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竭力事会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13520020230001302
颗粒名称: 尽心竭力事会计
分类号: K250.6
页数: 11
页码: 227-237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林成华作为会计辅导员的经历和贡献。他通过自学获得了会计知识,并在1958年春的财务培训班中执教,帮助区长、乡镇长等领导干部理解会计原理,引起他们对农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视。文章还提到,在1958年至1960年期间,尽管生产受到“五风”的干扰,但农业财会工作仍坚持实事求是,以真实产量入账,并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如账目公开和“一年早知道”等。此外,林成华还参加了1961年秋的经营管理培训班,并在大会上发言,阐述了“全奖全赔”形式的好处。最后,文章提到在核算单位下放的同时,林成华和公社会计辅导员一起自编会计教材,举办会计培训班,为农民提供会计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记账、算账、结账方法。
关键词: 平阳县 会计 财务管理

内容

会计培训
  1958年春,毛泽东著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书发表后,各级干部展开认真学习,针对1957年农村出现的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政治思想领先,正确划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坚持以生产为中心,狠抓薄弱环节,改进农业经营管理。在县委的高度重视下,县举办了财务培训班,由我这个任万全区会计辅导员来执教。
  会计是我的爱好和特长。1942年10月,我开始在平阳县政府会计室工作,经省会计处批准,任县积谷仓会计事务员。1945年,调任县卫生院主办会计,这期间我自学了国家会计资历考试的必要课程,如《会计学》《政府会计》等。1946年,浙江省举办县行政人员特种考试,我报考会计类,全省只录取三十人,其中温州专区考中的连我在内只有两名,取得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行政人员特种考试——会计人员类考试合格证书》。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是,这期培训班的培训对象不是财务管理人员,而是区长、乡镇长。这批大部份背锄头出身的干部,学起《会计原理》,确实学得好苦,什么“借”呀,“贷”呀,什么“经营资金”呀,什么“资金来源”呀,学得他们头昏脑胀,实在可怜。有个别同志向施区长发问:“我们学不惜怎么办?”施区长态度非常严肃,说:“学不懂也要学,这是县委的命令!”学了十多天,培训班举行书面考试,考试结果近半数成绩还可以,少数干部一知半解,成绩很差,对文化水平低的干部来说,情有可原。其实培训班的预期效果不在乎成绩,而在乎引起这批领导干部对农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只要高度重视,下决心去抓,业务不懂,走群众路线,依靠财务会计人员,不就行了吗?
  此外,县组织部门增设乡级会计辅导员,万全共增6人,大大充实了会计辅导队伍的力量。虽然在1958年至1960年刮“五风”期间,生产搞乱,但是农业财会工作仍正常开展,坚决抵制浮夸风,强调实事求是,以真实产量入账,而且在工作上也有所改进。一是全面贯彻“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方针,全面实行账目公开,一部份核算单位,试行形象化公布,使群众易懂,如买牛,画一头牛;买化肥、农药,画上田粉袋和农药袋,等等,得到群众好评。二是全面推行“一年早知道”,即在制订全年生产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积极可靠的产量,编制全年收益分配预算总方案,发动社员自报投工投肥计划,编制分户分配方案,与入分发各户的手册,使社员们在春耕前一见手册,便知道今年可分到粮食多少,现金多少,过去分配在年终才知道,现在年初早就知道。这是我们财会人员“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表现。
