海养殖和钓石斑鱼作业发展迅速,水产品年产量达4500吨,总产值达21万多元。90年代初,蛏、蛤、紫菜的养殖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钟门村建成网箱养鱼基地,水产品远销港澳及日本等地。199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8100吨,总产值3508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占工农业总产值4113万元的85.3%0 辖区内的看澳村海滩遍布海蚀风化岩,“半洋石帆”是全国罕见的花岗岩海蚀柱,是古时平潭十景之一,被明朝语言学家陈第称为“天下奇观”,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
三、澳前镇澳前镇地处海坛岛东南突出部,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直线距离68海里,南靠坛南湾,西北与潭城镇紧邻,面积28.39平方公里。耕地6876亩,林地6304亩,滩涂3300亩。1995年,下辖21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9306户,4.09万人。镇址设在澳前村,距城关10公里。
民国元年,属高平区,共有45个自然村。民国20年,属一区辖下的潭东乡。民国26年属一区辖下的东澳乡。民国38年9月16日,属一区辖下的潭东乡。1961年设立潭东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潭东乡人民政府,12月更名为澳前镇人民政府。
澳前镇东面有牛山渔场,盛产大黄鱼、带鱼和梭子蟹等,是福建省最大的渔场。观音澳依傍镇西,是天然良港,也是平潭县重要渔港,拥有发展水产业的优越条件,并建有500吨级深水码头。1979年1月,观音澳被国务院批准为台湾渔轮停泊点,成为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窗口。
全镇以渔业为主,捕捞、养殖及水产品加工是全镇经济的三大支柱。90年代后,大力发展砂石加工业和以龙凤头海滨浴场为依托的旅游服务业。动工兴建少雄山开发区。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8542万元,其中渔业总产值6214万元。
四、北厝镇北厝镇位于海坛岛中南部,南、北、东侧分别与敖东乡、岚城乡、澳前镇接壤,西面隔海与福清市小山东相望。全镇面积50.8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705亩,山林20684亩,滩涂浅海13050亩。1995年,下辖18个行政村,73个自然村,7242户,3.49万人。镇址设北厝村,距县城7公里。
民国元年,属于敖网区、北海区、庄上区。民国20年,县境内设5区辖15乡,属于五区辖下的复兴乡、潭南乡。民国26年,属二区辖下的湖南、北fa联保。民国38年9月16日后,属二区,区公所驻地北a,1958年3月设立湖西乡,8月并人敖东人民分社,1961年复设北厝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公社,建立北厝乡人民政府。1992年撤销北厝乡,设立北厝镇。
北厝镇西北部、东部地区有滩涂浅海,养殖业历史悠久;西部、西南部盛产贝类。1961年后,竹屿口海堤填筑后,西北部逐步发展为综合养殖区。1973年火烧港围垦后,南部浅海建设成为盐场。
北厝镇水陆交通便捷。竹屿港、娘宫港是平潭与内陆交往的主要港口。娘宫金井建有5000吨级散杂货码头,已辟为二类口岸。由于滩涂宽阔,海水养殖发展迅速。竹屿、娘宫、吉钓、小湾、南后澳等处已辟为养殖基地,养鱼6000多网箱。有镇办化工厂、养鳗场、石板材厂各1家,小盐场3家,运输船30多艘,1000多吨位。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148万元。
镇境内的南寨山,因象形山石众多,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动工兴修环山路。三十六脚湖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环境清幽,是县域内重要的生态自然保护区。
五、流水镇流水镇地处海坛岛东北突出部,东北与东庠岛隔海相望,东临台湾海峡,西与中楼乡相邻,南与岚城乡接壤,总面积33.05平方公里,有耕地12262亩,滩涂5100亩。林地15460亩。1995年,下辖2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12229户,4.88万人。镇址设流水村,距县城9公里。
民国元年,流水镇大致为原坑北区行政区域范围。民国20年设平沙乡属二区;民国26年1月辖下的北苑、君山设立联保;民国28年9月复设平沙乡;民国31年8月撤销区署,平沙乡并入中正乡。民国38年9月分设流水、五湖、君山、裕藩等乡,属一区;1952年属六区;1956年并入中楼区;1958年4月撤区并乡,分设流水乡、君山乡;当年8月属流水分社;1961年建立流水人民公社;1984年9月恢复流水乡。1994年12月撤销流水乡,建立流水镇。
清以前流水就是一个鱼货集散地。清康熙年间是一个汛地。流水镇的西部是农业区,东部是县重点渔区。50年代至60年代初,渔业生产以近海捕捞为主,海水养殖较少,渔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渔船595艘,3343吨位,多为非机动船。1963年粮食总产量2067吨,占全县总产量的14.1%;渔业总产量7603吨,占全县的23.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农业生产得到加强,抗早排捞能力不断提高。渔业的机械化程度逐步增强,渔业生产开始向外海发展,并拓展国内其他渔场。1978年农业总产值1417万元,其中渔业产值908万元。粮食总产量2953吨,渔业总产量1.10万吨。80年代以后在发展渔农业生产的同时,其他经济发展迅速。渔业生产贯彻养殖、捕捞、加工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外海捕捞和远洋捕捞,滩涂养殖发展迅速,养殖蛎、蛤、海带、紫菜、贻贝等。以水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镇、村办企业迅速发展,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出口产品达10多种,成为平潭县重要的出口基地。1995年,全镇拥有渔船524艘,1.34万吨,已形成3个千亩养殖片,海水养殖面积达2800亩,镇、村办企业101家,产品出口的有40多家。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3.1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46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渔业总产值5450万元,工业总产值8237万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占全县出口额的80%。渔业总产量4.13万吨,占全县总产量的26.6%, 镇境内的君山、王爷山和“仙人井”为游览胜地。
知识出处
《平潭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共36卷,记述了平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景名胜以及风土人情等各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平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