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图书馆
平阳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平阳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朴翁义举不可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65
颗粒名称:
朴翁义举不可忘
其他题名:
平阳郑朴翁捡帝骨补证
分类号:
K295.54
页数:
5
页码:
103-1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朴翁与林景熙等共拾宋陵遗骨,因历史记载遗漏、主角掩盖及宣传不力,其贡献被忽视,应加强对其历史地位的研究与宣传。
关键词:
郑朴翁
宋陵拾骨
平阳县
内容
郑朴翁(1240—1302),字宗仁,号初心,平阳焦下(今昆阳镇石塘蕉雅村)人,弱冠入太学,宋咸淳末,赐上舍释褐,历福州教授、常州主簿、国子正等。擅文能诗,著有《四书指要》二十卷、《礼记正义》一卷、《续古杂著》二卷、《厚伦诗》一卷、《初心斋集》若干卷、《易说》若干卷。林景熙《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称其文“烂其河汉”,行“丰厥根干”。景炎三年(1278),即南宋亡国的前夜,元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发掘建于会稽(今绍兴)的南宋高、孝、光、宁、理、度六帝陵,盗取珍宝。朴翁恨“遗骨于草莽”,痛愤不已,与同乡同窗林景熙,装作采药(或乞丐)者,冒死捡拾高、孝二帝骸骨,装入函内,托言佛经,埋瘗兰亭附近,植冬青志之,以表达强烈的民族气节。同时拾骨的尚有当地的唐珏(玉潜)、王英孙(修竹)、谢翱等人。此乃南宋末年一桩可歌可泣的事件,至今仍为人传颂与乐道。相比之下,郑朴翁拾骨的影响,远不及林景熙、唐珏、王英孙大,甚至有人怀疑他是否参与拾骨。今天若有人提及林景熙,皆知其拾骨之事,而提及郑朴翁却罕有人晓,渐被人所遗忘,这显然是一件遗憾的事。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失载太多
失载始于元代,如元罗有开《唐义士传》,只记唐玉潜,不提郑朴翁;郑元祐《遂昌杂录》,仅记林景熙,不提郑朴翁;元王逢《白塔行引》只记唐珏与林景熙,不提郑朴翁。
明失载最多,如张丁《冬青树引注并跋》只记王修竹,不提郑朴翁;孙希普《冬青树引注跋》只记唐珏、林景熙及谢翱,不提郑朴翁。此外,如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叶子奇《草木子》、商辂《续通鉴纲目》、陈彦生《林霁山<梦中作>辨》、文徵明《会稽双义祠碑》、朗瑛《七修类稿》宋陵遗骼事、张元忭《唐林二义士说》等,均不提郑朴翁。
清及民国亦有失载者,例如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万斯同《书林唐二义士传后》、毕沅《续资治通鉴》等,均只记唐珏、林景熙等,而不及郑朴翁。民国《平阳县志》卷三十五《郑朴翁传》,也失载。
失载的原因,当是对郑朴翁不甚了解所致,因而或干脆不记,或作种种猜想。有人甚至怀疑他是否有参与拾骨,主张“待考”。如清黄宗羲《冬青树引注》:“宋陵收骨事,山阴王修竹英孙所为,而唐玉潜、林霁山为之先后,盖修竹富而好礼客,玉潜、霁山皆在其门……《霁山集》中有郑朴翁,《厓山志》有政和人余刚亮,尚可考也。”万斯同《书林唐二义士传后》还指责《温州府志》谓“霁山与郑朴翁为之”为“私其乡人之词,非公论也”。其实,这些猜测都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早就有人为郑朴翁提出辩护。如明代季本《跋王修竹窆宋遗骸事后》说:“今唐、林二君已崇祀于攒陵,而于王、郑诸君尚未之及,亦司风教者一缺典也。”对郑朴翁等未入祠表示遗憾。又如明毛秀《辨<霁山集>中<梦中作>诗下章祖程注说谬说》曰:“章注二函之说数是而骨非,亦传闻之失耳,但其谓与林同事为郑朴翁,则有可信者……则葬骨事必与先生同,理之所有。”还说:“敬服止庵睿序考见之精核,且喜因疑而见郑朴翁之高义也。”然而,由于辩者声音太小,后人照样失载或存疑。
主角所掩
关于宋陵拾骨事的主角,陈增杰《收葬宋陵遗骨事及<梦中作>诗辨证》说:“林景熙、唐珏为此义举之主角,无可疑问。”论证充足。只是想补充一点是:林、唐、孙、郑等义士同时拾骨,为什么林、唐成了主角而孙、郑不是呢?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似乎透露了此中的消息:称这次拾骨从筹划到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四个人都参加,但事情泄密后暴露身份时,“人多指珏、景熙”而不提孙、郑。还说:“谓旦夕祸且不测,珏、景熙亦自承,不以为惧。事幸不发,人皆称曰唐、林二义士。”从这段记载中,疑暴露身份最早的应该是唐、林二位,且表现特别勇敢,“不以为惧”,后人还为他俩修建“双义祠”以供凭吊,编成传奇《冬青记》予以演出。这样,他俩就自然成了义举的主角。也有人为郑朴翁等非主角者抱不平,如全祖望《六陵祠祭议与绍守杜君》说:“六陵之事,尚有所商。盖唐、林故祠,在攒宫旁,彭季山以为尚应有王修竹,乃本之张孟兼,则多其一;黄梨洲以为尚应有郑朴翁、谢皋羽,则又多其二:万季野续考之,以为尚应有《癸辛杂识》之陵使罗铣,则又多其一。罗事虽不与唐、林宿相谋,而其义则同,不可为非一体也。………故当合而称曰‘六义士祠’。”