  1961年秋,浙江省委农工部在华家池农干校举办经营管理培训班,全省有1000多名区会计辅导员参加。在培训15天里,既无听讲课,又无学习文件,只是一个动员报告,出了一道讨论题——如何处理好生产队“三包一奖”。讨论了十来天,大家畅所欲言,几乎把话都说完了,班部才布置以地区为单位开展辩论。我们温州地区辩论结果,认定“全奖全赔”形式,硬拼硬,能克服队与队间的平均主义,最能调动生产积极性。过了两天,全班1000多人集中开展大辩论,温州地区推我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阐明“全奖全赔”的好处和其他奖赔形式的缺点。其他地区各有说法,大多数地区认为坚持当时现行的“多奖少赔”形式较好,即超过包产的队,奖超产部分70%至80%。低于包产的队,按减产数赔60%至70%,他们认为这样有利共同富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班部也没有作出结论,看样子总是在等,但不知在等什么。再过了几天,党中央向下传达了《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这时我们学员才恍然大悟,原来省委农工部把找们集中在一起,一是摸清找们思想的底细,二是要我们等待文件,有利迅速学习、贯彻。《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规定“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把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这一放,原来我们万全公社只有149个大队会计,现在又要增加1014个生产队会计,那里来这么多人来当会计呢?没有办法,只有就地取材,从背锄头的农民中挑选文化程度较好,一般在过去担任过记工员的,进行培训,这就给我们会计辅导员增加十分沉重的负担。虽然如此,我们倒很快乐,因为我过去自学过会计知识,现在正是我大显身手,竭尽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机会。在核算单位下放的同时,我同公社会计辅导员通力协作,自编会计教材(当时省没有统一会计教材),举办会计培训班。大队会计由区举办,生产队会计由公社举办。培训班的讲课,开始时基本上由我主讲,以后公社会计辅导员学会讲课,我只是到部分公社去协助讲课。那时平一中(即今平阳中学)初中部增设了《生产队会计课程》,我几次在城南公社培训班讲课时,平一中担任会计课的教师好几人到会旁听。通过培训后,一般会计人员都能初步懂得一些基本知识,学会一些简易的记账、算账、结账方法。生产队需用的账册、凭证、报表,以大队为单位,由公社统一购买。到夏季预分和年终分配时,又要各办一次培训班,所需分配方案表格,由区设计,交付印刷厂定印,由各公社统一购买,转发各大队、生产队。做到步伐一致,内容统一,方便基层。为了及时辅导这批新上岗的会计,全区开展会计互助网活动,以大队为单位,开展按月互审制度,碰到问题,互相帮助。有少数大队实行定期集中记账制度,也有少数生产队确实无人担任会计,由大队会计或邻近生产队会计兼管。区、社会计辅导员只是加强辅导,勤跑、勤讲、勤帮,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过全体辅导人员一年的积极努力,终于在万全区培养出一支年轻的会汁队伍。就在这一年(即1962年),我在全县农业系统评比中,又一次被评上县农业劳动模范。
  创新制度
  1961年生产队成为基本核算单位之后,农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1962年,正当我们向上要求增派会计辅导员七人,以凑足每公社一人时,出于意料之外,所有机关干部来个大精减,万全区原来配备的六位乡会计辅导员全部裁减,全区的会计辅导工作仍落在我一个人的身上。怎么办呢?只有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毛泽东著作,自己鼓励自己,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挑上重担,去争取把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下定决心不是口头空喊,是要把决心下到实处,要讲究战略战术,注意工作方法。战略对头,战术灵活,工作方法适当,可收事半功倍之放,否则纸上谈兵,枉费心机。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一、首先建立公社会计辅导网。辅导网由各大队会计组成,并选出经验最丰富、业务水平最高的大队会计担任组长,13个公社辅导组长组成全区的会计辅导网。我就是抓住区会计辅导网,推动13个公社会计辅导网,带动全区1200多个大队和生产队会计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不但弥补了专职辅导员裁减后的不足,而且依靠群众路线,发挥了群众辅导群众的奇效。
