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唯一号: 113530020230003628
人物姓名: 陈锡琛
人物异名: 字:筱垞
文件路径: 1135/01/object/PDF/113510020230000026/001
起始页: 0162.pdf
时代: 当代
籍贯: 江南宜山

传略

陈锡琛,字筱垞,江南宜山人,年长刘绍宽六岁。其父陈云楼,曾为桐庐县教谕,回乡后任龙湖书院山长。陈筱垞幼承庭训,二十岁时考取县试第一名。吴承志任平阳县学训导,“见先生文,亟称之,引为入室弟子”(杨悌《清孝廉方正陈先生墓志铭)。陈筱垞时年二十四岁,从吴承志学经。光绪年间,他设馆授徒,培养了一批人才。汤国琛、吴拱宸、黄子木、陈毅甫、杨悌等都出其门下。陈云楼过世后,陈筱垞承父遗愿,出资接办平阳济婴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令各省、州、县设立学堂。刘绍宽与陈筱垞、陈子蕃等同仁商议,决定在县城创办平阳县学堂。学堂选址在坡南济婴局,因场所太小,陈筱垞自己垫付数千银圆,在原济婴局周边购民房、借祠堂,于当年五月五日办起了平阳县学堂(第二年改名为“平阳县中学堂”,1910年更名为“平阳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称为“平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它是平阳从私塾、书院的传统授徒形式进入现代教育的开始,也是温州地区最早的、较具规模的学校之一,陈筱垞被推举为堂长,刘绍宽谦让,由吴承志出任监督(即校长)。宣统三年(1911),陈筱垞当选浙江省谘议局议员。吴承志去世,无子,在平阳有养子,不成器,筱垞为其营葬,一切后事都由他经理。将其藏书移至宜山,设培英书社,将江南“文成会”(资助学子到外地参加科举考试的民间组织)“百亩之岁入”(即收租所得),赡养吴夫人终身。如数量不少而又极佳的藏书、吴编撰的《平阳县志》稿,都由他接管。吴承志为了做学问,收藏大量文献古籍。陈筱垞集资1000元在宜山置平房三间,藏书8578册,名培英书社(即图书馆)。解放后,藏书移交宜山小学,不久上交温州市图书馆。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