主角的待遇当然要比配角高,例如专为唐、林修建的“双义祠”,位于名宦祠侧,享有春秋二祭的特权;岁久塌圮后,明嘉靖间同知县张鉴改建为“攒宫”,长洲文徵明为其立碑,并撰作《绍兴双义祠碑》文,称二公“高义卓行,比隆豫让”,“岁时有事六陵,以次入公祠,与陵相为始终,亦庶几二公之志”。各种典籍纷纷为他们立传。而作为配角的郑朴翁就无此待遇,人们仅在记载主角时将其挂在末位,带上一笔,更多的则干脆不提。这是很不公允的,正如陈增杰《收葬宋陵遗骨事及(梦中作)诗辨证》所考:“章注谓郑朴翁(宗仁)与景熙一起收殓,是可信的。郑所作《悼国赋》有‘遗骸于草莽兮,吾则暨同志托佛于越山’语:连文凤《寄常州簿郑宗仁并序》云:‘稽山禹穴,莽为狐兔:神龙遗蜕,散乱榛芜。孝子仁人,一夕悉取而归之。’可证。”意谓郑朴翁的义举不容怀疑。
宣传不力
任何义举,除了自身产生的影响力之外,主要还得靠宣传,包括自我宣传与他人宣传。与林景熙比较,郑朴翁在这两方面均远不如他。
在自我宣传方面,郑朴翁只写过一首《悼国赋》云:“吾适生于流离兮,惟欷歔而不忍言。国统正于蒙古兮,金枝霜木其凋残。遗骸于草莽兮,吾则暨同志托佛经于越山。耻狗彘以自污兮,宁啮雪瀑下之芗湾。”表达了自己于亡国之际,同林景熙一起秘拾遗骸的过程及因耻作亡国奴而归隐故里的心情。林景熙之作,可考者至少有《梦中作》(四首)《冬青花》《春愁》《酬谢皋父见寄》《次翁秀峰》等八首。其中最有名的是《梦中作》与《冬青花》。前者“独有春风知此意,年年杜宇泣冬青”,后者“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云云,广为传诵与援引。造成这种情况,当与郑为学者、林为诗人有关,前者专于学问,后者以诗言志;更由于前者的论著皆佚,而后者的诗文悉存。
在他人宣传方面,郑朴翁除了谢翱《山阴道中呈正朴翁》、连文凤《寄常州簿郑宗仁并序》等少数几位友人的诗作对其义举颂扬外,其他人的文章均仅提及或作轻描淡写而已。林景熙撰写的《故国子正郑公墓志铭》也不提拾骨事,或许是避嫌之故。至于《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等志书,虽均立有小传,却又仅作林景熙的陪衬而已,如1993年版《平阳县志》林景熙传计820字,郑朴翁传只有214字,为前者的四分之一。而宣传林景熙的文章不仅多,且留下大量古迹,除绍兴“双义祠”外,平阳有“南渡孤忠”“文谢齐芳”两座牌坊及墓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明卜世臣还为他编了《冬青记》传奇剧本,全剧两卷36出,以他与唐珏为主角,以冒死拾骨为主线,以表他们收骨之功德。剧终时,杨琏枭首众示,林景熙亲往宋陵祭奠,祭毕,圣旨下达,封为右丞相,并冠以“故宋”二字,以全其节。首演于昆山虎丘千人石上,“观者万人,多泣下者”(吕天成《曲品》)。清代蒋士铨所编《冬青树》传奇,凡38出。其中亦穿插《冬青记》的关目,如第10出《收陵》、11出《收骨》、17出《私葬》、18出《梦报》等,即演林、唐拾骨事,可惜均不提郑朴翁。
总之,郑朴翁与林景熙冒死收葬宋陵遗骸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与民族利益及人民愿望高度一致,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与爱国精神,赢得历代人民的敬佩,是平阳的骄傲!林景熙的义举已受到高度的重视,不仅出版了《霁山集》《林景熙集校注》等专著,政府还拨款重修林景熙墓,建“仰霁亭”“林景熙诗词碑林”等。较之林景熙,郑朴翁却是一片空白,连他的住址与墓葬在何处均还不清楚,近年经平阳学者陈崇华田野调查,才初步确定其故里为万全石塘。(见《芗山瀑下隐大义》)其著作散失无存,有待悉心搜寻。希望能引起当地政府与乡亲的重视,可否从郑氏宗谱入手,顺藤摸瓜,尽可能搜集他的史料,通过宣传与研究,以发扬这位先哲为我们树立的忠于国家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作用。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收录多篇回忆性文章,涉及政协提案、个人履职、革命历史等领域,展现多位人物的情怀与担当。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宏图
责任者
郑朴翁
相关人物
陈增杰
相关人物
全祖望
相关人物
陈增杰
相关人物
林景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