  二、进一步培训会计人员。会计基本原理由区统一培训,季节性业务,由各公社辅导组分季举办,密切联系实际,以通俗易懂的方法,着重做示范性的业务。尤其是编制分配方案,由大队会计把关,教会每个生产队会计能编会算。
  三、开展从上而下的财务分配大检查与从下而上的民主审查账目制度。每月由会计报账,社员代表查账,逐笔向社员公布。每张单据经审查后,盖上审查章,同时公开盘点库存现金,是否账款相符。公社辅导组每季组织大队会计到各大队,进行逐队检查,并当场盘点库存现金。这种上下结开展财务检查的办法,有效地促进了财务分配工作全面顺利的开展,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受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四、每年夏秋两季,在区委领导下,不待县农业部门部署,由我深入生产大队搞分配试点,总结经验,由区委召开分配工作会议,贯彻分配方针、政策,号召各级领导,动员全体财会人员,搞好收益分配和粮食征购工作。
  总之,1962年辅导人员精减之后,由于我下定决心,克服重重困难,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实行上下相结合的财务分配检查监督制度,使全年农业财务会计工作取得空前的好成绩。1963年在县农业系统评比中,我被评为县农业先进工作者(1963年起“农业劳动模范”改称“先进工作者”),并代表万全农技站山席浙江省农业先进代表表彰大会,我站被评为省先进农技站(全省只评出两个先进站)。
  外出取经
  会计辅导员的职能,除了抓农业财会辅导工作外,还要抓生产管理和有关经济政策的处理。1974年,县农业局为了加强对经营管理的全面领导,组织区会计辅导员20多人,赴浙江的德清县、江苏的常熟和苏北的射阳等地参观学习先进集体的管理经验。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每到一处,我们倾耳细听他们的介绍,认真参观他们农牧副工各业发展的现状,查询各项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建立等情况,把听到、看到、问到的点滴经验细细地记在笔记本上。通过几处参观,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几个单位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队级公共积累很丰厚,尤其是苏北一带虽然社员吃住衣行的生活很艰苦,但集体却很富裕。常熟一带的社员非常勤劳。我们住在镇上一家旅馆,天刚黑,路上就无行人。黎明三点多钟,全镇群众都起床,街上人声喧哗。我们怀着好奇心,也起床上街,见是早市开张,菜场上拥着好多人在做卖买,街上所有店铺全部营业,连邮电所、财税所都开门办公。令人吃惊的是,一批年老不参加劳动的人,也起早摸黑,坐在茶馆里吃茶。一到天微亮,男女劳动力都下田干活去了,大街上所有店铺都关门了,连邮电所、财悦所也停止办公了。一打听,原来这是当地的乡土风情。
  参观十来天,一路上忙于参观访问,哪有时间去游山玩水!只是在汽车上听引路人说说,那边是蠡乡,是春秋时期越国消灭吴国后,范蠡大夫逃官隐居之所。指向那边说,这个湖泊是阳澄湖,是京剧《沙家滨》的所在地。甚至路经苏州、扬州,也不准假公济私一刻,那个时代干部的工作与生活,限制得非常严格。一直到参观任务全部结束后,从苏北乘汽车过长江大桥到南京,时已半夜,打算乘早八点钟火车去上海。同志们坚决恳求在南京玩一天,农业局带队同志坚决拒绝,后来经我劝说,才同意放假十二个小时,让大家去游览,到天黑之前集中火车站候车。同志们结队去游,我乘机走访十五年未遇的舅弟尤振尧,他在国立南京博物院工作,见我来喜出望外,说早日买到一只大公鸡等我来吃。我说自己只有一天的机会,在天黑之前必须去火车站集中,吃了他的鸡,我的“机”全泡鸡汤了。他见我说得可怜,同意带我去游中山陵、明孝陵,路经新街口,吃过午餐,即赶赴长江大桥。那时的长江大桥建成没几年,初见那宏伟景象,使我惊异不已,无奈天色渐黑,只得匆匆赶回火车站。当晚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我半睡半醒,想就了一首打油诗:“风尘扑扑未曾停,放马闲游南京城。钟山景色观不尽,莫怨落日不留情。”
  黎明到达上海,即转乘海轮回温。到平阳后,我向万全区委(当时称“党核心小组”)汇报参观经过。区委成员听后,一致认为这些经验既全面又宝贵,决定召开全区脱产干部大会进行传达。县农业局见万全对这次参观这么重视,即拨大会经费到区。在这次全区脱产干部大会上,我详细介绍了所参观单位的先进经验,整整讲了四个小时,到会同志听得津津有味,并一一作了笔记。
  这次参观汇报,对我鼓舞很大。我感到作为一个小办事员外出参观回来,受到如此重视,这是史无前例的。其实,党委重视的并不是我一个人,而是对全区农副工业生产寄予极大的希望。
  排难解纷
  由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财会工作的逐渐民主化,农村面貌日新月异,然而产生一些矛盾也在所难免。尤其是财务上的疑难问题,凡是公社、大队解决不了的,都反映到区委、区公所,作为主管全区经营管理具体工作的我难辞其责,何况这是我为人民服务的好机会,舍不得错过。在我脑海中记忆较深刻的有四件事,现叙述于下:一、某某大队的某某生产队,夏收夏种期间有一天,该队队长和社员数人送征购粮入库,归来后队长把粮款连同粮库的两张收购凭证交给出纳员。事过多天,出纳员说那天送购两次(因有两张收购凭证),粮款只交一次,还有一次粮款未交。队长说每天购粮回来,都把粮款交清,没有一次未交。争来争去,讲不清楚,矛盾激化,少数社员打算去出纳家把锅灶砸掉。公社知情后予以制止,向区要求派我去调查下结论。我接通知后立即赴该队,队长、社员们都在田间劳动,我去田头见了他们,问明简单情况后,和队长、会计去生产队办公处所,请来出纳员。出纳员交给我两张收购凭证,说:“第一次购粮价已交,第二次购粮未交。”队长反驳说:“都已交清,没有一次未交的,难道我贪污了不成?”我一听,这件事是发生在会计入账之前,出纳员同送粮经手人交接款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又无第三者证明,像这样的问题是无法下结论的。虽然如此,但是我想到社员们对我这么信任,寄希望于我,我如摇头撒手而去,于心不忍,要尽一切可能找到蛛丝马迹,来说明点滴情况也好。于是我手持两张收购凭证,睁大眼睛,盯住看了又看,把两张凭证的号码一比较,问题就明白一半了。原来这两张收购凭证是同一本,顺序号码之间只差一号,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该生产在这一天只送一次粮,而且两张收购凭证的稻谷数量恰相当一只河泥船的负载量,很可能是过磅秤时因挑运接不上,被别队挤了一批后,接上再将该队稻谷继续过秤,另开一张收购凭证。这么一来,一次送粮就出现两张凭证了。另外,作为出纳员在收款时应根据所交凭证金额收款,如果粮款交不清,应该在收款时追问,这张收购凭证早已在出纳员手里,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现呢?据此,我在田头向社员们汇报了自己的见解,至于粮款到底有无交清,请社员们自行分析下结论。社员们听后都笑了起来,有人说:“同志,你这么一说,我们全部明白了,我们自己会处理的,有劳你了。”
  二、有一天,我巡回辅导,经过区委工作组进驻的某大队,据一位区委委员说,某队社员普遍反映出纳挪用生产队公款,出纳员是大队干部兼任,社员要盘点现金库存,被山纳员拒绝。工作组要我在这个大队留一夜,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疑难问题。我闻此言,认为这是自己分内之事,义不容辞。用过晚餐后,我独自去那位兼出纳的大队干部家。其实我们是熟识的,他见我来,很客气地叫我坐。我们两人同坐一条床杠上,几句寒喧之后,我即问他经管的现金库存同会计账册上结存数是否相符。他沉默不语,接着我说明来意,说是受工作组的委托来盘查生产队库仔现金的。他听后,脸色苍白,全身发抖,抖得床上布帐也颤动不停。我见此情景,便抓紧进行思想教育,讲明一个人犯点错误是难免的,只要及时改正错误,就是好同志……我问他到底有没有挪用公款,他即说确有挪用200元给自己买牛。我劝他连夜去亲友家借来把公款补足,明天请社员们来检查就是。他听了我的诚恳劝导,答应连夜把它办妥,并向我表示谢意。当夜我向工作组汇报了经过情况,第二天我继续走我的巡回之路了。
  三、某年某公社某大队,社员选代表审有大队的账目,经过核对,发现一张有贪污嫌疑的单据。这是一张救济补助付款单据,单据上金额是20元,领款人说只领到12元,但这20元的收款单据上却有领款人盖章。为此事,该大队审账小组争议多天,下不了结论,公社书记要我去助他们一臂之力。我是个有求必应的人,随请随到。有一天,我到了公社,社员代表早已聚集公社会议室,大概是专为我在等待。我来之后,双方和公社书记都表示欢迎。我刚坐下,双方各说自己的见解。出纳员说:“领据是20元,我是按领据付款,难道有错吗?”审账代表说:“经向领款人调查,她发誓说只领到12元,难道这位接受救济的年老妇人会撒谎吗?”听来两方面之词都有理,但作为财会工作者来讲,应以单据为准绳,问题在于这张单据是否确实,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于是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张领据上,看了又看,突然发现这小写数字的“0”字内圈不清,似有擦改之嫌。我即请公社书记派人向大队植保员借放大镜一用,借来后我一照,小写数字确实有擦改之状,其中“0”字中有“2”字被擦,还留有模糊痕迹。我到内间把放大镜递给公社书记看,我说:“你看这个蛋(即指“0”字,像鸡蛋)里还有只小鸭(“2”像小鸭)呢!”这有可能把“12”元擦改为“20”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由公社书记做大队干部(兼出纳)的思想工作,劝他主动改正错误。分析任务告成后,我就离开了。后来听说事情果然是我分析的那样。
  四、1969年冬,万全区一个集体企业职工对企业领导有经济怀疑,说是一年利润不知何处去,虽聘请一位老会计审查该企业财务账册,在了很久,不见眉目。当时区革委会初步酝酿派我去审查,但未正式决定,而我更不知道此事。我虽然不知,却被该企业领导人知道了,他们大吃-惊,认为此案一落我手,必然真相大白,有几人建议买一只名牌手表向我行贿,要求手下留情。议论未决,被会计知道了,吓得魂飞魄散,夜不成眠。他知道我的根底,是一个不会被人收买的人,更不是不知查账技术的外行人,一夜冥思苦想,认定只有走带头坦白的道路。第二天就跑到我家,向我讲明该企业集体贪污的情况,要求我救他一命。我说:“你对我这般信任,我非救你不可,但救你只有一条路,即坦白从宽之路。尤其是集体贪污,会计参加贪污,责任比任何人都重,应赶在大家之先,带头彻底坦白,我向区革委会要求对你从宽处理。”他听了我的话,回去便将贪污账目一条条列得清清楚楚,甚至把贪污手段、账目上作弊都讲得明明白白。过两天,我去区革委会汇报情况,我未开口,一位分管的同志讲:“你来得正好,革委会即要调你去审查某某企业账目。”我说:“不用通知了,我已把这个企业集团贪污的情况搞清了。”这位分管同志喜不自胜,我把所有具体情况都说了,建议区革委会一定要执行政策,给他宽大处理。之后,经过多天工作,我帮助该企业职工审查小组进一步核对材料,调查取证,归纳调查材料,上报由区革委会自行处理。后来听说区在大会堂广场召开了处理大会,为首数名贪污嫌疑犯予以刑讯拘留,对会计主动坦白,免予刑事处分。
  农业统计
  农业统计工作是由农业会计辅导员兼管的,季有季报,年有年报。年报内容很多,全面反映农村社队基本情况,包括各行各业的生产和收益分配情况。按照规定程序,只要将全区各社上报的统计资料加以汇总,上报县统计局,就算是完成任务。但是我认为把这些活生生的数字封锁在档案号,实在太可惜了。应该把这些死的数字变活,让区、社各级领导作为制订计划和指导工作的依据。于是我把全区13个公社140多个大队和率先的每个生产队的粮食宙产,排出名次,在全区三级干部会上公布于众,使先进者受到鼓舞,后进队得到鞭策。
  其次根据排列的产量与全区水稻平均亩产相衡量,找出代表全区产量的中间大队。我记得1961年是宋桥公社樟桥大队,从1962年起全区收益分配工作,都以该大队为试点。当我把1962年夏季预分工作的试点迸行估产后,我对区委池欣昌书记说:“今年全区的早稻宙产大约是多少斤左右。”池书记以为我在讲闲话,笑着说:“讲死话,全区十万亩水稻,稻穗未成熟,你怎么会知道全区的早稻平均亩产?”我看他不相信,不与争辩。到早稻收割以后,果然全区平均亩产比樟桥大队亩产只少1斤多,准确率达99.5%以上。从此以后,区委才相信我预估的全区平均宙产量是有依据的,不可不信。后来连续四年,都没有逾越这个规律。

知识出处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平阳文史资料第三十六辑》

本书收录了《亲历县新华书店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进的平阳县档案馆》《改革开放后的平阳县金融业》《砥砺前行的平阳中学》《追记周干先生与地方文献整理》《难忘蒋仲飞先生》《向高僧木鱼师“取经”》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成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平阳县
相关地名